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2014年高中语文 六国论学案 苏教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学案导学设计】2014年高中语文 六国论学案 苏教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0-30 22:15: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http: / / www.21cnjy.com )
1、积累文言知识
2、理解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及灵活多样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通过了解写作背景,多维诵读,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习方法】涵咏法、探究法
【学习时数】1课时
【学习过程】
回顾文言知识
1、通假字
暴秦之欲无厌( )
当与秦相较( )
2、古今异义
至于颠覆( )
其实百倍( )
思厥先祖父( )
后秦击赵者再( )
可谓智力孤危( )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3、一词多义:
兵: ①非兵不利(     )            得:①此言得之(     )
②斯用兵之效也(     )             ②诚不得已民(     )
③而秦兵又至矣(     )            ③较秦之所得(     )
道:
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③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⑤道芷阳间行
故:①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②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亡:①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②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③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暴:①暴秦之欲无厌(     )    ②暴霜露
终:①终继五国迁灭(     )    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为: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       )
②以荆卿为计(     )     ③邯郸为郡(      )
始:①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  ②始速祸焉(        )
向:①向使三国各爱其他(       )   ②并力西向(      )
犹:①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     ②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而:①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③赂秦而力亏( )
④二败而三胜( )
⑤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以: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
②举以予人( )
③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④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
⑤至丹以荆卿为计( )
之: ①较秦之所得
  ②以有尺寸之地
  ③子孙视之不甚惜
  ④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⑤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⑥此言得之
⑦苟以天下之大
4、词类活用
李牧连却之( )
日割月削( )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
5、文言句式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赵尝五战于秦( )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
洎牧以谗诛( )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
其势弱于秦( )
品读探讨,理清思路
边读边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填写下表。(摘引课文内容,要压缩成短语形式)
中心论点 分论点 论据 结论
(1) (1)(2) (1)(2)
(2) (1)(2)(3)
学生分组活动,将个人所列的“结构提纲”在组内交流互补,修正之后,评出最佳提纲。
师生交流本文的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
(1)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请用原句回答。
(2)明确中心论点后,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
(3)阅读第三、四段,思考:作者是在两段中分别从哪个方面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分几层意思?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三、涵咏体悟,写作意图
(4)苏洵分析论述六国灭亡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和背景思考。
(背景资料:苏洵(1009——1066)经历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当时辽崛起于北,西夏崛起于西北,时时进行侵略,给北宋朝廷造成极大的威胁。北宋朝廷为求苟安,对他们实行妥协退让,每年都要向他们交纳几十万银两和大量的绢。例如: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与辽订盟,每年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同年,宋与西夏达成协议,西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
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 ( http: / / www.21cnjy.com )焰,辽和西夏的侵略活动仍未停止。苏洵此文就是针对这种情况写的. 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
四、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六国论(节选)
(北宋)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秦以赂秦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
六国论(节选)
(北宋)苏辙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六国论(节选)
(清)李桢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 ( http: / / www.21cnjy.com )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摒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耶?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同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立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岁月。向使有擅形便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致秦灭。
1、三篇《六国论》对于六国灭亡有三种观点。
苏洵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辙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桢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桢把苏辙的观点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课后作业      背诵《六国论》并翻译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