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16 10:30: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任务导入 一儒一道,开启了中国思想
寻根足迹,探寻中华源头
【总结归纳,寻找宝藏】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任务学习:寻找春秋战国宝藏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 本 目 录
线索1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线索2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线索3 孔子与老子
线索4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
1.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
2.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线索1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时代变迁下的机遇
线索1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探秘背景
临潼烽火台
1987年重建
列国纷争—春秋时代
平王东迁后,中国进入了东周时代。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这个时代,天子共存的地位已名存实亡。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
◎春秋形势图【BC770-BC476】
材料一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战国策〉书录》
线索1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探秘背景
◎战国形势图【BC475-BC221】
春秋战国产生背景:
(1)周王室控制力日渐削弱【王室衰微】
(2)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根本原因】
(3)分封制的弊端,地方势力过大
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
做题技巧:如何区别春秋与战国的地图呢?
看中间部分,若有晋国,则为春秋
若为韩赵魏,则为战国【三家分晋要牢记】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春秋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族
华夏认同
民族大融合
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
线索1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探秘背景
民族交融方式主要有两种:
经济文化交流和战争
南夷与北狄交,
中国不绝若线。
——《公羊传》禧公四年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论语》
南夷主要指荆楚
北狄主要指诸狄
线索1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探秘背景
线索1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探秘背景
材料二: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同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结合教材,阐述本段材料中“华夏”的含义及在西周时期的发展。
参考思路:本段材料所指的“华夏”是指“礼仪之大”与“服章之美”,呈现出文化、政治实体的含义。在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的不断进行除带来了混乱外,还打破了各族间固有的界限,进一步密切了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的联系。最终,各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春秋以后的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步融入华夏族。至此,华夏族吸收了更多的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也更加广泛。
项目 转型前 转型后
经济 工商食官、井田制 打破官府垄断工商业的局面,小农经济、封建土地私有制
政治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分封制、宗法制瓦解、礼崩乐坏,中央集权雏形出现
选官 世卿世禄制度、贵族政治 任命制度、逐步形成官僚政治
社会结构 贵族政治 小家庭形成,贵族衰落,士阶层崛起
思想文化 神学思想占主导,思想处于蒙昧状态 思想解放,百家争鸣;《诗经》、《离骚》
教育制度 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 私学兴起、打破贵族垄断,平民接受教育
民族关系 中原相对领先、战争、融合 华夏认同观念增强、各民族进一步交融。
趋势 ①由分裂走向统一;②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③民族融合,华夏认同。 线索1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总结归纳】
Q: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兼并战争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社会长期动荡,社会秩序混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给人民造成深重灾难。
消极:
积极:
①大国兼并小国,实现了局部统一,客观上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②华夏族与其他各族接触频繁,而从促进民族交融;
③促进了社会制度变革,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促进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产生。
线索1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总结归纳】
1.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青铜冰鉴缶,鉴用来盛冰,缶用来盛食物。《周礼》记载,肉食珍馐与酒水都要用冰鉴保存,祭祀时也要使用冰鉴。冰鉴缶的使用
A.体现了战国时期严格的宗法制度
B.说明青铜铸造工艺开始成熟
C.展示出贵族的日常礼仪规范
D.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史学战场 — 锻炼提升
2.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
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
C.等级制度的颠覆 D.礼乐制度的破坏
3.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 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线索2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变而求生的抉择
线索2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唯物史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牢记】
◎四川成都都江堰【秦国李冰父子修建】
◎考古出土的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
重点:(1)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广泛使用【使用≠推广,全国推广应到汉朝时期】
(2)水利工程:水利工程大量修建
(3)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出现
手工业领域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
商业领域
农业领域
铁制农具开始出现
牛耕推广
03
01
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02
私田进一步发展,并逐步得到各国统治者的认可,取代公田
商品种类增多,市场繁荣
货币流通广泛,金属钱币大量被使用
出现了许多大城市及大商人
01
02
03
农业进步推动手工业分工,促进了手工业的繁荣。战国时,手工业分布更加细密,冶铜、冶铁、制漆、煮盐和酿酒等行业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01
阶级关系的变动
生产力 生产工具 铁犁牛耕
水利 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农业 生产关系 土地制度 井田制瓦解,封建私有制逐渐确立
生产模式 小农经济逐步形成,由集体变为个体经营,
阶级关系(上层建筑) 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分封制、宗法制瓦解,精耕细作、重农抑商)
线索2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唯物史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总结农业板块】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牛耕的逐步推广,农业生产不断得到发展。伴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民开辟出更多“私田“,诸侯国的”公田“逐步荒芜。为了增加国家收入,从鲁国”初税亩“制度开始,各国陆续在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权。原公田所有者奴隶主阶级希望并要求征收私田赋税,而从奴隶主阶级分化出来的新兴地主阶级则希望提高自身的经济政治地位。因此,二者不断地发生斗争。最终,地主阶级夺权成功,自此”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新兴地主阶级成为新的领导者。
地主阶级夺权成功后,自然需要立足于本阶级的立场,不断剪除就势力的影响。于是,他们在各国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的旨在富国强兵的变法运动,其中以商鞅变法最为著名。
阶级关系的变动——新旧领导阶级的交替
线索2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唯物史观】
1、时间:春秋战国时期形成
2、原因:铁犁牛耕,封建土地私有制
3、含义:以个体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一家一户),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己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经营模式。
总结:__________以来,随着___________ 的使用,生产力不断进步,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逐步形成并日益完善。
总结:__________以来,随着___________ 的使用,生产力不断进步,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逐步形成并日益完善。
名词直击—小农经济【是什么?】
特点:
①以家庭为单位;
②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③精耕细作。
4、特点:①以家庭为单位;②男耕女织,自给自足③精耕细作;④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
5、1840年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但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变法运动【变法目的:富国强兵】
线索2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唯物史观】
春秋战国的社会转型
分封制
宗法制
贵族政治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官僚政治
周秦变革
1.变法背景【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1)生产力的迅速发展(铁犁牛耕)
(2)阶级关系的变化与社会转型: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推广,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旧制度(私门与公室的斗争)
(3)兼并战争的需要
2、影响: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时间 诸侯国 主要政策和内容 特点
春秋 时期 齐国 “相地而衰征”:土地好坏收税 税制改革,侧重于经济基础,承认土地私有化(按田亩收税)
晋国 “作爰田”:按土地收税 鲁国 “初税亩”:履亩而税也 战国 时期 魏国: 李悝改革 《法经》、“尽地力之教”、“平籴法”;“武卒制”;西门豹治邺 全面变革,侧重于上层建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和宗法分封制,确立选贤与能及中央集权制,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转型。
楚国: 吴起改革 封君子孙传三世即收其爵、整顿吏治、用人唯贤、禁私门请托。 秦国: 商鞅变法 涉及军事、经济、政治、思想。 线索2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唯物史观】
线索2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唯物史观】
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也叫公孙鞅、卫鞅。后因变法有功,被封在商地,尊为商君,故史称商鞅。他是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 法家代表人物,主持了秦国变法运动,并取得巨大成效,故史称”商鞅变法“。
商鞅
商鞅变法的酝酿阶段
01 舌战群儒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召开朝会,命臣工讨论变法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商鞅反驳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并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商鞅变法的法令虽然已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他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发出布告:谁将此根木头由南门搬至北门,便赏金十两。无人反映后,提高赏金至五十两,有人照做后得到了赏金,商鞅亦得到认可。
02 徙木立信
线索2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唯物史观】
线索2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唯物史观】
重点知识:商鞅变法【理解内容、影响及其意义】
领 域 主 要 内 容 作 用
政治
经济
基层 社会
文化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废分封,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定程度上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官僚政治建立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井田开阡陌,推行土地私有制
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农业的发展(小农经济)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实行什伍连坐制,互相纠察告发
移风易俗,加强了户籍管理,加强社会控制,有利于增加赋税
燔诗书而明法令,强化法律意识
加强了思想控制
时间最长涉面最广
最为彻底最为显著
时期 土地制度变化的情况 表 现
春秋 时期 井田制开始崩溃,私田开始出现。 “公田”被抛荒;
私田成为私有土地
战国 时期
税制改革:客观承认土地私有权,加速井田制瓦解。
齐国:“相地而衰征”
鲁国:初税亩(BC594)
各国变法运动: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最终确立起土地私有制。
秦国商鞅变法等
“除井田,民得买卖”
“依军功行田宅”
线索2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唯物史观】
重点知识:商鞅变法【理解内容、影响及其意义】
线索3、4 孔子与老子及百家争鸣
—激烈碰撞下的共舞
线索3、4 孔子与老子及百家争鸣【上层建筑】
材料三“轴心时代”指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这六百年时间。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时代,中国出现了老子和孔子这样的伟大思想家,印度出现了《奥义书》和佛教的始祖释迦摩尼,伊朗出现了查拉图斯特拉创立的琐罗亚斯德教,希腊出现了荷马史诗以及一大批悲剧作家和哲学家,近东出现了犹太的先知。在这个时代整个人类实现了精神突破,是人类的全面精神化和人性的全盘改造的过程。……这个时代产生了直至今天仍是我们思考范围的基本范畴,创立了人类赖以存活的世界宗教之源端。
——【德】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线索3、4 孔子与老子及百家争鸣【上层建筑】
孔子【个人简介】
孔氏,名丘,字仲尼,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他希望用法先王、行德治的方法,使当时混乱的社会得到稳定,人民的痛苦得以减轻。孔子的言论,由他的门人整理为《论语》,《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1)思想核心: 仁(仁者爱人)与礼(恢复周礼,维护礼乐制)
(2)政治思想:为政以德(以道德感化治理国家)
(3)教育: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打破贵族阶层垄断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发展);整理六经
线索3、4 孔子与老子及百家争鸣【上层建筑】
老子即老聃,道家学派创始者,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人。其著作《道德经》是由其门人追记老子遗说,由楚人环渊整理编纂而成。老子思想体现了朴素辩证法思想,对后世影响巨大。
老子【个人简介】
1、哲学思想:
(1)朴素唯物论:“道”是世界的本源;天人合一
(2)朴素辩证法:事物是不断转化的(运动、矛盾)
2、政治思想: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社会理想:小国寡民
百家争鸣背景
1、经济:铁器牛耕的推广使用,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2、阶级:旧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士阶层崛起
3、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日益剧烈,各国统治者需要招揽人才
4、思想:贵族垄断学术文化的局面被打破,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线索3、4 孔子与老子及百家争鸣【上层建筑】
派别 代表 主张或特点
儒家 孟子 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 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提倡礼乐教化
道家 庄子 崇尚逍遥自由
阴阳家 邹衍 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是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的认识
墨家 墨子 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
法家 韩非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线索3、4 孔子与老子及百家争鸣【上层建筑】
儒学的基本精神
张君劢
唐君毅
牟宗三
徐复观
杜维明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北宋】张载
百家争鸣影响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3)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①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②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③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④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4)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特点,对后世文化学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线索3、4 孔子与老子及百家争鸣【上层建筑】
西周建立
BC1046
西周灭亡
BC771
平王东迁,东周开始
BC770
春秋结束,战国开始
BC476
战国七雄
BC256
秦朝建立
BC221
历史时间轴
动荡与发展并存的时代:中华文明的青春时期
揭秘宝藏 — 春秋战国时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