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抒情诗的答题技巧和方法
鉴赏即景抒情诗, 要学会从下列几个角度去掌握:
第—, 要体味诗歌中的情景交融的意境。
人们分析古诗的各种说法: 如“融情入景”、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等等, 都指出了中国古典诗问最常用的艺术手法是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 自然景物经诗人摄入笔端, 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彩, 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情感服务。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 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就是一首融情入景、 景中含情的好诗。 烟花含愁, 孤帆载憾, 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 诗人的惜别之情, 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了 。
要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像上面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当然好理解, 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 就不那么好理解了。 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丰富的色彩, 活泼的诗情, 飞动的意象, 除了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外, 如果我们了解到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平定之后, 就更容易体会到作者这首即景之作, 还包含着一种万象更新的企盼和买舟东下的欢悦。 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 分析诗歌, 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要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写景的方法很多, 简而言之, 要留意作者观察景物和描写景物的角度, 如高、 低、 俯、 仰(“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要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如绘形、 绘声、 绘色(“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要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 如动、 静结合(“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明、 暗对比(“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等等。 此外, 诗歌中传统的比兴手法, 也是要注意的。
至于语言运用方面, 我们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又要善于体会诗人们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 微风燕子斜”), 通过不断的读解、 体味、 剖析, 领会诗人的不同风格和技巧。
在诗词中, 写景部分和抒情部分界限很清, 表面看来, 情与景是并列的, 是分开的, 实际上, 情景一致,情景交融: 在一句之中, 上半写景下半抒情; 在两句中, 上句写景下句抒情或上句抒情下句写景的; 在四句中, 上两句写景下两句抒情或上两句抒情下两句写景的; 在一首之中, 上半部分写景下半部分抒情或上半部分抒情下半部分写景的。 有的诗词, 表面看来, 全是写景, 实际上, 也有情在, 是寄情于景。
常用的答题名词术语
1、 分析主旨类:
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2、 分析写作手法类:
卒章显志 画龙点睛 直抒胸臆 托物言志 以小见大 开门见山 寄寓 寄托 衬托 烘托渲染 侧面描写 对比 怀古伤今 借古讽今 起兴 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
3、 语言特点类:
勾勒 浓墨重彩 惟妙惟肖 体物入微 穷形尽态(相) 诗情画意
4、 议论类:
富有哲理 淋漓尽致
5、 语言风格类:
行云流水 形神兼备 简洁 洗炼 浅显 明白如话 平淡无奇 质朴清新 淡雅 词藻华丽 明快 明白通畅 沉郁顿挫 苍凉 低沉 苍劲 舒缓 悲凉 雄健 雄浑 雄壮 强健 浑厚
常见诗人
唐:孟浩然 王维 储光羲 常建 祖咏 杜牧 岑参
南北朝:谢灵运 谢眺
东晋:陶渊明
东汉末:曹植
清:袁枚
题材类别:
借景抒情诗, 指的是寓情于景, 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 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 而是移情于物, 融情于景, 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 使景物带上感彩。 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 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 使感情附着于景物, 景物浸染上感情, 景生情, 情生景, 情景交融,浑然无隔。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 蕴藉悠远, 情丰意密, 深切动人。 主题突出, 感情充沛。 一般为浪漫叙景诗。有些诗句还有引出下文的作用
借景抒情诗中常用典故
1 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屈原《九哥·河伯》 : “与子交手兮东行, 送美人兮南浦。 ”
江淹《别赋》: “春草碧色, 春水渌波, 送君南浦, 伤如之何! ”范成大《横塘》: “南浦春来绿一川, 石桥朱塔两依然。 ”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 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 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2 杜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 又名子规、 杜宇、 子鹃。 春夏季节, 杜鹃彻夜不停啼鸣, 啼声清脆而短促, 唤起人们多种情思。 如果仔细端详, 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 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 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 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 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 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 怨艳两何赊, 疑是口中血, 滴成枝上花。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 望帝, 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 名叫杜宇。 后来禅位退隐, 不幸国亡身死, 死后魂化为鸟, 暮春啼苦, 至于口中流血, 其声哀怨凄悲, 动人肺腑, 名为杜鹃。 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李白诗云: “杨花飘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又如李白《蜀道难》: “又闻子归啼夜月, 愁空山。 ”白居易《琵琶行》: “杜鹃啼血猿哀鸣。 ”秦观《踏莎行》 “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 ”文天祥《金陵驿二首》: “从今别江南路, 化作啼鹃带血归。 ”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 不如归去”, 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 愁乡 思,宋代范仲淹诗云: “夜入翠烟啼, 昼寻芳树飞, 春山无限好, 犹道不如归。 ”
3 蟋蟀
作为被吟咏的对象, 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 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 “七月 在野,
八月在宇, 九月在户,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那时古人已经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 时令又届深秋,
因而就跟促人纺织, 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 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 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
“明月皎皎光, 促织鸣东壁。 ”姜夔《齐天乐》: “哀音似诉, 正思妇无眠, 起寻机杼。 曲曲屏山, 夜凉独自甚情
绪。 ”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
4 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郦道元《小经注·江水》
中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 ”他们都借助于猿啼表达这种伤感的情绪。
5 琴瑟
比喻夫妇感情和谐, 亦作“瑟琴”。《诗 ·周南·关雎 》: “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又《小雅·常棣 》: “妻子好合, 如鼓琴瑟。 ”
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 “离堂思琴瑟, 别路绕出川。 ”
6 螟蛉 《诗·小雅·小宛》: “螟蛉有子, 蜾赢负之。 ”蜾赢(一种蜂) 捕螟蛉为食, 并以产卵管刺入螟蛉体内,注射蜂毒使其麻痹, 然后负之置于蜂巢内, 作蜾赢幼虫的食料。 古人错以为蜾赢养螟蛉为子, 因把作为螟蛉养子的代称。
7 鸿雁
《汉书·苏轼传》有载, 匈奴单于欺骗汉使, 称苏武已死, 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 脚上拴着帛书, 是苏武写的。 单于只好放了苏武。 后来就用“鸿燕”、 “雁书”、 “雁足”、 “鱼雁”等指书信、 单讯。 如晏殊《清平乐》: “生笺小字, 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不, 惆怅此情难寄。 ”李清照词云: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李清照另一首词云: “好把音书凭过雁, 东莱不似蓬莱远。 ”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
8 月老
传说唐朝韦固月 夜里经过宋城,遇见一个老人坐着翻检书本。韦固前往窥视, 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才知道老人是专官人间婚姻的神仙,翻检的书是婚姻簿子(见《续幽怪录·定婚店》)。后来因此称煤人为月下老人,或月老。
9 秋水
秋水, 喻指眼睛, 形容盼望的迫切。《西厢记》 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 蹙损他淡淡春山。 ”春山, 指眉。
10 连理枝、 比翼鸟
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 比翼鸟, 传说中的一种鸟, 雌雄老在一起飞, 古典诗歌里用作思爱夫妻的比喻。 相传旧中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 囚禁了 韩凭。 韩自杀, 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 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 大家拉他衣服, 结果撑是跌下去, 死了 , 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 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 不久, 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 十天就长得很粗大, 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 树上有鸳鸯一对, 相向悲鸣。 白居易的《长恨歌》: “七月七日长生殿, 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有了这些句子, 难怪人们把结婚称为“喜结连理”。
11 杜康
《说文解字·巾部》 : “古者少康初作箕帚、 秫酒。 少康, 杜康也。 ”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 曹操《短歌行》: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
12 鸿鹄
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13 婵娟
婵娟, 姿态美好, 多用于形容女子; 因人们常喻月为美女, 故称月亮婵娟。
14 虞美人
罂粟科一年生丛生草本花卉, 亦称丽春、 寒牡丹。 相传此花系西楚霸王项羽爱妾虞姬自 刎坟下碧血所化, 故有闻虞兮歌而起舞之说。 辛弃疾有诗曰: “不肯过江东, 玉帐匆匆。 只今草木忆英雄。 ”亦有英雄惜英雄之意, 清代有人以虞姬口吻占诗曰: “君王意气江东, 贱妾何堪入汉宫。 碧血化为江上草, 花开更比杜鹃红。 ”该诗角度新颖, 情切动人。
15 红豆
红豆即相思豆, 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南州记》 称为海红豆, 史载: “出南海人家园圃中”。《本草》称其为“相思子”。 王维《相思》 诗: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 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清人失彝尊《怀汪进士煜》: “安床红豆底, 日日坐相思。 ”即睡在相思树下, 日日思念汪进士。 在唐时甚红。 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16 豆蔻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杜牧《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17 精卫
古代神话。 炎帝的女儿在东南海淹死, 化为精卫鸟, 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见于《山海经·北山经》)。 后来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 也比喻不畏艰难, 努力奋斗。
18 抱璞
典出《韩非子·和氏》, 比喻坚持美德(也有作怀才不遇之意)。
19 青鸟
青鸟, 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 一只选遣为信使, 前来给汉武帝报信, 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 并服侍在王母身旁。 南唐中主李王景有诗: “青鸟不传云外信, 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商隐诗云: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青鸟在此已成为传书的信使。
20 春秋
典出《诗经·鲁颂》, 比喻年岁、 岁月或借指古代史、 历史。
21 抱柱
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 他等了很久, 不见女子到来, 这时河水猛涨, 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 不肯离去, 抱住桥柱, 淹死在水里。 后以喻坚守信约。 李白《长干行》: “常存抱住信,岂上望夫台。 ”
22 斑马
春秋时, 晋、 鲁、 郑伐齐, 齐军趁夜间撤走。 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军营里马叫, 推测道: “有班马之声, 齐国军队一定连夜撤走了。 ”班马为离群之马, 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李白《送友人》: “挥的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
23 烂柯
古代神话传说晋人王质上山砍柴, 看见有几个小孩在下棋唱歌, 于是就坐下来听他们唱, 小孩给他一个像枣核的东西, 他含在嘴里就不觉得饿了 。 过了 一会儿, 小孩催他回去, 他站起来, 发现斧头柄已全烂了。 他回到家, 原来的人一个都不在世了。 后便以“烂柯”喻离家年久。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 翻似烂柯人。 ”
24 高山流水
也作“流水高山”。 相传春秋俞伯牙善于弹琴, 钟子期善于听琴。 每当伯牙弹弹到描写高山、 流水的典调时, 钟子期就感到他的琴声犹如巍峨的高山、 浩荡的江河。 钟子期死后, 伯牙叹无知音, 不再弹琴。后常借指知音或乐曲的高录。 明唐寅《世情歌》: “清风明月用不竭, 高山流水情相投。 ”辛弃疾《谒金门》: “流水高山弦断绝, 怒蛙声自咽。 ”
25 哀鸿
比喻哀伤苦痛、 流廓失所的人。 考其源流, “哀鸿”一语出自“鸿雁”。《诗·小雅·鸿雁》 曰: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维比哲人, 谓我劬(q , 劳苦) 劳。 ”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 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 流民喜使者到来, 皆合词倾诉, 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 后来以鸿雁在野、 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龚自 珍《己亥杂诗》 : “三更忽轸(zh n, 悲痛) 哀鸿思, 九月无襦淮水湄。 ”写的就是人民痛苦流离的生活。
26 巴歌
亦称巴唱、 巴讴、 巴人之曲。 借指鄙俗之作, 多作谦词。 唐人李群玉《自沣浦东游江表途出巴秋投员外从公虞》: “巴歌掩白雪, 鲍肆埋兰芳。 ”元人谢应芳《水调歌头·再和寄酬袁子英萧寺》: “多谢寄来双鲤,白雪阳春数曲, 为我和巴讴。 ”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写, 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 其典出自战国楚玉《对楚王问》。
27 采薇
借指陷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 记载: “武王已平殷乱, 天下宗周周, 而伯夷、 叔齐耻之, 义不食周粟, 陷于首阳山, 采薇而食之。 ”说的是伯夷、 叔齐隐居山野, 义不侍周的故事。 孟郊《感怀》(之五): “举才天道信, 首阳谁采薇。 去去荒泽远, 落日当西归。 ”后来也表现坚守节操。 文天祥《南安军》: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饥死真吾志, 梦中行采薇。 ”
28 红叶
代称传情之物。 朱叔真《恨春》: “碧云信断惟劳梦, 红叶成诗想到秋。 据唐人卢渥从宫墙外水沟中拾到一片写有怨诗的红叶, 后珍藏起来。 宣宗放宫女嫁人, 卢渥选中的宫女, 正巧就是在红叶上题诗的人。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如高明《二郎神·秋怀》: “无情红叶偏向御沟流, 诗句上分明永配偶, 对景触目恨悠悠。 ”
即景抒情诗的常见手法及说明
1. 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 好恶、 喜怒、 爱乐等主观感情。 有直接抒情, 也有间接抒情。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温廷筠《商山早行》) 首联中起句以时间、 事件、 环境三者相互照应, 写出旅客的辛劳, 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 ”相比较, 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2. 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的手法在中国诗歌中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诗经小雅采薇》 最后一小节中即可看出: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 载饥载渴。 我心伤悲, 莫知我哀。 ”大自然的景物是引发诗人灵感的催化剂, 也是诗人寄托情感的对象, 正如刘勰所谓: “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 ”情与景有机结合, 是中国抒情诗的基本特点。
细分来, “借景抒情”的手法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即景抒情”, 也可以说是“触景生情”。
诗人因看到某种景象, 引发思绪情感, 提笔创作。 记游山水之诗多属此类, 如李太白歌咏庐山瀑布的“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杜甫《望岳》 中的“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等。
二是“融情于景”。
所谓“融情于景”, 是指诗人并不直接抒情, 而是把情寓于景物之中, 让读者通过诗的景物描写去参透诗人的情。如杜甫的《漫成一首》:
江月去人只数尺, 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 船尾跳鱼拨剌鸣。
此诗为杜甫晚年漂泊西南, 欲乘船出蜀之时所作。 全诗四句, 分别描写了 “江月”、 “风灯”、 “宿鹭”、 “跳鱼”四种景物, 有动有静, 以动衬静, 着力表绘了一幅平和安详的图画。 在静谧的意境中, 流露出老杜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全诗句句写景, 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 但情蕴其中。
三是“化景物为情思”。
客观的景物是无所谓情感的, 但诗人往往习惯把自己的主观感受赋依在客观景物之上, 让客观景物蒙上诗人的产主观色彩。 因而诗中的自然景观往往是跟随着诗人的喜怒哀乐而喜怒哀乐着。正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人间辞话》)如白居易这首《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思悠悠, 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全词描写了一位妇女倚楼望远,乞盼着远方的丈夫归家的急迫心情, 是典型的思妇词。 在主人公一腔愁绪的感染下,似乎连那汴河、 泗河的水以及江南的山峰都在诉说着离情。在这种手法中,自然山水是活生生的,具有人类的情感。
四是“以景结情”, 在抒情诗的末尾, 不再直接抒情, 而是以一句景语作结, 往往可以给人一种意韵悠长, 回味不尽的审美感受, 这就是“以景结情”。 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 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 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和十年, 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 当时他的好友元稹正在通州任职。 元稹在病中听到白居易被贬的消息后写作了 此诗。 在昏暗摇曳的残灯之下, 诗人正在卧床养病。 此时忽然传来好友被贬的消息, 诗人震惊之余,徒然坐起, 眼前只有阴风冷雨闯入窗棂……以常规来看, 在“惊坐起”之后, 应以情语作结, 但诗人巧妙地“暗风吹雨入寒窗”一句景语作结, 以哀景衬哀情, 玩味不尽。 是震惊? 是愤懑? 是对友人的牵挂? 是对自己无力相助的愧疚? 这些全留给读者去体会了。
结构形式: 常见的术语有首尾照应、 呼应, 开门见山、 层层深入, 先总后分, 先景后情、 浑然天成、 卒章显志, 过渡、 做铺垫、 埋伏笔等。
常见的修辞: 比喻、 借代、 比拟、 夸张、 对偶、 排比、 反复、 设问、 反问、 起兴、 虚实结合等。
常见手法: 虚实结合(或称虚实相生, 虚实相间, 或虚实相衬, 以实写虚或以虚写实,言此意彼), 渲染, 烘托, 衬托, 托物起兴(比兴), 抑扬(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情景交融(触景生情或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或移景入情), 以乐景写哀情, 动静结合, 侧面虚写, 远近结合, 五觉(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结合, 声色结合,白描, 用典(可使表情达意显得含蓄而意蕴深厚), 象征, 照应(前呼后应), 想象(奇想,幻想,联想)等.
如:烘托: 即烘云托月, 在诗歌创作中, 指从侧面着意描写, 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 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实现人物形象的写法.通常是以物(客观自然环境)烘托人的心理或事物特征.
《琵琶行》 :三次写江中之月.
高适《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陌上桑》: 写"行者""少年"等的反应.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去来江口守空船,
绕船月明江水寒.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2) 以乐景写哀情: 情景交融的诗歌,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 哀景抒哀情, 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
写法:"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诗经·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唐代谢浑《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杜甫《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一手法有时也被称为对比或衬托.
王维《山居秋暝》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前一句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 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后一句是动态描写: 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 流势增大, 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 以动衬静, 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虚实相间, 虚实相衬, 以实写虚, 以虚写实):
虚与实是相对的.诗歌的"虚", 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 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包括三类:
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常被用于反衬现实.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中的仙境.
②已逝之景或境。作者曾经历过或历史上曾发生过但现时不在眼前的景象.李煜《虞美人》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③设想之境.同一时间但非亲眼所见之境或还没发生的未来之境.如柳永《雨霖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高适《除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 今夜思千里,双鬓明朝又一年" 。诗歌中的"实", 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 实事, 实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中的黑暗现实;
《虞美人》 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 ";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中写赤壁险峻的形势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雨霖铃》 中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小结: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 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 以达到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的境界, 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 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一、 树木类:
1.黄叶: 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
2.绿叶: 生命力 希望 活力 竹: 气节 积极向上
3.柳: 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4.松柏: 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
5.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 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 “愿君学长松, 慎勿作桃李。 ”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 李白写诗规劝他, 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 “岂不罹凝寒, 松
柏有本性。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 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6.梧桐: 梧桐是凄凉、 凄苦、 悲伤的象征。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 “金井梧桐秋叶黄, 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
玉枕无颜色, 卧听南宫清漏长。 ”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 自 由和幸福的少女, 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 形孤影单、
卧听宫漏的情景。 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 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
仙子.夜雨 》: “一声梧叶一声秋, 一点芭蕉一点愁, 三更归梦三更后。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二、 花草类:
1.兰: 高洁 2.牡丹: 富贵 美好
3.草: 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 地位的卑微
4 禾黍: 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岁寒三友(松、 竹、 梅)、 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
红豆: 即相思豆, 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 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源自王维的《相思》 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劝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 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6.菊: 隐逸 高洁 脱俗
菊花: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 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 但作为傲霜之花, 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 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 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屈原《离骚》: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唐人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 诗人对坚贞、 高洁品格的追求。 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 “寂寞东篱湿露华, 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 等诗句, 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 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7.梅: 傲雪 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
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 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 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 受到了 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 “一朵忽先变, 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 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 敢为天下先的品质, 既是咏梅, 也是咏自 己。 王安石《梅花》: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 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 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 言浅而意深。
8.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 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 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 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 莲子青如水。 ”“莲子”即“怜子”, “青”即“清”。 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 语意双关, 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 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 “雾露隐芙蓉, 见莲不分明。 ”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 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 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 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9.丁香, 指愁思或情结, 如“自从南浦别, 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
三、 风霜雨雪水云类:
海: 辽阔 力量 深邃 气势 海浪: 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 人生的凶险 江湖的诡谲
江水: 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绵长的愁苦。 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 情感的朦胧、 惨淡 前途的迷惘、 渺茫 理想的落空、 幻灭
小雨: 春景 希望 生机 活力 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暴雨: 残酷 热情 政治斗争 扫荡恶势力的力量 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 旷达 欢愉 希望 东风: 春天 美好
西风: 落寞, 惆怅 衰败 游子思归 狂风: 作乱 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 人生易老 社会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人生途路的坎坷、 挫折
雪: 纯洁 美好 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露: 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
云: 游子 飘泊
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的如“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天阴: 压抑 愁苦 寂寞 天晴: 欢愉 光明 金风: 秋风
“水”的意象
(1) 因水的柔和清冷, 常用水比喻月 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
如: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2) 因水的剪切不断, 绵软不绝, 常以水喻愁。
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 ”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8、 地点:
古迹: 怀旧明志 昔盛今衰 (国家) 衰败 萧条 (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乡 村: 思归 厌俗 田园风光 生活气息 纯扑美好 安逸宁静
草原: 辽阔 人生境界 人的胸襟
城市 (市井): 繁荣热闹 富贵奢华
仙境: 飘逸 美妙洁净 忘尘厌俗
凭栏: 思念故国、 故乡 、 亲人。
南山 代表隐居的地方 桃源: 代表着一个理想的乐土 武陵人代表隐居的人
柳营: 指军营。 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天地尘世: 鸿蒙、 希夷、 太清、 太虚。
细柳营: 汉代周亚夫屯军之地。 王维《观猎》 “忽过新丰市, 还归细柳营。 ”
9、 其他类
白衣苍狗: 亦叫白云苍狗, 比喻世事变幻无常。 出自杜甫诗《可叹》: “天上浮云似白衣, 斯须改变如苍狗。 古往今来共一时, 人生万事无不有。 ”人事变化, 犹如浮云, 一会儿像白云, 一会儿像灰狗。
破晓: 初现希望 深夜: 愁思怀旧
雪: 琼玉、 碎玉、 冰花、 六出; 信: 鸿雁、 尺牍、 尺素
亡国: 后庭花。
天地: 人类的渺小 人生的短暂 心胸的广阔 情感的孤独
浮生: 表示短暂虚幻的人生。 朝阳: 希望 朝气 活力
夕阳: 失落 消沉 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正午: 热烈 热情奔放 恶势力对社会、 对人的摧残
酒: 欢悦 得意 失意 愁苦
月亮: 人生的圆满、 缺憾 思乡 思亲
“望月怀远”、 “伤春悲秋”、 “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 “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月亮的别称: 蟾宫、 玉盘、 银钩、 婵娟、 桂宫; “玉盘”、 “玉轮”、 “玉环”、 “玉钩”、 “玉弓”、 “玉镜”、 “天镜”、 “明镜”、 “玉兔”、 “嫦娥”、 “蟾蜍”月亮: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 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 一般说来, 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 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 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 之情。 诗中的月 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 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 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 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 朋友的深切思念。此外“月”还有以下意象
(1) 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如: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 如霜”的悲亢幽怨;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2) 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
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 隔千里兮共明月。 ”的祈祷和祝福;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的希冀和渴盼。
(3) 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