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反应热 焓变 课件(共29张ppt)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1.1.1反应热 焓变 课件(共29张ppt)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7-16 19:34: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一章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第一节 第一课时
反应热 焓变
能量变化
物质
变化
基础
化学反应的特征
热能
电能
光能
……
吸收
释放
如何定量描述化学反应中 释放或者吸收的热量
体系(系统):试管中的溶液及发生的反应等。(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发生的反应)
环境:与体系相互影响的其它部分(如试管、空气等)
体系
环境
热量
反应热:
在等温条件下,化学反应体系向环境释放或从环境吸收的热量,称为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
体系
环境
热量
等温:指化学反应发生后,使反应后体系的温度恢复到反应前体系的温度,即反应前后体系的温度相等。
运用量热计直接测定反应热。
保温杯式量热计
反应热的测定工具
中和反应热的测定
1、反应原理:Q = mCΔt
Q:中和反应放出的热量。
m:反应混合液的质量。
C:反应混合液的比热容。
Δt: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差值
在稀溶液中,强酸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 H2O(l)时的反应热。
【实验测量步骤】
热量损失

【数据处理】
3.2
23.2
20.0
19.9
20.1
3
3.2
23.2
20.0
19.9
20.1
1
2.0
22.0
20.0
19.9
20.1
2
温度差
(t2-t1)/℃
终止温度t2/℃
实验次数起始温度t1/℃
温度
实验次数
19.9
NaOH
20.0
平均值
23.1
3.1
20.1
HCl
4
若该实验中测得温度的情况如下
误差较大,要舍去。
m = V酸ρ酸+V碱ρ碱 V酸=V碱 =50 mL;
为了计算方便,可近似认为实验所用酸、碱稀溶液的密度与水的相
同,并忽略量热计的比热容。
ρ酸=ρ碱=1 g/cm3、C=4.18 J/(g·℃)。
Q =4.18 ×10-3 ×(50+50)(t2 - t1)kJ = 0.418(t2 - t1)kJ。
生成1 mol H2O放出的热量为:
kJ/mol
0.418(t2 - t1)
0.025
Q
n
=
n酸=0.025mol
n碱=0.0275mol
中和热:在25℃和101kpa下强酸稀溶液与强碱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出57.3kJ的热量
【思考讨论】
中和反应热测定实验中产生实验误差的原因有哪些?
【注意事项】
①实验中用温度计先后测量酸溶液、碱溶液及混合溶液的温度时,使用同一支温度计可减小实验误差,且测量完一种溶液后 ,温度计必须用水冲洗干净并用滤纸擦干。温度计的水银球要完全浸入溶液中,且要稳定一段时间后再记下读数。
②反应物应一次性迅速加入,且避免有液体溅出。
③实验操作时动作要快,尽量减少热量的损失。
④重复实验3次,取3次实验数据的平均值。
kJ/mol
0.418(t2 - t1)
0.025
Q
n
=
思考1:为什么不用环形铁搅拌棒?
铁与盐酸之间会发生反应,另外铁的导热性好,这样
都会造成热量的损失。
思考2:实验中所用HCl和NaOH的物质的量比为何不是1∶1而是NaOH过量?
答:为了保证0.50 mol/L的盐酸完全被NaOH中和,
采用0.55 mol/L NaOH溶液,使碱稍稍过量。
不宜用盐酸过量:因为在空气中盐酸相对碱稳定,碱极易与空气中CO2反应,故如果盐酸过量,此时所用的碱很难保证完全与HCl反应
本实验中若把50 mL 0.50 mol/L的盐酸改为50 mL 0.50 mol/L醋酸,所测结果是否会有所变化?为什么?若反应中有沉淀生成,测定结果又如何变化?
否。因中和热是指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 H2O时放出的热量,其数值与反应物的量的多少无关,故所测结果应基本和本次实验结果相同(若所有操作都准确无误,且无热量损失,则二者结果相同)。
若改用100 mL 0.50 mol/L的盐酸和100 mL 0.55 mol/L的NaOH溶液,所测中和热的数值是否约为本实验结果的二倍(假定各步操作没有失误)?
会有所变化。因为醋酸为弱电解质,其电离时要吸热,
故将使测得数值偏小。 若有沉淀形成,数值偏大。
【思考3】
中和热:在25℃和101kpa下强酸稀溶液与强碱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出57.3kJ的热量
弱酸弱碱稀溶液,因为电离吸热,故生成1molH2O放热 < 57.3 kJ
强酸强碱浓溶液,因为稀释放热,故生成1molH2O放热 >57.3 kJ
小结:中和反应反应热
中和反应的本质是“H++OH- === H2O”,此处排除稀释(或溶解)过程的热量变化及弱酸(或弱碱)电离过程中的热量变化,以及沉淀生成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练习]50 mL 0.50 mol/L盐酸与50 mL 0.55 mol/LNaOH溶液在图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用品是 。
(2)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 。
(3)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求得的中和热数值 (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4)实验中改用60 mL 0.50 mol/L盐酸跟50 mL 0.55 mol/L 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 (填“相等”“不相等”),所求中和热 (填“相等”“不相等”),简述理由。
(5)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代替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会 ;(均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环形玻璃搅拌棒
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损失
偏小
不相等
相等
因为中和热是指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 H2O所放出的能量,与酸碱的用量无关
偏小
【问题1】
你能列举常见的放热、吸热反应吗?
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
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中和反应
金属与水或酸
生石灰和水反应
铝热反应
燃烧反应
1.氢氧化钙与氯化铵晶体的反应
2. C(s) + CO2(g) == 2CO(g)
3. 水煤气制取:C(s) + H2O(g) ==CO(g) + H2(g)
4.大多数分解反应

高温
一个化学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与条件无任何关系。
从能量角度分析,化学反应为什么会产生反应热?
内能:体系内物质的各种能量的总和,受温度、压强和物质的聚集状态等影响。
宏观
焓(H):等压条件下,与内能有关的物理量。单位kJ/mol 或 kJ·mol-1
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角度看:
吸热反应:
ΔH为“+”或ΔH>0
ΔH=生成物能量-反应物能量
反应物
生成物
能量
放热反应
反应物
生成物
能量
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ΔH为“-”或 ΔH<0
宏观分析
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恒压条件下,反应热等于反应的焓变
键能:断裂1mol化学键吸收的能量或
形成1mol化学键放出的能量。
从能量变化的原因角度分析,化学反应为什么会产生反应热?
微观
吸收能量679 kJ
释放能量862 kJ
H = 183 kJ/mol
任务二 探究化学反应中为什么会有反应热
微观分析
断裂
生成
吸收
放出
能量变化原因
总能量
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图例
放热(吸热)过程≠放热(吸热)反应;因为物理变化过程中也会有能量变化
反应 类型 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
化学反应 中的能量 变化与计算
反应类型 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与计算 ①a表示断裂旧化学键 吸收 的能量,也可以表示反应的  活化能 。 ②b表示生成新化学键 放出 的能量,也可以表示活化分子变成生成物分子所 放出 的能量。 ③c表示反应的 反应热  ΔH=(a-b) kJ·mol-1= -c kJ·mol-1 ΔH=(a-b) kJ·mol-1= +c kJ·mol-1
ΔH=H( 生成物 )-H( 反应物 ),单位kJ·mol-1 ΔH= 反应物 键能总和- 生成物 键能总和,单位kJ·mol-1
化学键 N≡O Cl—Cl Cl—N N==O
键能/ (kJ·mol-1) 630 243 a 607
1.已知几种化学键的键能数据如下表所示(亚硝酰氯的结构式为Cl—N==O):
则反应2NO(g)+Cl2(g) = 2ClNO(g)的ΔH= kJ·mol-1(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
289-2a
根据ΔH=反应物总键能-生成物总键能知,ΔH=2×630 kJ·mol-1+243 kJ·mol-1
-2×(a kJ·mol-1+607 kJ·mol-1)=(289-2a) kJ·mol-1。
2.已知: P-P P—O P=O O=O
键能(kJ/mol) 197 360 585 498
则:P4(s)+5O2 (g) =P4O10(s)的焓变为多少?
3.已知H—H键的键能为436 kJ/mol,N—H键的键能为391 kJ/mol,根据化学方程式:N2(g)+3H2(g) 2NH3(g) ΔH=-92.4 kJ/mol,则N≡N键的键能是( )
A.431 kJ/mol B.946 kJ/mol
C.649 kJ/mol D.896 kJ/mol
B
归纳总结
(2)焓变与键能的关系
①ΔH=反应物键能之和-生成物键能之和。
②常见1 mol物质中化学键数目:
物质 金刚石 SiO2 P4 CO2 CH4
化学键 C—C Si—O P—P C==O C—H
化学键数目 2NA 4NA 6NA 2NA 4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