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四川省遂宁市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 1701年,议会又颁布了《王位继承法》,限定了国王的继承顺序和宗教信仰,重申国王必须遵守法律。这样就将议会在光荣革命中缔造国王,用法律固定下来。这一法律文献的颁布旨在( )
A. 强调法律至上 B. 捍卫议会主权 C. 反对专制王权 D. 主张信仰自由
2. 1787年宪法第一条第二款:“众议员人数及直接税税额,应按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数目比例分配,此项人口数目的计算法,应在全体自由人民——包括订有契约的短期仆役,但不包括未被课税的印第安人,数目之外,再加上所有其他人口之五分之三。”材料表明1787年宪法( )
A. 具有分权制衡特点 B. 具有种族歧视色彩 C. 体现人人平等原则 D. 公开支持奴隶制度
3. 这一部宪法是在冷漠中通过的:议员们既无热情,又无掌声。在温和的君主立宪派眼里,这是他们无可奈何地接受的共和国;而在温和的共和派眼里,这是一个与其设想的宪政计划相去甚远的“妥协的共和国”这部宪法是( )
A. 英国《权利法案》 B. 美国1787年宪法
C. 《德意志帝国宪法》 D. 法国1875年宪法
4. 《共产党宣言》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段话反映了( )
A.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 B.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
C. 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 D. 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
5. 巴黎公社失败后马克思总结:“工人们所具备的一个成功因素就是人数众多,但是只有当群众组织起来并为知识所指导时,人数众多才能起决定胜负的作用。”马克思意在说明( )
A. 工人数量少,革命难以成功 B. 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C.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有待检验 D. 巴黎公社的成功需要国际援助
6. 列宁曾讲到:“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这个过渡的特点是:一方面有最大限度的合法性……”请分析判断这段讲话发生在( )
A. 1917年3月 B. 1917年4月 C. 1917年7月 D. 1917年11月
7.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国务院专门设立了主管文化外交的国际文化关系局,来推动美国与苏联之间的文化交流。美国心理战略委员会还主持一个“学说宣传项目”来与社会主义学说进行对抗和攻击。美国这样做的主要意图( )
A. 宣传美国价值,实现和平演变 B. 促进世界和平,繁荣多元文化
C. 拉拢苏联等国,应对日本挑战 D. 帮助苏联改革,促进经济发展
8. 下列各项叙述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甲 春秋战国时期,商人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乙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集市“草市”出现。 南方商业水平超过北方;
丙 唐朝,诗人杜荀鹤诗曰“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夜市繁荣,市坊制度废除;
丁 清朝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中国对外贸易被禁止;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9. 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作坊多配有专门“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工,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 )
A. 注重新技术的创新研究与推广 B. 强化了对技术市场的垄断
C. 注重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 D. 具有严密的产品制作工序
10. 明清商人主动遵守组织和纲纪的约束规范,清代《商贾便览》中记载:“货之精粗美恶,实告经纪,以便售卖,若昧而不言,希图侥幸出脱,恐自误也。”这反映了明清商人( )
A. 重义轻利的商业文化 B. 诚信不欺的商业道德
C. 贱买贵卖的经营策略 D. 重本轻末的商业思想
11. 清代中叶,长江下游地区人口饱和,粮食出产不足以养活当地人口,于是当地农民不得不寻找出路,向长江中游移民,出现了“江西填湖广”的人口迁移运动。这( )
A. 促进了长江流域的开发 B. 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C. 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瓦解 D. 动摇了江浙的经济地位
12. 清末中国棉布和棉纱进口量情况表,据如表可知,当时中国( )
年代 棉纱(千担) 价值(千海关两) 棉布(千匹) 价值(千海关两)
1870年代 70 1877 14439 24877
1880年代 152 3648 13561 19735
1890年代 1081 19392 16561 25629
A. 传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列强加紧了对华经济侵略
C. 近代棉纺织业发展较快 D. 进口棉布在中国市场滞销
13. 1907年3月著名知识分子温世霖、吴芷洲创办《醒俗画报》,图画“看吸烟之害处”“私贩烟土”“行同狗彘”是该刊某一期的其中三幅,据此判断,《醒俗画报》创办的动机是( )
A. 唤醒国民,校正陋俗 B. 传播西学,启迪蒙稚
C. 广播时事,教授新知 D. 倡导禁烟,强健体魄
14. 1931 年,以启新为首的三家民营水泥公司签订联营合同,协定销数和售价,划定联营区域,制定管理规则,并在限制扩充及联合对外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同业联营的建立( )
A. 是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表现 B. 有效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C. 有利于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D. 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集中体现
15. 民国政府规定:自1948年起进一步降低进口税率,“我国所给予美国之让步,包括美国最重要之物品一百十项,其中有麦、面粉、棉、食粮、染料等项”。此一举措( )
A. 成为美国侵华最主要的途径 B. 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复苏
C. 改变了中国民众的饮食结构 D. 加速了民国政府的覆亡
16. 1950年,我国出台了《汽车工业建设计划草案》,计划四年建成长春汽车制造厂。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难以预料的困难。1953年,中共中央指示“责成各有关部门对长春汽车厂的建设予以最大的支持,力争三年内完成”。长春汽车制造厂建设速度加快,1956年建成投产。该厂建成投产表明( )
A.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B. “一化三改”助推工业化建设
C. 国家组织能力的强大 D. 苏联政府提供大量无偿援助
17. 如图是1955年发表的漫画《让生产指标飞快的上升》。该漫画意在说明( )
A. 劳动竞赛加速国民经济恢复 B. 工业计划严重脱离实际
C. 技术革新推进社会经济发展 D. 勤劳奉献成为社会潮流
18. 我国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采取了以下办法:第一步,号召农民组织农业生产互助组第二步,号召农民组织带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三步,依据同样自愿和互利的原则,组织大型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这表明社会主义改造( )
A. 巩固发展小农经济 B. 循序渐进变私为公 C. 消灭剥削实现平等 D. 恢复经济稳固政权
19. 1960年,全国粮食产量1435亿公斤,比1957年减少了26%以上。到1961年底,全国已经精简职工873万人,减少城镇人口1000万人,仅在1960年秋到1961年春,新增加农业劳动力2913万人。出现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经济倒退出现了逆城市化 B. 企业效益降低难以为继
C. 国家调整政策以恢复经济 D. 国家发动上山下乡运动
20. 1978年底,四川省总结了试点企业的经验,制定了责、权、利相结合的14条扩权试点办法,允许企业在不需上级批准的情况下提拔中层干部;折旧基金留归企业部分由40%提高到60%,流动资金试行全额信贷。这反映出当时( )
A. 国企改革正在全面展开 B. 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有所扩大
C. 市场经济改革卓有成效 D. 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
21. 1982年,很多来深圳参观的老干部惊呼“深圳除了五星红旗还在,社会主义已经看不见了”,“特区姓‘资’不姓‘社’了”,北方党报甚至还刊登文章《旧中国租界的由来》,影射深圳特区是新的“租界”。这种现象说明,当时( )
A.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 B. 深圳率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存在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不清现象 D. 深圳未充分发挥改革“试验田”作用
22. 如表所示为某同学未完成的《蒸汽的力量》第三目“世界市场的孕育和成熟”的知识结构。填入③处最为恰当的是( )
世界市场的孕育和成熟 ①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
②世界各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③____
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A. “大工业”的狂飙时代 B. .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开始确立
C. .通讯事业发展加强了各地联系 D. .新航路的开辟连接了世界文明
23. 针对19世纪晚期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状况,列宁说:“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说,就自然而然地走到垄断。”以下关于垄断组织的论述,正确的有( )
①英国东印度公司是典型代表
②它客观上推动了世界一体化进程;
③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④它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③
24. 如图反映了1920-1929年美国工资指数和生产指数的变动情况。据此可知,当时美国( )
A. 工人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 政府适度干预推动了生产发展
C. 工人生活水平未获得提高 D. 经济危机爆发的因素日积月累
25. 1936年,美国公共事业振兴署对各州的拨款增加了2倍多,其中对在1932年总统大选中支持共和党人胡佛的宾夕法尼亚州拨款增幅最大,达到了3000%。与此同时宾夕法尼亚州注册的民主党人大增,帮助罗斯福赢得了该州1936年的总统选票。这表明
A. 新政得到广泛支持 B. 国家干预初见成效 C. 救济带有政治色彩 D. 保障体系已经形成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0分)
26. 2022年2月,俄乌战争爆发,国际形势风云突变,这引发了人们对二战后国际关系的反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苏军备竞赛主要历程
材料二根据联合国的估计,全世界用于研究与发展的人力物力资源中,军事方面的研究与发展占 20-25%,每年约700-900亿美元,其中美苏两国共占85%。全世界从事军事研究与发展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约50万,大多数集中在美苏两国。
——俞行《战后美苏军备竞赛的不断升级及其原因和影响》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军备竞赛的特点,并进行简要的辩证评价。
材料三 60至70年代逐渐形成了三个世界并存的世界格局。它是在国际形势大分化、大动荡、大改组的基础上产生的。首先体现在第三世界的兴起……它们开始作为一支重要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新兴民族国家日益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发展力量。其次体现在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
——赵立冲《20世纪世界政治格局演变探析》
(2) 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60至7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发展呈现的新趋势,并根据所学知识列举“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的具体表现。
材料四 1991年7月,华约宣布解散……,东欧各国由于内部民族、宗教等矛盾冲突及受到外部力量威胁等因素,希望得到北约的确实安全保障。1997年7月,波兰、匈牙利和捷克三国正式加入北约,北约完成首轮东扩,将己方军事防线向东推进了700-900公里,逼近了俄罗斯的边界。苏联解体后,美国认为“灾祸帝国”已不存在,“一个扩大和民主的欧洲必须是一个没有尽头的历史进程,不应受在政治上任意涂抹的地理的限制”。而西欧外交官则认为“如果欧洲国家团结起来,我们的力量不会比美国弱,通过北约东扩,我们向成员国以外的国家证明了一种有用的东西”。
——摘编自《光明日报:北约东扩是引爆乌克兰危机的罪魁》
(3)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约东扩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27. 2022年中央工作一号文件锚定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突出党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历代粮食产量一览表
朝代 春秋战国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辽宋金元(1100年) 明
(1600年) 清
(1800年)
亩产量
(市斤) 95 110 120 154 140/343 155/337 155/337
总产量
(亿市斤) 205.39 591.4 415.8 889.82 1749.45 2385.88 2340.97
(说明:140/343和155/337中划线前面数字为当时北方亩产量,后边为当时南方亩产量。)
——摘编自吴斌、党晓红《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粮食产量发展趋势及原因。
材料二近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部分表现
19世纪60年代,浙江地区:“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据《南浔志》卷31
昔日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然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顺德县志》1853年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农业经济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业政策的创举。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在 2008年所作的《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16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中,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认识有以下三种观点:
(3) 上述三种观点你赞同哪一种?请选择并说明理由。
28. 识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材料二: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四条航线开辟的相关史实(包含航海家及对应航线)。
(2) 材料二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相关材料,请从中选取对该主题研究价值最大的两份材料,并说明理由。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限定了国王的继承顺序和宗教信仰,重申国王必须遵守法律将议会在光荣革命中缔造国王,用法律固定下来”可知,《王位继承法》运用法律手段,对国王的权力进行了更大的限制,捍卫了议会权力的至高无上,故B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主要是捍卫议会主权,不是强调法律至上,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专制王权已经被推翻,英国已经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故C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未涉及信仰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中“限定了国王的继承顺序和宗教信仰,重申国王必须遵守法律将议会在光荣革命中缔造国王,用法律固定下来”的主旨,并正确掌握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与完善的过程。
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2.【答案】B
【解析】材料“但不包括未被课税的印第安人,数目之外,再加上所有其他人口之五分之三”等信息明显体现等印第安人等种族的歧视,故B正确;
A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
C明显错误,排除;
题干没有体现对奴隶制度的支持,故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依据材料“但不包括未被课税的印第安人,数目之外,再加上所有其他人口之五分之三”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3.【答案】D
【解析】材料“温和的君主立宪派无可奈何地接受了共和国,温和的共和派认为共和国与他们要的宪政计划相去甚远”,可见各派斗争非常激烈,尤其是君主立宪派与共和派的矛盾尖锐,由所学法国大革命的知识,法国1875年宪法仅以一票的多数被通过,是专制与共和长期斗争的产物,符合材料所述,故D项正确;
《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不是共和制,故A项错误;
美国1787年宪法基本符合共和派的宪政计划,故B项错误;
《德意志帝国宪法》也是君主立宪制,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欧美国家资本主义代议制政体的确立,结合所学主要欧美国家代议制政体确立的过程、结果分析作答。
本题考查欧美国家资本主义代议制政体的确立,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考查了考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4.【答案】B
【解析】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设想了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但不能指明实现这些理想的正确道路。马克思主义肯定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即“无产阶级方面的历史主动性”,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为工人阶级自我解放指明正确的方向。所以题干材料揭示了社会主义从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必要性,故B正确;
ACD三项所述均不符合题干主旨。
故选B。
本题考查《共产党宣言》,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5.【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巴黎公社失败的教训,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题干中的“为知识所指导时”表明,马克思强调正确理论指导的重要意义,这是马克思从巴黎公社运动中总结的经验,故B项正确。
A.题干强调工人必须有理论指导,人数众多才能起决定胜负的作用,故A项错误。
C.题干没有涉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有待检验,与题意不符,故排除C项。
D.题干中马克思强调的是指导工人运动的理论武器,D项不是马克思强调的重点,故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ACD时间均不符合题意;
1917年4月,列宁在“四月提纲”提出“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即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B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解答的关键信息是“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
本题考查了俄国十月革命,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答案】A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美国设立国际文化关系局的目的是推动美国与苏联之间的文化交流;美国心理战略委员会主持“学说宣传项目”的目的是与社会主义学说进行对抗和攻击。由此可知,美国这样做的主要意图是通过宣传美国价值来实现和平演变,故A正确;
促进世界和平、繁荣多元文化不符合史实,故B错误;
六七十年代,日本崛起才对美国构成挑战,故C错误;
帮助苏联改革、促进经济发展不符合史实,故D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冷战,解题的关键是“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国务院专门设立了主管文化外交的国际文化关系局,来推动美国与苏联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社会主义学说进行对抗和攻击”。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冷战,美苏争夺势力范围,大打代理人战争,给当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破坏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宁。
8.【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商人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私商,说明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A项正确;
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集市‘草市’出现。”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不能说明南方商业水平超过北方,排除B项;
依据材料“唐朝,诗人杜荀鹤诗曰‘夜市卖菱藕,春船栽绮罗’”可知,唐朝也有夜市经济,但不能说明市坊制度被废除,排除C项;
清朝时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是指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不是禁止,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需要考生掌握从春秋战国到清朝商业发展的历程及阶段特征。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工师善教工”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重视对工匠的培训,从而确保官营产品的质量,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经营形态,解题的关键是“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工师善教工”。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原料由官府提供,不计成本,不进入市场,缺乏竞争;官营手工业采取强制工匠服役的手段,引起了工匠的不满。
10.【答案】B
【解析】A.材料是强调诚信,而不是强调重义轻利。
B.从材料可以看出明清商人极力打造诚信不欺的商业经营环境,以图取信于民,建立商业信誉。
C.材料没有体现出贱买贵卖的经营策略。
D.材料看不出重本清末的商业思想特征。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以及影响因素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还要搞清楚影响当时商业发展的因素。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粮食出产不足…向长江中游移民,出现了“江西填湖广”的人口迁移运动”可知清代中叶粮食危机推动了人口向长江流域迁移,有利于推动长江流域的经济开发,故A项正确。
B项,人口迁移有利于促进长江流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排除。
C项,人口向长江迁移有利于推动长江流域形成更多的小农个体,排除。
D项,此时江淅经济地位已经奠定,人口迁移并不能影响南方经济重心地位,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根据题干“粮食出产不足…向长江中游移民,出现了“江西填湖广”的人口迁移运动”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本题掌握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及影响进行分析解答。
12.【答案】B
【解析】根据1870年至1890年代中国棉布和棉纱进口量情况表可知,西方从中国进口棉纱数量大量增加,说明西方加剧了对中国原料的掠夺,B项正确;
鸦片战争后传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A项;
材料不能反映近代棉纺工业的发展,排除C项;
材料并未反映进口棉布在中国的销售状况,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结合1870年至1890年代中国棉布和棉纱进口量情况表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解答的能力。
13.【答案】A
【解析】据图示内容可知,这三幅画是在激烈批判鸦片烟的危害,由此可知《醒俗画报》的创办是在唤醒国民思想,校正陋俗,A项正确;
批判鸦片烟的危害不是在传播西学、广播时事,排除BC项;
图示中没有倡导强健体魄的内容,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根据材料“1907年3月著名知识分子温世霖、吴芷洲创办《醒俗画报》”“看吸烟之害处”“私贩烟土”“行同狗彘”及所学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分析作答。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4.【答案】C
【解析】1931年正值世界经济大危机期间,“协定销数和售价,划定联营区域,制定管理规则,并在限制扩充及联合对外等方面进行了规定”表明同业联营的建立有利于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故C正确;
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是在1912--1919年,故A错误;
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协定销数和售价,划定联营区域,制定管理规则,并在限制扩充及联合对外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降低了进口税率,适应了帝国主义国家经济侵略的需要,加速了民国政府的灭亡,D项正确;
经济侵略不属于新途径,排除A项;
该项措施沉重打击了民族工业,排除B项;
材料与中国民族饮食结构变化无关,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影响,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自1948年起进一步降低进口税率”、“我国所给予美国之让步,包括美国最重要之物品一百十项,其中有麦、面粉、棉、食粮、染料等项”。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影响,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长春汽车制造厂在建设过程中运动众多的困难,在中央政府的统筹规划和支持下,长春汽车制造厂建设速度加快并成功投产,体现了当时我国国家组织能力的强大,C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制度在1956年建立,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化三改”是指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国家组织能力的强大,而不是“一化三改”助推作用,排除B项;
材料内容主要强调国家组织能力的强大,没有涉及苏联政府对我国的援助,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一五计划,要求学生结合一五计划的内容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一五计划,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7.【答案】C
【解析】根据漫画《让生产指标飞快的上升》可知,左边人物用蛮力,效率较低,右边用杠杆原理,效率较高,说明技术革新有利于推动生产发展,C项正确;
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完成,排除A项;
工业计划符合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排除B项;
材料并未反映勤劳奉献的品质,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结合漫画《让生产指标飞快的上升》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18.【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第一步,号召农民组织农业生产互助组”“第二步,号召农民组织带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三步,依据同样自愿和互利的原则,组织大型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可知,体现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分三步走,循序渐进的变私为公,最终建立社会主义,故B项正确;
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而非巩固发展小农经济,故A项错误;
材料强调分三步建立“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与“消灭剥削实现平等”无关,故C项错误;
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新中国就已经恢复了经济,稳固了政权,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三大改造,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第一步,号召农民组织农业生产互助组”“第二步,号召农民组织带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三步,依据同样自愿和互利的原则,组织大型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结合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特点和目的分析。
本题考查三大改造的内容和目的,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9.【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我国农业遭到破坏,因此党中央在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核心是调整即调整农业和工业的比例,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恢复,故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国家调整政策以恢复经济,C项正确;
材料体现了八字方针促进了农业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故“经济倒退”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是农业的发展而非企业,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八字方针”的影响,和“上山下乡”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国民经济的调整,考生需要结合经济建设的探索与失误来回答。
本题主要通过国民经济的调整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20.【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允许企业在不需上级批准的情况下提拔中层干部”、“折旧基金留归企业部分由40%提高到60%”说明1978年四川省试点企业改革扩大了企业经营的自主权,B项正确;
根据材料中“1978年底”可知,当时市场经济改革、国企改革尚未全面进行,AC两项错误;
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允许企业在不需上级批准的情况下提拔中层干部”、“折旧基金留归企业部分由40%提高到60%”。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改革开放,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深圳除了五星红旗还在,社会主义已经看不见了”“特区姓‘资’不姓‘社’了”可知,经济特区设立后,一些人不能转变思想观念,看不到经济特区设立的真实意义,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不清,C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排除A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于1992年提出,排除B项;深圳未充分发挥改革“试验田”作用说法错误,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要求学生结合改革开放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世界各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掀起扩张浪潮,寻找商品输出场所及原料产地,使亚非拉落后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而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奉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自由主义政策日益受到国际认可,成为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大大推进世界市场的形成,故B项正确;
材料所涉及的是世界市场形成,与工业革命的表现无关,排除A项;
通讯事业发展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排除C项;
材料并非新航路开辟,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资本主久世界市场的形成,结合题干“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世界各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及世界市场形成历程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资本主久世界市场的形成,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23.【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垄断组织出现,具体表现是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是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世界一体化进程,故②③正确,排除④;
东印度公司在垄断组织出现前就已经出现,故排除①。
故选:D。
本题考查垄断组织演变情况,依据材料“:“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说,就自然而然地走到垄断”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垄断组织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4.【答案】D
【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工资的增长指数与工业生产的增长指数明显出现了巨大的偏差,并不是同步增长。
B.1929年之前,美国政府实行的是自由放任的政策,没有适度干预生产。
C.从材料可以看出工人的生活水平有一定的提高。
D.从材料主要看出的是生产指数和工资指数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就容易导致生产的相对过剩,引发经济危机。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1929年经济危机,要求学生结合1929年经济危机的背景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1929年经济危机的背景,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25.【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民主党人罗斯福总统在总统大选前将联邦救济资金较多地投入到原来支持敌对阵营共和党的宾夕法尼亚州,用救济来讨好选民,换取选票,这表明罗斯福新政的救济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C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新政得到广泛的支持,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救济的政治色彩,而不是国家干预的成效,排除B项;保障体系并没有形成,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要求学生结合罗斯福新政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6.【答案】【小题1】特点:延续时间长;双方投入大;主要集中在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探索方面;竞赛不断升级等。
评价:二战后,美苏两国为了谋求世界霸权,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美苏军备竞赛加剧了冷战,使人类面临核战争的危险,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威胁。
军备竞赛不断升级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和科学资源的巨大浪费。
核威慑有效防止了美苏两个核大国之间的军事冲突,一定程度上维持了世界的和平。
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小题2】新趋势:两极格局受到冲击,多极化趋势出现。
表现:兴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或中国的腾飞);分化:欧共体的建立,日本的崛起,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出现。
【小题3】危害俄罗斯国家安全利益;加剧东欧地区国际关系的紧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欧洲一体化;便利了美国干预欧洲事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第一小问要结合战后世界格局的特征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战后世界格局发展的表现来分析;第三小问要结合影响世界格局的因素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7.【答案】【小题1】趋势:亩产量和总产量均不断增加。
原因: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耕地面积的扩大;新的粮食作物传入和种植;重农政策的实施;(或“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人口增长推动等。(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2】变化: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农村商品经济日益发展;逐渐沦为西方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任答两点可)
原因: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列强侵略打开中国大门,中外贸易联系加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小题3】观点一:总体来看是好的,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理由:总体来看是好的: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大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推动了农业的发展)。(答出其中1项即可)
存在问题:分散经营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不利于投入增加)。阻碍了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答出其中1项即可)
观点二:非常适合中国农村。
理由: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大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观点三:对农村发展有不利影响。
理由:分散经营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不利于投入增加);阻碍了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一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国古代粮食产量发展趋势及原因;第二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近代中国农业经济的主要变化及其原因;第三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28.【答案】【小题1】A迪亚士通往好望角的航线;B哥伦布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线。C达.伽马开辟通往印度的新航线;D麦哲伦及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
【小题2】两份材料奥理特斯《寰宇全图》和哥伦布航海日记手稿;理由:二者均为一手史料,有较高的史学研究价值;两则材料互相补充,有助于研究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这一史实。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新航路开辟,第一问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历程来分析;第二问结合史料价值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新航路开辟,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