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单元主题阅读
单元主题——小说阅读
目录
01
阅读总览
阅读总览
思想主题:所选篇目都围绕本单元“人物画廊”的主题,作品风格各异,写法不同,塑造了各类人物形象,一个有智慧有情怀的县令,一个流浪老人,一群志愿军,由此构成一幅各具情态的人物画廊。
续表
篇名 阅读指引
《蒯金匠》 以散文特写式的笔触描绘了蒯金匠对县令由误会到相助的转变。
《偷跑的老人》 小说通过“何大爷”偷跑出敬老院去报恩,众人寻找的故事,表现了人性美好善良的主题。此外,文章设置悬念和伏笔的情节合情合理。
《滚烫的冰雕》 “滚烫”和“冰”形成强烈的反差,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是这些志愿军战士们宁肯牺牲,也要坚守阵地,与敌人战斗到底的强大支撑。
(一)蒯金匠(15分)
杨海林
①清康熙年间,县令董其在关帝庙内建演戏楼,特书“摹古绘今”四个字,命砖雕艺人季洪阴刻入砖,填以花青。
②为表对关帝虔诚,董其有将此四字贴金的想法。能做成事儿,但费用不从财政上支出,这才是做官的能耐。董其脑筋一转,主意就来了:他腾出戏楼临街的一间作为门面,想租的人,不但要付租金,还得先把那四个字贴上金。
③安东城不乏殷实的生意人,要贴金,肯定是有人花得起的。主要是大家把董其的意图想复杂了:堂堂一个大老爷,恐怕不是让你多花几两银子吧?
④蒯金匠本来是个在街头支摊的主儿,现在听人这么一说,他的心痒痒了。他来找董其。“老蒯,本来我想把这个事弄得好玩一点儿,你来了,那就不好玩了。那么大的几个字,要全贴上金。至少得一二两金子吧?你砸锅卖铁,能凑得齐?”蒯金匠就自我解嘲地笑:“我就一个混日月的手艺人,身上有个一两钱金,足够用了。”“那你怎么贴?”“贴字的金不
都是箔吗?箔不都是金碾的吗?”县太爷的一口热茶差点喷出来:好好好,老蒯有本事,一两钱金子,你能碾多大?耳屎大的一点金,老蒯拿个锤子不紧不慢地碾了一上午,呀,竟成了大匾大的三片。手艺了得!
⑤在关帝庙前讨得一个门面。生意自然是好得不得了。
⑥虽然打箔的手艺好,但老蒯几乎不给人打箔。一般他只接化金的生意:客人拿来一副耳环,嫌不好看,要化了,重新打一枚戒指——这个活,老蒯接。接到这种活,老蒯会把客人的耳环放到一块操作板上,
躬身先到关帝庙烧一炷香。操作板是硬木的,可能是为了好玩。老蒯在中间嵌了耳屎大的一坨金,黄亮亮的,晃眼。客人就在心里“嘁”一声,这个老蒯,攒了一辈子就攒这么一点家当。但这个念头客人仅仅是一闪。他就看到老蒯拿出一支喷枪。喷枪里喷出一根火线,瞬间就能将操作板上的金熔化掉。操作板是木头的,不会被烧煳?往往客人这样想的时候,他要的戒指已经出现在老蒯的手上了。老蒯称了重,客人伸过头一瞧,跟在家里秤的一模一样。客人竖起大拇指:老蒯这人,做生意地道。
⑦实际上呢,老蒯的手法快得连他自己都不相信:在化金的过程中,(当然是在客人的眼皮下)他先是熔了客人的真金,再熔了自己嵌在操作板上的假金,又让金汁局部冷却,留下耳屎大的一坨重新凝固到案板上。不知不觉,便偷梁换柱了。
⑧安东府衙离关帝庙不远,所以县太爷的生意老蒯也做得到:县太爷喜欢金。巴结他的人自然会以金相送。县太爷一面和送礼的人攀谈,一面命娘子匆匆忙忙地跑了来,请老蒯化金。化掉以后做什么呢?还是做原来的东西。还做原来的东西?逗我呢吧?有时
候老蒯会自己将重做成的金子送到县衙。“好东西呀!”县太爷把热乎乎的金器拿在手里抚摸“我喜欢的和你们不一样。我就喜欢金器刚从操作台上拿下来时的那股热乎劲。”一会儿,金器冷了。县太爷刚才的热乎劲也没了——他退还了金器。咋还有这样的怪癖?送礼的客人大惑不解。这样的怪癖,有意思。老蒯笑了笑。
⑨董其做了三年安东知县。老蒯靠金匠的手艺攒了不少钱,买了房,娶了妻,算上是小康之家了。即将离任的时候,董其来到老蒯的作坊:“这几年你没
少赚吧——我的东西呢?”老蒯弯腰先啐了一口痰,这才朝董其拱拱手:“您的东西一点不少,都攒着呢。”看到那一枚枚耳屎大的碎金,董其眯起眼睛拿在手里抚摸:“好东西呀,只可惜还是太少。再做几年知县就好了。”“大人您想要多少?”“至少三十两吧。安东地势低洼。而老城墙多处倾颓,春夏屡遭古淮河水患——三十两,该能修好了吧。”
⑩想起水漫安东时,董其带人戽水的好笑场面。老蒯忍住了快到嘴边的一口痰:“放心吧,不够的部分我来出。”“你?”董其睁大了眼睛,“那么大的
事,你老蒯掺和就不好玩了——三十两黄金,把你老蒯当个猪卖了也远远不够呀。”“嘁——”老蒯晃了晃手中的锤,“我会碾金。一碾,金就多了——不仅仅是面积变多,重量也会变多。”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1.概括小说中跟“蒯金匠”“县令”相关的故事情节。(4分)
(1)①蒯金匠___________—②蒯金匠开店常常偷梁换柱—③蒯金匠_________________
(2)①县令招租戏楼门面—②县令_____________—③县令向金匠索要黄金—④县令________________
碾箔贴金
愿意出钱治水
收金又退金
离任讲述心愿
2.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⑦段详细介绍了蒯金匠熔金的过程,体现了蒯金匠技法之娴熟、手段之老道,充分说明了蒯金匠竟然在客人的眼皮底下以假乱真行为的贪婪和卑劣。
B.小说淡化了矛盾冲突。以散文特写式的笔触描绘了县令与蒯金匠、蒯金匠与客户交谈的一些场景,表面上看很随意,实际上以小见大展示了主人公的形象。
C.小说中县令说,“你来了,那就不好玩了”及“那么大的事,你老蒯掺和就不好玩了”,语言诙谐,强
A
调了县令想通过巧妙手段获得金子,不想让老蒯掺和其中。
D.小说在情节安排上匠心独运,先抑后扬。先叙述了县令索金和蒯金匠熔金过程中偷梁换柱等不良行为。结尾情节出人意料,赞美了二人美好的形象。
2.A 【解析】“贪婪和卑劣”分析错误。从全文看,蒯金匠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与县令形成了默契——筹集治水所需资金。
3.小说的细节描写耐人寻味,其中关于“吐痰”就写了两回:第⑨段写“老蒯弯腰先啐了一口痰”,第⑩段又写“老蒯忍住了快到嘴边的一口痰”,你能体会到作者写“吐痰”的意图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蒯弯腰先啐了一口痰”,写出了老蒯对董其来要金子时的不屑;“老蒯忍住了快到嘴边的一口痰”,写出了老蒯听到县令要钱的原因后的感动,并决定相助县令完成夙愿。
4.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蒯金匠,还是董县令?说说你的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蒯金匠是小说的主人公。①小说的标题是蒯金匠,文章绝大篇幅都是描写蒯金匠的;②蒯金匠是小说要重点刻画的对象,描写了一个头脑灵活,愿意出钱治水,有道德底线的美好人物形象。
示例二:县令是小说的主人公。①蒯金匠是小说的线索人物,通过写蒯金匠被感化,侧面表现县令的人格魅力;②小说表面上写蒯金匠利用手艺帮县令捞金,情节陡转,原来县令捞金是为修堤治水,至此一个有智慧、有情怀的县令形象跃然纸上。
(二)偷跑的老人(15分)
①陈丽是“夕阳红”敬老院的院长。这年刚入秋的时候,敬老院里又添了一位新成员,是位姓何的大爷。何大爷额头上有块方形胎记,身体还算硬朗,就是脑子有些糊涂。他没有家人,是派出所民警小张送来的一位流浪老人。
②元旦过后的一天,何大爷忽然就不见了。这天正赶上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陈丽心想:难道何
大爷是偷跑去看雪,找不到回来的路了?想到此处,陈丽非常慌张,赶紧安排人在附近寻找。
③不久,外出寻找的人回来了,可是都一无所获。陈丽心急如焚,马上打电话报了警。等她挂了电话,一旁的食堂大妈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说起来……昨天不是来了几个志愿者吗?我们一起包了元宝馄饨。中午我把馄饨端给何大爷的时候,他还跟我说,‘谢谢你啊,小郭,又给我留馄饨了。’
我有点疑惑,当时便想着他大概是犯糊涂,认错人了。”
④由于食堂的人手少,包馄饨比较费时间,所以很少做。看来是昨天中午那碗馄饨让何大爷想起了往事。陈丽想到此处,马上打电话问民警小张:“你还记不记得是在哪里发现何大爷的?那附近有没有什么饭馆之类的,老板姓郭?”
⑤陈丽的分析不无道理,经常有一些流浪老人被送到敬老院后感到不习惯,便偷跑回老地方。小张接到电话后,连忙赶到城东的五里桥,小张是在这里发现何大爷的,他就在桥下拾荒。
⑥凛冽的寒风不断侵袭,哗哗地在小张脸上肆虐。在五里桥转了一圈后,还是一无所获。就在这时,小张看到旁边有个清洁工正在打扫卫生,于是便上前打听情况。清洁工在听了老人的事情后立刻
说道:“方形胎记?以前这一带是有这么个老人,但是我已经好久都没见过他了。至于姓郭的人……以前这附近有一家馄饨店,老板就姓郭。他人特别好,夏天有凉白开,冬天有热水,每年冬至还有免费的爱心馄饨。可惜今年春天这一片改建,那家馄饨店也关门啦!”
⑦听到此处,小张大喜,心里想着何大爷之前很可能是吃过郭老板的爱心馄饨,敬老院的馄饨让
他想起熟悉的味道,所以他找回来了。虽然现在离冬至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是何大爷脑子犯糊涂啊!于是小张又仔仔细细地找了一晚上,好心的清洁工也帮着一起找,但还是一无所获。
⑧难道何大爷偷跑出来只是因为脑子犯糊涂了,并不是为了回来吃爱心馄饨?小张正这么想着,他的手机就响了,小张一看,是陈丽打来的,心想一定是关于何大爷的事情。果不其然,陈丽高兴地说:
“小张,找到何大爷了!”原来,城南有个小饭馆,老板早起去店里时,看到有个老大爷正在店门口扫雪,就去道谢,却发现老人的脑子有点糊涂,问他话时,他要么不搭理,要么答非所问,只是一个劲儿地卖力扫雪,于是饭馆的老板就联系警察了。
⑨小张听到此处,顿时哭笑不得:“我在城东找,何大爷倒跑到城南了。我还以为他是要回来吃爱心馄饨呢,弄了半天,原来是帮人家扫雪啊!”
陈丽叹了口气说道:“何大爷虽然是个糊涂人,但也是个好人。那个饭馆老板在网上发了一段视频,你可以看一下。”
⑩视频里,何大爷佝偻着身子,正挥着竹扫帚扫雪,拍视频的老板一直劝他不要扫了,说这活儿不用他干。何大爷却嘟囔道:“要扫,要扫……不能白吃。”小张看了感觉到心里暖暖的,他突然有个猜想,何大爷偷跑出来并不是为了吃爱心馄饨,
而是想要报答曾经的恩人,但是他脑子不清楚,认错了人,跑错了地方。
果然,一旁的清洁工看了那位老板发的视频后,恍然大悟道:“我说怎么前几年下雪的时候,郭老板店门口都干净得很呢,原来是这个大爷帮忙扫的呀!咦?这家小饭馆招牌上画的龙真漂亮啊,看着还挺眼熟的……对了,以前郭老板的馄饨店招牌上,也有两条漂亮的大龙!”
(选自《故事会》,有删改)
1.小说中寻找老人的过程跌宕起伏,请你按照故事发展的脉络,补全情节。(2分)
刚来敬老院的何大爷突然失踪(开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展)→(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潮)→何大爷将招牌上有两条龙的饭馆错认成郭老板的店,想要报答自己“曾经的恩人”(结局)
大家想方设法寻找失踪的何大爷
在城南一家小饭馆找到了帮人扫雪的何大爷
2.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凛冽的寒风不断侵袭,哗哗地在小张脸上肆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大爷佝偻着身子,正挥着竹扫帚扫雪,拍视频的老板一直劝他不要扫了,说这活儿不用他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环境描写,突出此时天气的寒冷,烘托出众人因何大爷不见了而焦急紧张的氛围。
运用动作描写,通过“佝偻”“挥”“扫”等一系列动词,形象地写出了何大爷为报答恩人坚持扫雪的心理,表现出何大爷懂得感恩的优良品质。
3.伏笔是这篇小说的一大写作特色,试从文中任举两例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第①段交代了何大爷额头上有块方形胎记,脑子有些糊涂,为第⑥段民警小张向清洁工打听何大爷的情节埋下伏笔;②第②段中的“第一场雪”,第③段中的“馄饨”“小郭”的出现,为后文写何大爷在下雪天偷跑出敬老院,给“郭老板的馄饨店”门口扫雪报恩的情节埋下伏笔。
4.小说最后一段,清洁工说的那一番话有什么作用?结合全文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使平淡的故事情节更生波澜,与前文的情节相呼应,解释了在城南的小饭馆找到了何大爷的原因;②更好地塑造了何大爷懂得感恩的人物形象;③借清洁工之口,凸显文章表现人性美好善良的主题;④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引人思考。
5.“偷跑的老人”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结合全文谈谈它的妙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作为小说的线索,展开故事情节;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③概括故事情节,点明写作对象;④“偷跑”二字表层含意指老人从敬老院逃跑,深层含意指老人想要报答恩人的迫切愿望,紧扣中心,突出主旨。
(三)滚烫的冰雕(15分)
王筠
①1 071.1高地上银装素裹,一片冰封雪冻的景象。
②大雪遮盖了一切,散兵坑、堑壕、堑壕里的人,所有的一切都被厚厚的积雪包裹着,欧阳云逸和他的部队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磨难。
③刀削斧砍一样的寒风从阵地上掠过,刺穿了战士们单薄的衣裤,使他们饥寒交迫的身体慢慢变得麻木僵硬。战士们都蹲在堑壕里,蹲在深深的雪窝子中,他们的头上雪花席卷,狂风飞舞,漆黑如墨般的苍穹笼罩着冰冻的大地。
④“都找……找吃的东……西,看看还……有没……有。”欧阳云逸僵硬的喊声在凄厉的风雪中回荡着,一瞬间就飘散而去,消失得无影无踪。战士们抓起身边的积雪往嘴里送,吞咽积雪能让他们饥饿的神经得到暂时的满足。
⑤欧阳云逸再一次翻了翻自己的帆布挎包。挎包里装着他的洗脸毛巾、牙刷、牙膏、本子,还有一个手绢包裹着的包包,那是鸭绿江中国一侧的疆土,是他过江的时候带上的。挎包里没有任何可以充饥或是
能够提供热量的食物,欧阳云逸冻僵了的手还是在里面摸索着,他摸索了半天,最后拿出了那管牙膏。欧阳云逸的手指头已经完全僵硬了,他用牙齿咬掉牙膏的盖子,牙膏有些干硬,欧阳云逸咬下一截慢慢嚼着,一股辛辣的味道充满了他的口腔。他把牙膏递给身旁的战士,战士咬了一截,然后又传给了下面的战士,一个传一个,半管牙膏被大家吃光了,每个人都吧嗒着嘴巴,每个人的嘴巴里都散发着浓重的辛辣的味道。
⑥雪下得好像小了些,刺骨的寒风却更加猛烈。欧阳云逸害怕战士们睡着了,在这样严寒的夜晚,一
旦睡着就再也起不来了。他喊叫着,要大家站起来。战士们艰难地站起来了,他们立在刀子般的寒风中,三五个人抱在了一起。欧阳云逸竭尽了气力喊道:“坚持……同志们,坚持住,我们要像钢钉一样钉在这个阵地上,绝不让美国侵略者从山下跑掉!坚持啊,同志们,天……就要亮了……”欧阳云逸声嘶力竭的喊叫响在每一个战士的耳边,伴随着一阵又一阵猛烈的寒风传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
⑦一个战士挤在欧阳云逸的身旁,暗夜中他的脸上是一片神往的表情:“说来说去还是我们江南好,
没有这么……冷。”欧阳云逸紧紧搂着他的肩膀:“打走了美国……侵略者就……回去,回到我们的……江南。我们……江南,油菜黄,稻花香,八月桂花遍地开……”他们的目光极力望向前方的黑暗,透过寒风呼啸雪花飞舞的黑漆漆的夜幕,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江南,大片大片的油菜花黄得耀眼,沉甸甸的稻谷压弯了枝头,桂花的芬芳漫天弥漫着飘到了他们的身旁。他们都张大了鼻孔和嘴巴,深深地、贪婪地呼吸着……
⑧风停雪住,苍白无力的日头慢慢升起到群山上以后,美军将军史密斯带着他的陆战1师部队开始往1 071.1高地运动。他们走走停停,用了很长时间才到达1 071.1高地的山脚下。
⑨没有枪声,没有喊声,也没有黄蜂般飞舞的手榴弹弹雨,这种安静过于反常,让史密斯有点莫名其妙。他们的部队终于小心翼翼爬上了山头,他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⑩积雪覆盖的堑壕之中是一具具中国军人僵硬的身体,百十号人一个挨着一个趴在自己的战斗位置上,枪口全都指向下面的道路,那是陆战1师将要经过的地方。这些中国人的衣着都非常单薄,没有大衣,多数人还戴着单帽、穿着单鞋。冰雪在他们的脸上凝结成了寒霜,每个人的眉毛胡子上都挂着密集的细小的冰凌,微风拂过,铮铮有声。他们就那样趴卧着,每个人的武器都已冻结在自己的手中,而每个人脸上又是那样的神态安详。
史密斯也被这一幕景象震撼了。这就是一直与他们鏖战的中国军队?就是层层包围着他们、一波又一波不断向他们进攻的中国人?他们为什么如此顽强,为什么具备着如此非同寻常的意志力?他们的身体虽然被冻成了冰雕,可他们的战斗意志却像连续击发后的枪管,炽热、滚烫。
“让他们待在这里吧,不要打扰他们。”史密斯将军对着静静趴卧在阵地上的中国人行了个庄重的军礼——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军礼。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就描绘了1 071.1高地积雪、严寒、冷寂的景象,为下文冻僵了的志愿军战士营造了一片安静祥和的氛围。
B.“都找……找吃的东……西,看看还……有没……有”中的省略号表现了饥寒交迫下战士们的身体状况和寒风肆虐的程度。
A
C.小说通过“吃牙膏”这一细节的描写,细腻地展现了战士们在高寒环境下面临的战争困境,表现了他们非凡的意志力。
D.小说塑造了欧阳云逸的形象,他的责任和坚持、对战士的鼓励、对祖国的眷念、对胜利的坚信,无不让读者动容。
1.A 【解析】“营造了一片安静祥和的氛围”有误,应是“营造了一片悲壮惨烈的氛围”。
2.联系上下文,按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1)大片大片的油菜花黄得耀眼,沉甸甸的稻谷压弯了枝头,桂花的芬芳漫天弥漫着飘到了他们的身旁。(任选一角度赏析句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景物描写(或:运用“大片大片”“沉甸甸”等叠词;运用视觉、嗅觉描写;运用虚实结合等写法),写出了江南的美好景象,与眼前真实的恶劣环境进行对比,渲染了下文的悲壮场面。表达了战士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更间接表达了他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2)这些中国人的衣着都非常单薄,没有大衣,多数人还戴着单帽、穿着单鞋。(揣摩加点词语的含义及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常”强调战士穿衣之少,“多数”强调人数之多,突出志愿军作战条件之差,赞美了志愿军战士们钢铁般的意志力和忍耐力。
3.美国陆战1师向志愿军战士行礼,对此情节安排你是如何理解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表明了敌人被中国志愿军的意志力和忍耐力(或:坚不可摧的信仰和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 )所征服了;②突出了战争的艰难和残酷。
4.探究标题“滚烫的冰雕”的意蕴。(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冰雕”是志愿军战士的遗体群像,是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下战士们用精神树立的丰碑;②“滚烫”是志愿军内心燃烧着的炽热的火焰,是对敌人的同仇敌忾,是冰天雪地里传递出的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③志愿军内心奔涌着一腔热血:是对家乡的思念,更是对祖国母亲的热爱;④“滚烫”和“冰”形成强烈的反差,撞击读者心灵:“滚烫的冰雕”是残酷的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也是坚定的信念,是保家卫国的信念支持着这些中华儿女面对死亡却置之度外,忍受饥寒也要战斗到底绝不屈服的精神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