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7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7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6 16:46: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1.理清文章的思路。
2.体会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辨别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3.了解雨果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
1.品味精彩的语言:热情的赞美和辛辣的讽刺。
2.体会雨果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他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一课时
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
一、导入新课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先生说:“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同学们都听说过圆明园吗?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圆明园以前是什么样的,现在又变成什么样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大肆抢掠,并将这个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废墟。作为当时法国统帅将领之一的巴特勒上尉称这次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并征求雨果的意见。那么雨果对这个事件持怎样的态度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二、与名篇交流
(一)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 把握主旨:既然雨果写信是很讲究简洁的,那么我们也将雨果的这封信化长为短。
长信短说: 用最简洁的语句,概括书信的主要内容。
教师用问题引导:
①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两大部分。分别写了赞美圆明园和讽刺侵略者两部分。
②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a.站在人类的立场,立场明确,态度坚定,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
b.对被侵略者和被掠夺者表示极大同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默读课文,根据文章的描述,说说圆明园美成什么样?侵略者到底干了些什么?
文字介绍:圆明园是清代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也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在北京海淀附近,始建于康熙48年(1709年)。这座宫苑方圆十多公里,在这儿可以观赏到国内外四十个地方的有名的风景。园内还珍藏着许多无价的珍宝、罕见的图书、珍贵的历史文物,因此它又是一座闻名世界的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
1856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 10月6日,侵略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他们把园里凡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来不及拿的或者拿不动的,就任意打碎、践踏。最后一把火将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颓垣败瓦。
—— 遗憾的是,历史并没有为我们留下多少可以见证的文字。但有一个难能可贵的例外,在和北京远隔千山万水的英吉利海峡的根西岛上,有一个作家——雨果站了出来。他没有亲见圆明园,但是他说过: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眼光可以到达;眼光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
3.选读书信, 明确观点:那么让我们看一看在雨果的心中,圆明园是什么样的?
提示:看看文中雨果用了哪些词语称呼、评价圆明园?
“世界奇迹”“巨大的典范”“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恍若月宫的建筑”“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
小结:从雨果对圆明园的评价来看,在他心中,圆明园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然而,曾经堪称是世界奇迹的圆明园,如今却成了断壁残垣,那么雨果对火烧圆明园这件事是怎样评价的?
(学生放声朗读第5~9段,筛选信息。)
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文中的两个强盗都做了哪些事情?
英国和法国。两个强盗进入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一个强盗放火,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最后,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②对两个强盗的所作所为,作者持什么态度?
作者毫不客气地指出英法联军的行为是强盗行径,对其提出强烈的抗议,指出他们终将受到历史的制裁。
(二)品析语言
(多媒体展示: 细读书信, 品析语言。读出最让你心动的语句, 并进行评点。)
提示:评点语句可以从写作手法上评点,也可以从遣词造句上评点,还可以从作者表达的情感上赏析。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地方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把你的想法和感受传达出来。
教师示范:
第3段的最后一句:“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我的评点是:我觉得这个句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圆明园比成了亚洲文明的剪影。这其实是在赞美圆明园是亚洲文明的代表。请注意这里面有一个词——令人惊骇,一般是说使人惊吓,从感彩来看在这里它却有褒扬的作用,反话正说,实际上是在赞美圆明园美到了极点。
师生评点。
教师小结: 选词选句写评点, 明白晓畅用语简, 词句赏析不离篇, 个性感悟有特点。
——在这封一千来字的信中不仅有着非凡的语言魅力,其实更折射出雨果可贵的人格魅力,你体会到了吗?让我们走近作者,与名家对话。
三、与名家对话
——读这封信时,我们的内心涌动着感动的热流,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他没有站在法国政府的立场上,而是站在一个公正的立场上。相信你的心湖早就投进了一枚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让我们的思想穿越时空,来一个“高端访问”。
(将学生分成“记者”组和“雨果”组)
再次回读课文,想一想要问雨果什么。可以问思想、观点、态度;也可以问写作技巧、方法、效果;也可以问对当时政府的看法。可以自主挑选“雨果”来应答。“雨果”组的同学也要商讨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如何应答,再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受雨果非凡的人格魅力。
示例问题:
①雨果通过什么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使用这种语言有什么作用?
通过反语来谴责,如“更彻底”“更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全部赞誉”,使用反语的作用是讽刺。
②“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作者在这里指出了一个什么事实?
作者在这里指出了两个胜利者在圆明园肆意毁灭文明,任意劫掠的不容抵赖的事实。
③作者说:“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这句话反映了他在这件事上的什么立场?
作者从其正直的人道主义者的立场出发,坚信未来一个解放了的,彻底清除了强盗的干净的法国一定会把劫得的中国人民的财物归还给它的主人。
④你怎样理解“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这句话的含义?
侵略压迫别国人民的殖民者不能以被压迫者的过错为借口,以此来掩盖自己的罪行。作为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人民永远不会做出像英法两国政府那样的强盗行径。强盗为自己所犯罪行百般抵赖的丑恶嘴脸昭然若揭。
⑤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学生分组讨论)
结束语: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作为一名法国人很容易被当局制造的舆论所蒙蔽,易被狭隘的爱国狂热所支配。雨果先生的这封信既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中华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又讽刺了侵略者,勇揭真相,何等正直!反语嘲讽,何等智慧!读了这封信,让我们也和雨果一样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文明的创造者。
在教学完这篇文章以后,我心中热血沸腾。既被雨果的优秀品质所感动,又为中国坎坷的命运而悲哀。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只注意到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忽视了对语言的揣摩,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意,不要顾此失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