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 李清照
教学目标
1.感受作品的意境,品味平淡自然的语言中蕴含着的丰富情感,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
3.了解词的表现手法,体会艺术表现力。
教学重难点
1.鉴赏词的意境美,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2.品味语言美,掌握艺术手法。
教时安排
1课时
一、新课导入,作者简介
赏析李清照前期的词作《点绛唇》,感受她少女时期的幸福闲适生活。了解南渡后的生活状况的改变以及作品风格的变化。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婉约词派的代表,其词被称为易安体。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宰相赵挺之子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常常在一起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情感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词风真挚细腻、委婉动人。
但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汴京失守,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宁。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迥然不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充满了浓重的哀愁。
概括板书: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境凄凉。
二、听朗读录音,感受词的意境
三、课文赏析
1.古诗词十分重视字句的锤炼,有“诗眼”、“词眼”之说。请找出《声声慢》中的“词眼。
明确:“眼”,传神之所。“词眼”最能体现作者内心情感的字词或句子。即: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综观全词,一字一泪,满是悲愁,但全词写来没有一个“泪”字,也只在结尾点出一个“愁”字。作者是如何传达这渗透血泪的深愁巨痛的呢 本词选用了哪些意象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愁苦?
明确:
(1)淡酒:为何是淡酒?(见课件)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柳永《雨霖铃》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秋风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3)过雁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古诗词“雁”的意象的固定内涵:借“雁”之意象来传达内心的愁苦。雁到秋天,由北向南,词人亦是北方人,避难南下,所以说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居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4)黄花
明确:菊花盛开,本要摘花插在瓶子里。如今国破、家亡、夫丧、颠沛流离、孤苦无依,人早已憔悴不堪,哪还有心思和兴趣去摘花呢?此处显然是以乐写悲。
(5)梧桐、细雨
试描绘诗句展示的凄惨情景。并指出此句手法之高妙。
明确:梧桐叶落,细雨霏霏,细雨落在梧桐上,又点点滴滴洒到地上。这是梧桐在落泪,不也是词人的心头在滴泪吗?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情景交融更添愁绪,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小结:通过意象来间接抒情,极力烘托渲染,层层递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又添一重”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思索空间,尽管没有一滴泪,给人们的感觉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
3.赏析直接抒情的词句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见课件)分析词人的一系列动作,感受愁情。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见课件)探讨还包含那些情感?
明确:痛 天上人间 各半 恨 美满姻缘 难全
伤 半壁江山 沦陷 悲 偏安一隅 用奸
苦 形影相吊 孀晚 愁 漫漫余生 难捱
四、课后研习
与词人的《一剪梅》作比较。结合其生活经历感受不同愁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