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落实应用板块试题 苏教版必修3
(时间:40分钟 分值:65分)
一、基础巩固(3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矫诏纷出(假托) 以旌其所为(表扬)
B.傫然在墓(并合在一起的样子)
除逆阉废祠之址(清理)
C.按诛五人(按照法令)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表率)
D.逡巡畏义(犹疑不决) 不敢复有株治(株连惩治)
解析: 按:追究,查办。
答案:C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B.介词,向/介词,表被动。A.都是表顺承关系。C.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均表修饰关系。
答案:B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敛赀财以送其行 B.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C.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D.独五人之皦皦
解析:A项,“赀”同“资”;B项,没有通假字;C项,“有”同“又”;D项,“皦皦”同“皎皎”。
答案:B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①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②以至于永嘉
③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④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⑤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⑥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⑦吴之民方痛心焉
⑧大阉亦逡巡畏义
A.①③⑤ B.④⑤⑧
C.②⑥⑦ D.③④⑤
解析:④社稷:古今均指代国家。⑤湮没:埋没,多跟抽象名词搭配。⑧逡巡:有所顾忌而徘徊不敢前进。①当道:古义为当权者,指当地的行政长官;今义为路中间。②以至:古义为到达;今义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或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③首领:古义为头颅,借指性命;今义指某些集团的领导人。⑥颜色:古义为脸色;今义指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产生的印象。⑦痛心:古义为痛恨;今义为极端伤心。
答案:B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按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去今之墓而葬焉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 ③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④安能屈豪杰之流 ⑤亦以明死生之大 ⑥不能容于远近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④/⑤ D.①③/②/④/⑤/⑥
解析:①③名词作动词;②名词作状语;④动词的使动用法;⑤形容词作动词;⑥形容词作名词。
答案:D
6.下列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②斯固百世之遇也 ③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④断头置城上 ⑤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⑥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④/②/③/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解析:①被动句;②③判断句;④⑤省略句;⑥定语后置句。
答案:A
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在这篇碑记中记述和歌颂了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同恶势力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歌颂了周顺昌等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B.张溥在本文中不但生动地记述了斗争的过程,肯定了斗争的重大意义和不朽功绩,而且特别强调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C.“四方之士”“过而拜且泣”,“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是为了表现对“五人”的同情、仰慕和学习的崇高感情,号召人们向“五人”学习,继续跟阉党余孽作斗争,这也正是张溥写此文的目的。
D.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等手法,使得文章事、理、情交融并茂,不仅有很强的说服力,而且有很强的感染力。
解析:A项,“周顺昌”不在“五位烈士”之内
答案:A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们社里那些道德品行能够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启程。
(2)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墓前空有一块石碑,就替它写了这篇碑记,也可用来说明死生意义的重大,(即使)一个普通老百姓对于国家也有重要的作用啊。
二、类文阅读(2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3题。
天启六年丙寅。苏杭织造太监李实欲得忠贤欢,乃借织造事以欺君蔑旨,参诬诸臣。锦衣卫掌堂田尔耕遣旗官张应龙、文之炳等六十余人分拿公(指周顺昌)等,十五至苏州。吴县令陈子瑞,公所拔士也,夜半扣户求见,扶床而恸。公曰:“吾固知诏使必至,毋效楚囚①对泣。”乃悉召故人与诀别。而夫人吴氏号泣昏迷,绝而复苏者再。诸子环地而哭,声彻街市,公不顾,神色自若。
甫出门,百姓号冤聚送者已数百人。公囚服小帽诣军门,士民聚益众。巡抚毛一鹭,浙人也。檄②有司数易置公,毋使聚益众,一日四五遣,然远近闻风相继至愈多。皆言:“吏部(指周顺昌)清忠亮节,何罪?而朝廷逮之极?”守至昏夜犹不散,旦则复聚。 自十五日至十八日,盖通国皇皇③也。开读之日,郡中士民送者数万。相聚谋乞两台④,恳其疏救⑤,于是皆执香迎顺昌于县署,号声振天,县官马不得行。 日午至西察院,诸生五百余人,公服立门外。顷,巡抚毛一鹭、巡按徐吉得旨至。百姓执香伏地,号呼之声如奔雷泻川,轰轰不辨一语。一鹭流汗被面,惴惴不敢出一语。旗尉文之炳等妄自尊大,不察民情,持械击百姓,且厉声问:“东厂严旨逮官,乃容鼠辈置喙⑥?”百姓颜佩韦等闻之,还问曰:“尔言东厂逮官,则此旨出魏监耶?”诸旗虎面豹声,曰:“速剜若舌!皆出东厂,将如何?”佩韦等不胜愤,振臂大呼曰:“吾辈谓天子诏耳,东厂何得逮官?”首击之炳,百姓从者千计,以伞柄击之炳,诸生皆惊避。毛一鹭恐怖失色,急请兵自卫,与徐吉散去。兵备张孝、太守寇慎,陕西人,甚得民心,再三晓谕。至夜分,百姓始渐散。从尉李国柱死,余或匿斗拱⑦间,或升屋走,因得全。
是日,城中正沸而锦衣逮黄尊素者,由吴入浙,泊舟胥江,罔知也。登岸扬杨,凌轹市民,一人偏袒呼曰:“是何得纵?”一招而击者云集,遂沈其舟。焚其衣冠,所得辎重,悉投之于河。诸旗仅以身免。始知城中有变,踉跄而逃。
(节选自《明季北略》卷二,有删改)
【注】 ①楚囚:指囚犯。《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世遂以“南冠”“楚囚”作为囚犯的代称。②檄:传令。③皇皇:匆忙不安的样子。④两台:指巡抚毛一鹭和巡按徐吉。⑤恳其疏救:恳请他们向皇帝上书辩明冤情,救助周顺昌。⑥置喙:这里指说话。⑦斗拱:建筑名词,这里指房梁上。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旦则复聚 旦:天明,早晨
B.轰轰不辨一语 辨:辩解
C.佩韦等不胜愤 胜:能承受
D.一招而击者云集,遂沈其舟 沈:沉没
解析:辨:分辨。
答案:B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伞柄击之炳 诸旗仅以身免
B.诸子环地而哭 一招而击者云集
C.乃悉召故人与诀别 东厂严旨逮官,乃容鼠辈置喙
D.皆执香迎顺昌于县署 所得辎重,悉投之于河
解析:D.均为介词,在。A.介词,拿,用/介词,靠。B.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C.连词,于是,就/副词,竟然。
答案:D
11.下面各句,全都表现苏州市民对东厂逮人的愤怒情绪的一组是( )
①夜半扣户求见,扶床而恸 ②百姓号冤聚送者已数百人 ③号声振天,县官马不得行 ④百姓从者千计,以伞柄击之炳 ⑤至夜分,百姓始渐散 ⑥相聚谋乞两台,恳其疏救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①④⑤
解析:①仅指他的学生;⑤市民渐渐散去;⑥设法营救。
答案: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个叫李实的太监为了博得魏忠贤的欢心,于是就借织造的事情诬陷大臣,锦衣卫就派人开始四处捉拿这些被诬陷的人。
B.知道逮捕周顺昌的人到了苏州,很多市民自发地来到军门为周顺昌送行,并且人数愈来愈多,这一现象引起了毛一鹭的恐慌。
C.在送别周顺昌的时候,人们呼号的声音像雷声一样轰轰作响,由于文之炳先出手击打百姓,才引起了人们的反抗。
D.那一天,正逢上一个叫黄尊素的锦衣卫因为逮人从此处经过,把船停在胥江上,上岸之后欺凌百姓,结果遇到了愤怒的人群,被打得狼狈而逃。
解析:是逮捕黄尊素的锦衣卫。
答案:D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而夫人吴氏号泣昏迷,绝而复苏者再。(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囚服小帽诣军门,士民聚益众。(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他的夫人吴氏哭得昏了过去,气绝之后再醒来,有好几次。
(2)周顺昌穿着囚服带着小帽到达军门,聚集的读书人和市民越来越多。
参考译文:
天启六年三月。苏杭织造太监李实想要得到魏忠贤的欢心,于是就借织造的事情欺骗国君蔑视圣旨,诬告各个大臣。锦衣卫掌堂田尔耕派遣旗官张应龙、文之炳等六十多人捉拿周顺昌等,十五日到达苏州。吴县的县令陈子瑞,是周顺昌提拔的,他半夜敲门求见,扶着周顺昌的床大哭。周顺昌说:“我本来知道持诏书的使者会来,不要像囚徒的样子哭泣。”于是召集全部老朋友和他们告别。他的夫人吴氏哭得昏了过去,气绝之后再醒来,有好几次。他的几个儿子坐在地上哭泣,声音响彻街市,周顺昌一点也不顾,神色和原来一样。
刚刚出门,为他喊冤送行的老百姓已经有几百人。周顺昌穿着囚服带着小帽到达军门,聚集的读书人和市民越来越多。巡抚毛一鹭,是浙地人。命令有关人员安置好周顺昌,不要让聚集的人越来越多,一天要驱赶四五次。然而,远近闻声而来的人越来越多,都说:“周顺昌清正忠诚,高风亮节,有什么罪?朝廷却这样逮捕他?”守候到深夜还不散去,第二天天亮再聚集。从十五日到十八日,整个社会都惶惶不安。宣读圣旨的那一天,郡中送行的人有几万人。他们聚在一起商量,恳请毛一鹭和徐吉向皇帝上书辩明冤情,救助周顺昌,于是人们都拿着香在县署迎接周顺昌,喊声震天,县官的马也无法前行。中午到达西察院,五百个读书人穿着官服站在门外。一会儿,毛一鹭和徐吉拿着圣旨来到。老百姓拿着香趴在地上,哭喊的声音如雷鸣水泻,轰轰作响分辨不出一句话。毛一鹭满脸流汗,胆战心惊不敢说一句话。旗尉文之炳等自高自大,不体察民情,拿着器械击打老百姓,并且厉声喝问:“东厂严格命令逮捕官员,哪容你们插嘴?”百姓颜佩韦等听到后,反问道:“你说东厂逮捕官员,那这个旨意出自魏忠贤了?”那些旗尉脸色冷峻声音严厉,说:“马上就剜去你的舌头!这些命令都出自东厂,你又能怎么样?”颜佩韦等不胜愤怒,振臂大呼说:“我们以为是天子下的诏书,东厂怎么能逮捕官员呢?”先攻击文之炳,跟着的老百姓有几千人,用伞柄击打文之炳,读书人都吓得往后退。毛一鹭惊恐失色,急忙叫来卫兵护卫,和徐吉离去。兵备张孝、太守寇慎,是陕西人,很得民心,再三说明道理。到半夜时分,百姓才慢慢散去。从尉李国柱被打死,其他的有的藏在梁上,有的爬上房子逃跑,才得以保全。
那一天,城中正闹得沸沸扬扬,逮捕黄尊素的锦衣卫从吴地进入浙,把船停在胥江上。他们上岸之后欺凌百姓,一个老百姓光着膀子大呼:“你们怎么这样蛮横?”一招手打架的人都来了,于是,把他们的船掀翻了沉入江底。烧了他们的衣服和帽子,把得到的物资都扔到河里面。诸旗只身逃跑了。才知道城中有了变乱,便仓皇逃走了。
三、语言运用(15分)
14.结合课文《五人墓碑记》的内容,为在苏州暴动中“激于义而死”的五位义士写一段颁奖辞。(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面对阉党的势力,你们无惧无悔,挺身而出;接受斩刑的一瞬,你们意气扬扬,谈笑赴死。虽不闻诗书之训,但你们却能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你们的死,确实重于泰山,让后人知道“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15.《五人墓碑记》中的“五义士”舍生取义,让人景仰。请你给“五义士”写一副挽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英雄不泯,热血一腔化春雨 大义凛然,壮志千秋泣鬼神
16.请仔细观看下面一幅漫画,给它拟一个恰当的题目,并解释漫画的寓意。(5分)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读漫画”能力及提炼概括能力。关键在于观察漫画变异点,以此为切入点探讨寓意,图中变异点(非正常点)在于,以往的拾金不昧成了如今的索取酬劳,金钱至上的拜金思想可见一斑。这不禁使人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更多为了金钱出卖声名、感情甚至人性与灵魂的现象,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拟题关键在于反映图画内容,寓意为讽刺和批判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
答案:题目:新“拾金不昧”、向“钱”看(2分,言之成理即可)寓意:现今社会中,拾金不昧的意识已经日趋淡漠,取而代之的是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作者借这幅漫画对社会上的这种道德淡漠的现象给予了讽刺和批判。(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