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观点论述题·微专题(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观点论述题·微专题(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17 07:14: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异形和混乱,不但妨碍政令的执行,而且影响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因此,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即进行了文字的统一和规范化工作。宣布以秦小篆为统一书体,罢“不与秦文合者”。令李斯、赵高、胡毋敬分别用小篆书体编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既是儿童初学的识字课本,又是推行小篆标准的文字范本。与篆书通行的同时,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又创造出一种比小篆更加简便的新书体,这就是“隶书”。秦始皇派程邈对隶书进行整理,在全国推行。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由古体转为今体的重要里程碑。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1)请写出秦始皇统一货币所采用的标准形状。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高度加强了各地区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长期以来,我国以高度发展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这与秦统一的开创之功,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西汉统一全国后,吸取了秦亡于暴政的历史教训,大力放宽财经政策,稳定民心,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经济恢复工作能在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中进行,从而开创了汉初的治世局面,为后世封建王朝树立了一个治国的范例。汉武帝把这项事业继承下来,并推向前进。……大一统国家的基业得以奠定。
——摘编自张传玺《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成的三个阶段》
(1)根据材料,指出汉初的治世局面出现的两个原因。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3.材料论述。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写道:皇帝还利用国家的统一和力量……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长城西起内蒙古、东至大海,延袤1400英里。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人为修长城而 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
回答:
(1)材料中的“皇帝”指谁?
(2)阅读上述材料提炼一个有关修筑长城的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材料二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
——《汉书·景帝纪》
(1)请说出孟子治国的观点和汉初统治者推行的统治政策分别是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段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
——吕思勉《中国通史》
(1)“武帝用主父偃之计”指哪一历史事件?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6.材料论述题
秦王朝开始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敌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中华文明》解说词。
(1)秦朝的建立者是谁?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7.阅读下列材料:
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铁器传到西方,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沿着古丝绸之路,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
——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7.5.14)
(1)丝绸之路最早开通于哪个朝代?
(2)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根据材料,指出这条重要的交通要道的名称。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9.材料论述。
材料:造纸术的传播纸是以我国为中心向东身西逐步向世界各地传播的,首先东传朝鲜,日本。其后阿拉伯人又把造纸术传入到欧洲的西班牙、意大利以及整个欧洲大陆。荷兰人又将造纸术传入美国,再传入加拿大,以后,澳大利亚也有了造纸业。到十九世纪初叶,造纸术已遍及世界。各国劳动人民不断对纸进行改进和提高,纸的质量不断提高,品种不断增加,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科学,文化、技术的传播交流和发展。
(1)造纸术是由谁改进的?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1)圆形方孔。
(2)观点:秦始皇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做出了贡献。
论述:秦始皇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在地方上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从而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还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统一书体,使政令能够在全国顺利推行,鼓励在民间推行简便的新书体“隶书”,便于在更大的范围内流行与使用,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结论:综上所述,秦始皇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统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原因:国家统一;吸取秦亡的历史教训;放宽财经政策,稳定民心,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安定的社会环境
(2)示例:国家统一是繁荣的前提(保障) 或国家统一促进繁荣。
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加强了各地区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西汉统一全国后,吸取了秦亡于暴政的历史教训,大力放宽财经政策,稳定民心,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从而开创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为后世封建王朝树立了一个治国的范例。汉武帝时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总之,国家统一有利于加强各地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推动国家的繁荣发展等。
3.(1)秦始皇。
(2)观点:秦朝修筑长城有利有弊。
论述:秦长城连接了原有的燕、赵、秦国的长城,有效地阻挡了匈奴等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保护了长城以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修筑长城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导致了民怨四起,激化了秦朝的矛盾,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4.(1)仁政;休养生息政策。
(2)观点:统治者要实行“仁政”,要关注民生。
论述:秦朝二世而亡,这是秦朝暴政的结果,这也从反面证实了统治者要实行仁政的道理。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重视“以德化民”,使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了经济繁荣的局面。汉武帝即位后,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上,他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西汉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进入鼎盛时期。统治者实行“仁政”,以民为本,关注民生是统治者长治久安的基础。
5.(1)颁布“推恩令”。
(2)观点:汉武帝为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做出巨大贡献。
论证:汉武帝为解决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使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这些措施,为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奠定了经济基础。综上,汉武帝为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做出了巨大贡献。
6.(1)秦王嬴政(秦始皇)
(2)观点1:华夏民族在汉武帝时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
论述:①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并建立刺吏制度,削弱地方诸侯国势力,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采取措施打败了败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安定北部边境,完成了地理空间的整合。②在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确立为正统思想,实现精神空间的整合。结论:因此,汉武帝在政治上、思想上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了大一统。
观点2:秦汉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
论述:①秦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开拓、经营并巩固了疆域的统一。②西汉建立后,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与社会局势的稳定,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了“大一统”,使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得到巩固与发展。因此,秦汉时期的统一,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了基础,自此以后,统一成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7.(1)西汉。
(2)题目:丝绸之路的丝路精神。论述: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横穿欧亚的陆上交通要道。丝绸之路开通后,西方通过丝绸之路和平友好地传来艺术、科技知识和各种宗教,并在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
8.(1)丝绸之路
(2)观点:丝绸之路促进中外交流。(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论述:汉朝时,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的大秦(罗马),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著名的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绸、漆器、金属工具等传到西方;西域的葡萄、黄瓜、胡萝卜、天马、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核桃、大蒜等传到中原,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业品和杂技,以及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丝绸之路的开通开辟了中国与西方联系的先例;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在传播中华文明的同时,也丰富了汉朝的经济文化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汉武盛世的形成。
结论:丝绸之路既促进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也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9.(1)蔡伦
(2)观点:造纸术的发明促进了世界科学、文化、技术的传播交流与发展。论述:西汉时期发明了造纸术。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此后造纸术逐渐传入世界各国。促进了世界科学、文化、技术的传播交流与发展,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贡献。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