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案】高中语文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落实应用板块试题 苏教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创新方案】高中语文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落实应用板块试题 苏教版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0-31 08:25: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落实应用板块试题 苏教版必修3
(时间:40分钟 分值:50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渗透(shèn)       载体(zǎi)
蔓延(màn) 有悖常理(bèi)
B.玄思(xuán) 沉溺(nì)
矿藏(zàng) 气势汹汹(xiōnɡ)
C.躯壳(ké) 慰藉(jiè)
憎恨(zènɡ) 处世哲学(chù)
D.雕塑(sù) 宣泄(xuān)
悄然(qiǎo) 日益匮乏(kuì)
解析:A项,“载体”中的“载”应读“zài”;B项,“矿藏”中的“藏”应读“cáng”;C项,“躯壳”中的“壳”应读“qiào”,“憎恨”中的“憎”应读“zēnɡ”,“处世哲学”中的“处”应读“chǔ”。
答案:D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修养身心 相互交融 惟其如此 至高无上
B.声嘶力竭 不可思异 经世致用 地质戡察
C.息斯底里 别出新裁 盛气凌人 无足轻重
D.弘扬国威 延年易寿 雕虫小技 船艰炮利
解析:B项,异—议,戡—勘;C项,息—歇,新—心;D项,易—益,艰—坚。
答案:A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我们要在宏观的视野下________不同民族文化的优点与缺点、长处与短处,并加以比较。
(2)作为理性生命的极度表现,西方人的科学事业是对人类理性生命力的探究,是一种精神的________。
(3)据外媒报道,在受到龙卷风重创的美国密苏里州乔普林市,灾后出现的致命病毒正在________。
(4)我们不应以偏赅全地将某种文化中的单一元素视为衡量文化的惟一尺度,更不能不加分析地用一种文化来________和取代另一种文化。
A.考察  沉醉  蔓延  统摄
B.考查  陶醉  漫延  统治
C.考察  陶醉  蔓延  统治
D.考查  沉醉  漫延  统摄
解析:考察:①实地观察调查;②细致深刻地观察。考查: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行为、活动)。“考察”重实地或细致观察,“考查”重检查,由句中“视野”可知,应当选“考察”。沉醉、陶醉程度前重后轻,选“沉醉”更能表现西方人对科学事业的热爱程度。“蔓延”形容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散;“漫延”指连绵不断。 根据语境,(3)句应用“蔓延”。统摄:统领,统辖。统治:①凭借政权来控制、管理国家或地区;②支配、控制。由下文“取代”可知选“统摄”较恰当。
答案:A
4.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有人认为,2027年退休的职工,在京、沪、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预备1 000万元养老也未必够。对此,不少专家指出该观点言过其实。
B.在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宁波(滕头)案例馆长方形的建筑特别引人瞩目。屋顶长树,屋边绕竹,园内种稻,这种布置在世博园区绝无仅有。
C.中国式的武术则不仅要打得准,打得狠,而且要打得漂亮,即要在花拳绣腿之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D.无锡电视台播出了一则耸人听闻的视频节目,直指无锡市东亭热水供应单位“旺盛热水”将炼钢厂废水以次充好运至宾馆和学校用作洗澡水
解析:“耸人听闻”指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不合语境,应改为“骇人听闻”。
答案:D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林书豪现象”引起了两会代表的思考,有人认为体教结合在我国实践了近二十多年,但因过于功利,所以鲜有体学兼优的人才。
B.地震预警系统的应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我国地震预警应用标准和制度建设的滞后,影响了新研制出的预警系统的广泛应用。
C.“十二五”期间,新疆将建设一批大型的石化、煤化、盐化等化工企业,化工园区的快速发展,已逐渐成为化工企业的重要载体。
D.美国众议院名义上从所谓保护本国人就业为出发点,通过了继续向进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的议案,实则主要是拿中越企业“开刀”。
解析:A项,“近”与“多”矛盾;C项,“快速发展”“成为”“载体”,主宾搭配不当;D项,结构混乱,“从……出发”与“以……为出发点”杂糅。
答案:B
二、类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从思维方式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的思维方式。他们认为,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其中中和论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对中国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自身的性格特征。
与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这种思维方式也叫分析思维,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像中国人那样追求折衷与和谐,而是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正是因为思维方式取向的不同,使得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对人的行为归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国人强调个人的作用,而中国人强调环境和他人的作用。
那么导致这两种思维方式存在差异的根源是什么呢?我们不妨借鉴美国著名文化心理学家尼斯比特的观点。他认为,东西方文化的发展有着各自的轨迹: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腊的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和分析思维为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则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响的东方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辩证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尼斯比特从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入手,系统地阐述了东西方思维的产生渊源和特性。
首先,从社会背景上讲,古希腊社会强调个人特性和自由,是一种以个人主义为主的社会;而古代中国社会却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
其次,从社会认知系统上讲,东西方不同的哲学和认识论在社会历史背景中构建了不同的心理学理论。中国人生活中复杂的社会关系使得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注意力用来关注外部世界,所以中国人的自我结构是依赖性的;相反,西方人生活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所以他们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体和自身的目标之上。中国人的认知以情境为中心,西方人则以个人为中心;中国人以被动的态度看待世界,西方人以主动的态度征服世界。
对东西方思维方式的研究可以使我们从更深层次理解两种文化对人的影响,而且对东西文化的交流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和西方人在看待同一个问题的时候存在着很多的不同。因此如何做到求同存异,对双方的有效沟通都显得极为重要。只有认识到这种思维差异,并且以此去指导行为,才能够使双方的交往更有效。
6.中国人和欧美人在思维方式的取向上具体有什么差异?(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第一段中的“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的思维方式”这句话中概括答案。
答案:中国人用辩证思维,而欧美人则用逻辑思维或分析思维。
7.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与欧美人的逻辑思维各自强调的重点有什么不同?(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一段的“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这句话回答了“中国人的辩证思维的重点”的问题。第二段的“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回答了“欧美人的逻辑思维的重点”的问题。
答案: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强调变化、矛盾和中和,欧美人的逻辑思维强调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
8.尼斯比特从哪两个角度阐述了东西方思维产生的渊源和特性?(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文中的“首先”“其次”提示有两个角度,答案在提示语后。
答案:①社会背景;②社会认知系统。
9.既然东西方思维方式存在差异,那么,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应采取什么态度?(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既然存在着差异,又要进行文化交流,自然就要约束自己。答案根据结尾两句“因此如何做到求同存异,对双方的有效沟通都显得极为重要。只有认识到这种思维差异,并且以此去指导行为,才能够使双方的交往更有效”来提炼。
答案:采取求同存异的态度,无疑必将加深彼此间的了解,也能更有力地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三、语言运用(15分)
10.把下面的句子变成一个长单句。(4分)
希腊人认为希腊精神是绝无仅有的,他们还忽视犹太精神,把外国人一律视为野蛮人,他们最后衰亡,一落千丈,就像他们的胜利顶峰曾高耸入云一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认为希腊精神是绝无仅有的,还忽视犹太精神,把外国人一律视为野蛮人的希腊人,最后就像他们的胜利顶峰曾高耸入云一样一落千丈地衰亡。
11.(2012·安徽高考)请根据上下文,在下面文字的画线处补写出相应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2字。(5分)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是可游、可居、可望。其中,①________________。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②________________,也同样要“望”。一切亭台楼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在园林建筑艺术中,③________________,有了窗子,内外就能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望出去,④________________,于是引发人们不同的联想。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丰富了。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从一个小房间“望”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以小见大,从而获得了⑤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解题要审清题意要求,理解整个语段含意,抓住关键词“可游、可居、可望”之间的关系,注意层次条理,同时还要注意形式的特点,如一些关联词“不但、也、都是、而且、从而”等在行文中的提示作用。答题时不能离开“居、望、游”三个关键词。
答案:①“望”最重要 ②即便是“居” ③窗子起着“望”的重要作用 ④景色都不相同 ⑤丰富的审美感受
12.阅读下面语段,简要说明我们如何才能使中医走出困境。(6分)
自19世纪末部分国人主张“全盘西化”以“强国”时,中医的困境就已开始了。进入20世纪以后,一些寻找中国落后挨打根源的知识分子,将包括中医在内的传统文化视为腐朽没落文化的代表,不加区分地踏在脚下。此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代中国人,接受西方科学文化多,对传统文化反而日渐陌生。比如,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弱化,使得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古文为载体的中医理论,对多数民众无异于“天书”。加之,近代以来持续不断对“中医科学与否”的争论,使越来越多的国人对中医产生怀疑甚至抵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大力宣传传统文化、传统医学,恢复中医生存的文化土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和教育,让大多数国人认同中医,复兴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医立法;加大政府投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