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孟子·尽心下》云:“春秋无义战”,认为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没有道义的战争。
(1)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是谁?
(2)你同意材料中的观点吗?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夏桀,又名癸,在位52年(前1818—前1766),据《竹书纪年》记载,他在位期间“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为了满足自己的奢侈生活,不惜民力,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他以天上的太阳自居,认为自己惠泽天下,面对他的暴政,老百姓这样诅咒道:“时日曷丧,吾及汝偕亡”——即使你是天上的太阳,我们宁愿与你同归于尽!夏桀渐渐失去民心,导致夏朝国力衰败,与此同时商国的势力逐渐强大,反桀攻夏也是民心所向,所以经历了四百年的夏朝终究倒下,由新政权商朝取代。
(1)夏朝的建立者是谁?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大放异彩的学术思想,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诸子学说的不少主张成为后世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中国古代社会虽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但中国文化从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
——摘编自张应杭、蔡海榕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简述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大放异彩局面的名称。
(2)小历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从未中断,在继承中不断发展。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五霸的争霸战略各不相同,各有特色。齐桓公之所以能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主要是因为他适时对内改革,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使齐国的国力不断增强。对外,他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策略。晋文公的政治,经济策略是尊王、利民。“尊王”使文公在争霸过程中师出有名,“利民”指整顿内政,重用人才,发展生产。他的这些努力,使晋国的国力强盛,奠定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在春秋的争霸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消灭,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大,诸侯国数量逐渐减少。
——摘编自陈恩林《论春秋五伯的争霸战略》
(1)根据材料指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真正的百家争鸣局面是在战国时代。……代表百家的有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包括其分支学派,细考之亦有百家之多。这些彼此不同甚至观点相反的学派“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竟能相安共处,自由争鸣,大大繁荣了我国古代的学习,丰富了我国的思想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曾宪东《战国百家争鸣考》
(1)根据材料,指出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时间。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体提炼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引导)之以政(政令、法制等强权机构), 齐(整治)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二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提炼一个主题,并进行阐述。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着大变革,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和历史发展潮流,与时俱进,合乎秦国国情。变法时遵循的改革思想及变法的内容,针对当时秦国的内部形势和内部环境所制定和推行,是秦国走向强大的根本原因。但这场变法也给秦及秦以后的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可低估的巨大的负面消极影响。这些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注定了秦的灭亡。苏轼言“故帝秦者,商君也,亡秦者,亦商君也。”
——摘编自张俊英等《商鞅变法与秦王朝之兴衰研究》
(1)根据材料,概述秦国走向强大的根本原因。
(2)阅读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围绕主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其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所讲的“仁”,涵义十分宽泛,“仁者爱人”,“克已复礼为仁"则是其最主要的两个内容。孔子强调,仁既是人的内在心理感情和自觉道德意识,也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强调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进而调和社会矛盾。孔子所讲的“仁”,是同“礼”联系在一起,只有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外在的道德规范。孔子还是一个大教育家,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在教学中总结了教育规律和经验,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例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孔子是哪家学派的创始人?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建于公元前 3 世纪,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的都江堰,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 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摘自第 24 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都江堰的评价
材料二 (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它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历经两千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大运河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运输、行洪、灌溉、输水等作用……至今在保障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摘自第 38 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中国大运河的评价
(1)根据材料二,指出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人工水道名称。
(2)根据材料一、二,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10.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在古史研究中尤其历史时期,考古学与文献史学的结合可以帮助解决许多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1928年安阳殷墟的发掘,甲骨文使史学家对《史记》中资料的高度可靠性有了重新认识;发现的青锏器、陶器、玉器、石器、骨角器、牙器、兽骨等遗物和墓葬、建筑遗存,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晚商文化的各个方面,有的能与文献相对照,有的则从根本上弥补了文献的不足。
——钱益汇《论考古学与历史研究》
论考古学与历史研究
钱益汇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00071)
摘要:考吉学与历史学是历史科学的两个坦成部分,它们在研究对象,方法和研究领域上各有特点。20世纪初近代考吉学传入中国.它就以独特的学科特点在历史研究中捏当着1重建古史和/证经补史的重任,引发研究方法上的炎莘,扩大了研究领域。随着自然科学技术在考吉学申的应用和考吉学自身的发展,它为历史研究提供更多的新材料和社会历史文化信息,进一步拓展了研究范畴,在历史研究中发挥着竞为显著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加强考古学与历史学的整合研究,促进历史研究的进步。
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可见,最早的成熟文字。有了甲骨文,中华文明就有了记录与传承的工具。经过演变传承,从祖先的心里流到我们的指尖。从此,从个体到族群,所有的情感、知识、思想、经验,通过文字,一代代流传下来,中华文明得以塑造与传扬。此刻,我们写出的横竖撇捺,曾经一笔一划地刻在骨头上。因为刻骨,所以铭心。
--------摘自央视栏目《如果国宝会说话》之殷墟绿松石骨:刻辞骨柶解说词
(1)根据材料指出解说词中“曾经一笔一划地刻在骨头上“的文字的名称。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1)齐桓公
(2)【答案一】判断:不同意。理由:材料的观点是片面的,评价历史事物要学会从正反两方面思考。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确实给社会和人民带来灾难,但是战争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局部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
【答案二】判断:同意。理由: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实质是诸侯国之间为争夺土地、人口和支配别国的权力展开的斗争。战争给社会和人民带来灾难,是没有道义的战争。
2.(1)建立者:舜。
(2)观点: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论述:夏桀在位期间统治残暴,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最终引起民众的反抗。夏桀失去民心,导致夏朝国力衰弱,最终被商朝取代。商纣王在位期间统治残暴,滥用民力,广建宫殿,施用酷刑,残害人民。商纣王失去民心,导致国力衰落,最终被周朝取代。
综上所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统治者要勤政爱民,国家才会兴旺发达。
【其他事例:①西周周厉王在位期间统治残暴,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导致西周国力衰弱。②西周周幽王在位期间朝政腐败,贪图享乐,失去民心,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导致西周被犬戎所灭。】
3.(1)局面:百家争鸣
(2)【答案一】
判断:同意。
理由: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具有延续性。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仁政”、民本、以德教化等基本核心思想,如: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了“仁”的理念孟子在其基础上,发展为“仁政”董仲舒则进一步充实并发展了儒学理论。儒学思想在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且不断发展完善,中华文化是延续发展的。
【答案二】
判断:不同意。
理由: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阶段性特点,如秦朝的“焚书坑儒”,使儒学遭到沉重打击明清时代的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等文化专制政策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使中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无法延续。
【答案三】
判断:不同意。
理由:中华传统文化以本土自创的文化为主体,除了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外,也有包容、吸收乃至同化国外文化,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
4.(1)齐桓公
(2)主题:改革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
论述: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使齐国的国力不断增强,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晋文公整顿内政,重用人才,发展生产,使晋国的国力强盛,奠定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提高了秦国的地位,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发展起来,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由此可得出,改革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
5.(1)战国时期。
(2)观点:百家争鸣对我国具有深远而重要的影响。
论述:儒家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人的自身修养等。后来很长时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道家提倡无为、顺应自然,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墨家提出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他的和平思想至今仍有深刻影响;法家提出法治,主张改革,对国家的法治化和社会进步有重要影响。
结论: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自由争鸣,对我国古代的学习、思想史,都生产深远的影响。
其他观点:百家争鸣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
战国时代是我国古代思想的发展时期。
6.主题:儒学的兴起与发展
阐述:春秋时期,孔子主张“仁”“以德治国”,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发展了儒家学说。
7.(1)根本原因:商鞅变法针对当时秦国的内部形势和内部环境所制定和推行。
(2)【答案示例】
观点:商鞅变法促进秦国强大的同时也存在着消极影响。
论述: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经济上实施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等改革措施;政治的改革则是以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确立县制等为主要内容;在军事上采取奖励军功的办法。通过变法,促进了秦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使秦国因此逐渐强大起来,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但商鞅变法也存在着严刑峻法、强化君权、以农耕为主、压制工商业发展等问题。改革虽然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最终的历史性负面影响却显而易见。
结论:综上所述,商鞅变法的成功对秦统一中国有不可否认的历史作用,但这场变法也给秦及秦以后的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我们应客观地、辩证地看待商鞅变法。
8.(1)儒家
(2)观点一: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的学说,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面对当时社会的动荡,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孔子是我国伟大大思想家。
观点二:孔子是大教育家。
观点三:孔子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9.(1)名称:隋朝大运河
(2)观点1: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伟大工程必然泽被后世。)
论述:李冰等经过精心设计,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充分利用地势和河道,都江堰就地取材,整个系统自流灌溉,用功省而效益大,体现了明显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大运河是在已有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凿的。它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贯通了不同水系间的水路交通,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减少对生态的影响,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共存,至今仍造福人民。
结论:都江堰和大运河都是造福人民的伟大工程,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其共同的修建理念值得后世借鉴。
观点2:优秀文化遗产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论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是隋朝留给后世的重要遗产。
10.
观点: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论述:远古时期,特别是商朝以前缺乏文字记载,人们口耳相传,考古发现的文物成为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司母戊鼎是迄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成为研究商周时期高超的青铜工艺的第一手资料;甲背文的发现,使我国的历史有文字可考。
综上所述,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11.(1)甲骨文
(2)观点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论述:商朝时期的甲骨文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的文字就是从甲骨文不断演化而来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各种学说蓬勃兴起,相互影响,取长补短,最终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上深深地留下了足迹。。
结论:综上所述,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观点二:甲骨文是我国重要的国宝。
论述: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成熟文字,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甲骨文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甲骨文记载内容十分丰富,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甲骨文成为研究我国上古时期历史的宝贵资料。我国的文字是从甲骨文不断演化而来的,有了甲骨文,中华文明就有了记录与传承的工具,使中华文明得以传承与发扬。
结论:综上所述,甲骨文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他观点: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继承与发扬。符合题意的其他观点均可。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