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解答题过关训练
1.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在图中注出北半球。
(2)在图中标注中,填出经线、纬线、地轴。
(3)判断正误。
①图中ABC三点位于北半球 ( )
②A点位于南纬60 东经40 ( )
③B点位于0 纬线和0 经线上( )
④本图只表示东半球 ( )
(4)在图中A.B.C三地,位于南北半球分界线上的是_ _地。
(5)现在假如你是一个拥有千军万马的指挥官,如你准备抽调部分兵力到 C. D两处。请根据下面C.D两点的经纬度,在图1中标出他们的位置。
C:南纬40°,西经40°。 D:北纬60°,东经70°。
2.读经纬网地图,完成下题。
(1)写出A、D点的地理坐标(位置)。A____D____
(2)A点位于C点的____方向,B点位于C点的____方向。
(3)C、D两点中位于北半球的是____位于西半球的是____。
(4)A、C两点中位于高纬度的是____
(5)如果在南极点建一座房子,它的四面都朝____(方向)。
3.下面是某日地球的昼夜分布图(图1)及地球公转示意图(图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太阳直射____(纬线),这一天是北半球的____(节气),此时在图2中地球公转到____处。
(2)如图1所示,此时北京(116°E,40°N)正值____(白天、黑夜);此时德州的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
(3)图3是德州“二分二至”正午时刻教室内的光照情况,其中符合图1所示这一天光照情况的是____;此日正午时刻我们学校(德州)树的影子是一年中最____(长/短)的。
(4)2022年中秋恰逢教师节,中秋节这天地球大致运行至(图2中)____两点之间,这期间太阳直射点一直向____(南/北)方向移动。
4.读某区域经纬网图(图甲)和地球公转示意图(图乙),完成下列问题。
(1)A点的经纬度____,我们每年9月1号开学时,地球离图中序号____最近。
(2)当太阳直射图甲A点时,地球刚好位于图乙中序号____所在位置,此时你们学校处于四季中的____(季节),此时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
(3)从东、西半球看B点位于____半球。B点一年之内能受太阳直射____次。
5.随着《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的发行,学校对劳动教育越来越重视。读湖北省某中学校园劳动实践场所的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读图可知,校园气象站的海拔范围是____米。同学们在气象站观测发现:一天中物影最短出现在____(选填“早晨”“正午”或“傍晚”),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____(填字母)。
A.日出时分 B.11落时分 C.正午时分 D.午后14时
(2)若教学楼与气象站的图上距离为5厘米,则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为____米。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教学楼位于宿舍的____方向。
(4)学校计划在甲、乙、丙三地块上建小花园、水土保持园、家兔饲养园。甲、乙、丙三地块中,实际面积最小的是____地块。
6.如图为某校秋游地点的等高线地形图。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同学们设计了三个秋游活动方案:从甲村出发,方案1:攀登山峰,锻炼体质。方案2:观赏瀑布,感受自然。方案3:游览民俗村,体验文化。
(1)方案1对应图中路线____(a/b/c),这条路线主要沿____(地形部位)前进。
(2)方案2的同学们在沿河行走过程中,看到该河流的流向____。
(3)三个方案中,你建议体力欠佳的同学选择方案____,原因是____。
(4)图中①、②两山峰中,海拔较高的是____,该山峰的海拔高度可能是____。
A.526米 B.690米 C.735米 D.823米
(5)当地政府计划在①、②两山峰之间修建索道,图上两山峰之间约5cm,索道的长度约为____米。
7.读某地等高线地形示意图(下图),回答相关问题。
(1)D处地形部位是____。
(2)若山峰B到山峰E的图上距离为2厘米,则两地实地水平距离为____千米。
(3)图中B、C、E三座山峰,海拔最高的是山峰____,能看到瀑布全景的是山峰____。
(4)甲村位于乙村的____方向。
(5)甲村所处的地形是____(填“平原”或“丘陵”)。
参考答案
1.(1)略
(2)略
(3)X X √ X
(4)B
(5)略
2.(1) (140°E,80°N) (140 W,20°S)
(2) 正北或北 东北
(3) C D
(4)A
(5)北
3.(1) 23.5°S/南回归线 冬至 丙
(2) 白天 昼短夜长
(3) ① 长
(4) 甲乙 南
4.(1) (90°E,23.5°N) ③
(2) ② 夏季 昼长夜短
(3) 东 两
5.(1) 160~165 正午 D
(2)500
(3)东北
(4)甲
6.(1) a 山脊
(2)自西北向东南
(3) 3 方案3主要是去民俗村体验文化,与路线c相对应,该路线所经过的地区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因此十分节省体力
(4) ① B
(5)5000
7.(1)陡崖
(2)2
(3) E B
(4)西南
(5)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