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一、选择题
1.根据时间轴,计算一下,西汉王朝共存在了( )
A.210年 B.193年 C.211年 D.194年
2.东汉初期,“益、凉二州奴婢,向所在官府自我申诉者,免为庶人(成为平民)”。这一情形的出现有利于东汉( )
A.减轻农民负担 B.恢复社会生产
C.完善地方法规 D.发展商业贸易
3.林剑鸣指出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擅权存在两个循环,一个是从和帝后邓氏到安帝后阎氏;一个是从顺帝经冲帝、质帝到桓帝40年间的外戚宦官斗争。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是( )
A.时局动荡,朝政腐败 B.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C.皇帝年幼,无法主政 D.地方豪强势力强大
4.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关于黄巾起义的知识卡片,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时间 B.领导人 C.口号 D.结果
5.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这表明了东汉( )
A.官僚机构臃肿 B.宦官把持朝政
C.豪强地主横行 D.外戚势力膨胀
6.大泽乡起义和黄巾起义均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对这两次农民起义分析正确的是( )
A.都是由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的
B.都沉重打击封建王朝统治
C.都是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
D.都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
7.下列对“光武中兴”含义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
A.社会比较安定 B.经济状况明显好转
C.人口增加 D.农民摆脱了压迫和剥削
8.光武帝统治时期,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了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下列各项不属于其采取的措施的是( )
A.多次下诏释放奴婢
B.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C.机构改革,多设郡县
D.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9.黄巾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
B.党锢之祸
C.统治者“改制”失败
D.民族矛盾尖锐
10.“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后来不必可轻!”这首民谣反映了( )
A.当时人民的愤怒情绪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B.当时统治者对人民的蔑视和仇恨
C.当时人民的彷徨和苦难
D.当时统治者害怕人民起义的畏惧情绪
11.下列关于黄巾起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黄巾军建立了新政权
B.东汉政权在黄巾起义打击下迅速灭亡
C.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D.东汉政权镇压了黄巾起义,巩固了统治
二、简答题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光武帝)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诏:“陇、蜀民被略为奴婢自讼者,及狱官未报,一切免为庶人。”
——《后汉书·光武帝纪下》
材料二 (建武六年)诏曰:“……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合并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于是条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
——《后汉书·光武帝纪下》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光武帝是如何重建汉政权的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光武帝重建汉政权后,为稳定社会局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3)结合所学知识,光武帝统治后期出现了什么局面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统计,东汉和帝即位时10岁,随后的9位皇帝即位时最大的是桓帝15岁,最小的是殇帝1岁,东汉最后10位皇帝平均即位年龄为9.5岁。
材料二 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着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材料三 《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 该问题会导致什么后果
(2)材料二中童谣的大意是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京师震动”后,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14.光武帝刘秀在刘邦开创的西汉王朝灭亡以后,利用农民起义的力量重建了汉朝政权,历史上称为“东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刘邦在西汉建国初期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哪些主要内容
(2)刘秀在东汉建国初期采取的政策与刘邦的休养生息政策有什么相同之处
(3)刘邦和刘秀的措施分别为哪个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根据时间轴,计算一下,西汉王朝共存在了( A )
A.210年 B.193年 C.211年 D.194年
2.东汉初期,“益、凉二州奴婢,向所在官府自我申诉者,免为庶人(成为平民)”。这一情形的出现有利于东汉( D )
A.减轻农民负担 B.恢复社会生产
C.完善地方法规 D.发展商业贸易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由奴婢变为平民,增加了劳动力,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故B项正确。
3.林剑鸣指出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擅权存在两个循环,一个是从和帝后邓氏到安帝后阎氏;一个是从顺帝经冲帝、质帝到桓帝40年间的外戚宦官斗争。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是( C )
A.时局动荡,朝政腐败 B.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C.皇帝年幼,无法主政 D.地方豪强势力强大
4.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关于黄巾起义的知识卡片,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C )
A.时间 B.领导人 C.口号 D.结果
5.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这表明了东汉( D )
A.官僚机构臃肿 B.宦官把持朝政
C.豪强地主横行 D.外戚势力膨胀
6.大泽乡起义和黄巾起义均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对这两次农民起义分析正确的是( B )
A.都是由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的
B.都沉重打击封建王朝统治
C.都是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
D.都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
7.下列对“光武中兴”含义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D )
A.社会比较安定 B.经济状况明显好转
C.人口增加 D.农民摆脱了压迫和剥削
8.光武帝统治时期,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了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下列各项不属于其采取的措施的是( C )
A.多次下诏释放奴婢
B.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C.机构改革,多设郡县
D.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9.黄巾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A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
B.党锢之祸
C.统治者“改制”失败
D.民族矛盾尖锐
10.“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后来不必可轻!”这首民谣反映了( A )
A.当时人民的愤怒情绪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B.当时统治者对人民的蔑视和仇恨
C.当时人民的彷徨和苦难
D.当时统治者害怕人民起义的畏惧情绪
11.下列关于黄巾起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C )
A.黄巾军建立了新政权
B.东汉政权在黄巾起义打击下迅速灭亡
C.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D.东汉政权镇压了黄巾起义,巩固了统治
二、简答题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光武帝)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诏:“陇、蜀民被略为奴婢自讼者,及狱官未报,一切免为庶人。”
——《后汉书·光武帝纪下》
材料二 (建武六年)诏曰:“……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合并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于是条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
——《后汉书·光武帝纪下》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光武帝是如何重建汉政权的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光武帝重建汉政权后,为稳定社会局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3)结合所学知识,光武帝统治后期出现了什么局面
参考答案 (1)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2)①经济上,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②政治上,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③民族关系上,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3)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统计,东汉和帝即位时10岁,随后的9位皇帝即位时最大的是桓帝15岁,最小的是殇帝1岁,东汉最后10位皇帝平均即位年龄为9.5岁。
材料二 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着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材料三 《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 该问题会导致什么后果
(2)材料二中童谣的大意是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京师震动”后,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参考答案 (1)问题: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后果: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2)大意:性格如弓弦般正直的人,最后不免沦落天涯,暴尸街头;而不正直的奸臣,趋炎附势,欺世盗名,反倒封侯拜相,极尽荣华。原因:外戚与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败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
(3)调集军队进行镇压,同时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一致对付农民起义。
14.光武帝刘秀在刘邦开创的西汉王朝灭亡以后,利用农民起义的力量重建了汉朝政权,历史上称为“东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刘邦在西汉建国初期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哪些主要内容
(2)刘秀在东汉建国初期采取的政策与刘邦的休养生息政策有什么相同之处
(3)刘邦和刘秀的措施分别为哪个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参考答案 (1)下令让士兵还乡务农,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2)相同之处:都下令释放奴婢;都注重减轻农民负担。
(3)西汉的“文景之治”,东汉的“光武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