丹东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
总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是由英国视觉艺术评论家克菜夫·贝尔提出的,他把艺术
品作为审美对象,提出只有具有“有意味的形式”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品。在阅读明清
小说时,笔者发现其结构的某些形式能够对内容的表述有助益。这就是一联一联地将叙事单元组织起来的“对联”的形式,这种形式可以称为“对联思维”。它渗透在小说的创作构思之中,又对设置人物、安排情节有着组织的作用,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意味的形式"。
②为了说明明清小说创作中普遍存在的“对联思维”,就不能不提明清小说的“题目”。明清小说具有对句、对仗形式的题目当始自《三言》《二拍》《西游》《水浒》。如果说《三言》的题目还止于上下卷之间的对仗,《二拍》则进一步发展成为以7字或8字为主的双句对仗。《二拍》出版30余年后,毛氏父子开始了对《三国志演义》的改造。他们对一些“回目”作了精心修改,如罗本的“关云长千里独行关云长五关斩将”,毛本改为“美算公千里走单骑汉寿候五关斩六将”,不仅形成对仗,还从形貌、官爵两方面给人以美而可敬的感受;于“五关斩将”中嵌入一“六”字,将关羽的神勇表现得更突出。从毛民父子的修订可见,明清小说家在回目的拟制上,是花了很大气力的,这时双句回目的拟制不但成了小说创作普遍遵守的程式,而且还灵活的运用修辞手段来拓展对联的审美空间,形式上尽可能地求工、求善、求美,已明显渗透到小说创作的整体构思中。正是有了这些“题目”,才有了后来的“回目对联”“章回尾联”和“章回插联”。也正是它们的安置与运用,“对联思维”才开始全方位地渗透到小说创作之中,成为小说构思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③在章回小说每回之前,均有一副7言或8言短联以标明篇章内容,它不仅提纲孕领地交代小说主要内容,让读者看了此联就知道这回的故事梗概;如果依次阅读小说回目,还可从中了解整部小说的叙述脉络。国为采用的是双句对仗的形式,作者必须“每回必以二语对偶为题”,这涉及到对联最基本的模式——正对、反对、流水对,也直接导致每回正文必须以对偶的方式展开。如《西游记》第十七回“孙行者大闹黑风山观世音收伏然黑怪”,这回的回目是所谓的“正对”,也就决定了这回的行文要从两个方面着笔:一方面写“孙行者大闹黑风山”,另一方面则要写“观世音收伏熊黑怪”。写的虽然是一个大的事件,行文却要从事件的两个方面着笔,它的情节就如对联一样是对偶性展开的,这样的构思是明显不同于西方小说的构思的。
④把小说分为若干回,并于每回将要结来之时,用一副对联作结束语,这就是我们说的“回目尾联”。“回目尾联”并不是小说每回都有,但它的作用却是不能忽视的。如果说“回目联”是“立片言以居要”,那么“回目尾联”则反映了创作思维的起结:不仅要成一回之结见,还要是下回之开端,并给读者留一定悬念;同时,它还要照应“回目联”,这就涉及全书的统筹规划,整体构思。如《水浒传》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种店陆虞侯火烧草料场”,一方面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歇置林冲于死地;另一方面写林冲忍无可忍,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踏上了反抗道路。小说叙述到此,将告一段落,作者用一副联语作结束:“说时杀气侵人冷讲处悲风进骨寒”,既照应了回目,又渲染了小说气氛,同时还开启了下回。我们如将“回目联”与“尾联”联系起来看,更能见出运思上的起承特合。
⑤有些小说在描写人物、叙述故事情节时,还安置了一些对联,也说是我们所说的“章回插联",如《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作者苦心基诣地安排这一回,目的是突出贾宝玉出众的才能,而贾宝玉出众的才能,又是通过题医额对联来表现的,如他题写的泌芳亭联——绕堤柳借三篇罩隔库花分一脉香,题写的藕音栅联——芙蓉影破归兰柴莲藕春深泻竹桥,都十分工整贴切,不但要切情、切景,与小说人物情节环境的描写也是乳水交融的。
⑥在研究明清小说与对联的关系时,笔者还发现,有的作品在设置人物、编织情节时,并不拘于对联的外在形式,它们有时甚至脱略对联的“形”,只取对联的“意”,像作时联一样,把两两相应的叙事单元组织起来,这其实是更值得关注的一种“对联思维”。这种“对联思维”在明清小说中也是常见,却是由明清小说评点家有意无意地揭示出来。如金圣叹在点评《水浒》三十二回花荣出场之时,不仅将武松与花荣的出场对使起来,而且在情节的转换之际,往往通过对仗性语言,将二者的区别描写出来。
⑦综而观之,“对联思维”反映到明清小说创作中,它主要依据对偶所提供的事物之间“相反相成、互相转化、互存互补、相互生发”的内在形式,来组织故事情节、安排人物。以“回目联”为例,它可以人名为主体展开,如《红楼梦》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鼓龄官划蓄痴及局外”;也可以事件为主体展开,如《红楼梦》第四十四回“变生不测风姐泼醋喜出望外平儿理妆”;还可以地名为主体展开,如《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高偶结海棠社蘅芜范夜拟菊花题",但都离不开对偶。“对联思维”的内涵并不是简单地把两种文体相加,而是将两种文体重新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选自陈展《论明清小说创作中的“对联思维 )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对联思维是富于中国特色的有意味的形式,艺术作品只有具备了有意味的形式,才能形成对联思维。
B.回目对联双句对仗的形式,可以使读者很容易了解小说主要内容及整部小说的叙述脉络和结构安排。
C.明清小说的题目意义重大,它们使得对联思维全方位渗透到小说创作之中,成为小说构思的有机组成部分。
D.小说的某些章回用对联作结,可给读者留下悬念,与回目联联系起来,可以看出小说运思上的起承转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作者不以“二语对偶”的形式设置回目联,那么这一回的正文就不能以对偶方式从不同方面来展开。
B.明清章回小说中有写一个大事件却从两方面行文、对偶性展开情节的情况,其构思与西方小说迥然不同。
C.有些作品在展开情节时,脱略对联的外在形式只取其意,把两两相应的叙事单元组织起来,也是对联思维。
D.《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回目为“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诚语”,是以事作为主体来展开故事情节的。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例子插入第⑤段的一项是(3分)
A.《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成斩车胄”讲述了两个情节,行文如对联一样对偶性展开。
B.《水济传》塑造杨志这一人物时,用“断送落花三月雨摧残杨柳九秋霜”结束,表现杨志失落生辰纲后的处境。
C.《红楼梦》第一回写甄士隐梦中来到太虚幻境,见大石牌坊两边挂着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D.《三国志演义》某回目由“七星坛诸葛祭风周公瑾赤壁鏖兵”改为“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对仗巧妙工整。
4.请简要分析材料是如何围绕“对联思维”这个话题展开的。(4分)
5.下面提供了《红楼梦》的三个回目,请你任选其一,结合材料和原著情节,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回目加以赏析。(6分)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围秀
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第七十九回——薛文龙悔娶河东狮贾迎春误嫁中山狼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苦恼
契诃夫
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 [1]……
幕色昏暗。大块的、湿润的雪懒洋洋地在刚刚点亮的街灯周围旋转。屋顶上、马背上、肩膀上、帽子上铺上了一层又薄又软的积雪。马车夫约纳·波塔波夫全身雪白,像一个幽灵。他坐在车座上,一动也不动。他那匹瘦马也是全身雪白,也是一动不动。它那呆呆不动的姿态、它那瘦骨嶙峋的身架、它那棍子般直挺挺的腿,使它活像那种花一个戈比就能买到的马形蜜糖饼干。
他们停在那个地方很久了。还在午饭前他们就从大车店里出来,至今还没有拉到一次客。但是在城里,黄昏的慕色降临了,晦暗的街灯已显得活跃明亮,街道上也更热闹了。“赶车的,到维堡区去!”约纳听见有人叫他,“赶车的!”
约纳猛地哆嗦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军人,穿一件带风帽的军大衣。
“到维堡区去!”军人又喊了一遍,“你睡着了还是怎么的 到维堡区去!”
为了表示同意,约纳就抖动一下缰绳,于是从马背上和他肩膀上就有大片的雪撒下来……那个军人坐上了雪橇。车夫吧哒着嘴唇叫马往前走,他回过头来看了看乘客,动了动嘴唇……看样子他想说点什么,但是喉咙里却什么东西也没有吐出来,只听见呼哧声。“你说什么 ”军人问。
约纳歪歪嘴苦笑一下,勉强启动噪门,才沙哑地说:“老爷,我的,那个……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嗯!……他是怎么死的 ”
约纳调转整个身子对来客说:“谁知道呢 大概是得了热病……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是上帝的旨意。"
“拐弯,魔鬼!”黑夜里有人在喊,“你瞎了眼还是怎么的,老狗!眼睛瞧着点!”
“赶你的车吧,快点走。”来客说。
马车夫仲长脖子,用一种并不轻松的优雅姿态挥动着马鞭。后来他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可是乘客闭着眼睛,显然是不愿意再听他讲了。他把乘客拉到维堡区后,在一家饭店门口停下来,然后在赶车座位上弯下腰,又一动不动了……
人行道上走过三个年轻人,他们相互对骂着,套靴踩得很响。其中两人又高又瘦,第三个是矮小的驼子。
“赶车的,到警察桥去!”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说,“一共三个人……二十戈比!”约纳抖动缰绳,吧嗒嘴唇。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不过他顾不上讲价了……一个卢布也罢,五个戈比也罢,如今在他都是一样,只要有乘客就行……那几个青年人就互相推操着,嘴里骂声不绝地上了车。
“好,赶车吧!”驼子用破锣般的嗓音说,对着约纳的后脑壳喷气,“快点跑!嘿,老兄,瞧瞧你的这顶帽子!全被得堡也找不出比这更槽的了……"
“嘻嘻,……嘻嘻……”约纳笑着说,“凑合着戴吧……”
“喂,你少废话,老不死的,难道就这样赶车 你抽它一鞭子!”
约纳感到他背后的驼子担动的身子和颤动的声音。他听见那些骂他的话,看到这几个人,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驼子骂人,两个高个子则谈到某个叫娜杰日达·彼得罗夫娜的女人。
约纳不时回头看看他们,等他们暂时停顿一下说话时,再一次回过头去,嘟囔道:“我的那个……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大家都是要死的……”驼子吁了一口气说,“喂,你赶车吧,你赶率吧!先生们,照这样的走法,他什么时候才能把我们送到呢 "
“老不死的,我要接你的脖子了!”
“嘿嘿……”他笑道,“这些快活的老爷……愿上帝保估你们!”
“赶车的,你有老婆吗 ”高个子问。
“我 嘻嘻……这些快活的老爷!我的老婆在坟墓里!……现在我的儿子也死了,可我还活着……这真是怪事,死神认错门了……它原本应该来找我,却去找了我的儿子……”
约纳转过头来,想诉说一下他的儿子是怎样死的。可是,这时驼子轻松地吁了一口气,宣布说,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到了。约纳收下二十戈比后,许久地看着游荡者的背影。他又孤身一人,寂寞又向他侵袭过来……他的苦恼刚淡忘了不久,如今重又出现,更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约纳的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呢 然而人群奔走不停,谁都没有注意到他,更没有注意到他的苦恼……
“回大车店去,”他寻思着,“回大车店去!”
瘦马好像明白了他的意思,开始小跑起来。一个半钟点以后,约纳已经在又大又脏的炉子旁边坐下了。炉台上、地板上和长板凳上,人们已经发出鼾声。空气又臭又闷……墙角里一个年轻的车夫起来了,他带着睡意咳嗽一声,向水桶那边走去。“想喝水吧 ”约纳问。
“是啊,想喝水!”
“那您就随便喝吧……而我呢,老弟,我的儿子死了……你听说了吗 就在这星期在医院里死的……竟有这样的事!”
约纳想看看他的话产生了什么影响,可是什么影响也没看见,年轻人盖上被子,把头也蒙上,唾着了。老头叹口气,他想说话,就像这个青年人想喝水一样。他儿子死了快一星期了,而他还没有跟任何人好好地谈谈这件事……
“去看看马吧,”他想,他穿上衣服,走进马厩里,他的马就站在那里。
“你在吃草吗 ”约纳问他的马,看着它那闪光的眼睛,“你就吃吧……我已经太老,不能赶车了……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我不行了……他才是个地道的马车夫……只要他活着就好了……”
约纳沉默了一会儿,继续说:“就是这样嘛,我的小母马……库兹马·约内奇不在了……他下世了……他无练无故死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忽然,这个小驹子下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 "
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约纳讲得入了述,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
(1886年,有删改)
[1]引自宗教诗《约瑟夫的哭泣和往事》。——俄文本编者注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约纳的苦恼是双重的:儿子无缘无故死了,他内心无比悲痛;想找人谈谈儿子的死,却没有人愿意听他把话说完。
B.约纳与军人交谈,“调转整个身子”“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可见约纳倾诉内心苦闷的心情是多么的迫切。
C.约纳没有因为驼子的辱骂而恼怒,反而笑脸相迎,这"笑"写出他为了生计宁愿受辱的心理,暗示他经济状况窘迫。
D.军人、三个青年、年轻车夫,无论地位高低,都对约纳的不幸无动于衷,这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描绘了一幅城市黄昏风雪图,明亮的街灯、热闹的街道,与孤独的一人一马形成鲜明对比,为人物设定了特定背景。
B.契诃夫塑造约纳与鲁迅塑造祥林嫂,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比如都运用大量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失子之后的精神面貌。
C.小说结尾,约纳终于找到了倾诉对象,他把自己的悲哀都告诉了他的瘦马,这一细节既可笑又可悲,充满了讽刺意味。
D.小说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通过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尖锐的矛盾冲突,让读者感受到人物的心理状态和当时的社会状况。
8.小说在约纳的对话中大量使用省略号,请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9.瘦马在小说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魏徵状貌不逾中人,有志胆,每犯颜进谏,帝甚怒,神色不徙,而天子亦为霁威。徵亡,帝思不已,登凌烟阔观画像,赋诗掉痛,闻者媢之,毁短百为。
贷曰:君臣之际顾不难裁以徵之忠而太宗之睿身及未几猜谮邃行。始,徵之谏,累数十余万言,至君子小人,未尝不反复为帝言之,以佞邪之乱忠也。久犹不免。故曰:“皓皓者易污,峣峣者难全”,自古所叹云。唐柳芳称“徵死,知不知莫不恨惜,以为三代遗直"。
(节选自《新唐书·魏徵传》)
材料二
贞观六年,有人告尚书右丞魏徵,言其阿党亲戚。太宗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案验其事,乃言者不直。彦博奏曰:“徵为人臣,须存形迹,不能远避嫌疑,遂招此谤。虽情在无私,亦有可责。”遂令彦博谓徵曰:“尔谏正我数百条,岂以此小事,便损众美。自今已后,不得不存形迹。”居数日,太宗问徵曰:“昨来在外,闻有何不是事 ”徵曰:“前日令彦博宣救语臣云:‘因何不存形迹 ’此言大不是。臣闻君臣同气,义均一体。未闻不存公道,惟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国之兴丧,或未可知!”太宗矍然改容曰:“前发此语,寻已悔之。实大不是,公亦不得遂怀隐避。”徵乃开而言曰:“臣以身许国,直道而行,必不敢有所欺负。但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太宗曰:“忠良有异乎 ”徵曰:“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独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太宗曰:“君但莫违此言,我必不忘社稷之计。”乃赐绢二百匹。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求谏》)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除D、E两处外,仍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君臣A之际B顾C不难哉D以徵之忠E而太宗F之睿G身殁H未几I猜谮邃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毁短,指揭人短处,加以诽谤。其中的“短”与成语“飞短流长”中“短”的意义及用法相同。
B.居,文中可译为“过了”,与《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侍坐》“居则曰”的“居”含义不同。
C.陛下,本指宫殿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文中指唐太宗。
D.大恶,文中指极大的恶名,其中“恶”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的“恶”含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徵有志气胆略,敢于直谏。他去世后,太宗思念不已,登上凌烟阁观看他的画像,并赋诗表达心中的悲痛之情。
B.唐人柳芳说,魏徵去世后,无论认识还是不认识他的人,都感到遗憾和惋惜,认为他继承了古时正直之士的品质。
C.魏徵被人告发,说他袒护亲戚。唐太宗派御史大夫温彦博查验处理此事,了解后发现魏徵确有过错,需检点言行。
D.魏徵认为良臣使自身获得好名声,使君主得到显耀的称号,使子孙享受无尽的荣华富贵,而忠臣只留下空名而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每犯颜进谏,帝甚怒,神色不徙,而天子亦为霁威。(4分)
(2)前发此语,寻已悔之。实大不是,公亦不得遂怀隐避。(4分)
14.结合两则材料概括魏徵生前死后遭人诋毁的原因有哪些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5~16题。
杨柳枝词 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诗前两句把柳之繁茂柔嫩、轻盈袅娜写得极生动;叠用“于”字,令节奏轻快流动,与开篇的欣喜赞美之情非常协调。
B.白诗的三、四两句写柳树荒凉冷僻的处境,与前两句所写柳树的动人风姿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感慨的强烈。
C.曾诗前两句写柳条还没来得及转变为浅淡的青黄色,就能借着东风吹拂而飘忽摇摆,表现了柳树的活泼可爱,生机盎然。
D.两首诗均为咏物抒怀之作,准确抓住杨柳的特点,将咏物与寓意熔为一炉,语言富于表现力,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16.两首诗都借“柳树”来抒怀,但抒发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表示治理中等国家,在遭遇“ , ”等人祸和天灾的情况下,三年可矣。
(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两句勾勒出一幅浓淡相宜、动静相生、丹青妙笔也难以完美呈现的金陵秋景图。
(3)酷爱诗词的小松游览洞庭湖时,放眼广阔浩渺、雄伟壮观的景色,不禁想到了古代名家写此景的诗文“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爱的反义词不是孤独。在我们心灵深处,爱和孤独其实是同一种情感,他们_①不可分离。孤独无非是爱寻求接受而不可得,爱也无非是对他人之孤独的发现和抚慰。
爱的反义词也不是恨。一个心中没有爱的人,他对什么都不在乎,也就不会恨什么。人之所以_②,是因为有鲜明的价值取向。爱是关切,关切就会在乎,在乎就难免挑剔,于是生出无穷的恩怨。总之,一切人世的爱,都是不能隔断与恨的联系的。
那么,爱的反义词是什么呢 哪一种情感状态与爱_③,是爱的毋庸置疑的对立面呢 答案只能是冷漠。
孤独者和恨者都是会爱的,冷漠者却与爱完全无缘。如果说孤独是爱心的没有着落,恨是爱心的受挫,那么,冷漠就是爱心的死灭。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真正让人可怕的是冷漠,它不仅使社会发生道德的危机,而且使个人失去生活的意义。在一个太重功利、得失的社会里,冷漠会像病毒一样传播,从而使有爱心的人更感到孤独,甚至愤恨。
我们不要因孤独和愤恨堕入冷漠,保护爱心、拒绝冷漠不仅是我们对于自己灵魂的一份责任,也是我们对于社会的一份责任。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句通顺连贯,可适当删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简述前四段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并列关系和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青年作为整个社会力量中最朝气蓬勃的力量,其语言素养的提升对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尚具有极大意义。
提升青年语言素养, ①。青年作为文化传承的主力军,应当自觉担负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青年应以诗书为底蕴,从牙牙学语的“粒粒皆辛苦”到才华初展的“秋水共长天一色”,让墨色贯穿人生。
提升青年语言素养,从敢说敢讲中锻炼能力。自古以来,虽然中国人骨子里延续着保守的血脉, ② 。魏征敢于向唐太宗进言,推动贞观之治:音迅以寸笔为枪,押击了国民劣根性……
提升青年语言素养,从谨言善言中传递人文关怀。“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人民日报》怒批的“鸡你太美”等恶俗烂梗毒害青少年,语言暴力引发的恶劣事件频发,一些生命在泥石流一般的语言暴力中消逝。这些不经规范,甚至烂俗的语言就如同随手丢弃的垃圾一般,不仅影响他人;③ 。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阿房宫赋》)
B.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窦娥冤》)
C.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D.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的“未经规范甚至烂俗”的网络语言,如“鸡你太美”“屌丝”等,在校园中也经常听到,甚至成为一些学生的口头禅。
作为新时代青年,对于“网络语言”这种语言现象你怎么看 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