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
必修上、下册
国家制度
与社会治理
选择性必修1、2、3
经济
与社会生活
文化交流
与传播
时序编排 专题呈现 点-线-面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掌握凌驾于社会的公共权力。
国家制度:国家组织、运行需要制度建设,即国家制度。比如:权力分配,人事管理,法律、民族关系、财政都属于国家制度。
社会治理:国家具有统治的职能,同样也具有社会治理的职能。
社会治理职能的发挥需要国家制度的建设,尤其是政治制度的建设。
选必1 目录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
2.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时空观念
原始社会
夏朝
商朝
西周
春秋
战国
秦
西汉
东汉
约公元前
2070
约公元前
1600
公元前
1046
公元前
771
公元前
476 475
公元前
221
公元前
207
公元前
202
9
25
220
禅让制
王位世袭制
宗法制
分封制
皇帝制
郡县制
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制度
刺史制度
察举制
三国两晋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北宋
南宋
元朝
明朝
清朝统治前期
1644
1840
220
九品中正制
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
二府三司制
581
618
907
960
979
1127
1279
1368
1636
1271
行省制
废丞相
内阁制
南书房
军机处
时空坐标
中国古代历史朝代简表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夏朝(约公元前2070-约公元前1600年):
材料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1、我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国家;(P2第2行)
2、世袭制代替禅让制。(P2第4行)
公天下
禅让制
家天下
禹
启
世袭制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商朝(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
内服
外服
1、政治体制:内外服制(P2第5行)
2、职官制度: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事务的官吏。
材料2: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
材料3: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龟甲刻辞
0
问题引领一:这四件宝藏中蕴含了何政治制度?
宜侯夨簋
龟甲刻辞
毛公鼎
遂公盨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平民
奴隶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三)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
材料4: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三)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
分封制 (P2第2段) 贵族序列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西周政体的特征: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分封对象 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 土地管理 天子控制王畿地区, 其他地方分封建立诸侯国,再分封 继承依据 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 权力与义务 ①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 再次分封、建立武装、征派赋役、设置官吏 ②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朝觐述职、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 家国一体
权力世袭
①血缘关系:
内外服制下,王室与附属国是同盟与形式上的支配关系,没有血缘关系;
分封制下,王室与诸侯国是臣属关系,一般有血缘关系。
②控制程度:
内外服制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较弱;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外服和诸侯国名义上臣服于商王和周王,但商王和周王对它们的控制力有限→容易形成潜在的割据势力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P2思考点:商朝实行内外服制,西周推行贵族等级分封制,你认为两者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点
不同点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材料5:厉王虐,国人谤王。 ——《国语·周语》
国人可以通过舆论影响朝政
→商周时期,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
原始民主传统
(四)春秋战国(公元前771-公元前221年):
1、春秋: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开始瓦解→分封制开始解体
史料阅读(P3)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
生产力发展
2、战国: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P3)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一)皇帝制度:(P3)
家天下: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
大权独揽
任免官吏
朕、制、诏、玺等皇帝专用
表现
皇位世袭
皇权至上
皇帝独尊
权力不可转移
地位不可僭越
权威不可世俗
实质
核心
材料6:天子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7: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 ——李斯
(二)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P4第1段)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太 尉
最高武官掌军事
丞 相
行政中枢统领百官
御史大夫
协理国政监察百官
皇 帝
(虚设)
皇帝用虎符控制军队
奉
常
郎中令
卫尉
太仆
宗正
治粟内史
廷尉
典客
少府
(统率)
(统率)
(牵制)
三公 丞 相 百官之长,统领百官;
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
御史大夫 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监察百官
太 尉 最高武官,掌军事
九卿 奉 常 宗庙礼仪教化
郎 中 令 宫中警卫
卫 尉 宫门警卫
太 仆 宫廷车马
少 府 皇家财政
宗 正 皇室宗族
典 客 少数民族
治粟内史 租税、 财政
廷 尉 司法、首都警卫
家国同治
皇权至上
中央政府
廷 议
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
由皇帝裁断
兼听独断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三)地方制度——郡县制:(P4第2段)
县守
县丞
县尉
监狱史
郡守
郡尉
郡丞
区别 分封制 郡县制
划分基础
官员任免
与中央关系
血缘
地域
世袭
中央直接任免
地方独立性强
服从中央
结合表格思考: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秦朝建立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①从世袭到任命;
②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③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四)文书行政管理制度:(P4第3段)
▲“书同文字”木方
睡虎地秦墓竹简
史料阅读(P4)
有事请殹(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
——《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
1、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2、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
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P5思考点: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经历了哪几个重要演变阶段?
(一)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1、汉朝:
材料8: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王充《论衡》
秦的政治制度
西汉初年
汉承秦制
汉武帝
九 卿
中 朝
外 朝
尚书令
侍
中
常
侍
丞
相
太
尉
御史大夫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有事上报
中外朝制
削相权
(P4最后1段)
东汉:尚书台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P5思考点: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经历了哪几个重要演变阶段?
1、汉朝:
学思之窗
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西汉重臣专权、王莽篡政
权力核心:尚书台
◎汉光武帝刘秀
◎汉武帝刘彻
时间 内容 行政中枢演变
西汉初年 汉承秦制——三公九卿制 丞相
汉武帝 设中朝→削相权 中朝
(亲信)
西汉晚期 中朝尚书权力增大 东汉 尚书台为新的行政中枢 尚书台
(P5第1段)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P5思考点: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经历了哪几个重要演变阶段?
2、隋唐——三省六部制:
皇 帝
门下省
中书省
尚书省
起草诏令
审议诏令
执行诏令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中书令
门下侍中
尚书令
尚书仆射
政事堂——三省长官共同议政的地方
(P5第2段)
并称宰相
分掌相权
特点:
①体系完整
②职责分明
③相互制约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P5思考点: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经历了哪几个重要演变阶段?
3、宋朝——二府三司制:
皇 帝
三司
御前会议
三司使
同平章事
(宰相)
参知政事
(执政)
枢密使
(执政)
枢密副使
(执政)
御史中丞
知谏院
中书门下(政事堂)
枢密院
台谏
财政
行政
军政
监察
二府三司
(P5第2段)
分相权
加强皇权
分相权
△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P5思考点: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经历了哪几个重要演变阶段?
4、元朝——中书省:
△元朝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P5第2段)
皇 帝
中书省
宣政院
枢密院
御史台
行政
军事
监察
宗教、西藏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材料9:中书令一员……以太子兼之……右丞相、左丞相各一员……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
——《元史·百官志》
总理全国政务
相权有所加强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P5思考点: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经历了哪几个重要演变阶段?
5、明朝:
材料10: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设置丞相,不旋踵而亡……今我朝罢除丞相,设立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 ——明太祖《皇明祖训》
材料11:(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使侍左右,备顾问,并不参预机务。
(明成祖)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七人直文渊阁,参预机务……内阁之名及阁臣参预机务自此始。
——《明清简史》
皇 帝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明太祖
殿阁大学士
明成祖
内 阁
宰相制度终结
(P5第3段)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P5思考点: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经历了哪几个重要演变阶段?
5、明朝:
时间 行政中枢演变
明太祖 废除中书省和宰相→设殿阁大学士
明成祖 设内阁——取决于皇帝信任程度
明中后期 内阁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P5第3段)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P5思考点: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经历了哪几个重要演变阶段?
6、清朝——军机处:
雍正帝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内阁
军机处
日常事宜
军国大事
材料12: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秉承旨意跪受笔录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P5第3段)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P5思考点: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经历了哪几个重要演变阶段?
(一)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秦
清
宋
汉两
唐隋
元
明
皇帝制
三公九卿制
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一省制)
军机处
设中朝/尚书台
二府三司制
废宰相,设内阁
皇权VS相权
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皇权专制不断加强直至顶峰
04
宰相权力不断分化
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
03
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
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在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
02
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逐渐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01
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
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条主线发展演变。
三、演变——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行政制度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二)地方体制的演变:(P6)
朝代 地方行政制度 趋势
汉
魏晋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二级制+王国、侯国)
东汉晚期:州、郡、县三级制
州、郡、县三级制
废郡,州、县二级制
州、县二级制→道、州、县三级制——藩镇割据
路、州(府)、县三级制
行省制:省、路、府、州、县多级
废行中书省,三司分权:省、府、县三级
省、府、县三级
①在前朝基础上改革
②地方基层行政单位
“县”长期稳定
③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长期存在
④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中央VS地方
西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二级+王国、侯国)
→ 东汉晚期:州、郡、县三级
西汉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州刺史有行政权和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
汉
州、县二级制
废郡,以州统县
隋
道、州、县三级制 → 节度使
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唐
三、演变——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行政制度
郡县制
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秦
魏晋
州、郡、县三级
三、演变——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行政制度
州(府、军、监)和县二级 → 路、州(府)、县三级制
路的主要职责是监察州县各级官吏
宋
行省制
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形成了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
元
省、府、县三级制
废行中书省,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后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总揽一省之权
明
省、府、县三级制
除巡抚外,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清
名词解析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
过程
趋势
本质
战国→ 秦 →汉元→明清
萌芽→确立→发展→顶峰
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
皇权不断强化
中央严格控制地方
皇权至高无上
核心——君主专制
君主专制:皇帝集国家权力于一身
主要矛盾:皇权VS相权
中央集权:地方政府服从中央政府
主要矛盾:中央VS地方
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于皇帝
皇权强弱与中央集权程度紧密相关
中国古代政治这一制度体系,比较有效地维持了政治秩序的稳定,有利于在统治集团中吸纳社会精英,形成较高素质的官僚队伍。
——张岂之
《中国历史十五讲》
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任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间没有沉没。它那巨大的躯壳使周围的邻国见了害怕。假如来了一个无能之辈掌舵,那船上的纪律与安全就完了……
——马嘎尔尼
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
任何一种制度都与特定的历史环境、人事相配合。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在历史上存在百千年时间,也给中国带来辉煌,这种制度自然就是与当时的历史环境相适应的。评价一种制度,要充分考虑时人有关该制度的评价,不能一味以今人的标准来评价。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朝代 中央行政 地方治理
夏 商 西周 春秋战国 秦
西汉
东汉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世袭制
内外服制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原始民主传统
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诞生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文书
郡县制
中朝
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郡国并行制→郡、县二级制→州、郡、县三级制
三省六部制
州、县二级制
道、州、县三级制 — 节度使
二府三司制
路、州(府)、县三级制
中书省(一省制)
行省制
废宰相(洪武)设内阁(永乐)
军机处(雍正)
省、府、县三级制
1.(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课堂
练习
D
2.有学者认为,郡的设置最早出现在秦晋边地。秦晋两国与戎狄相邻,两国国君一般赋予郡守处理突发事件的权力,郡守可以征发本郡壮丁,征收一郡财赋。据此可知,郡的设置( )
A.表明秦晋两国实现了中央集权
B.最初是为了满足军事需要
C.表明其成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
D.说明分封制开始崩溃
课堂
练习
B
3.(2022四川高三联合诊断)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任职回避制度即避亲、避籍,从东汉建立,南北朝时期普遍推行,唐宋时期日趋严密渐成定制,一直沿用到清末。此举旨在( )
A.加强中央集权
B.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C.瓦解宗法制度
D.防范地方割据形成
课堂
练习
无监察地方的意图
春秋战国时期已瓦解
→根本目的在加强中央集权
A
4.(2022上海金山区质量监控)下列为秦朝和唐朝的中央机构权力运行图。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秦朝中央机构的决策更科学
B.都通过分权维护了皇帝集权
C.唐朝缺乏监察更易出现权臣
D.都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出现
课堂
练习
秦朝决策由皇帝独裁,谈不上科学
唐朝有监察制度
题目比较中央机构,不涉及地方割据
B
皇 帝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皇 帝
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
六部
▲秦朝
▲唐朝
5.(2020年高考·全国Ⅲ卷)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课堂
练习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