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落实应用板块试题 苏教版必修3
(时间:40分钟 分值:50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餐食(sì) 脂肪(zī) 氛围(fèn) 角色(jué)
B.烹饪(pēng) 塑造(shù) 赠送(zēng) 档次(dǎng)
C.宜人(yí) 相似(shì) 时髦(máo) 汉堡(bǎo)
D.冲撞(zhuàng) 场所(chǎng) 价廉(lián) 赋予(yǔ)
解析:A项,食shí,脂zhī,氛fēn;B项,塑sù,赠zèng,档dàng;C项,似sì。
答案:D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快捷 消谴 符号 笤帚
B.消废 营销 特殊 僻静
C.频烦 障碍 提倡 浪漫
D.显露 姑且 礼貌 按照
解析:A项,谴—遣;B项,废—费;C项,烦—繁。
答案:D
3.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麦当劳)对收入不高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只是________可以光顾的地方。
(2)对于儿童来说,到麦当劳吃东西是最高兴、最值得向伙伴们________的事情。
(3)为了使中国文化的意义在店里得到更多的表达,他们在店堂里努力________中国式家庭气氛
A.偶尔 炫耀 营造 B.偶尔 夸耀 营造
C.偶然 炫耀 创造 D.偶然 夸耀 创造
解析:“偶尔”是副词,修饰动词“光顾”;“偶然”是形容词,这里应用“偶尔”。“炫耀”是夸耀的意思,中性词;“夸耀”的意思是向人显示自己的本领、功劳、地位等,多含贬义,这里用“炫耀”。“营造”是有计划地经营建造,比“创造”适合本句。
答案:A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虽然麦当劳在北京的经营管理者在饮食品种、服务和管理上仍保持其美国式,但为了扩大营销,他们也在努力适应中国文化环境。
B.为了适应中国年轻恋人的需要,北京的麦当劳还专门在店堂相对僻静的地方设有被人们称之为“情人角”的区域。
C.欧盟13日宣布,对宝洁和联合利华处以总额近3.2亿欧元的罚款,以惩处这两家日用消费品巨头操控家用洗衣粉。
D.菲律宾外交部发表声明,警告菲律宾公民切勿到中国旅游或出差,携带任何违禁药品,否则将可能遭受严重惩罚。
解析:A项,语序不当,“虽然”应放在“麦当劳在北京的经营管理者”后;C项,成分残缺,在“家用洗衣粉”后添加“价格”;D项,语意不明,应将“切勿”调到“携带”之前。
答案:B
5.将下列各句重新排序后组成一段文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文化冲撞所引起的变动从来就不是单向的。
②对麦当劳的研究,给人们提供了非常生动的例证。
③作为生物体的人,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可以被克隆,但作为人创造的文化则是永远不可能被克隆的。
④由此可见,“全盘西化”不论对反对者还是提倡者来说,都是一种虚幻的东西。⑤没有一个人可以找到这样一个历史事实。
⑥文化冲撞中,并没有哪一个文化是完全被动的。
⑦它从来就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事实。
A.②①③⑤④⑥⑦ B.①⑥②④⑦⑤③
C.⑥①②⑤③④⑦ D.⑦③①⑤②④⑥
解析:本段文字首先总说文化冲撞的规律,然后找出对麦当劳的研究,作为例证,接着对“全盘西化”进行批驳。理清了思路,答案就可得出。
答案:B
二、类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中国文化的当代处境
王岳川
处在千纪年转换的历史节点上,我们有可能检视一个世纪学术文化中的种种问题,并进而从新的层面上追问:中国文化精神向何处去?
二十世纪的中国与传统的中国相比,一个根本性的不同就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在百年间受到西方文化体系的全面冲击。总体上说,西方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起码三次重大文化转型,即从古希腊的两希(古希腊与希伯来)精神,到文艺复兴以后的理性精神,再到二十世纪的反理性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精神。而中国却延续了两千余年汉语化形态的相对稳定的时代精神,这一文化精神在二十世纪初为西方现代文化所中断。这就使得中国文化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现代与后现代之间面临总体危机。
这一总体危机不仅意味着终极关怀的失落,同时也是一种价值符号的错位:儒家、道家、佛家三套符号系统,因在时间上与当代人失却了时代的同步性,不能准确地反映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信仰要求;而西方基督神学的符号系统,在空间上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存在着某种隔膜,因而难以成为中国人的信仰核心。 因此,当代中国文化只能从东西方文化的全新整合及当代转型中,创造新的价值体系。重建新的语言符号系统,才有可能使其所面临的文化危机逐渐减轻以至于消除。
百余年来,中国一直在文化的各个层面,即器物层、制度层、观念层、价值层受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西方文化体系的影响。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事实上是向西方学习的进程。然而问题在于“西方”这一概念本身的复杂性不易把握。一方面,“西方”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指从古希腊、希伯来、古罗马、文艺复兴一直到现代和后现代的欧美文化;另一方面,“西方”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政治地理概念,指不同于东方地域的欧美地区,即发达的“第一世界”国家。这种概念含义的复杂性导致中国话语图景中的“西方”成为一个自由阐释的对象,并使学“西方”的中国知识界面对成堆的问题:百年中国学西方,是学古希腊文明中的民主、科学精神呢,还是学希伯来文明中的基督神学精神?是学古罗马的法律精神呢,还是学启蒙主义以来的理性精神?是学反理性的现代主义呢,还是学反现代反形而上学的后现代主义?这些历时态的“西方”文化精神在百年间尤其是近十几年共时态地“涌入”中国,以中国知识分子为代表的汉语思想界究竟该接受谁?可以说,现代人在现代或后现代社会所遭遇的主要不是器物层和制度层的问题,而是观念、价值层面上的迷失与失落。选择对象的复杂性和选择主体的多层性,使中国知识分子心境极为彷徨苦涩。如今又加上经济热潮和市民文化对精英文化的冲击,从而出现了中国文化转型时期的世纪末困境。
这种世纪末困境的文化表征是,中国文化面临从“五四”的“古今”之争到今天的“东西”之争、“南北”之争、“灵肉”之争,从而构成当代文化冲突的多元景观和杂色纷呈的色调。“古今”之争是价值冲突问题,核心是反传统价值;“东西”之争是文明冲突问题,核心是否定东方;“南北”之争是后殖民问题,核心是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的经济文化渗透;“灵肉”之争是个人与群体、升华与沉沦问题,核心是沉重的肉身对沉重的精神的颠覆。这四种文化论争使今日的知识精英与大众对话倍感失语和受阻,同时面对西方强大的后殖民主义话语,中西对话也十分艰难。
面对中国文化的当代处境并寻求解决之策,已成为跨世纪中国学术文化研究的新视界。这包括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在世界全球化中保持民族精神,清醒地分析和选择西方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为中国现代化展示其前景;二是中国传统文化转型性创造与批判性重建问题,只有通过转型性创造,才能在批判的反思中发现创新世纪中国文化的曙光。
6.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西方文化是在不断变化、不断转型中发展的;中国的文化则沿袭了两千多年的汉语文化形态,相对稳定地发展。
B.中国传统文化在近百年间遭受西方文化的两希精神、理性精神、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精神的全面冲击,面临总体危机。
C.西方基督神学的符号系统在时间上与当代中国人的不同步,无法满足中国人的心理需求,因此中国文化必须重建新的符号系统。
D.中国知识分子要面对选择对象的复杂性和选择主体的多层性,主要是因为一百多年来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都受到西方文化体系的影响。
E.“古今”“东西”“南北”“灵肉”这四种文化论争,形成了中国当代文化冲突的多元性,也使当今中、西文化交流十分艰难。
解析:C项,“在时间上与当代人不同步”指的是“儒家、道家、佛家”;西方基督神学是在“空间上”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存在隔阂。D项,在原文中,并不存在这种因果关系。
答案:CD
7.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国知识界在学习西方时出现困惑的主要原因的一项是(3分)( )
A.西方文化体系对中国文化各层面的影响和冲击。
B.“西方”这一概念含义的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
C.不同历史时期的西方文化精神不断地涌入中国
D.中国文化遭受冲击而陷入转型期的世纪末困境。
解析:A项主要原因仅为观念、价值层面,不包括器物、制度层面。C项应为“历时态”的西方文化精神“共时态”地涌入。D项“陷入世纪末困境”是结果,不是原因。
答案:B
8.作者在文中为什么要提出“中国文化精神向何处去”的问题?(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因为在百年间,西方文化体系的全面冲击,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终极关怀失落和价值符号错位;中国文化在转型过程中,遭遇“古今”“东西”“南北”“灵肉”之争的困惑。
9.本文认为,中国文化精神应向何处去?(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在世界全球化中保持民族精神,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②在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整合与转型中,创造新的有价值的话语体系。
三、语言运用(15分)
1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众所周知,麦当劳品牌的创造人是雷·克洛克,他以非凡的经营才能,把麦当劳兄弟的小餐馆变成了世界快餐第一品牌,自己也成为美国最有影响的企业家之一。但是据说,当年从麦当劳兄弟手里买下特许权的除了克洛克之外,还有一个荷兰人。
两人走的是完全不同的经营之路。相比之下,克洛克比较愚蠢,他只开麦当劳店,加工牛肉、养牛的钱都任由别人赚去了;而荷兰人却非常聪明,他不仅开麦当劳店,而且所有的赚钱机会都不让别人染指。他投资开办了牛肉加工厂,使加工牛肉的钱也流入自己的腰包;后来他想:我干嘛买别人的牛,让别人赚走养牛的钱呢?随后他自己办了一个养牛场。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克洛克把麦当劳开遍了全世界,而那个荷兰人呢?人们找啊找,终于在荷兰的一个农场里找到了他,他什么也没有,就养着200头牛。
读了上面的文字,你有什么感悟?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你的感悟提炼出来,分条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每条不超过60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人生的目标要专一,抱定一个志向并锲而不舍地为之奋斗,目标就很可能实现;反之,什么目标也实现不了。(或:精力集中,全心全力地去干一件有意义的事,就可能干得出色;如果战线拉得太长,摊子铺得太大,将一事无成。)
(2)事情要大家一块干,钱要大家一起挣,才能赚得盆满钵满;如果太贪心,什么钱都想自己挣,到头来反倒两手空空。1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5分)
有人说现在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关之琳”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卞之琳”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马克”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马克·吐温”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比尔”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保尔”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就要发”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九·一八”的人越来越少了……
(1)请你在省略号处仿照上文再补写两个例子。(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对此社会现象作简要点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知道“梅艳芳”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梅兰芳”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刘谦”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司马迁”的人越来越少了。
(2)这反映了传统、经典文化遭冷遇而流行、时尚文化受青睐的社会文化现象,这是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人们的文化价值观逐渐失衡造成的,我们应大力提倡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12.把下面的几个短句合并成一个长句,给“全球化”下一个定义。(4分)
“全球化”是20世纪90年代最时髦的词之一。“全球化”指的是一种社会文化过程。它不是一种口号、一种主张或者一种信仰。它指的是世界上各种文化更加广泛、更加频繁、更加激烈、更加深入地相互接触和冲撞,并且是多向的、多层次的互动和吸纳。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全球化”是)世界上各种文化更加广泛、更加频繁、更加激烈、更加深入地相互接触和冲撞,多向的、多层次的互动和吸纳的一种社会文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