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合肥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6 10:18: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合肥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起源,不仅是我国学者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国际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研究课题。经过几代中国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工程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还有许多历史之谜等待破解,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通过实证和研究达成共识,特别是完整展现夏朝历史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现在,我们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分析我国古代遗存,使中华文明探源有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拓展了我们对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认知。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
长期以来,西方形成了一套文明理论,我们要加以借鉴,但不能照抄照搬。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要同步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
(摘编自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材料二:
新石器时代随着农业的逐步发展与成熟,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燕(山)辽(河)地区,分别形成了若干有自身特色和发展谱系的文化区。到公元前第四千纪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农业相对发达的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燕辽地区,都相继出现了有等级分化的区域社会组织,出现了以高等级建筑和墓葬为代表的特权阶层,相应地,在一些大型中心聚落里,上层精英开始以精美的玉石器、陶器等来标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大约从公元前4000年一直到公元前3300年之前,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在公元前3500年前后的这段时间,可以视为“曙光初现”的中国文明的形成期,代表性遗址有河南灵宝西坡、山东泰安大汶口、江苏张家港东山村、安徽含山凌家滩、湖北天门谭家岭、湖南澧县城头山等。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多个区域文明开始萌芽、生长,呈现出多线并进、多元发展的轨迹;同时各区域间彼此交流互动,相互连接,从而形成了东亚地区一个巨大的文明丛体。其中陕晋豫地区的庙底沟文化分布范围广、对四周影响大,显露出较强劲的发展势头。但此时尚没有哪个区域表现出显著的更加先进的样貌。
然而,到了公元前3300–前2300年这段时间,此前相对均衡的局面被打破了。一方面,各区域文明持续发展,黄河中上游的双槐树、大地湾、南佐、陶寺早期聚落,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一些中心聚落,以及辽西的牛河梁遗址群等,在社会组织规模、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奢侈品所体现的文明成就等方面,都比从前有进一步的发展。另一方面,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区更加凸显出来,呈现出更繁荣发达的文明形态。长江中游的两湖地区率先出现“城邦林立”的局面。而长江下游的良渚更是一枝独秀,考古发现所揭示出的丰富内涵,使得良渚成为迄今能够确认的东亚最早的国家社会。显而易见,这个时期中国史前区域文明发展的重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此后,从公元前2300到公元前1800年的史前末期,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狭义的龙山时代,出于尚未确知的原因,此前发达的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等东部平原低地先后渐次衰落,长江上游和黄河中上游所在的西部“高地”则持续发展繁荣。尤其是黄河中游开始达到中国史前文化的又一个高峰,以陶寺、石峁古城为代表的社会集团,很可能发展成了龙山时代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最富集权性,同时在意识形态与艺术表达等各方面成就最高的早期国家社会。其形成背景,则是从西亚、中亚传播而来的牛、羊等大型家畜,在我国西、北部的黄土地区转化成了一种新的生产力,使得原来较稻作农业略显微弱的粟作农业文化获得了新生力量和强大的经济基础,从而导致“黄土文明”开始崛起。
到公元前1800年以后的二里头时代即夏王朝时期,这种有外来因素加持的生产力持续发酵,尤其是由西方传来的冶金术在中原地区获得创造性发展。夏人率先将复杂的分范合铸技术用于青铜礼容器的制作,将代表当时“高科技”的先进生产力与中国传统的礼制相结合,用于巩固、强化权贵精英的神圣统治,同时也创造出了世界上独特而发达的青铜文明。青铜冶铸不但需要复杂而高超的技艺,更需要组织完成大规模的采矿、冶炼、运输和多环节的铸造工序,其工艺和组织的复杂程度恐怕要远超以前的玉石器制作,此种生产锻炼了早期国家的管理能力,也将其代表的文明形态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此后接续发展起来的商周王朝更是将中国青铜文明推向顶峰。正是夏商周三代王朝所开创的青铜文明,奠定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华夏文明在早期历史中的核心地位,也使得中原文明成为整合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的主导力量。可以说,经夏商周三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初步形成,并为以后秦汉更充分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戴向明《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的认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文明起源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中外学者已经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众多成果。
B.将考古探索、文献研究和现代科技结合起来,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探索出的研究方法。
C.当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重心将从史前文明研究转向对夏代历史的完整展现。
D.河南灵宝西坡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反映了多个区域文明开始萌芽、生长的状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要借鉴西方的文明理论,但不能照搬照抄,要提出中国原创性的古代文明理论。
B.长江下游地区的稻作农业促进了文明的发展,如良渚形成了东亚地区最早的国家社会。
C.在龙山时代,粟作农业发展起来,为陶寺等社会集团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
D.夏代的冶金技术由西方传来,促进了经济发展,巩固了夏代权贵精英的神圣统治。
3.根据材料二,下列选项中的现象最有可能出现的一项是( )(3分)
A.在公元前3500年前后,安徽含山凌家滩的部落先民养殖牛羊。
B.公元前2700年,在长江中下游的一个部落的人们使用陶器来煮米饭。
C.在公元前2300到公元前1800年间,石峁古城的居民与中亚居民开展贸易。
D.夏代的君主命令人铸造青铜礼器,并在青铜器上铭刻百余字的铭文。
4.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有何重大意义?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4分)
5.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规律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三三
沈从文
杨家碾坊在堡子外一里路的山嘴路旁。堡子位置在山弯里,溪水沿到山脚流过去,平平的流到山嘴折弯处忽然转急,因此很早就有人利用到它,在急流处筑了这座石头碾坊。而这碾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叫杨家碾坊了。
从碾坊往上看,看到堡子里比屋连墙,嘉树成荫,正是十分兴旺的样子。住下看,夹溪有无数山田,如堆积蒸糕,因此种田人借用水力,用大竹扎了无数水车,用椿木做成横轴同撑柱,圆圆的如一面锣,大小不等竖立在水边。这一群水车,就同一群游手好闲的人一样,成日成夜不知疲倦的咿咿呀呀唱着意义含糊的歌。
一个堡子里只有这样一座碾坊,所以凡是堡子里碾米的事都归这碾坊包办,成天有人轮流挑了仓谷来,把谷子倒到石槽里去后,抽去水闸的板,视槽里水冲动了下面的暗轮,石磨盘带着动情的声音,即刻就转动起来了。于是主人一面谈着一件事情,一面清理到簸箩筛子,到后头上包了一块白布,拿着个长把的扫帚,追逐着磨盘,跟着打圈儿,扫除溢出槽外的谷米,再到后,谷子便成白米了。
到米碾好了,筛好了,把米糠挑走以后,主人全身是灰,常常如同一个滚到豆粉里的汤圆。然而这生活,是明明白白比堡子里许多人生活还从容,而为一堡子中人所羡慕的。
凡是到杨家碾坊碾过谷子的,都知道杨家三三。妈妈十年前嫁给守碾坊的杨,三三五岁,爸爸就丢下碾坊同母女,什么话也不说死去了。爸爸死去后,母亲作了碾坊的主人,三三还是活在碾坊里,吃米饭同青菜小鱼鸡蛋过日子,生活毫无什么不同处。三三先是望到爸爸成天全身是糠灰,到后来爸爸不见了,妈妈又成天全身是糠灰,……于是三三在哭里笑里慢慢的长大了。
妈妈随着碾槽转,提着小小油瓶,为碾盘的木轴铁心上油,或者很兴奋的坐在屋角拉动架上的筛子时,三三总很安静的自己坐在另一角玩。热天坐到有风凉处吹风,用包谷秆子作小笼,冬天则伴同猫儿蹲到火桶里,剥灰煨栗子吃。或者有时候从碾米人手上得到一个芦管作成的唢呐,就学着打大傩的法师神气,屋前屋后吹着,半天还玩不厌倦。
这磨坊外屋上墙上爬满了青藤,绕屋全是葵花同枣树,疏疏的树林里,常常有三三葱绿衣裳的飘忽。因为一个人在屋里玩厌了,就出来坐在废石槽上洒米头子给鸡吃。在这时,什么鸡欺侮了另一只鸡,三三就得赶逐那横蛮无理的鸡,直等到妈妈在屋后听到鸡声代为讨情时才止。
这磨坊上游有一潭,四面有大树覆荫,六月里阳光照不到水面。碾坊主人在这潭中养得有几只白鸭子,水里的鱼也比上下溪里多。照一切习惯,凡靠自己屋前的水,也算是自己财产的一份。水坝既然全为了碾坊而筑成的,一乡公约不许毒鱼下网,所以这小溪里鱼极多。遇到有不甚面熟的人来钓鱼,看到潭边幽静,想蹲一会儿,三三见到了时,总向人说:“不行,这鱼是我家潭里养的,你到下面去钓罢。”人若顽皮一点,听到这个话等于不听到,仍然拿着长长的竿子,搁到水面上去安闲的吸着烟管,望到这小姑娘发笑,使三三急了,三三便喊叫她的妈,高声的说:“娘,娘,你瞧,有人不讲规矩,钓我们的鱼,你来折断他的竿子,你快来!”
母亲就从没有照到女儿意思折断过谁的竿子,照例将说:“三三,鱼多咧,让别人钓吧。鱼是会走路的,上面总爷家塘里的鱼,因为欢喜我们这里的水,都跑来了。”三三照例应当还记得夜间做梦,梦到大鱼从水里跃起来吃鸭子,听到这个话,也就没有什么可说了,只静静的看着,看这不讲规矩的人,究竟钓了多少鱼去。她心里记着数目,回头好告给妈妈。
有时因为鱼太大了一点,上了钓,拉得不合式,撇断了钓竿,三三可乐极了,仿佛娘不同自己一伙,鱼反而同自己是一伙了的神气,那时就应当轮到三三向钓鱼人咧着嘴发笑了。但三三却常常急忙跑回去,把这事告给母亲,母女两人同笑。
有时钓鱼的人是熟人,人家来钓鱼时,见到了三三,知道她的脾气,就照例不忘记问:“三三,许我钓鱼吧。”三三便说:“鱼是各处走动的,又不是我们养的,怎么不能钓。”同一件事情,对待不同,原来是来人讲礼,三三也讲礼。
钓鱼的是熟人时,三三常常搬了小小木凳子,坐到旁边看鱼上钩,且告给这人,另一时谁个把钓竿撇断的故事,到后这熟人回到磨坊时,把所得的大鱼分一些给三三家。三三看着母亲用刀剂鱼,掏出白色的鱼脖来,就放到地下用脚去踹,发声如放一枚小爆仗,听来十分欢乐。鱼洗好后了,揉了些盐,三三忙取麻线来把鱼穿好,挂到太阳下去晒。到有客时,这些干鱼同辣子炒在一个碗里待客。母亲如想到折钓竿的话,将说:“这是三三的鱼。”三三就笑,心想着:“怎么不是三三的鱼?潭里的鱼若不是我照管,早被村里看牛孩子捉完了。”
三三如一般小孩,换几回新衣,过几回节,看几回狮子龙灯,就长大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杨家碾坊的生活富庶而悠闲,因此成长在此地的三三可以制作小笼,赶鸡,看鱼等等,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B.三三的母亲一直独自掌管碾坊,养大三三,而遇到有人在潭里钓鱼,也不加阻止,表现出她坚韧刚强而又热情好客的品质。
C.三三在杨家碾坊成长,在母亲工作时,“总很安静的自己坐在另一角玩”,三三的生活中隐隐地透露出她些许的孤独。
D.三三对不同的人来钓鱼,态度不同,有的她会用言语劝阻,有的她会折断鱼竿,而有的她会坐在一旁观看。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描绘了杨家碾坊及其周边的环境——溪水流经,村庄兴旺,山田连畴,以环境美衬托这里的人情美。
B.文章善用简笔叙事,把漫长而琐碎的生活,浓缩在简短的语句中,如“于是三三在哭里笑里慢慢的长大了”。
C.文章常以儿童的视角书写,使文章充满童趣,如“常常有三三葱绿衣裳的飘忽”,“梦到大鱼从水里跃起来吃鸭子”。
D.“三三五岁,爸爸就丢下碾坊同母女,什么话也不说死去了”,文章用平淡的笔触叙述三三父亲去世之事,哀而不伤。
8.沈从文的很多小说都有散文化的特点,请结合本文就此作简要分析。(4分)
9.本文中的三三和《边城》中的翠翠都是乡村女孩,她们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先王先顺民心,故功名成。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大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矣。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得民必有道,万乘之国,百户之邑,民无有不说。取民之所说而民取矣,民之所说岂众哉?此取民之要也。
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目不视靡曼,耳不听钟鼓。三年苦身劳力,焦唇干肺。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有甘肥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味禁珍,衣禁裘,色禁二。时出行路,从车载食,以视孤寡老弱之渍病、困穷、颜色愁悴、不赡者,必身自食之。于是属诸大夫而告之,曰:“愿一与吴徼天下之衷。今吴、越之国,相与俱残,士大夫履肝肺同日而死孤与吴王接颈交臂而债此孤之大愿也。若此而不可得也,内量吾国不足以伤吴,外事之诸侯不能害之,则孤将弃国家,释群臣,服剑臂刃,变容貌,易名姓,执箕帚而臣事之,以与吴王争一旦之死。孤虽知要领不属,首足异处,四枝布裂,为天下戮,孤之志将出焉。”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于太湖,吴师大败,遂大围王宫,城门不守,禽夫差,戮吴相,残吴二年而霸,此先顺民心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顺民》)
材料二:
吴既赦越,越王句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吴王将伐齐。子胥谏曰:“未可。臣闻句践食不重味,与百姓同苦乐。此人不死,必为国患。吴有越,腹心之疾;齐与吴,疥癣也。愿王释齐先越。”吴王弗听,遂伐齐,败之艾陵,虏齐高、国以归。让子胥。越大夫文种曰:“臣观吴王政骄矣,请试尝之贷粟,以卜其事。”请贷,吴王欲与,子胥谏勿与,王遂与之,越乃私喜。太宰嚭谗子胥曰:“伍员貌忠而实忍人,其父兄不顾,安能顾王?王前欲伐齐,员强谏,已而有功,用是反怨王。王不备伍员,员必为乱。”王从之,使人赐子胥属镂剑以自杀。
居三年,句践召范蠡曰:“吴已杀子胥,导谀者众,可乎?”对曰:“未可。”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句践复问范蠡,蠡曰:“可矣。”乃发习流二千人,教士四万人,君子六千人,诸御千人,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
(节选自《史记·越王句践世家》)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士大夫履肝肺同日而死孤与吴王接颈交臂而债此孤之大愿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万乘,即一万辆兵车,“乘”指一车四马。“万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B.赡,足够,与《孟子》中“此惟救死而恐不赡”的“赡”意思相同。
C.重采,指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衣不重采”与“色禁二”意思相近。
D.让,责备,与《鸿门宴》中“大礼不辞小让”的“让”字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的帝王顺应民心,所以能功成名就。用德行使百姓归向而成功的君主有很多,失去民心却能成功的君主从来没有。
B.在灭吴之前,越王向大夫们表达了他的灭吴决心,后来在太湖作战,越国大败吴国,接着围困吴国王宫,擒住夫差。
C.吴王准备讨伐齐国,伍子胥表示反对,他认为越王正在励精图治,将会给吴国带来祸患,越国才是心腹大患,吴王应该首先讨伐越国。
D.文种察觉到吴王已经骄傲自大起来,于是建议向吴国借粮食,来试探吴国。吴王与伍子胥在借粮一事上产生了矛盾,伍子胥因此被杀。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取民之所说而民取矣,民之所说岂众哉?此取民之要也。(4分)
(2)越王句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4分)
14.越王为什么最终能灭吴?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③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帝所造的帐幕。②丁年:男子成丁之年,即青壮之年。③茂陵:汉武帝陵墓。苏武归汉时武帝已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由人到庙,首句用“魂销”二字概括苏武所受的磨难,次句写苏武庙残破不堪。
B.“雁”在古诗中常被用来表达思念之情,颔联中的“雁”写出了苏武对故国的深长思念。
C.颈联先写“回日”,再溯“去时”,苏武自匈奴归来,人事皆非,回忆“去时”,不胜感慨。
D.尾联写苏武拜谒茂陵的情景,他未能在武帝生前完节归来受封,流露出不尽的遗憾。
16.诗人生活在晚唐,当时唐朝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在这一背景之下,诗人凭吊苏武,通过想象书写苏武的遭际,这样写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一句写秦国将珍宝到处丢弃,尽显其“奢”,“____________”一句谴责其掠夺的“贪”,为后文写“族秦者,秦也”蓄势。
(2)杜甫《登高》中,从空间之广、时间之长两个方面叙写自己的生活状况,同时抒发深沉的悲秋之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诗词中常常出现“马”,如“宝马雕车香满路”,以“宝马”代表优渥的生活;如“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以“班马”表达别离的不舍之情;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铁马”描绘战争场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春季的村庄,鸟鸣是主声调。与音乐相比,它更为 ① 。它不仅能顶破地皮、化开坚冰,还能戳穿树干,给万物在这个季节找到一种生机。没有了鸟鸣的春季村庄,花不知何时开,草不知何时绿,农民更不知何时春耕备播。
在繁多的鸟儿当中,第一个把大地从冬天叫醒的是“布谷鸟”,它是报春的使者。“布谷、布谷……”在它的一声声呼唤中,苏中平原苏醒了,大地变绿了,一个 ② 的世界就跟着鸟鸣到来了。
百鸟啁啾,终究汇成了一首宏大的春日交响曲。桃树、杏子树是燕子唱粉的,梨树、苹果树是麻雀吵白的,柳树、葡萄树是黄鹂鸣翠的,芦苇、香蒲草是野鸭叫嫩的……那些田园上的浅绿、沟渠畔的嫩绿、河底下的淡绿是一些无名的鸟叫醒的。当地上的鸟、草丛的鸟、树上的鸟、屋檐的鸟、河边的鸟,一齐“唱”“吵”“鸣”“叫”把村庄吵翻的时候,所有的草都会破土而出,所有的树都能生出嫩芽,闻一闻满鼻子清香,看一看满眼睛春意。随着鸟叫声越来越稠密,越来越清脆,春天就美出了一派 ③ 。等到大地绿成一片,春天就被一个叫夏天的季节所接管。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线处用“唱”“吵”“鸣”“叫”四个动词来描写鸟叫声,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在人们固有的观念中,动物会因为繁衍、觅食等种种原因,不断地行走、迁徙。植物则是扎根在一块固定的土地,除非被人为挪动, ① 。但是,在大自然中确确实实存在着一些可以“行走”的植物。
卷柏被称为遇水而安的迁徙者,这是一种生活在南美洲的奇特的、会走路的植物。卷柏需要充足的水分,当水分不足的时候,它的“自救”就开始了,随着风在地面上滚动,把根从土壤里拔出来,让整个身体蜷缩成一个圆球。风带着这个勇敢流浪者四处流散,当滚到水分充足的地方, ② ,它的根又重新钻到土壤里,安居下来。
一位植物学家对卷柏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用挡板圈出一片空地,把一株卷柏放入空地中水分最充足处。卷柏便扎根生存下来。几天后, ③ ,卷柏便抽出根须,卷起身子准备换地方。可实验者隔绝了它移走的一切路径。不久,卷柏又重新扎根生存在了那里,在几次将根拔出,几次又动不了的情况下,它便再也不动,在这里安居乐业了。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下列选项中,和文中画横线处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B.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
C.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D.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现代文阅读Ⅰ的材料二简要论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一体”因“多元”而异彩纷呈,“多元”又因“一体”而发展绵远。这种“多元”与“一体”相辅相成的关系不仅体现在国家、社会、民族的发展中,也体现在任何团体,甚至个人的发展中。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合肥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A项,“中外学者已经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众多成果”错,材料一只提到了中国学者取得了研究成果,并未提到外国学者。B项,“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探索出的研究方法”于文无据。C项,根据原文“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通过实证和研究达成共识,特别是完整展现夏朝历史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可知,“对夏代历史的完整展现”只是“许多重大问题”的重要部分,并非“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重心”,另外材料一也没提到当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重心的转移问题。)
2.B(“良渚形成了东亚地区最早的国家社会”过于绝对,根据材料二“使得良渚成为迄今能够确认的东亚最早的国家社会”,可知良渚是“迄今能够确认的东亚最早的国家社会”。)
3.B(A项,材料二“从公元前2300到公元前1800年的史前末期……从西亚、中亚传播而来的牛、羊等大型家畜”,可知公元前3500年前后,牛、羊等大型家畜尚未从西亚、中亚传来。C项,材料二虽然提到牛、羊等大型家畜从西亚、中亚传来,但这并不能表明两地居民已经开始了贸易。D项,材料二没有提到夏代有文字,也没有提到夏代拥有在青铜器上铭刻文字的技术。)
4.①有利于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②促进考古学、自然科学等学科的融合与发展。③提出了中国的古代文明理论,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中国原创性贡献。④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相关成果的宣传与转化,有利于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每点1分)
5.①农业发展是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②不同地区的文明在同一时期产生发展,并彼此交流连接,相互融合。③先进科技的运用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据即可)
6.C(A项“杨家碾坊的生活富庶而悠闲”错,杨家碾坊的生活只是乡村的日常,谈不上富庶,从“三三先是望到爸爸成天全身是糠灰,到后来爸爸不见了,妈妈又成天全身是糠灰”可以看出杨家碾坊的生活并不悠闲。B项,“三三的母亲一直独自掌管碾坊”错,三三母亲在丈夫去世后独自掌管碾坊,另外“热情好客”也描述不当。D项,“有的她会折断鱼竿”错,原文提出三三喊母亲来折断鱼竿,三三并未折断别人的鱼竿。)
7.C(所举的例子,“常常有三三葱绿衣裳的飘忽”并非从儿童视角来书写。)
8.【示例】①淡化故事情节。小说没有完整曲折的情节,只有片段式生活的叙写,对三三生活的杨家碾坊做了详细描写,在叙事中着重表现三三的喜乐好恶之情。②弱化人物。小说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形象都只有简单描绘,除了三三和母亲,其他次要人物形象模糊,人物描绘类型化。③语言诗化。语言洗练干净、清新自然,描绘的农家田园生意盎然,人物淳朴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富有诗情画意。④意境唯美。风光民俗,淳朴自然,清新如画。清潭嘉树、白鸭游鱼、碾坊山田,水车日夜不知疲倦地唱着含糊的歌,意境优美,如诗如画。(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9.【示例】①两人都淳朴善良、天真活泼。(1分)三三憨态可掬,她呵斥别人钓鱼,看似吝啬,实则透露出天真稚气和坦率,与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慷慨和友好。(1分)翠翠帮助爷爷摆渡,对爷爷温顺体贴,对生活中的误会和怨气,能很快消解,翠翠在独处时,脑中常常会浮现天真的想法。(1分)②两人的命运中都有悲情的底色,但她们都生活在关爱之中。(1分)三三五岁丧父,翠翠自幼父母双亡,但是他们都得到亲人的呵护,在关爱中成长。(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10.BCF(原文标点为:士大夫履肝肺,同日而死,孤与吴王接颈交臂而债,此孤之大愿也)
11.D(两个“让”都是责备的意思。)
12.D(“伍子胥因此被杀”错,伍子胥被赐剑自杀,主要是因为太宰嚭进谗言。)
13.(1)选做老百姓喜欢的事,民心也就得到了。老百姓所喜欢的事难道有很多吗?这是得到民心的关键。(“说”“要”各1分,判断句1分,句意1分)
(2)越王句践于是返回越国,就亲身受苦,忧心焦思,把苦胆挂在座位旁边,坐着或躺着的时候,都会经常凝望着苦胆,吃饭时也会品尝苦胆。(“反”,第一个“坐”,“仰”各1分,句意1分)
14.①勾践顺应民心,勤劳节俭,救助弱者,与百姓同甘苦;②勾践礼贤下士,善于倾听谋臣意见;③吴王骄纵,杀害伍子胥,后率精兵北会诸侯,国防空虚,让勾践有机可趁。(每点1分)
15.A(“残破不堪”错,“古祠高树两茫然”不是写苏武庙残破不堪,而是写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
16.①本诗通过想象形象地写出了苏武被扣留匈奴牧羊、思归的艰难情景,归来后物是人非的感慨,拜谒茂陵的伤感,塑造了爱国忠君、富有高尚民族气节的汉臣形象。②诗人面对晚唐的时局,满怀忧患,通过想象细腻地描绘苏武的遭际,歌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的爱国情怀,在追念先贤的同时,激励时人热爱国家、挽救国家、振兴国家。(每点3分)
17.(1)弃掷逦迤 奈何取之尽锱铢
(2)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3)【示例一】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示例二】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示例三】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每空1分,多字、错字、漏字均不得分)
18.①悦耳动听②生机勃勃③诗情画意(每空1分,填其他符合语境的成语也可给分)
19.①用“唱”“吵”“鸣”“叫”来描绘各种鸟的叫声,写出了鸟叫声的繁杂,百鸟啁啾的热闹景象,表现出春日的勃勃生机。②四个动词与前文呼应,使文章结构紧凑。(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科酌情给分)
20.①否则永远处在原地②这个圆球就会停下来③空地水分减少(每处2分)
21.卷柏需要充足的水分,当水分不足的时候,它就会开始“自救”,把根从土壤里拔出来,让整个身体蜷缩成一个圆球,随风在地面上滚动。(原句缺少主语,可以将“它的‘自救’就开始了”改为“他就会开始‘自救’”,或者在后面的句子加一个主语“它”。原句语序不当,“随着风在地面上滚动”应放在“让整个身体蜷缩成一个圆球”之后。改对一处2分,改对两处4分。)
22.C(原文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拟人的手法。A项借代,B项比喻,C项拟人,D项用典。)
23.【参考立意】①要有“求同存异”的智慧,融合“多元”,形成“一体”;②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多元”,壮大“一体”;③“多元”发展,才能形成“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局面。
参照2023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先代的帝王把顺应民心的事摆在首位,所以能成就功名。用德行来得到百姓的归向来成立大功的人,古代多的是。失掉百姓的归向反而成就功名的人,我没有听说过。得到民心归向一定有方法,拥有万驾战车的大国,或是只有百家门户的小城,百姓都没有不高兴的。选做老百姓喜欢的事,民心也就得到了。老百姓所喜欢的事难道有很多吗?这是得到民心的关键。
越王为会稽山的耻辱而痛苦,想要得到百姓的归向之心来,求得和吴国决一死战。他身体不在枕席上安稳入睡,口中不尝美味佳肴,眼中不看美女绝色,耳中不听钟鼓的乐音。三年中他苦心劳力,用尽力气去做事。对内亲近各位大臣,对下养护百姓,凭此来得到百姓的心。有甜美的食物但不够分的话,他就不敢吃;有酒就把它倒进江河,和百姓一起分享。亲自耕种来获得粮食,家中的女子亲自织布制衣。饮食禁止吃山珍海味,衣服禁止穿皮衣,衣服颜色也禁止有两种不同。时常外出巡行,带上载满食物的车子,来看望孤寡老弱中患病的、穷困的、脸色憔悴、饮食不足的人,一定会亲自给他们喂食。于是勾践召集各位大夫们告诉他们说:“我想和吴王一较高下,求上天降福。即使要令吴、越两国两败俱伤,全体将士肝脑涂地,同日而死,我和吴王肉搏到底而死,这是我的最大愿望。如果这样的愿望不能够达成,对内估量我国没有足够的能力击败吴国,对外请求诸侯联手也不能打败它,那么我将抛弃国家,解散群臣,佩剑持刀,改变容貌,更换姓名,拿扫帚去侍奉吴王,来与吴王决一生死。我虽然知道这样会身首异处,四肢分裂,被天下人耻笑,但我的志向一定要实现。”就这样,后来他真的和吴王在太湖大战,吴军被打败,越王包围了吴王的宫城,使吴国的城门失守,捉住了吴王夫差,杀了他的宰相,灭了吴国,两年后成为霸主。这是做到了先使民心归顺的结果。
材料二:
吴王已经赦免了越王,越王句践于是返回越国,就亲身受苦,忧心焦思,把苦胆挂在座位旁边,坐着或躺着的时候,都会经常凝望着苦胆,吃饭时也会品尝苦胆,说:“你难道忘记了在会稽所受到的耻辱吗?”他亲自耕地劳作,其妻子亲自织布,饮食当中没有肉,不穿有多种颜色的华美的衣服,谦恭有礼,礼贤下士,厚待宾客,救济贫苦百姓,吊唁死者,与百姓同甘共苦。
吴王准备攻打齐国。伍子胥劝谏说:“不可以。我听说越王句践吃饭不吃两道菜,与百姓甘苦与共。这个人如果不死,将来一定会给我国带来祸患。越国对于吴国而言,属于心腹大患;齐国对于吴国而言,只相当于疥癣般的小病。希望大王暂时放弃攻打齐国,首先攻打越国。”吴王不听劝告,于是攻打齐国,在艾陵打败了齐军,俘获了齐国的高子、国子后返回吴国。吴王责备伍子胥。越国大夫文种说:“我看吴王执政已经处于过于骄横自大的状态了,请尝试着向他借粮,来试探他对越国的态度。”文种前往吴国请求借粮,吴王打算借给他,伍子胥规劝吴王不要借,吴王最后还是把粮借给了越国,越王于是暗自高兴。太宰伯豁进谗陷害伍子胥:“伍员表面忠诚,实际却是残忍的人,连他的父亲与哥哥都不管不顾,怎么可能真心顾及大王呢?大王从前想要讨伐齐国,伍员极力劝阻,不久讨伐齐国获胜,他反而由此对大王心存怨恨。大王不防范伍员,伍员必定会作乱。”吴王听信了谗言,派人赐给了伍子胥一把属镂剑并命其自杀。
过了三年,句践召见范蠡说:“吴王已经杀掉了伍子胥,他周围阿谀奉承的人很多,可以攻打吴国了吗?”范蠡回答:“还不行。”到了第二年春季,吴王北上前往黄池与各诸侯会盟,吴国的精锐部队都跟随吴王北上,只留下老弱残兵和太子留守都城。句践再次询问范蠡,范蠡说:“可以了。”于是句践派出善于水战的士兵二千人,精兵四万人,国王的卫兵六千人,各类军官一千人,征讨吴国。吴国军队被打败,进而杀掉了吴国太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