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山川颂落实应用板块试题 苏教版必修3
(时间:40分钟 分值:50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盎然(ànɡ) 铿锵(kēnɡ) 脸颊(jiá) 飞流急湍(chuǎi)
B.涟漪(yǐ) 踮脚(diǎn) 颓然(tuí) 蒙混过关(ménɡ)
C.尽管(jǐn) 湖泊(bó) 无垠(yín) 古墓荒冢(zhǒnɡ)
D.烧灼(zhuó) 吟哦(é) 汲水(jí) 鲜为人知(xiǎn)
解析:A项,“湍”应读tuān;B项,“漪”应读yī;C项,“泊”应读pō。
答案:D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蔚蓝 遐思 嵯峨 振耳欲聋
B.障碍 掳掠 斑澜 集思广益
C.讥诮 瑕疵 馨香 茫若无涯
D.瞭望 蜿蜒 苍桑 一泄千里
解析: A项振—震;B项澜—斓;D项苍—沧,泄—泻。
答案:C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1)我不仅爱祖国的山河大地,就是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砖一瓦,也感到亲切,值得我留恋和________。
(2)面对着巨流滚滚的扬子江,我想起了它的发展的________。
(3)流水一去是决不回来了,但有时也会化作一两片羽云________故乡。
A.抚摸 过程 瞭望 B.抚摸 历程 远望
C.爱抚 历程 瞭望 D.爱抚 过程 远望
解析: A项“抚摸”指摸,“爱抚”指疼爱、抚慰;“历程”指经历的过程,多用于“战斗的历程”,“过程”指事情进行或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瞭望”指登高远望,“远望”指向远处探看,“瞭望”比“远望”意义丰富。
答案:C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2012年5月19日,俄罗斯阿尔汉格尔斯克发生火灾,9个木质房屋被烧毁,造成300人无家可归,其状之惨,令人叹为观止
B.南京牛首山天工造化,自然景色极佳。阳春三月,茂林修竹,桃花争艳;黄昏时分,暮色苍茫,云蒸霞蔚,“牛首烟岗”,令人沉醉。
C.瘦西湖作为一座“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湖上园林,融南方之秀、北方之雄于一体,风韵独具,秀色可餐。
D.9月16日中午12时,为期三个半月的东海伏季休渔期结束。浙江温州渔船在边防、渔政执法船的领航下,浩浩荡荡开赴东海作业。
解析: “叹为观止”是褒义词,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用在这里形容“惨状”不符合语境。
答案:A
5.下列句子语义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大自然季节的变换,催促着新生事物的力量。
B.细雨如烟,桥上有人不时打着雨伞走过。
C.我没有到过龙门壶口,没有看到过雁荡龙湫,所以看到过黄果树的瀑布和许多偏僻地方的大瀑布。
D.生平到过不少的名山大川,但在我脑海里印象最深的还是家乡门前的小溪。
解析: A项“催促”和后面的“力量”不搭配,将“力量”改为“成长”。B项语序不当,应将“不时”和“有人”调换;C项强加因果关系,应将“所以”改为“却”。
答案:D
二、类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听 松
熊召政
(1)今天,我又想去泰山极顶,去华山、黄山、庐山,或者武夷山、井冈山、大别山,去中国的任何一座千仞冈上,振我的衣,摄我的神,听一次混混沌沌、莽莽苍苍的松涛。
(2)我的故乡是一座松涛之城。我呱呱坠地,故乡便把松涛作为第一首儿歌,也是一首永远的儿歌送给我。从那时起,我就感受到其中的世界是那么喧闹,那么生机勃勃,穷极变幻。四月的雨天里,尽管阴霾怒张,那不肯被黑暗吞没的万丈新翠,把春天赋予的全部生命力都注入柔韧的枝条,并发出指天扫地的怒吼。①在寒气凝冻的腊月,草木尽枯,瑟缩如僵虫。唯有青松独领风骚,在凛冽的风中摇荡碧色。旋起一轮轮穷天极地的呐喊。
(3)在这样的氛围里,我长大了。我看惯了林松曳动的光影:束束凝碧,一派空灵。初似霓裳,继如乱发。且舞且摇,光色渐乱渐暗。终于,深浅有致的累累青柯好像有了淡墨泼进,变成一色的乌黛。一林松骚动起来。接着,一山松、千山松、万壑松都骚动起来。松涛响了。
(4)带着松涛给予的启示,我离开了故乡——群山环绕的那座小城,走上了生命长途。我走过许多城市,许多乡村。在北国的长城上,我听过大雪;在南国的大海上,我听过风暴。它们虽然都很壮观,表现了乾坤伟力,但仍不及响在千峰万壑上的那千顷万顷松涛,那气吞山河的震荡,多么的摄人心魄!
(5)遗憾的是,离开故乡久了,离开大山久了。住在城市的高楼里,眼中的世界色彩缤纷,竟使我渐渐淡忘了童年的耳中的世界。心灵没有受到伟力的撞击,血管里的血也就不再汹涌。
(6)如同李白欣然相逢了西下峨眉的蜀僧,不久前的那一夜,一个森林里的朋友给我打来电话。他似乎有消息告诉我,可是我一句也听不清。我问他话筒里传来的是什么声音,他说是松涛。
(7)一根银线,为我送来了久违的松涛。我重又获得了生机勃勃的耳中的世界,这简直是一个奇迹。
(8)我放下听筒,可是我仍在听着,听着,听远方的松涛:
(9)初时,舒缓如空濛月夜的琴声,如纷纷扬扬的击瓦的雪声。接着如哔哔剥剥的火声。沸沸扬扬的水声又继之。旋即错杂成踢踢踏踏的大马群的蹄声,马上又演变成轰轰隆隆的荒野炮声。最后,响起石破天惊的雷声。自霜皮虬枝的松干,自松干中弯弯曲曲的年轮;自拨云掸日的长河,自条柯上戟张的针叶。②那可怕的松涛,在幽邃的天穹下炸响了。仿佛五百年内的声音,都聚到这一块儿同时爆炸。
(10)这真是一个葱岭欲拔、巨山若裂的时刻。我没有见过龙,但从那松涛里我分明听到了龙叫。山川震怒,让我听到中国魂的狂吼。松既有情,发出摇荡乾坤的正气。人非草木,在此振聋发聩的境界中,怎么可能心如枯井、微波不兴呢?
(11)放下听筒,我仍在听松。我的心,始而醉,继而痴,尔后又惶然悚然,愧然愀然。我以为人过中年,从此只谈风月为好。岂知今夜的松涛,再一次冲刷了我的肺腑。心中的尘垢被荡涤一尽。松涛呵松涛,多谢你吹碎一个诗人病态的淡泊,再开他热血男儿的襟抱。
(12)从此,他不仅仅听松,感受剧烈的震荡。他更想变成一棵松,植入中国的任何一座山,挺起他的腰,伸开他的臂,加入伟大的呐喊。
(选自《灯花带梦红》,有删节)
6.说说文章第一节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开篇点题,暗示文章主旨;②与文章的结尾形成照应;③为后文叙写童年“听松”及成年后的城市生活作铺垫。
7.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作简要赏析。(6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对比(或衬托),用寒冬的草木尽枯来突出青松不畏严寒的旺盛生命力,突出对青松的赞美之情。
②夸张,突出松涛声响之大、声势之强、声威之猛、孕育之久,突出表现松涛对作者的心灵震撼。
8.最后两小节人称有所变化,这种变化有何艺术效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将“松涛”称作“你”,赋予松涛人格化的特点,有利于抒发情感,表达了对松涛的感激之情;将“我”称作“他”,突出“我”和听到松涛的每个人,都会进入新的境界,有新的认识和胸襟。
9.结合全文,探究一下作者从“听松”中获得了哪些启示。(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一个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都要像青松一样生机勃勃;②像青松一样,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也能傲然挺立,响彻天地;③一个人要像松一样充满正气,不可在“风月”、“缤纷色彩”之中消磨掉锐气;④中国正处在一个伟大变迁的时代,要把个人的激情融入到这洪流之中。
三、语言运用(15分)
10.仿照下面的这组排比句,另写一组句子。(6分)
祖国的大自然经常改变它的装束。春天,它穿起了万紫千红的艳装;夏天,它披着青葱轻俏的夏衣;秋天,它穿着金黄色的庄严礼服;冬天,它又换上了洁白而朴素的银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祖国的大自然经常改变着它的画卷。春天,它画出了万紫千红的油画;夏天,它画出了绿树葱葱的水彩画;秋天,它画出了黄澄澄的蜡笔画;冬天,它画出了白雪皑皑的水墨画。
②祖国的大自然经常改变着它的角色。春天,它是清新淡妆的少女;夏天,它是丰满美艳的少妇;秋天,它是金光灿灿的成功女性;冬天,它是饱经风霜的老年学者。
③祖国的大自然经常改变着它的饰品。春天,它用五彩缤纷的花朵装点自己;夏天,它用茂盛青翠的树木衬托自己;秋天,它让金黄的稻穗陪伴自己;冬天,它以雪白朴素的衣服遮盖自己。
11.(2012·广东高考)为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华南七中学生会举办了一个“四季花卉”摄影作品展,请你为作品展写一段前言,要求语言鲜明、生动,语意连贯,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个字(含标点符号)。(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及准确、鲜明、生动等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材料要求写前言,做题时注意要开门见山,直接提示作品展的基本信息;言简意赅,围绕标题介绍作品展功能、目的及意义。字数控制在要求范围内。
答案:“四季花卉”摄影作品展是由华南七中学生会主办的旨在活跃校园文化生活的活动, 这些展出的作品着重表现岁月流转而美丽依旧的自然美,它们凝聚了同学们的汗水与智慧,相信一定会给观众带来叹为观止的艺术感受。(比喻和借代)
12.李老师是某校心理咨询室的一位老师,临近高考,好多同学都愿意通过电话与她交流学习方面遇到的问题。以下是李老师在心理咨询室与一位学生电话交谈的内容,请你根据李老师的话推断这位学生的提问,并补充出来。要求语言简明、连贯、得体。(4分)
学生:(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老师:我就是。
学生:(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老师:什么问题,你说吧。
学生:(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老师:别着急,有时上课走神、注意力不集中,也是正常的。你已尽力克服,这很好,我想我们还是当面谈谈,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吧。
参考答案:(1)您好!我找李老师。 (2)我想向您请教一个问题。 (3)我这几天上课老走神,无法集中注意力,我虽然尽力克服,还是没能改变,心里很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