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案】高中语文 长江三峡落实应用板块试题 苏教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创新方案】高中语文 长江三峡落实应用板块试题 苏教版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0-31 08:29: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长江三峡落实应用板块试题 苏教版必修3
(时间:40分钟 分值:50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夔州(kuí)  玷污(zhān)  启碇(dìnɡ)  滟滪(yàn yù)
B.旋涡(wō) 绛紫(jiànɡ) 遭殃(yānɡ) 怏怏不乐(yānɡ)
C.缤纷(bīn) 剽悍(biāo) 绯红(fēi) 万仞高峰(rèn)
D.蜿蜒(yán) 万壑(hè) 市侩(kuài) 脍炙人口(kuài)
解析:A项,“玷”读“diàn”;B项,“怏”读“yànɡ”;C项,“剽”读“piāo”。
答案:D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跋涉 灰蒙蒙 小心翼翼 雷霆万钧
B.翡翠 名信片 层峦叠嶂 亭亭笔立
C.幅射 吊胃口 峨冠博带 美髯白皙
D.亭亭 绿茸茸 迂回前进 世外桃园
解析:B项,“名信片”应为“明信片”;C项,“幅射”应为“辐射”;D项,“世外桃园”应为“世外桃源”。
答案:A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
①这一天, 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________。
②起来看了一下,峰峦刚刚从黑夜中________出一片灰蒙蒙的轮廓。
③船越驶越近,渐渐看清有一高峰亭亭________于红雾之中,渐渐看清那红雾原来是千万道强烈的阳光。
④峡中,强烈的阳光与乳白色云雾________一处,数步之隔,这边是阳光,那边是云雾,真是神妙莫测。
A.飞翔 透露 矗立 交融
B.翱翔 显露 矗立 交织
C.飞翔 显露 笔立 交织
D.翱翔 透露 笔立 交融
解析: 飞翔:盘旋地飞。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透露:泄漏或显露(消息、意思等)。显露:原来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现出。矗立:高耸地立着。笔立:笔直地挺立。交织:错综复杂地合在一起。交融:融合在一起。
答案:C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一声枪响,刘翔如离弦之箭,第一跨却抬脚直接蹬在了栏杆之上,他痛苦地躺在地上捂着脚踝。
B.在万亩姹紫嫣红、云蒸霞蔚的牡丹花海中,山东菏泽迎来了第十九届国际牡丹花会。
C.万水奔腾着冲进峡口,便直奔巨礁而来。你可以想像得到那真是千钧一发。
D.峡中,强烈的阳光与乳白色云雾交织一处,数步之隔,这边是阳光,那边是云雾,真是神妙莫测。
解析:“千钧一发”形容情势危急,此处并无此意,应改为“雷霆万钧”。
答案:C
5.(2012·湖北高考)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坐上画舫游清江,如行画卷之中,江水清澈,绿树蓊郁,自然与人,和谐相依,随风生长,好一派如诗如画的风光!
B.游览三峡大瀑布时,我们从倾泻而下的水帘中狂奔而过,尖叫声、嬉笑声响成一片,那真是充满刺激的难忘体验
C.当今已经很少有人会像以前那样的闲情逸致,拿出一本小说,从头到尾地阅读一遍,欣赏其委婉动人的故事。
D.现代文明不仅带来了理性化、工业化、市场化、都市化、民主化和法制化这些美好的社会制度,而且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A项,“自然与人”“随风生长”搭配不当,将“随风生长”删掉。C项,成分残缺,改为“很少有人会像以前那样有闲情逸致”。D项,有两个错误,一是,“不仅……而且”表达的是递进关系,应将前后分句的位置调换一下;二是“理性化、工业化、市场化、都市化、民主化和法制化”与“社会制度”搭配不当。
答案:B
二、类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
巴东三峡
刘大杰
①“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猿猴现在虽说看不见了,三峡中山水的险恶形势,我想同往日是没有什么不同的。在江南住惯了的人,一旦走到这种地方来,不知道要生出一种什么样的惊异的情感。好比我自己,两眼凝望着那些刀剑削成一般的山崖,怒吼着的江水,只有赞叹,只有恐怖。万一那山顶上崩下一块石头来,或是船触着石滩,那不就完了吗?到了这种地方,无论什么人,没有不感到自己是过于渺小,自然界是过于奇伟的。
②船从宜昌上驶,不到一刻钟,山就高起来,绵延不断,一直到重庆。在这一千多里的长途中,以三峡的形势为最险恶。在三峡中,又以巫峡山最高,江最曲折,滩流最急,形势最有变化。
③开始是西陵峡,约长一百二十里,共分四段。第一段是黄猫峡,山虽高,然不甚险;江水虽急,然不甚狭。
④第二段是灯影峡。江北的山虽是险峻,都干枯无味。江南的山,玲珑秀丽,树木亦青葱可爱。在这一段,我最爱黄陵庙。在南岸一座低平的山上,建有一座小小的古庙,前面枕江,三面围绕着几百株浓绿的树木。最难得的,是在三峡中绝不容易见到的几十株潇洒的竹子,石崖上还倒悬着不少的红色紫色的花。庙的颜色和样式,同那里的山水,非常调和,带着浓厚的江南风味。袅袅不断的青烟,悠悠的钟声,好像自己是在西湖或是在扬州,先前紧张的情绪,现在突然变得很轻松很悠闲了。船过黄陵庙的时候,我有两句即景的诗:“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不过这情景很短促,不到两三分钟,船就驶入西陵峡的第三段了。
⑤第三段是崆岭峡。山形水势,突然险峻起来,尤以牛肝马肺峡一处最为可怕。 两旁的山,像刀剑削成似的,横在江中,成一个极曲折极窄的门,船身得慢慢地从那门中转折过去。在江北那一面作为门的山崖上,悬着两块石头,一块像牛肝,一块像马肺。牛肝今日犹存,马肺已被外国人用枪打坏了。 离牛肝马肺不远,有一个极险的崆岭滩。水从高的石滩上倒注下来,形势极可怕。上水船在这里都得特别小心。他们行船的人有一句谚语,“泄滩青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那情形也就可想而知了。往日的木船,真不知道是如何走过去的。
⑥第四段是米仓峡,又名兵书宝剑峡。距离虽然不长,水势虽没有以前那么急,山崖却更加高峻。 出了峡,山便低平,有一个小口,那便是有名的王昭君浣妆的地方,叫做香溪。昭君村离此四十几里,在秭归县东北。杜工部诗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要亲自到这地方,才可以领略到前人用字之妙。一个“赴”字,把那里的山势真是写活了。那里的山峰,高的高,矮的矮,一层一层地就像无数匹马在奔驰。所谓“赴荆门”,那形势是一点也不假的。
⑦船过了秭归和巴东,便入了最有名的巫峡,这是一段最奇险最美丽的山水。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山的妙处,在不单调。这个峰很高,那个峰还要更高,前面有一排,后面还有一排,后面的后面,还有无数排,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前面无路,后面也无路。四面八方,都被悬崖阻住。船身得转弯抹角地从山缝里穿过去。两旁的高山,笔直地耸立着,好像是被一把快刀切成似的,那么整齐,那么险峻。仰着头,才望见峰顶,中间是一线蔚蓝的天空。偶尔看见一只黑色的鸟,拼命地飞,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江水冲在山崖上、石滩上,发出一种横暴的怒吼,有时候可以卷起一两丈高的浪堆。
⑧巫山的云,这一次因为天气晴爽,没有看到。据一位老先生说,看巫山的云,要在迷蒙细雨的天气。那时候,望不见天,望不见山峰,只见顶上云雾腾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那情形比起庐山来还要有趣。这一次因为正是秋高气爽的好天气,天上连云影也没有,几个极高的峰巅,我们可以望得清清楚楚。最可爱的,就是在那悬崖绝壁的上面,倒悬着一些极小的红花,映着古褐苍苍的石岩,另有一番情趣。
⑨过巫山即入瞿塘峡。此峡最短,不过十三四里。山势较巫峡稍低平,水势仍险急,因有夔门滟滪堆阻在江中,水不得平流之故。过瞿塘峡,北岸有一峰突起,树木青葱,玲珑可爱,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白帝城。那一段古城刘皇叔托孤的悲惨故事,就发生在这个地方。山顶上有一古刹,为孙夫人庙。颜色为瓦白色的墙,隐约地从树林中呈现出来。我们走过的时候,正是下午六点光景,一道斜阳,照在庙前的松树上,那颜色很苍冷。远远地朝北望去,隐约地可以望见八阵图的遗迹。庙里的钟声,同夔府那边山上传来的角声,断断续续地唱和着,那情调颇有些凄凉。所谓英雄落泪游子思乡的情感,大概就是在这种境界里产生的。
⑩到了白帝城,三峡算是走完了。山势从此平敞些,江面宽得多,水势也平得多了。满船的人,一到这地方,都感到一种“脱去危险”的愉快,心灵中自然而然地生出来一阵轻松,好像一个人从险峻的山顶上走到了平地,从一黑暗的山洞里走出了洞口似的,大家都放下心来,舒舒服服地喘了一口气。不到十分钟,船就泊在夔府的江岸了。天上一轮明月,正在鲤鱼山的顶上,放射着清寒的光。
6.“巫峡”并不是三峡中最长的,为何“巴东三峡巫峡长”?第②段中,为什么只写三峡中的巫峡?(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巫峡的江最曲折,滩流最急,给游人的感受最惊险,因而在心理上是最长的,以此可以最富代表性地写出三峡的险恶。在第②段中只提巫峡,因它在三峡中最有代表性,最负盛名。因此在总写宜昌到重庆的地势特点时,着意提到巫峡,目的还是在于给读者留下三峡山水险恶的印象。
7.简述文章第⑤段“泄滩青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这句谚语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章引用这句谚语,渲染了三峡一带险恶、悲凉的氛围,写出了崆岭滩的险恶可怕,令人望而生畏。恰当地渲染气氛,也给游玩增添了韵味。
8.本文在写景的过程中,运用了大量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你能结合实例,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章采用拟人、比喻、排比、烘托等手法描写景物,生动形象,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仿佛自己也随作者一起在三峡中游览。例如,“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这个排比句中,四个“险”字,写出江水“窄”“急”“曲折”“多滩”的特点。
9.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何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最后一段主要写走完三峡后人们的感受。“脱去危险”“一阵轻松”“放下心来”“舒舒服服”,这些关于心情的描写反衬出了三峡的险恶。由此可以想象出在经过三峡时人们的紧张与惊惧。在结构上,也与首段相呼应。
三、语言运用(15分)
10.仿照例句格式,另外自选本体写一个比喻句。(字数不必相同)(6分)
例句:如果说瞿塘峡像一道闸门,那么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如果说西湖像一首小夜曲,那么壶口瀑布简直像一曲高亢激扬的摇滚乐。
11.下面对话在用词、语法、表达得体等方面有四处错误,请找出并修改。(4分)
记者:①你的《叩问长江》,是历时108天,跨越13省,行程两万多公里的实际考察,②这难道是一个作家的职责吗?③你考察长江是逆流而上,而不是从源头顺流而下,这样安排有什么考虑?
被访者:④我是不希望我们的子孙将来没有水喝。⑤我选择逆流而上,从污染的下游往上走,希望越走水越清,直到清澈的源头,⑥可是从长江的源尾走到源头,⑦我的心情从未能轻松过。
错处(只写序号)
修 改
解析:就本题的形式来看,应按照题中的序号一句一句地检查错误所在。①句属于语法方面的错误,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实地考察”后面加上“的结果(产物、成果)”等词。②句属于语言得体方面的错误,记者的提问语气生硬,应将反问语气改为委婉语气。③④⑤没有错误。⑥句属于用词不当,无“源尾”这一说法,应将其改为“入海口”。⑦句用词不当,应将“未能”改为“没有”,或删去“能”。
参考答案:
错处(只写序号)
修 改

在“考察”后加上“的结果(产物,成果等)”

将反问语气改为委婉的提问即可
⑥]
将“源尾”改为“入海口”

删去“能”,或将“未能”改为“没有”
12.下图是全球各国碳排放量情况调查表。请根据图表反映的情况,补充下面文段中A、B处空缺的内容,使上下文语意连贯。(5分)
[注] 人口:美国约3亿,中国约13亿,俄罗斯约1.4亿,印度约12亿,日本约1.27亿,德国约0.8亿,澳大利亚约0.2亿。
上面的调查图表表明:A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B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A.美国、中国是二氧化碳排放最多的两个国家 B.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不是美国或中国,而是澳大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