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2014年高中语文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学案导学设计】2014年高中语文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0-31 08:22: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2
( http: / / www.21cnjy.com )
2.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了解不同作家不同的叙述风格,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学习重点】:
1.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2.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学习难点】: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知识链接】
一、作家作品
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年),出生于德国科隆市,诞生在一战期间,二战爆发,伯尔被征入法西斯军队服役,先后在法国前苏联、罗马尼亚作战,1945年被浮,同年12月获释,返回科隆。1947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开始成为专业作家,他希望通过小说使人们从恐怖的战争中认识过去,清算历史,在痛苦的回忆中重新开始新的生活。他的成名作是出版于1949年的中篇小说《火车正点》伯尔认为“战争是无聊的”,不管什么样的战争,它只能给人们带来死亡,因此他把战争归结为一种可怕的自然现象,人类失去理智的产物。他的作品另有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1950),长篇小说《亚当,你到哪里去了?》等。它们揭露和批判法西斯侵略战争,以被迫充当炮灰的普遍德国士兵的遭遇,反映了德国人民的苦难。这些作品的基调灰暗、抑郁,把战争渲染成一场抽象的人与命运的搏斗,结果是人的毁灭。20世纪70年代,伯尔的创作出现了新的高峰。中篇小说《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1974)为其赢得了世界声誉。
二、文题解读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个典故原指希腊斯巴达人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死的事迹;这里揭示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年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命的可悲现实。
预习检测:
1.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搪恺撒( ) 襁褓( ) 吞噬( ) 甲胄( ) 蹒跚( )
惬意( ) 凝眸( ) 戳进( ) 赫然( ) 愕然( )
2.解释下列词语。
(1)百无聊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济于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足为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赫然在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威风凛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无计可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色彩斑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目光炯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莫名其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不由自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惊骇万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课时
合作探究:
1.读课文,弄清故事的基本要素以及小说的情节结构。
(1)基本要素:
时间:
地点: 场景:
情节:
(2)情节结构
开端:
发展:
高潮、结局:
【当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凝眸(móu) 斑斓(lán) 甲胄(kuì) 绚丽(xuàn) B.号召(zhào) 颠簸(bō) 诅咒(zhòu) 痕迹(jì)
C.褪色(tuì) 吞噬(shì) 模 ( http: / / www.21cnjy.com )样(mú) 惬意(qiè) D.粗犷(kuànɡ) 油腻(nì) 铭文(mínɡ) 玫瑰(ɡui)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搪瓷 颤悠 冷寞 惟妙惟肖 B.喧闹 渲泄 疲惫 步履蹒跚
C.清析 窗帷 震撼 百无聊赖 D.襁褓 隐秘 倒坍 莫名其妙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国企“一把手”权力过大属于体制问题,尽快明确其权力________才能限制权力滥用。
(2)也许这一切都是________;我在发高烧,浑身上下到处都疼。
(3)担架________着拐弯时,迎面而来的竟也是赫耳墨斯圆柱。
A.界限 幻觉 颤悠 B.界线 错觉 颤悠 C.界限 幻觉 颤动 D.界线 错觉 颤动
4.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目前的学术评价和绩效考核制度固然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但某些批评也失之片面,一味指责而无创见更无济于事。
B.阵亡将士的纪念碑并无特色,也毫不引人注目,到处都一样。
C.奥巴马对朝鲜外交无计可施,朝鲜17日发表声明,宣布撕毁2月份达成的美朝协议,从而使一度停止的铀浓缩等活动不再受约束。
D.我不用再怀疑了,这是我自己的手迹!其余的一切全都不足挂齿……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透过右边的窗户,让我看见了火光,满天通红,浓黑的烟云肃穆地飘浮而去……
B.美术教室里散发着碘酒、粪便、垃圾和烟草的气味,而且喧闹得很。
C.这不可能是真的,我这样想,汽车不会跑这么远,差不多有三十千米左右呢。
D.画面前端,在移民住房,以及几个黑人和莫名其妙持枪而立的一个大兵前方,是画得十分逼真的大串香蕉。 ( http: / / www.21cnjy.com )
2.“黑色的窗帷外,夜空里红光和黑烟交织,就像添上新煤的炉子。我看见了:是的,城市在燃烧。”这段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揭示了怎样的内涵?
3.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布置?
4.文中的环境描写是怎么嵌入小说的?这些环境描写和小说的情节有什么关系?
5.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悲剧人物。其悲剧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6.文章结尾“我”在知道自己失去了双臂和右腿的同时认出了门房比尔格勒,但这时“我”喃喃说出的不是比尔格勒的名字,而是“牛奶”,为什么?
二、拓展提高 认真面具
浩浩荡荡地我们来到圣淘沙。
一阵车烟朝高尔夫球场的方向隐去,徒留老人与浩原幸助,正等待我的引导。
“呵,这山丘,我年轻的时候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过的……”老人站在一棵参天的古树下,振奋起来。对于部分本地与外来的游客而言,山丘上的蜡像馆是可去也可不去的一个“枯燥”的去处。虽然如此,他俩却泡了两个多时辰。我始终保持一个恰当的距离,跟随在清冷的展览馆里。
“在这之前,我就调回去了呵……可我年轻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时候,也听说过……”老人指着一群围绕在会议桌的军人蜡像,向浩原招手,“听说他们就在一间车厂内谈判!”
老人以一种错失良机的语态,向他最小的孙子表达。“那阵子因为摔断了肋骨,空袭后的几天,就被遣回原乡去了……噢!本岛……本岛那市政厅还在吧?”
老人竟然是南来怀古的前朝遗将!但他是以侵占国军人的身份,对曾占领的土地回忆,似乎没有愧疚之意,却仅止于对当年英勇事迹的一种追怀。而年轻的浩原,则站在一旁沉默不语,大概爷爷意气焕发的时代,他还来不及参与吧?
接下来的展出,有过度煽情的画面:主角是一批披上军装的恶客,道具是一排排老百姓的尸首,背景是染有一片血色的天空。
“这些都是真的?”问者竟有两种声调。然而他俩的表情没有令我感觉到虚假的模样。虚假的只是掩饰的历史。我想。
“不可能啊?你看,这些地方我不也曾去过,只是……”制造历史的老人并不晓得历史有被剪接的可能。他的神情,比困扰的浩原,略为沉重……
匆匆忙忙地我们来到博物院旁的史料展览厅。
不用引导。他俩推开那扇窄门。一阵东北方沦陷的乡音正回绕于时光隧道最水深火热处;一叠叠褪色的照片,一张张泛黄的报纸,都被刻意渲染成历史。
“这些都是真的吗?”我感觉得出是浩原的声音。我指着一面签满着名字的太阳旗说:“当年日军在征战时,几乎每名兵士的行囊里都折叠着乡民们签名的旗子,以激励行军的士气……”我想,老人也拥有一面。我望着腕表,虽然距离展览结束还有一小段时间,我已催促他们回旅店去。——接着展示的那一批酷刑,他们还没有适当的心理准备。在转弯处的一片灰墙上,挂满了一介烈士的忧患心情;那个时代,人人都可能是烈士,也许老人听过传闻一二,也许他已遗忘了;他或许感触到烈士的那种眼神,宽恕中带有几分不甘!我拉着浩原,在哀怨的《何日君再来》的旋律中,推开那扇窄门……
柔和的灯光下,我们用完丰富的晚膳;老人主动取消晚间的节目,只在十合百货公司买了些纪念品,就回客房去了。
接近亥时,当我发觉回程机票的一些细节出了点差错后,我临时决定造访老人。
门是虚掩的。——老人与浩原正席地而坐,酒似乎已过三巡。老人以含糊的口音,哼着不易听得懂的俳句;昏暗的灯光下,浩原眯着眼和拍……
“我想起古代的某剑客!”老人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寻求自我超越的过程中,他把最强的对手一一扳平了;过后,仅仅一念之差下,竟解决了全村的人,从此,便不再回归。后人在似真似幻的传说中断定,因为剑客的内心十分苦闷、孤寂,并带有仇恨……”
一个叫做“屠杀”的名词在我脑海中闪现。思索中我把目光转移到浩原,他那醺红的脸泛着房外的月光,他指着朝南的窗外那高耸的浮雕说:“那是什么?”
“纪念碑。方圆十里,数这座最悲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往落地窗前走去。远方那碑柱,在这堂皇的旅店外显得格外渺小,我面向他,以无需求证的口吻说道:“那是纪念某年当地的平民历经一次‘进出’的教训而建的。”浩原正想继续开口,我阻止了他。而后方,老人那朦胧的声音又再度低回:“我记得家乡有一座千面卧佛,每当弟子在佛前忏悔后,深夜,佛前总有一张张撕落的面具,随风飘逝,以示新生……”
突然,碑的一隅,我们竟然望见有鬼火在闪烁。经过一阵犹豫后,决定下楼寻火去。
碑给人的感觉,在这个暗淡的月光下,是凄壮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因为风的缘故,一片片刚燃尽的冥纸——就如老人的家乡那撕落的佛面——随意飘了起来。在摆放灰瓮的石柱前,有一老妇人,以一种宽怀的姿态侧卧着;良久,不动,似乎有此生不渝的回忆萦绕在这片可以被纵容的大地,以及继续带有伤痕的心。我忖度——而浩原不一定能了解,她老人家正要赶上明早一场追悼五十载冤魂的春祭。
1.文章开篇一面说蜡像馆是一个“枯燥”的去处,一面却又极力写两人在馆里泡了两个多时辰,这样写是不是矛盾?有何作用?
2.小说两次提到“这些都是真的”有何意味?
3.这篇小说的题目“认真面具”有何含义?
4.海因里希·伯尔的《流浪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你若到斯巴……》以匠心独运的结尾深刻有力地揭示了主题,使读者在震惊之余进行深思且作出自己的批判,与本篇异曲同工。请结合文本分析结尾千面卧佛和寻火的情节的内涵及作用。
第三课时:
一、合作探究:
1.“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为什么仅仅一句话能产生这么大的效果呢?用它做题目有什么好处?
2.本文运用设置悬念的手法,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文中“我”的叙述给读者造成了怎样的悬念?这些悬念的设置在小说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小说中的“我”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我”对战争有着怎样的认识?作者通过塑造这个人物表达了对战争怎样的看法?
二、当堂检测
有人认为,《流浪人,你若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斯巴……》中的“我”是一个受欺骗为纳粹打仗却始终没有觉悟的伤兵;也有人认为,“我”虽然受欺骗为纳粹卖命但最终有所觉悟。“我”在文中到底有没有觉悟?试联系课文内容加以分析。
三、拓展提高
《一个人的遭遇》与《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比较阅读
1.两篇小说都以二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 ( http: / / www.21cnjy.com )敌对阵营,一个为国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研读作品,说说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它们各自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
2.两篇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同样遭遇了不幸,但有所不同,请作比较。
3、两篇小说都用了“自白”的形式,但又有不同,试作比较。
第一课时答案:
预习检测答案:1.(1)kǎi qi ( http: / / www.21cnjy.com )ǎng bǎo shì zhòu pán shān qiè móu chuō hè è
(2)jiě/jiè/xiè zā/zhá/zhā tiāo/tiǎo rǎnɡ/rānɡ liáo/liǎo pào/pāo
2.(1)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2)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3)不足以作为凭证。(4)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5)形容威严的气概、声势使人敬畏的样子。(6)想不出任何计策或办法来对付,指一点办法也没有。(7)形容色彩错杂灿烂的样子。(8)形容两眼明亮有神。(9)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10)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11)形容十分吃惊的样子。
合作探究:
1.读课文,弄清故事的基本要素以及小说的情节结构。
(1)基本要素:
时间:盟军已经攻入德国,一个夜晚
地点:战地医院
场景:火光冲天,炮声不绝
情节:一个原中学八年级学生,现在的德国伤兵,他始终想知道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
(2)情节结构
开端:(从开头到“我吸了一口,说了声 ‘谢谢!’”)写“我”负伤到了伤兵医院后,被抬进美术教室。
发展:(“这一切不是证据”到“烟草的气味……”)“我”怀疑伤兵医院是三个月前自己就读的学校改建的。
高潮、结局:(“抬担架的终于又进来了”到结尾)。“我”终于认出手术室就是自己读书的教室。
【当堂检测】:
1、答案:C解析:A项,“胄”应读zhòu;B项,“簸”应读bǒ;D项,“犷”应读ɡuǎnɡ。2、答案:D解析:A项,寞—漠;B项,渲—宣;C项,析—晰。3、答案:A 解析:“界限”一般用于抽象事物。“界线”一般指具体事物。“错觉”重在“错”,而“幻觉”重在“幻”,即虚幻,这里的语境是“发烧”,所以用“幻觉”。从“担架”的语境看,应用“颤悠”。 4、答案:D解析:D项,不足挂齿:不屑一提。此处是指“我的手迹”足以证明“我”在母校,应用“不足为凭”。 5、答案:B解析:A项缺少主语,去掉“让”;C项语意重复,“差不多”和“左右”二者删去一个;D项语序不当,应为“一个莫名其妙持枪而立的……”。
第二课时答案
一、合作探究
答案:1.提示:(1)典故的原意: ( http: / / www.21cnjy.com )公元前480年,波斯入侵希腊,300名斯巴达战士扼守温泉关,奋战阵亡。后来,希腊人立碑以示纪念,碑上的铭文是:“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达,请报告那里的公民们,我们阵亡此地,至死犹恪守他们的命令。”典故即指斯巴达战士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死的事迹。
(2)老师的用意:美术老师要求学生用六种 ( http: / / www.21cnjy.com )字体将这段铭文写在黑板上,以此激励学生也要像斯巴达战士那样,为国家作出牺牲。但如主人公一样的青少年们并不明白,他们要为之付出生命代价的战争其实是非正义的。
(3)作者的用意:作者以此铭文为题目 ( http: / / www.21cnjy.com ),并把它作为解开“我”“是不是就在自己的母校里”这一悬念的关键情节,目的是揭示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盲从、为法西斯效力这一可悲现实。这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是个人不幸和民族灾难的根源。
2.提示:运用了环境描写,“我”虽然处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迷糊状态却也能真切地看到“城市在燃烧”,“像添上新煤的炉子”,形象地揭示出被战火笼罩的城市已陷入一片混乱之中,人们正处于战火的困扰之中的悲惨现状。
3.提示:这个环境充满了对战争的渲染和鼓动,是尚武的、暴力的、仇视的、血腥的。
反复出现对学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战争对文明的摧残。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是两处互不相干的地方,可是“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母校,传播人类文化艺术的美术学校和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形成巨大的反差,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上了战场成了伤兵,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学绘画的“我”永远失去了双手,这些突出表现了法西斯穷兵黩武的本质。
4.提示:通过“我”的眼睛,“我”一路被抬向美术教室,在担架上看到了很多景物。
关系:这些环境描写推动了故事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节的发展。正是这些熟悉的景物,让“我”产生了一大疑惑:“我”是不是在自己的母校。而最后,确证自己就在母校的,也正是写在黑板上的那几个字,使得悬念被解开。
5.提示:①三个月前,“我”还是一个健 ( http: / / www.21cnjy.com )康的八年级学生,三个月后,“我”又回到母校,但此时“我”失去了双臂和右腿。②想把名字刻在纪念碑上名垂青史,可是纪念碑又哪儿都能领到,按一个格式成批生产,原本崇高的意义被这种机械复制消除了。③“我”在学校的时候,经历过“绝望”的日子,“我”被逼迫写下斯巴达战士墓碑上的铭文,“我”不知道写下这个是为了什么。④“我”受伤了,很严重。周围人对“我”却那么冷漠。⑤“我”觉得炮声高雅,自己却有可能是被炮弹炸成了残废。⑥“我”稀里糊涂地走上战场,充当了法西斯军国主义的牺牲品。
6.提示:这样写一是点明了主人公对眼前情景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确认,二是表达了主人公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因为在门房里“我”“喝牛奶”“抽烟”,这些鲜明的生活印象已经深深地烙在“我”的头脑中,比尔格勒就是“牛奶”,一看到比尔格勒,条件反射,昏沉的记忆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三个月前日常生活的场景石破天惊地复苏。这“牛奶”既是对自己参战而成为残疾事实的确认,也是“我”对往日和平生活的留恋和向往。言简意丰。
二、拓展提高
1.①并不矛盾,因为是从不同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侧面来说的。一些人认为蜡像馆是一个“枯燥”的去处,可去可不去,可对于这位“前朝遗将”追怀当年的“英勇事迹”却别有意味,因此泡了两个多时辰。②引出下文对英军向日军签署投降书的情景及日军暴行的评说,为下文真实与历史之间的反差作铺垫。
2.①第一次“这些都是真的”的话语中包含着老人内心的诧异与失落,更能引人对历史真实进行反思。②第二次小孙子发出的这个疑问,暴露了日本教育给年青一代所灌输的历史认知,同真实的历史之间有着多么大的差距。
3. “认真面具”既可作“认真的面具” ( http: / / www.21cnjy.com )解,也可作“认出真实的面具”解,而小说的主旨,也正统摄在这两方面的内容中。一方面“认真的面具”直刺日本教育掩盖、歪曲历史真实,是反语;另一方面,要“认出真实的面具”,不要为那些虚假的忏悔和反省所迷惑,要正视历史,还原历史真相。
4.①“寻火”承上启下,写出了“我”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历史真实的“认真”和要“认清日军真实的面具”的执著。②对施暴者而言,没有对受害者的真诚忏悔和反省,在佛前撕落再多的面具也不能新生;对受害者而言,要牢记惨痛的历史,而不要漠然地认为那些历史的记录“枯燥”。③既是对历史的牢记和对亡灵的纪念,也是对日本军国主义的阴魂不散和日本教育对历史的歪曲的有力批判,同时也对应该怎样对待历史作了反思。
第三课时:
一、合作探究:
答案:1.提示:(1)表现了那个年代的年轻人的无知,容易被鼓动,缺乏自主性,不知道生命的价值。(2)通过这句话的真正含意与当时的情形的对比,讽刺了法西斯的残忍,利用学生的无知让他们充当炮灰。(3)巧设悬念,让读者去找出谜底。
这句话本身的含意和当时的德国的情形的“相 ( http: / / www.21cnjy.com )似性”,让学生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文中这个学生具有代表性,即以点代面,点出了当时的那一代的青年的性格面貌。
2.提示:“我”负重伤后被注射了麻醉药,一直 ( http: / / www.21cnjy.com )处于半昏迷状态。给人造成的悬念是“我”到底受了什么伤?是不是就在自己的母校?悬念抓住了读者的心:传播人类文明的美术学校怎么成了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本该在学校学习的学生怎么会成为伤兵进了“简易外科手术室”?而这间“手术室”是不是以前的教室?“我”为什么有点神志不清?这些悬念推动情节的展开,读者也在团团疑惑中不断追问探索。
这些悬念在小说的结尾得到落实,一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发现自己3个月前写在黑板上的铭文,证明“我”身在母校;二是“我”被锯掉双臂和右腿,交代“我”伤势如何;三是“我”认出给过“我”水喝的消防队员是门房比尔格勒,找到昔日学校生活和今日悲惨处境的见证人。
悬念抓住了读者的心,使读者对事情的发展 ( http: / / www.21cnjy.com )、变化、结果,对人物或事物的处境、结局产生关切心理,使文章情节发展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更能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使读者产生心灵的震撼,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揭示主题。悬念叠加的写作方式,引人深思,让人回味无穷。
3.提示:“我”是个有点浑浑噩噩的人,一个可怜的小人物。在战争环境中早熟,有点玩世不恭。
“我”对侵略战争则缺乏认识,糊里糊涂地上了前线,又糊里糊涂地受重伤回来,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虽然因伤回到临时的战地医院接受手术,但并未表现出对战争的憎恶;相反,在轰鸣的炮声中,“我”想的是“多出色的炮队啊”,“我”甚至想到自己的名字有可能镌刻在阵亡将士纪念碑上,认为自己是为国捐躯,青史留名。
作者通过这个人物揭露和批判了军国主义战争。
二、当堂检测
答案:提示:观点一:“我”并没有觉悟。文中写外面重炮在轰鸣,“我”在想“多出色的炮队啊”,并坚持认为炮声“多么令人宽慰”“令人惬意”“深沉而又粗犷”“高雅”“确实是图画书里打仗的模样”。从这里可以看出,法西斯的战争教育毒害了德国年轻一代,战争教育使“我”这类青年异化为战争狂人。“我”并不懂得战争,更不能了解侵略战争的本质。
观点二:“我”有所觉悟。文中有一段文字写道:“阵亡将士纪念碑并无特色,也毫不引人注目,到处都一样,都是按一种格式成批生产的,是的,需要时,随便从哪个中心点都可以领到……”因为战争本身荒诞无稽、毫无意义,所以阵亡将士的献身并没有价值可言。按同种格式批量生产,随便都可以领到的阵亡将士纪念碑失去了它应有的存在的意义,它并不能使死者不被忘却;“并无特色”“毫不引人注目”,生者也并不可能不忘却他们。它们的存在只能表明生命的毫无价值,牺牲的毫无意义。主人公漠然的语气之中隐含着对战争痛定思痛的反思和批判。
三、拓展提高
1、参考提示:
《一个的遭遇》是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战争的创伤;《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则通过一位青年学生在战争中的感受,写战争对人性的毁灭。两部作品都有很强的冲击力,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是战争对人的摧残:不义的战争不仅摧毁了文明成果,也摧残了人的心灵;正义的战争虽然能铸就英雄业绩,但是同样会给人们留下痛苦的记忆。
2、参考提示:
对参战目的的认识上——索科洛夫知道自己是在保卫祖国,《流》中的“我”受了欺骗,没能认清法西斯侵略的本质。
对遭遇战争不幸的态度上——索科洛夫是悲伤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则显得比较麻木。
在对生活幸福的珍视上——索科洛夫比《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更加珍视幸福。
3、参考提示: 不同之处是:《遭》中索科洛尼是在和别人交流;而《流》中“我”是内心独白,是在和自己的心灵世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