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14.2《荷塘月色》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14.2《荷塘月色》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6 12:38: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学习文中细腻、传神的语言;
(3)通感、比拟、叠词等手法的运用。
2、能力目标:
(1)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散文的语言特点,学习文中词语鲜明的感彩;
(3)写一段关于鉴赏本文语言美的文字。
3、情感目标:
(1)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2)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图画美和情感美,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含义,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难点:
对本文语言技巧的鉴赏。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导入课文,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7分钟)
1、请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关于朱自清的散文,然后引入课文:这篇课文是介绍的是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的景色,下面通过学习课文,让我们一起领略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月下荷塘吧。
2、简介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从他一生的言行来看,他是始终以极其诚实 的态度对待人生和时代的选择。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1948年病逝于北京。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
创作背景: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然,看不到前进的方向。
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实,求得短暂的安宁。所以清清冷冷的荷塘也成为超脱世尘的绝妙世界。
新课学习(35分钟)
介绍本节课教学目标:
(1)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听读课文,体会本文的语言美。
(3)理清行文的线索,整体把握课文。
(4)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检查预习,掌握新字词。(由学生集体或个别回答)
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踱:慢步行走。
弥望:满眼。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一例:一律。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
碧:青翠欲滴的样子。
大意:大概的轮廓。
听朗读,初步感知课文,体会精美意境, 品读语言美。在听读过程中请同学们留意以下两个问题:
(1)找出作者的行踪和描写景色的语段。
(2)思考每个自然段的大意内容并给课文划分层次。
同学自由讨论,发表不同见解,教师做总结归纳:
明确:(1)家中——煤屑路——清华园里的荷塘——家里
(2)全文分三部分:
一、(第1-3段)“观荷缘起”(情)
二、(第4-6段)“荷塘月色”(景)
三、(第7-10段)“月下遐思”(情)
4、研读课文第1-3自然段,提问,由学生思考和回答:
(1)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
(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文眼)
(2)赏析:“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是独处的妙处” 。
(明确:抛开写景,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 感,是对“心里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
(3)赏析:“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明确:在行文上,起承上启下作用,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寻美来自慰,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小结、布置作业(3分钟):
通过对全文结构的分析,我们对《荷塘月色》的创作背景、内容、写作线索及作者的感情基调有了初步了解。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学习和欣赏课文奠定了基础。
作业:
认真预习第4、5、6段,体会其语言美、图画美、情感美,下一节上课之前请同学和大家一起分享心得。
板书:缘由:心里颇不宁静——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