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省东莞市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1. 2021年10月,河南裴李岗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单,该文化遗址比仰韶文化还要早一千多年。考古学家发现遗址中有房基、灰坑、陶窖,还有石斧、石铲、石镰、石磨盘、石磨棒,据此可知,裴李岗遗址( )
A. 产生阶级分化现象 B. 出现手工业专业分工
C. 进入农业定居社会 D. 已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2. 春秋时期齐框公征伐山戎,《管子》中记载:“(齐框公)北伐山戎,出冬葱(葱的一种)与戎叔(山戎所种植的一种豆科植物),布之天下。”这反映了( )
A. 战争客观上促进经济交流 B. 农业发展是齐国称霸的重要原因
C. 山戎已具备华夏认同观念 D. “尊王攘夷”使齐国受各国拥戴
3. 汉武帝时期,设立了中央常备兵。其中包括选拔陇西、天水(今甘肃)等六郡“良家子”,训练而成的精锐部队,称为“期门军”、“羽林军”。还包括一些阵亡将士子弟,称为“羽林孤儿”,很有战斗力。这些军队设立旨在( )
A. 提升汉朝军队的战斗力 B. 利于君主控制军权
C. 确立中央对地方的优势 D. 稳定边疆统治秩序
4. 隋文帝致力于提高儒家思想的地位,提倡儒家思想、习俗、礼仪。同时又发布诏书说:“朕皈依三宝,重兴圣教,思与四海之内一切人民俱发菩提,共修福业。”隋文帝此举意在( )
A. 推动佛教的本土化 B. 提升民众的政治认同
C. 维护儒学正统地位 D. 促进三教合一的潮流
5. 如图为唐、宋两期宰相人数及出自家族数量统计情况,据此可推知宋代( )
时期 宰相人数 出自家族数量(个)
唐朝 约300 100
宋朝 约130 120
A. 宗族势力被削弱 B. 文官政治形成 C. 社会流动性增强 D. 中央集权加强
6. 宋太祖、太宗两朝建立了新官制,并没有全部取消旧官制,长期保留唐、五代遗留下来的许多官位职称。中央三省六部二十四司,大都不管本司事务,只是领取高薪、享有崇高政治地位而已。这种现象( )
A. 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B. 体现了崇文抑武的国策
C. 促进了科举制的完善 D. 助推了冗官冗费的出现
7. 有学者指出:在研究辽史时,需注意区分辽朝的契丹人和契丹人建立的辽朝,前者应着意考察在多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契丹本族的文化传统如何赓续与涵化;而后者则应充分把握辽朝国家的基本形态乃是承袭自唐宋时期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这也是辽朝立国的制度基础。以下符合该学者论断的是( )
A. 辽朝制度的“一体两面”特性 B. 四时捺钵制是辽朝立国的基础
C. 猛安谋克制是契丹族文化传统 D. 南北面官制凸显辽朝二元分野
8. 元朝推行一种户籍管理制度,它根据职业把全国的百姓进行分类管理,如农户、军户(世代当兵)、站户(在驿站提供服务)等,职业世袭,比较固定。这则材料可用于说明元朝( )
A. 商品经济的繁荣 B. 社会控制的加强 C. 市民文化的兴起 D. 民族交融的发展
9. 蚕丝和丝绸传入西域后,该地区把丝绸纺织和原来的毛、麻纺织结合起来,生产出质地优良的纺织品,并传入到内地。新罗的朝霞绸染色技术比较突出,它传播到中国东北,对契丹朝霞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宋元以降,西方丝绸多从海路来到中国。这体现了( )
A. 中国丝绸文化不断外传 B. 中西文化交流频繁
C.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回流 D. 欧亚大陆商路众多
10. 明代嘉靖时期,在北方拒绝边境互市,在南方严格执行海禁。但到了万历时期,在戚继光、俞大默等名将的守护下,北方又“膨庆和议”,俺答汗以顺义王名义归附,南方有漳州月港的开海,使海盗变成了海商。这说明( )
A. 政治制度弊端明显 B. 八股取士造成思想僵化
C. 农耕经济封闭保守 D. 国家安全影响对外政策
11. 乾隆帝多次鼓励民间商人进入天山南北广大地区进行贸易,在清廷的大力倡导下,内地商人的足迹很快遍布天山南北。内地各路商贩在新疆所经营的商品项目相当丰富,主要包括牲畜、茶叶、绸缎、布匹、药材、日用器物等。这种现象( )
A. 密切了新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 B. 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理念
C. 使新疆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 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12. 古埃及官员会在墓碑或墓室上刻写自传,公元前2400年前后的自传中大量增加了程式化用语,力求体现墓主生前自制、谦虚、仁慈、慷慨、诚实、公正等等,这些程式化用语反映出当时( )
A. 一般社会道德标准已经形成 B. 官员严格践行施政为民理念
C. 宗教对社会生活有巨大影响 D. 墓刻自传的功用发生了改变
13. 18世纪德意志诸侯奥古斯特二世为了得到127件中国瓷器,甚至不惜用600名萨克森近卫士兵交换。作家维兰德则化用《赵氏孤儿》的故事,虚构了一个勤政爱民的贤明君主,颂扬了他充满儒家精神的治国方略。这些事例可以用来说明( )
A. 中国工艺水平领先世界 B. 启蒙思想来源于儒家思想
C. 中西文明之间互相借鉴 D. 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
14. 18世纪中期的英国,当午后钟声敲响四下,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大众,大家都会放下手中的工作,来喝一杯茶,这种风尚被称之为“维多利亚下午茶”。形成这种风尚主要得益于( )
A. 中国饮茶风俗西传 B.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C. 世界贸易较大发展 D. 民主政体不断完善
15. 1926年,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以下符合该论断的史实是( )
A. 辛亥革命 B. 越南反抗斗争 C. 印巴分治 D. 伊朗立宪革命
16. 移民刚迁入某地时会倾向于跟来自同文化圈的人居住在一起,相互间的饮食、文化、习惯等会更类似。各个族群会形成各自的小团体,而不是融入主流大环境。移民二代因为父辈的积累而有更好的成长环境,接受教育后更便利地融入主流社会。由此可见移民融合( )
A. 取决于移民的个人选择 B. 文化习俗是首要影响因素
C. 结果必然走向最终同化 D. 要经历与环境的整合互动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17.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键陀罗处于古印度西北地区,是南亚与中亚、西亚连接的枢纽。这里曾经是波斯帝国的一个行省,之后成为亚历山大帝国的殖民地,后来又被纳入孔雀王朝的版图。这里文化交流频繁、思想意识相对多元,希腊古典艺术与印度佛教文化融合,形成了徙陀罗佛像艺术。艺术家模仿希腊雕塑创作了大量佛像作品,早期佛像一般身穿希腊式的披袍,袒露右扇,面部则带有明显的欧洲人特征。键陀罗艺术传入中国北方地区后,经过南北朝时期的模仿和不断融汇,演化出新的视觉形式。
——摘编自徐晶《汉传佛像雕塑的艺术风格研究》等
材料二(如图):
(1) 根据材料一,概括键陀罗艺术的形成背景。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键陀罗佛像艺术传入中原的路径及其变化。
18. 大漆文明史既是一部中华工匠精神史,也是一部世界文明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创造神奇漆器和大漆文明的国度。从河姆渡与跨湖桥出土的漆物遗存看,早在8000年前中国人就已开始用大漆程涂器物。除了史前、商周等漆器文明外,汉代与明代的漆器最为显赫与多彩,是中华漆器艺术的两座丰碑。相比青铜浇铸的繁缛笨重的器物,对于汉代人来说,漆器的轻盈飘曳满足了时代需求和审美向度。汉代漆器张扬的红与成熟的黑,为汉代人个性的展示提供了载体,也成就了汉代人的美学气场和精神世界。在明代,伴随皇家对漆器的喜爱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漆器再度成为中国人展示财富的物件。安徽漆工黄大成放弃科举功名,著述了中国历史上唯一存世的漆工图书——《髹饰录》。在中国,音乐、建筑、书法、绘画、家具等诸多领域无不受到大漆的惠爱,大漆甚至影响了哲学与诗学的发展。在海外,中国传统漆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世界文化的走向。从汉唐起,日本人就开始向中国学习漆器制作工艺。法国路易十四时期,中国的漆器被源源不断地输入法国宫廷。在英国,诗人普赖尔对中国漆橱柜之美十分神往,家具设计师汤姆 齐平特采用中国福建漆仿聚漆家具,开创了具有中国美学特色的“齐平特时代”。
——摘编自胡玉康《中华大漆文明之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漆器大流行的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大漆文明发展的特点,简述其影响。
19. 人类历史上产生了许多世界性帝国,它们对文化交流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作为第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波斯统治者认为自己是整个文明世界的主宰,所以尽量不以残暴的方式控制被征服人民,而是采取富宏大度的姿态,使得许多古老文明在失去其所依赖的国家和政体之后,还能将其精神遗产融入新生的文明之中。波斯帝国无形中汇集了这一条条文明的溪流,将之引往未来的新世界。波斯人这种建立“世界帝国”的思想对后来的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对于19世纪的英国人来说,拥有并统治最大的殖民帝国不仅合情合理,而且是英吉利民族所担负的世界责任。卡纳温勋爵说,我们的责任是向世界“传播明智的法律、优秀的政府以及组织良好的财政”,向世界“提供一种体系,以使最谦卑的人可以与最伟大的人平等地享受不受压迫的自由”。
——钱乘旦《英国通史》
(1) 根据材料,概括波斯帝国在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英国人所说“世界责任”的认识。
20.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历史学者冯天瑜认为,文化的生成、发展都有其阶段性,中国文化有其独特的发展脉络。中国文化史分期要突破王朝樊篱,按文化自身演变的阶段性作出分期。他将中国文化史作如下分期:
第一,前文明期:猿人到大禹传子。
第二,文明奠基及元典创制期: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
第三,一统帝国文化探索、定格期:秦汉。
第四,胡汉、中印文化融合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中叶。
第五,近古文化定型期:唐中叶至明中叶。
第六,东西文化交汇及现代转型期:明末迄今。
请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第三、第五、第六分期中选一个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通过材料中“有房基、灰坑、陶窖,还有石斧、石铲、石镰、石磨盘、石磨棒”可以知道,当时已经处于农业定居状态,选择C;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阶级分化的现象,排除A;
材料中没有提到手工业专业分工,排除B;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已具备国家初始形态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2.【答案】A
【解析】材料中“春秋时期齐框公征伐山戎”可知材料背景是在战争过程中,进行“冬葱”与“戎叔”的推广,故选择A;
选项B、D的内容与材料中的内容不符,排除BD;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山戎已具备华夏认同观念,排除C;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3.【答案】D
【解析】A.材料强调军队来自“陇西、天水(今甘肃)等六郡”,并非强调汉代军队战斗力,排除;
B.材料无关君主控制军权,排除;
C.材料强调来自于边疆地区,与材料无关,排除;
D.根据“选拔陇西、天水(今甘肃)等六郡‘良家子’,训练而成的精锐部队”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强调选拔边疆军队训练成精锐部队,意在稳定边疆秩序,D正确。
故选:D。
本题侧重于考查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题关键信息是“选拔陇西、天水(今甘肃)等六郡‘良家子’,训练而成的精锐部队”。
本题侧重于考查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隋文帝既尊儒,又崇佛,其根本目的是借助思想教化提升民众的政治认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B项正确;
隋文帝是尊儒、崇佛两个手段并举,AC项说法片面,排除AC项;
D项不是隋文帝的主观目的和根本目的,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隋文帝的统治,需要考生掌握古代帝王加强思想控制的实质。
本题主要考查隋文帝的统治,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朝出自家族势力的宰相大大减少,说明宋朝宗族势力被削弱,A正确;
材料和文官政治形成、社会流动性加强、中央集权加强无关,排除BCD。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实行新官制,但却保留了旧官制,而这些官员大都不管本司事务,却拿着高薪工资,这不仅仅增加了许多官员,还增加了财政支出,助推了冗官冗费的出现,D正确;
材料现象并不能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排除A;
材料和重文抑武无关,排除B;
材料没有体现科举制,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答案】D
【解析】A.“一体两面”强调辩证看待辽朝制度,与材料不相符,排除;
B.四时捺钵制体现的是契丹的传统,与强调本民族文化及学习唐宋制度不相符,排除;
C.猛安谋克制是金朝的制度,与材料不相符,排除;
D.根据“前者应着意考察在多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契丹本族的文化传统如何赓续与涵化;而后者则应充分把握辽朝国家的基本形态乃是承袭自唐宋时期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这也是辽朝立国的制度基础”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既强调本民族文化的延续,也强调学习中原制度,南北面官制度,南北分野,因俗而治与材料相符合,D正确。
故选:D。
本题侧重于考查辽和西夏,解题关键信息是“前者应着意考察在多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契丹本族的文化传统如何赓续与涵化;而后者则应充分把握辽朝国家的基本形态乃是承袭自唐宋时期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这也是辽朝立国的制度基础”。
本题侧重于考查辽和西夏,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8.【答案】B
【解析】材料“据职业把全国的百姓进行分类管理,如农户、军户(世代当兵)、站户(在驿站提供服务)等,职业世袭,比较固定”体现元朝对百姓的控制力度加强,故B正确;
A题干不能体现,排除;
题干没有提及市民文化,故排除C;
题干没有涉及民族交融,故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元朝的户籍制度,依据材料“据职业把全国的百姓进行分类管理,如农户、军户(世代当兵)、站户(在驿站提供服务)等,职业世袭,比较固定”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元朝的户籍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9.【答案】C
【解析】从材料“蚕丝和丝绸传入西域后,该地区把丝绸纺织和原来的毛、麻纺织结合起来,生产出质地优良的纺织品,并传入到内地。新罗的朝霞绸染色技术比较突出,它传播到中国东北,对契丹朝霞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宋元以降,西方丝绸多从海路来到中国。”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丝绸传到外地,后来外地进行创新,又把丝绸传给中国,体现了丝绸之路上文化的回流,C正确;
“中国丝绸文化不断外传”不符合材料的意思,A排除;
“中西文化交流频繁”表述不准确,B排除;
D选项是对材料片面的理解,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0.【答案】D
【解析】材料并未涉及政治制度,排除A;
材料涉及的是边境贸易,不是思想方面,排除B;
农耕经济的保守性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
根据材料“明代嘉靖时期,在北方拒绝边境互市,在南方严格执行海禁。但到了万历时期,在戚继光、俞大默等名将的守护下,北方又‘膨庆和议’,俺答汗以顺义王名义归附,南方有漳州月港的开海,使海盗变成了海商”分析可知,嘉靖时期,北方拒绝边境互市,在南方严格执行海禁,而在万历时期,在戚继光、俞大默等名将的守护下,北方与蒙古关系交好,互市,南方开海禁,通商,这得益于戚继光、俞大默等名将保护了国家安全,说明国家安全影响对外政策,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了明代的边疆贸易,解答本题根据关键信息“但到了万历时期,在戚继光、俞大默等名将的守护下,北方又‘膨庆和议’,俺答汗以顺义王名义归附,南方有漳州月港的开海,使海盗变成了海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明代的边疆贸易,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11.【答案】A
【解析】清廷鼓励内地商人到天山南北地区开展贸易,互通有无,可以满足新疆地区民众的物质需求,密切新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A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中央政府治理边疆的措施和特点,排除B项;
清朝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江南地区的部分手工业领域,排除C项;
天山位于西北地区,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结合清朝管辖新疆地区的措施及其意义分析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答案】A
【解析】A.根据“力求体现墓主生前自制、谦虚、仁慈、慷慨、诚实、公正等等”等信息分析可知,墓碑自传强化“自制、谦虚、仁慈、慷慨、诚实、公正”等品质,说明当时社会上已经形成了这样的道德标准,A正确;
B.材料中的“自制、谦虚、仁慈、慷慨、诚实、公正”属于程式化语言,并不能说明官员严格践行施政为民理念,排除;
C.材料不涉及宗教,排除;
D.材料墓刻依然是自传,其功能并未发生改变,排除。
故选:A。
本题侧重于考查古埃及文明,解题关键信息是“力求体现墓主生前自制、谦虚、仁慈、慷慨、诚实、公正等等”。
本题侧重于考查古埃及文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3.【答案】D
【解析】材料“18世纪德意志诸侯奥古斯特二世为了得到127件中国瓷器,甚至不惜用600名萨克森近卫士兵交换”“作家维兰德则化用《赵氏孤儿》的故事,虚构了一个勤政爱民的贤明君主,颂扬了他充满儒家精神的治国方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中华文化对欧洲的影响,说明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故D正确;
题干涉及的并非都是中国的工艺物品,故排除A;
B不符合题干主旨和史实,排除;
题干没有涉及欧洲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故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中西方文化交流,依据材料“18世纪德意志诸侯奥古斯特二世为了得到127件中国瓷器,甚至不惜用600名萨克森近卫士兵交换”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中西方文化交流,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14.【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可知,18世纪中期,英国的饮茶习惯得到普及,从达官贵人发展到普通大众,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大量茶叶进入英国市场,茶叶价格大幅度下降,因此茶叶进入到广大英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而这是世界贸易发展的作用,故C正确;
这一风尚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世界贸易的发展,而非中国茶叶产量大增,故排除A;
工业革命开始与“维多利亚下午茶”现象关系不大,故排除B;
题干风尚反映的是英国物质生活的变迁,与民主政治的完善并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世界贸易的发展,依据材料“18世纪中期的英国,当午后钟声敲响四下,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大众,大家都会放下手中的工作,来喝一杯茶”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近代世界贸易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15.【答案】B
【解析】根据“1926年”“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可知是一战后的亚洲民族独立运动,辛亥革命、伊朗立宪革命都发生于20世纪初,一战前,排除AD;
结合所学可知,越南反法斗争发生在一战后,符合材料题意,B正确;
印巴分治并不能体现反侵略和民族独立运动,排除C。
故选:B。
本题考查了亚洲民族民主运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亚洲民族民主运动,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答案】D
【解析】从材料“移民刚迁入某地时会倾向于跟来自同文化圈的人居住在一起,相互间的饮食、文化、习惯等会更类似。各个族群会形成各自的小团体,而不是融入主流大环境。移民二代因为父辈的积累而有更好的成长环境,接受教育后更便利地融入主流社会”和所学知识可知,移民的第一代形成自己的小文化圈,后来第二代才逐渐融入当地的主流文化圈,说明移民融合需要经历与环境的整合互动,D正确;
“取决于”表述太绝对,A排除;
材料没有强调“文化习俗是首要影响因素”,B排除;
“结果必然走向最终同化”表述太绝对,C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了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答案】【小题1】背景:佛教的影响;波斯帝国与亚历山大帝国的扩张;来自欧洲、中亚和印度本土的美学思想、艺术形式和制作技法长期的交流和相互启发。
【小题2】经由中亚,沿着陆上丝绸之路一路向东进入中国,在逐渐向南方开展。变化:演化出新的视觉形式。
【解析】(1)本题考查键陀罗艺术的形成背景,依据材料“键陀罗处于古印度西北地区,是南亚与中亚、西亚连接的枢纽。这里曾经是波斯帝国的一个行省,之后成为亚历山大帝国的殖民地,后来又被纳入孔雀王朝的版图”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键陀罗佛像艺术传入中原的路径及其变化,依据材料“键陀罗艺术传入中国北方地区后,经过南北朝时期的模仿和不断融汇,演化出新的视觉形式”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键陀罗艺术演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难度适中。
18.【答案】【小题1】皇家政府的推崇喜爱;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文人的文学作品影响。
【小题2】特点:中国是最早创造漆器和大漆文明的国家;中国的汉代和明代是漆器文明发展的高峰时期;漆器文明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多种方面;中国的漆器文明对世界也产生了积极性影响。
影响:漆器文明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多种方面,促进了中国儒学、艺术、建筑等多方面进步;漆器文明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在郑和下西洋中宣扬国威;中国的漆器文明对世界也产生了积极性影响,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原因,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分析材料予以作答。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及影响,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分析材料予以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侧重于考查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分析材料予以作答的能力。
19.【答案】【小题1】波斯帝国用开放、包容的态度吸引众多被侵略地的人才创造优秀的思想;波斯帝国建立统一帝国的观念,促进文化的融合。
【小题2】19世纪的英国经过了工业革命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快速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高,此时的英国需要迫切的进行殖民扩张;英国在进行殖民扩张的过程中向殖民地带去了众多的伤害,与此同时,也给殖民地国家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经济发展方式;英国首先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制定了先进的宪法,这给众多的地区提供了借鉴;英国是启蒙运动的发源地,启蒙思想中的自由平等的思想促使很多国家的民众思想解放,追求自由,开始反对专制和神学。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波斯帝国,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分析材料予以作答。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英国的殖民扩张,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分析材料予以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英国的殖民扩张和波斯帝国,侧重于考查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分析材料予以作答的能力。
20.【答案】题目要求“选择中国文化史的第三、第五、第六分期中一个进行阐述,自拟一个论题”,可见本题主要是分析特定历史时期在文化方面的时代特征。因此在论证时,从文化涉及的各个方面人手,如:制度文化、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相关史实,进行分析论证,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论题:唐宋明三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期。
论证:在制度文化方面,科举制逐渐发展完善,成为中国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当时文化的繁荣;在思想方面,儒家学派理学形成并发展,成为官方哲学,塑造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在文学艺术方面,诗词、戏曲、小说、绘画、雕塑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科技方面,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技术成熟并应用,在中医学、农学等方面出现了总结性巨著。
综上所述,唐宋明时期的中国文化,是中国及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形成了以中华文化为校心的东亚文化圈,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夏商西周的文化,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分析材料予以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夏商西周的文化,侧重于考查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分析材料予以作答的能力。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