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咏物言志类(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咏物言志类(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6 19:21: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鹭鸶
杜牧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鹭鸶
罗隐①
斜阳澹澹柳阴阴,风袅寒丝映水深。
不要向人夸素白,也知常有羡鱼心。
【注】罗隐:从唐大中十三年(859年)底进入京师开始,参加十多次进士试,全部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改名罗隐,隐居于九华山。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诗和罗诗题材相同,两首诗都是以大自然的鹭鸶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杜诗先写鹭鸶的外形特点和其捕鱼的情景,然后描绘了它们惊飞远去的画面。
C.罗诗写鹭鸶洁白的羽毛随风摆动,鹭鸶自视清高,不需要人们来夸耀其洁白。
D.这两首诗都借鹭鸶来抒发情感,但抒发的情感不同,其中罗诗具有讽刺意味。
2.这两首诗都写了鹭鸶,但运用的手法和描写的鹭鸶形象都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枯树①
韩愈
老树无枝叶,风霜不复侵。
腹穿人可过,皮剥蚁还寻。
寄托惟朝菌,依投绝暮禽。
犹堪持改火②,未肯但空心。
【注】①本诗是诗人晚年所作。②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所用树木种类不同,故名。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枯树无枝无叶,只剩下树干,到了严寒季节,枯树不再惧怕风霜的侵袭。
B.枯树树干已经腐朽了,树皮很容易剥离,剥下之后,蚂蚁会来寻觅食物。
C.枯树上长满了菌类植物,到了傍晚,也没任何飞禽会选择到枯树上栖息。
D.枯树虽没有其他的用途,但可用作改火,可见空心也有意想不到的好处。
4.诗人写出了枯树的哪些特点?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遇(其二)
陈子昂
兰若①生春夏,芊蔚②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③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感遇(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①兰若,指兰花和杜若,皆是草本植物。②芊蔚,草木茂盛。③朱蕤,红色的花。
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诗“幽独空林色”一句,诗人赞美兰若秀色超群,“幽独”也正是诗人孤高的自我写照。
B.陈诗“迟迟”“袅袅”二词分别形容“白日”“秋风”,写出白天渐短、秋风吹拂的特点。
C.张诗的一、二句对仗工整,“葳蕤”点出兰草迎春勃发之势,“皎洁”突显秋桂高洁之质。
D.张诗的三、四句,写山中隐者听说林中花木盛开,兰桂齐芳,又适逢佳节,心中颇为欣喜。
6.两首诗都写到了兰花,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
左掖梨花①
唐 邱为
冷艳全欺雪,余香乍入衣。
春风且莫定,吹向玉阶飞。
东栏梨花
宋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①左掖:官城正门左边的小门,也是唐时门下省的代称。《唐诗训解》评此诗:“此咏梨花而起近君子之想。”
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邱诗与苏诗都以梨花为直接描写对象,题材大体相似,体裁上同属于绝句
B.邱诗所写的梨花冰肌玉骨、艳丽清香,苏诗着重写梨花之白,未涉及香气。
C.邱诗用村托的手法写出梨花的特点,神形兼备,苏诗则使用了烘托的手法
D.邱诗的“春风”“玉阶”具有象征性,苏诗的“东栏”“一株雪”用法类似。
8.诗人同咏梨花,展现的情感态度并不相同,结合两首诗歌后两句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州宅堂前荷花
范成大
凌波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范成大,南宋诗人,江苏苏州人,号“石湖居士”,石湖位于苏州西南。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把荷花比喻为仙女,描绘了荷花摇曳的动态美,也写出了它的静态美。
B.三四句写荷花早上迎着朝露有意开放,然后被无情的阳光晒得收起了花瓣。
C.诗人由眼前的荷花想到生长在污泥中的藕根,再由藕写到水面开放的荷叶。
D.“接天云锦”写荷花盛开的景象,与“接天莲叶无穷碧”有异曲同工之妙。
10.同样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邻女东窗海石榴
李白
鲁女东窗下,海榴世所稀。
珊瑚映绿水,未足比光辉。
清香随风发,落日好鸟归。
愿为东南枝,低举拂罗衣。
无由共攀折,引领望金扉。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两句运用记叙、描写和议论,勾勒出一幅“花面交相映”的美丽图景。
B.海石榴不管是外形还是内在品质都可称得上是世间珍品,鲁女是喜欢它的。
C.第五句正面描写海石榴,第六句中“落日”“好鸟”侧面衬托海石榴的美好。
D.诗歌以诗人伸长脖子痴痴望着鲁女的“金扉”作结,卒章显志,富有韵味。
12.有人认为此诗主要是咏海石榴,也有人认为主要是赞鲁女,你赞同哪一种看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杨柳枝词
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杨柳枝
刘禹锡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1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白诗和刘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柳树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情物交融。
B.两首诗都写道了柳树的生长环境,两者因为不同的生长环境而具有不同的命运。
C.白诗中,“一”和“千万”突出柳树生机勃勃;刘诗中,“旧”突出诗人和“美人”分别之久。
D.白诗含蓄委婉,有如民歌;刘诗构思精巧而且用语精炼,词约义丰,结构严谨。
14.这两首诗中,柳树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风
(唐)李商隐
春风虽自好,春物太昌昌。
若教春有意,惟遣一枝芳。
我意殊春意,先春已断肠。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一二句写出春风吹拂,万物复苏的繁荣景象,表达了作者的欣然愉悦之情。
B.诗人才华卓越,但一生经历曲折,本诗三四句以一假设,抒写了诗人的美好愿望。
C.这首诗构思独特,情感凄凉,短小精悍之中抒写了诗人心中的种种愁情。
D.本诗是一首咏物诗,和《锦瑟》一样,都可以体会到诗人对爱情的独特解读。
16.赏析诗歌最后两句,并结合诗句谈谈本诗中蕴含的理趣。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白鹇①
【明】徐渭
片雪簇寒衣,玄丝绣一围。都缘惜文采,长得侍光辉。
提赐朱笼窄,羁栖碧汉违。短檐侧目处,天际看鸿飞。
【注】徐渭曾为浙闽总督胡宗宪幕客,胡宗宪送其一只白鹇,徐渭以此题诗。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开首两句直切题面,写出白鹇最显著的特征:白色的羽毛像是一片片雪花结成的寒衣,又在上面绣了一圈圈细细的黑丝线。
B.颔联中的“文采”,既可以指文章辞采,又可以指美丽的花纹,诗人借白鹇毛色美丽而为人所爱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一语双关。
C.颈联用纪实的笔法写到了白鹇鸟的由来,“提赐”二字带有明显的感彩,语气中流露出诗人对胡宗宪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
D.尾联是诗歌的点睛之笔,写得非常有力。最后两句所描绘的形象,保持在一个未结束的动态上,行文戛然而止却又富有余韵。
18.咏物诗最早可以追溯到屈原的《橘颂》,拿橘树比拟自己的德行,单纯的托物言志,只要求切合物、我双方;而徐渭的《白鹇》是托物向他人言自我之志,就必须切合物、我、对方三者。这首诗对所涉及的三个方面,都照顾得相当周到。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咏镜
陈维崧
香奁凉鉴蟠金兽,背压蛟螭钮。玉人偏妒小菱花,惯是团圆两字不如他。翠鸾莫道心如铁,春笋曾提挈。红尘涴①处奈他何,我亦受人怜惜为人磨。
【注】涴:染,污。
1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极写此镜制造之精工,“香奁”表明其为闺中佳丽所用之物。
B.“菱花”在本词中代指佳人之镜;因镜子太美,从而引起佳人之妒。
C.下片开头陡转一笔,以人喻物,开展人与镜的对话,是人慰镜之语。
D.“翠鸾”指鸾镜,因镜上有鸾凤雕饰;“春笋”此处代称玉人之纤指。
20.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最后两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罗隐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是那些富人官宦围炉赏雪时发出的“瑞雪兆丰年”的感慨,“尽道”二字暗含讥讽。
B.第二句的疑问是无须回答的,此句如当头一棒,令那些“尽道丰年瑞”者哑口无言。
C.第三、四句写出长安城内也有穷人,“瑞雪”已经没有太大意义,所以“瑞雪”应少点。
D.这首诗语言质朴无文,平淡无奇,但是反复吟咏之后就会感受到一种发人深省的艺术力量。
22.本诗和柳宗元的《江雪》都以“雪”为物象,但是表达方式和情感却不相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友人鸳鸯之什(其一)
崔珏
翠鬣红毛舞夕晖,水禽情似此禽稀。
暂分烟岛犹回首,只渡寒塘亦并飞。
映雾尽迷珠殿瓦①,逐梭齐生玉人机②。
采莲无限兰桡女,笑指中流羡尔归。
[注]①一俯一仰成对组合的瓦叫“鸳鸯瓦”,是人们根据鸳鸯比翼双飞的形状制作、排列的。②绣有鸳鸯图案的锦缎织品称为“鸳鸯锦”,象征夫妻恩爱、和睦。
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以“翠”“红”二字突出鸳鸯羽毛的鲜艳,“舞”字使夕阳下鸳鸯戏水的画面气势飞动,意趣盎然。
B.颔联中的“烟岛”“寒塘”点明鸳鸯飞鸣宿食范围之大,鸳鸯不忍分离片刻,故频频回首相呼。
C.尾联写采莲姑娘结伴归来,见鸳鸯比翼双飞,顿生“愿作鸳鸯不羡仙”之意,相互戏谑、祝愿。
D.本诗章法完密,音韵谐婉,首联提纲挈领,写鸳鸯形之美、情之深,尾联别开意境,引人联想。
24.本诗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咏鸳鸯?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禾熟
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注]李纲,南宋四大名臣之一,政治家,极力主张抵抗金人与革新内政。本诗是李纲于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被贬武昌所作。
2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诗首句“千”非实指,而是极言牛的付出,与“但愿众生皆得饱”一起体现了诗人勤政忧民的人格。
B.李诗第二句体现了牛的筋疲力尽却又遭人伤害的处境,这既是病牛之“病”的体现,也是作者自喻。
C.孔诗一、二句融情于景,视觉嗅觉相结合,饱满呈现了一幅秋后丰收图景,融入了作者内心的喜悦。
D.两诗最后一句都写到了夕阳,一“残”一“斜”,一字之差,但诗人所呈现的思想境界却大不相同。
26.钱钟书先生将此两首诗都选入他的《宋诗选注》,他认为两首诗中的牛“貌同心异”,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双双燕·咏燕
史达祖
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芹泥②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栏独凭。
【注】①差(cī)池:燕子飞行时有先有后,尾翼舒张貌。②芹泥:水边长芹草的泥土,燕子常用来筑巢。
27.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春社了”,词人只点明了节候,却让读者自然联想到燕子归来,含蓄蕴藉。
B.“欲”“试”“还”“又”四字,将双燕择巢时的心理变化层次生动地表现出来。
C.“飘然快拂”两句描绘出双燕从花梢一掠而过的情状,色彩鲜明,富有动态美。
D.“便忘了、天涯芳信”笔锋由燕转到人,写出了女子对心上人忘记写信的埋怨。
28.有人评价此词着意写春燕,有咏物词“绝唱”之称。请结合下阕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①(节选)
苏轼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满山总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建佳人在空谷。
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②。
咏白海棠③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④,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黄州期间。②华屋:代指富贵人家。③此诗出自《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④月窟:月宫。缟袂:代指白绢做的衣服。
29.下列对这两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诗和林诗都以海棠为直接的吟咏对象,且都着眼于海棠生长环境的刻画。
B.苏诗前四句以侧面烘托刻画海棠的形象,而林诗前四句从正面来刻画形象。
C.苏诗以“佳人”写海棠的孤高形象,与林诗“怨女”内涵有异曲同工之妙。
D.苏诗后四句以直抒胸臆的手法做结,明显不同于林诗后四句以景结情手法。
30.托物言志是咏物诗的最大特点,两首诗借海棠所言之志有何异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①。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 海鸥何事更相疑②。
一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注释】①菑,此泛指农田。②野老:此是诗人自谓。争席:《庄子 杂篇》记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海鸥相疑:《列子 黄帝篇》记载,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
3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诗首联写极具生活气息的田家景象,一“迟”字,奠定了全诗情感基调。
B.刘诗首句以“芳草”等意象组成一幅生意盎然的画面,烘托了白鹭的美好。
C.王诗尾联用典,一正一反,表达了作者对与之“争席”的世俗之人的厌恶。
D.刘诗将“白鹭”人格化,用“立”“叹”等词表现其独立斜阳的姿势情态
32.两诗都有“白鹭”这一意象,但题材不同,寄寓的情感也各异。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池上絮①
(唐)韩愈
池上无风有落晖,杨花晴后自飞飞。
为将纤质凌清镜,湿却无穷不得归。
柳絮
(宋)卢梅坡
晴栏看尽柳花飞,一段风情不自持。
若使化为萍逐水,不如且作絮沾泥。
【注】①絮:柳絮,柳树的花。诗中的“杨花”即柳絮。
3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七绝均以“花”称柳絮,都写到柳絮在晴空飘舞飞扬,颇具审美意趣。
B.韩诗将柳絮置于池面晚霞映水的场景进行描写,卢诗并未描写此种场景。
C.韩诗中的“自飞飞”和卢诗中的“一段风情”,均着意于表现柳絮的风韵。
D.韩诗以“不得归”突出春逝,卢诗用“看尽”点明春暮,有异曲同工之妙。
34.这两首诗分别蕴含怎样的人生启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慈姥竹
李 白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
不学蒲柳凋,贞心尝自保。
3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用“竹”“石”“江”“岛”等意象,勾勒出一幅竹林与江岛相互映衬的美景。
B.第四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竹声,突出慈姥竹给人带来的早春的寒意。
C.五至八句运用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描写慈姥竹,语言生动明快,富有表现力。
D.诗歌第七句和《论语》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两句所用表现手法相同。
36.竹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心中具有很高的地位,他们将竹子作为品格高尚的化身,且常常以竹自喻。请结合这首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池上竹下作
【唐】白居易
穿篱绕舍碧逶迤,十亩闲居半是池。
食饱窗间新睡后,脚轻林下独行时。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
何必悠悠人世上,劳心费目觅亲知?
公余对竹
【宋】王禹偁
冠褐①飘飘乍退公,引吟留坐一丛丛。
买添②幽景浑无价,洗却③繁阴别有风。
曾任雪欺终古绿,也从桃映暂时红。
此君合是吾庐物,会种婵娟伴钓翁。
[注]①冠褐:粗布冠带。②买添:再买。③洗却:除了。
37.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诗首联都直接扣题,前者写翠竹荫蔽、池水依伴的优美环境;后者写公事之余的生活。
B.白诗颌联写诗人饱食安睡之后信步竹林间的情景,王诗颔联写诗人居住环境的清幽与难得。
C.白诗颈联用拟人手法表明选择师友的标准,王诗颈联用比喻手法抨击趋时媚俗的污浊世风。
D.白诗中“悠悠”意为忧思、忧心忡忡的样子,王诗中用“婵娟”一词代指形态美好的竹子。
38.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
39.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题小松
李商隐
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
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
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石功。
为谢西园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小松》以桃李春日之盛对比小松孤秀,以桃李冬日之摇落对比小松青葱,以桃李的“枯荣事”对比小松的“柱石功”。
B.从语言风格上看,《题小松》质朴平易,不同于《锦瑟》的含蓄委婉,体现出作者多样的诗歌风貌。
C.《小松》中“出”字用的精妙,内容上写出松由小变大的生长过程,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D.《小松》后两句笔锋一转,连用两个“凌云”,写出小松长大后的挺拔之姿,发出深深的慨叹。
(2)李诗以 ,杜诗以 ,来表现松之“小”。(用原文作答)
(3)两首诗借“小松”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C 2.①杜诗运用了白描和比喻手法,运用白描勾勒出了鹭鸶“雪衣公子”的形象,还把落在树上的一群鹭鸶比作一树梨花,突出了鹭鸶的洁白和美丽。②罗诗运用拟人和对比手法,写鹭鸶虽有“素白”的外表,却有“羡鱼”的内心,突出了鹭鸶的庸俗和道貌岸然。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鹭鸶自视清高,不需要人们来夸耀其洁白”错。应理解为“鹭鸶不要向人们夸耀自身的洁白”。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杜诗运用了白描和比喻手法,“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开首两句,并不是什么特殊的赞语,而是通俗朴白的写实,然而就是这样一落笔,一群“雪衣公子”洁白美丽的形象,夕阳西下,蔽于溪影之中待机捕食鱼、虾的习性和机智,却全被描绘出来了,运用白描勾勒出了鹭鸶“雪衣公子”的形象。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一个“惊”字,便把眼前之景推向了远处,顺势以“碧山”映衬出飘然远去的白鹭,而这群飘飞的白鹭又装点了青绿色的远山。山青鹭白,晚霞渐逝,这是一幅优美的图画。真是情景交融、自然浑成。可是,诗人并没有满足于此,他接着展开想像的翅膀,好像暗暗地问了自己一句:“远映碧山”的点点白鹭究竟像什么呢?哦,像雪白的梨花在静谧而轻轻的晚风中飘然落下的美妙景象!把落在树上的一群鹭鸶比作一树梨花,突出了鹭鸶的洁白和美丽。
②罗诗“不要向人夸素白,也知常有羡鱼心”意思是不要再向人们夸赞自己如何如何洁白,你自己也经常有想吃鱼的念头呀!那些贪婪而又“此地无银三百两”者道貌岸然,衣冠楚楚,但灵魂未必像衣衫那么素净,心底未必如面容那般慈和,虽然像鹭鸶有“素白”的外表,但也如鹭鸶那样,“羡鱼心”比谁都来得厉害。诗十分含蓄,一个“羡”字,力能扛鼎。作秀的贪官,你最终能骗得了谁,又能骗多久呢?这两句运用拟人和对比手法,写鹭鸶虽有“素白”的外表,却有“羡鱼”的内心,突出了鹭鸶的庸俗和道貌岸然。
3.D 4.(1)特点:
①光秃秃的,无枝无叶。
②树干已空,可穿行而过。
(2)①寄寓了诗人的人生感悟。枯树虽不惧“风霜”的打击,但也没有鸟儿去投奔;诗人有世态炎凉之感,但能坦然面对。
②寄寓着诗人积极面对现实处境的人生态度。枯树虽已老朽,还可用作改火,能发挥余热,诗人也想着发挥人生余热。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可见空心也有意想不到的好处”理解错误。这里是说空了心的枯树也有用途,而不是“空心也有意想不到的好处”。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对于枯树的特点,诗句“老树无枝叶,风霜不复侵”的意思是:老树上已没有枝叶;风霜已不再侵袭它。从中可见它光秃秃的,无枝无叶。
“腹穿人可过,皮剥蚁还寻”的意思是:树干洞穿可使行人穿过;树皮剥落甚至还滋生了蚂蚁。可见它树干已空,可穿行而过。
在情感方面,首先,该诗寄寓了诗人的人生感悟。“老树无枝叶,风霜不复侵”,诗人开篇点题,他眼前的这棵枯树是如此不堪,在风霜雨雪的侵袭之下,它的枝叶早已凋落净尽,只剩下树干,兀立在天地之间。它仅剩的枝干向天空伸展,凛然有一种悲壮感,此时,他已不再畏惧风霜,坚守着作为一棵树的尊严。“寄托惟朝菌,依投绝暮禽”,诗人发现,枯树的处境是如此寂寥。它行将腐朽的枝干,为朝生暮死的菌类提供了暂时的安身之地,除此之外,再无生命来眷顾它,甚至归飞的暮鸟,都不在它身边稍坐停留。树木如此孤寂,人生亦如是。诗人有世态炎凉之感,但能坦然面对。
其次,寄寓着诗人积极面对人生的现实处境。“犹堪持改火,未肯但空心”,在诗人看来,眼前的这棵枯树,自有它的价值,至少可以拿它来做钻木取火的材料,为世人带来火种。即使枯朽,也要发一分热,尽一份力,不肯只是内心空空如也。诗人借此表达自己的价值观,要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在人生的暮年,诗人以枯树自比,托物言志,虽至人生暮年,仍旧壮心不已,心中仍有一份光,仍希望发一份热。
5.D 6.①陈诗托物言志,诗人表面上以“幽独空林色”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借此比喻(象征)自己出众的才华,通过“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等语句借写兰若芳华尽失最终枯萎凋谢的变化,象征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透露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
②张诗写兰逢春而葳蕤,这是它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诗人用兰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表达了不慕求虚荣、不求人知的品质及孤芳自赏,洁身自好,坚贞清高的气节,展现了恬淡从容、超脱物外的襟怀。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兰桂齐芳”和“适逢佳节”错,“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意思是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即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士,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并不是写桂花。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1)陈诗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或“象征”)的手法。诗歌的首联写到春夏时节兰若花叶茂盛,颔联又以群花的失色来反衬兰若的卓然风姿,写出了诗人对兰若秀色超群的赞美。而最后两联写到秋风渐起,兰若芳华尽失最终枯萎凋谢,所以本诗写出了兰若由茂盛到芳华尽失直至枯萎的过程,但诗人表面上是在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际上是通过对兰若的描写来写自己,借此比喻(象征)自己出众的才华。通过“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等语句借写兰若芳华尽失最终枯萎凋谢的变化,象征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透露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
(2)张诗也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歌的首联,作者用整齐的对偶句点明了自己的歌咏对象——春兰与秋桂。并用“葳蕤”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的特点,颔联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它们自有芳心美意,遇时而发,不求人知。尾联点明兰散发芳香并非有意希求人们来折取它,欣赏它,而是纯粹出于它们的本性。尾联“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两句以春兰不因无人采折而失去芬芳美质,来比喻自己志洁行芳,不求人知的高雅情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不肯廉价赢得美名的清高志趣和内心的恬淡从容。
7.D 8.①邱诗以梨花喻己,寄语春风莫让梨花自开自落,表达了诗人希望被赏识、渴望报国的积极态度。②苏诗诗人看到梨花盛开,生发人生短促的惆怅;也表达自己淡看人生、高洁自清的情怀。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意象、手法等的能力。
D.“……具有象征性,苏诗的‘东栏’‘一株雪’用法类似”错误,“东栏”指的是东边的栏杆,不具有象征性。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邱诗,“冷艳全欺雪,余香乍入衣”写出了梨花的冰肌玉骨、洁白晶莹,明丽脱俗,余香飘散,开始浸染衣靴。“春风且莫定,吹向玉阶飞”是诗人呼吁春风,暂且不要停息,将花瓣儿吹向皇宫的台阶。用梨花的洁白形容诗人自己清廉的品德,用象征的手法表露了自己希望受到重视的心情。
苏诗,“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两句描写如雪般的梨花颜色淡淡,柳条已长得郁郁葱葱,柳絮飘飞的时候梨花也已经盛开,布满了全城写出春天已逝,难以复返。“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写诗人心绪惆怅地站在东栏旁,恰似花开正盛的梨树,居俗世而自清,又有几人能看透这纷杂的人生。既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短促的惆怅,又表达自己淡看人生、高洁自清的情怀。
9.B 10.(1)相同点:两者都描写了荷花的高洁,抒发了对荷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不同点:①周文侧重托物言志,借荷花表达出坚守理想和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②范诗尾联由州宅堂前的荷花,想象自己家乡石湖荷花盛开的景象,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归隐之情。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B.“然后被无情的阳光晒得收起了花瓣”错,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荷花在夕阳中收起了叶子,显得高冷无情。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解答该题需要联系所学周敦颐的《爱莲说》的内容,以及本诗全诗进行作答。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敦颐的《爱莲说》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并借写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表达自己坚守道德理想,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联系本诗前三联可知,堂前的小池之中,一丛丛荷莲如凌波而行的女神,在静静地散发它们的芳香。在阵阵的微风中,它们翩翩起舞,如贵妃醉酒一般表现着戏文。早晨,朝露普降,莲荷开放得精精神神,如有情有意的姑娘;傍晚,斜阳西下,荷莲显得无精无采,满含委屈送走晚霞。它虽然生长在污泥之中,但它洁白如雪,一尘不染……该诗表达了同样的情感。
细读诗歌尾联,联系诗歌注释可知,该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尾联中却提到自己的故乡“石湖”,传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任官之际赏花却想到故乡的花、物,从侧面隐隐传达出诗人的归隐之情。
11.B 12.示例一:此诗主要是咏海石榴。(1)全诗始终围绕海石榴来写,前两句总写海石榴是珍稀品种,第三至六句分别从色泽、香味两个方面正面描写石榴花,七八句写诗人希望成为石榴花枝的愿望,最后两句写诗人想要攀折石榴花枝而又“无由”的感慨。(2)整首诗中,海石榴是主体,是实写;鲁女是陪衬,是虚写。
示例二:此诗主要是赞鲁女。(1)全诗始终围绕鲁女来写,前两句总写鲁女倚立在东窗旁欣赏海石榴,第三至六句分别从色泽、香味两个方面正面描写石榴花,暗寓鲁女丽质脱俗,七八句写诗人希望成为石榴花枝,去拂动鲁女的罗衣,最后两句写诗人无法实现和鲁女一起攀折石榴花枝的惆怅。(2)整首诗中,诗人写石榴花是为了衬托鲁女的美好,表达诗人对鲁女的爱慕之情。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A.“一二两句运用记叙、描写和议论”错,“鲁女东窗下,海榴世所稀”,意思:美丽的山东女郎的窗下种植了一株世上罕见的海石榴。所以,一二两句是记叙,没有描写和议论。
C.“‘落日’‘好鸟侧面衬托海石榴的美好”错,“落日好鸟归”意为:黄昏时候鸟儿纷纷回到树上的巢穴。“落日”没有从侧面衬托,只是交代了鸟儿归巢的时间。
D.“卒章显志”错,诗歌的结尾是说没有机会与你一起共攀同折花枝,只好伸长脖子看望你闺房描金的门窗,并没有直接点明诗歌的主题。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以认为“此诗主要是咏海石榴”,也可以认为“此诗主要是赞鲁女”,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1)如果认为此诗主要是咏海石榴,理由如下:
前两句中“海榴世所稀”,是说这株海石榴世上稀少罕见,“稀”总写海石榴是珍稀品种;
第三至六句意为:即使是映照绿水的珊瑚也没有石榴的绿叶滋润。海石榴散发的清香随风飘洒,黄昏时候鸟儿纷纷回到树上的巢穴。这四句分别从色泽、香味两个方面正面描写石榴花;
七八句“愿为东南枝,低举拂罗衣”,意为:我愿意变为海石榴树上那朝向东南的枝条,低低地垂下,时时牵拂你的绣花衣裙。这两句写诗人希望成为石榴花枝的愿望;
最后两句,意为:没有机会与你一起共攀同折花枝,只好伸长脖子看望你闺房描金的门窗。写诗人想要攀折石榴花枝而又“无由”的感慨。
整首诗中,海石榴是主体,是实写;鲁女是陪衬,是虚写。全诗始终围绕海石榴来写,所以,此诗主要是咏海石榴。
(2)如果认为此诗主要是赞鲁女,理由如下:
前两句“鲁女东窗下,海榴世所稀”,意为:美丽的山东女郎,她的窗下种植了一株世上罕见的海石榴。总写鲁女倚立在东窗旁欣赏海石榴;
第三至六句意为:即使是映照绿水的珊瑚也没有石榴的绿叶滋润。海石榴散发的清香随风飘洒,黄昏时候鸟儿纷纷回到树上的巢穴。这四句分别从色泽、香味两个方面正面描写石榴花,暗寓鲁女丽质脱俗;
七八句“愿为东南枝,低举拂罗衣”,意为:我愿意变为海石榴树上那朝向东南的枝条,低低地垂下,时时牵拂你的绣花衣裙。这两句写诗人希望成为石榴花枝,去拂动鲁女的罗衣,最后两句,意为:没有机会与你一起共攀同折花枝,只好伸长脖子看望你闺房描金的门窗。写诗人无法实现和鲁女一起攀折石榴花枝的惆怅。整首诗中,诗人写石榴花是为了衬托鲁女的美好,表达诗人对鲁女的爱慕之情。全诗始终围绕鲁女来写,所以此诗主要是咏海石榴。
13.C 14.①白诗中的柳树寄寓了诗人的感情,柳树拥有优美的姿态和色泽,但因生长在荒园里,而不能得到人的欣赏,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②刘诗中的柳树烘托出浓浓的离别氛围,引起诗人对二十年前送别场面的回忆,有助于表现诗人对“美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都是以柳树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错,刘诗不是咏物诗,是写景抒情诗。
B.“两者因为不同的生长环境而具有不同的命运”错,刘诗中的“杨柳”是触发诗人对故人的思念之情的触发物,并没有写道“杨柳”的命运。
D.“白诗含蓄委婉”错,白诗明白晓畅。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白居易的诗前两句写景,极写柳树的美态,柳树寄寓了诗人的感情,柳树拥有优美的姿态和色泽;后两句写的是诗人对柳树的遭遇及自己的评价因为柳树所生之地不得其位,生长在荒园里,而不能得到人的欣赏,寓意怀才不遇而鸣不平,含蓄地抨击了统治者埋没人才的做法,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
刘诗写岸边千条万条的柳丝,借柳树烘托出浓浓的离别氛围,见“杨柳”而引出二十年前的离情,引起诗人对二十年前送别场面的回忆,有助于表现诗人对“美人”的思念之情,从而体会到诗人对故人的思念。
15.A 16.①诗人直抒胸臆,说“我意”不与“春意”同,以上天总是事与愿违,表达出内心的无奈与感伤,悲叹春天流逝,更觉寸断肝肠。②理趣:花朵不会逐个开放,自然界有其固有的运行规律,不会因为个人主观情感随意调解变化。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表达了作者的欣然愉悦之情”说法有误。一二句中虽然写出春风吹拂,万物复出,但一个“太”字则表露出诗人的担忧。担忧太过“昌昌”,也会快速凋谢,不免乐极生悲。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诗歌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唉,我的心意和春风的心意大有不同啊,其实在春未到的时候我就已经感到哀伤了。从“我意殊春意”“断肠”可看出,作者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手法,说“我意”不与“春意”同,以上天总是事与愿违,表达出内心的无奈与感伤,悲叹春天流逝,更觉寸断肝肠。
诗句中,作者借“春风虽自好,春物太昌昌”一句,说明自己认为春风固然美好,但是被春风催发的春天景物过于繁盛了。人皆喜爱一元伊始、万物复苏、万象更新、万紫千红的烂漫春光,作者却担心物极必反,盛极则衰。因此,他说“若教春有意,惟遣一枝芳”,希望花朵逐个开放。然而,最终结果是“我意殊春意”。由此可见,花朵不会逐个开放,自然界有其固有的运行规律,不会因为个人主观情感随意调解变化。
17.C 18.①切合物:作为咏物诗,每一句都紧扣白鹇鸟,白鹇因为毛色美丽而为人所爱,自己因擅于写文章而被收罗幕中。
②切合我:诗人希望离开幕府的理由和鸟向往自由的本性相同,诗人借鸟儿“羁栖”在狭窄的“朱笼”,“侧目”看“鸿飞”,委婉地表达了希望奋飞到自由天地的意愿。
③切合对方:交代了作诗的缘起——胡宗宪赠送白鹇,对胡宗宪保持了适当的恭敬和真诚的感激。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C.“‘提赐’二字带有明显的感彩,语气中流露出诗人对胡宗宪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错误,颈联中的“窄”带有明显的感彩,显露出寄寓之意:总督府对徐渭来说是个狭隘的、不自由的牢笼。鸟儿“羁栖”在笼,隔绝了广阔的蓝天,虽然生活优越,却是违逆本性的,徐渭在总督府的状况也是如此。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切合物:“片雪簇寒衣,玄丝绣一围”写白鹇最显著外在特征,“都缘惜文采,长得侍光辉”一语双关,借白鹇毛色美丽而为人所爱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即自己因擅于写文章而被收罗幕中。
切合我:“提赐朱笼窄,羁栖碧汉违。短檐侧目处,天际看鸿飞”,鸟儿“羁栖”在狭窄的“朱笼”,“侧目”看“鸿飞”,这也是徐渭自己在总督府状况的体现,他感到不自由,诗人希望离开幕府的理由和鸟向往自由的本性相同,委婉地表达了希望飞到自由天地的意愿。
切合对方:根据注释及“提赐朱笼窄”可知,这只白鹇是胡宗宪赠送的,所以诗中对胡宗宪保持了适当的恭敬和真诚的感激。
19.B 20.①表明女主人和她心爱的镜子一样,长期为人世间的红尘所涴染,受人怜惜又为人厮磨。②这两句语意双关,把镜的遭遇和人的命运联在一起。③词人的情感寄寓其中,在暖心宽慰鸾镜的同时咏叹身世悲辛。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因镜子太美,从而引起佳人之妒”说法有误。不是因为镜子太美而引起佳人之妒,而是因为镜子一般都是圆形,寓团圆之意,而玉人之遭遇,却难能团团圆圆。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
这是一首咏铜镜的词作,陈维崧将自身形象融进所咏之物中,主体与客体在词中相得益彰,达到了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
整首词最后两句“红尘涴处奈他何?我亦受人怜惜为人磨”,承接前文,女子对着铜镜说着深情款款的温慰之语,表明女主人和她心爱的镜子一样,长期为人世间的红尘所牵绊,同样是受人怜惜又为情所困。所以,词人在这里表明女主人和她心爱的镜子一样,长期为人世间的红尘所涴染,受人怜惜又为人厮磨。
这两句语意双关,词人把铜镜的境遇和女主人的命运关联在一起,加以咏叹,词的意境也随之深化,词人描摹、吟咏的铜镜,也就成为有生命的东西了。而词人的身世际遇,亦复寄寓于字里行间,如此咏物,真有意到笔随、春风化物的妙处。所以,这两句的妙处还在于语意双关,把镜的遭遇和人的命运联在一起。同时词人的情感寄寓其中,在暖心宽慰鸾镜的同时咏叹身世悲辛。
21.C 22.①本诗以议论为主,以“雪”为题,但是却并非咏雪,而是由雪是否为瑞兆而引发议论,表达了诗人对达官贵人的讽刺和憎恶,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②《江雪》则是以描写为主,描绘了一幅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面垂钓。塑造了一个虽然孤独,却清高孤傲、凛然不可侵的渔翁形象,寄托了诗人清高孤傲的情怀。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C.“‘瑞雪'已经没有太大意义”表述不当,诗人的原意是长安城内有贫者,大雪对于他们来说不仅没有意义,简直就是灾难,可能会让他们成为“冻死骨”,所以这种“瑞雪”不要太多。
故选C。
22.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情感的能力。
《雪》“尽道丰年瑞”意思是“都说瑞雪兆丰年”,“尽道”二字,语含讥讽。联系下文,可以揣知“尽道丰年瑞”者是和“贫者”不同的另一世界的人们。这些安居深院华屋的达官显宦在观赏雪的时候,他们也许会自命是悲天悯人、关心民生疾苦的仁者呢!“丰年事若何?”——“即使真的丰年,情况又怎样呢?”这是反问,没有作答,也无须作答。唐代末叶,苛重的赋税和高额地租剥削,使农民无论丰歉都处于同样悲惨的境地。“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好像在一旁冷冷地提醒这些人:“当你们享受着山珍海味,在高楼大厦中高谈瑞雪兆丰年时,恐怕早就忘记了这帝都长安有许许多多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露宿街头的‘贫者’”。他们盼不到“丰年瑞”所带来的好处,却会被你们所津津乐道的“丰年瑞”所冻死。一夜风雪,明日长安街头会出现多少“冻死骨”啊!“为瑞不宜多”,仿佛轻描淡写,略作诙谐幽默之语,实际上这里面蕴含着深沉的愤怒和炽烈的感情。可知,罗诗表达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怒,流露出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
《江雪》则是以描写为主,描绘了一幅画面: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23.B 24.①细节描写,诗人从鸳鸯日常的飞鸣宿食中选择两个最能表现其多情的细节,用“暂分”和“只渡’对举,把鸳鸯的习性表现得惟妙惟肖。②正侧结合,颈联侧面烘托,颔联从正面落笔,前后映衬,把鸳鸯的习性表现得既充分鲜明,又生动有趣。
【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B.“范围之大”有误,“寒塘”是狭小的,借食宿范围之小也不分离,表现其依依眷恋的深情。
故选B。
2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颔联“暂分烟岛犹回首,只渡寒塘亦并飞”,当它们飞向烟云萦绕的小岛时,难免一前一后,稍稍拉下了距离;然而,即使是这样短暂的分离,鸳鸯也是难舍难分,前者频频回顾,后者紧紧相随,表现出依依眷恋的深情。深秋水枯,池塘显得更加狭小,但哪怕只是渡过这样狭小的寒塘,它们也不愿须臾离开,一定要相逐相呼,双双接翼齐飞。诗人选取的是它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细节,用“暂分”和“只渡’对举,展现它们的多情重情。这一联对仗较为工整,其中有不少词较为精妙,如:“暂”与“犹”,“只”与“亦”四个虚词。说只是短暂分离,鸳鸯“仍然”不停回首,将鸳鸯的“多情”传达得更加细腻。“只”,说只是寒塘那一点距离,“犹”,说它们仍然要并飞,不舍得片刻的分离,用“暂分”和“只渡’对举,将其“多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另外也表达了诗人对鸳鸯的喜爱之情。
颔联正面描写鸳鸯之多情、重情。鸳鸯飞向烟雾朦胧的小岛时,由于速度不一致,所以并没有并飞,飞在前面的鸳鸯频频回首看后面的伴侣是否跟来,可见其刻刻都挂念着它;其实它们拉开的距离并不遥远,就是这么短暂的分离,它们都不能忍受,表现出依依眷恋的深情。水塘在深秋深秋时节显得更加凄冷,在飞过这么狭小的水塘时,它们也要一起,不愿片刻分离,比翼齐飞。颈联“映雾尽迷珠殿瓦”,诗人想象鸳鸯在淡淡的晨雾中飞翔,透过五彩烟霞看见了鸳鸯瓦相依相并,不禁为之动情而迷恋不已。“逐梭齐上玉人机”,诗人幻想是鸳鸯双双追逐着梭子,飞上了织机。构思奇特,处处突出一个“情”字。与上联对照起来看,一写眼前实景,从正面落笔;一则运实入虚,从侧面烘托,前后映衬,虚实兼到,从而把鸳鸯的习性表现得既充分鲜明,又生动有趣。
25.B 26.①貌同:两首诗中,作者都写出了“牛”终于结束辛勤劳作之后的疲惫不堪。
②心异:李纲诗中的牛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心系苍生,虽无人理解仍甘愿承受繁重劳作后的病痛,令人心酸而无奈;孔平仲诗中的老牛在经历繁重的劳作之后,交出了耕耘的丰硕成果,终于等到了甜美的憩息时光,如释重负的闲适与惬意令人宽慰。
【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语言等的能力。
B.“遭人伤害”错,“力尽筋疲谁复伤”中的“伤”是“同情”的意思,不是“伤害”。
故选B。
2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貌同:李诗“力尽筋疲”孔诗“耕耘债”中,作者都写出了“牛”终于结束辛勤劳作之后的疲惫不堪。
②心异:李纲诗“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作者从揭示病牛“耕犁千亩”与“实千箱”之间的因果关系上落笔,将病牛“力尽筋疲”与“谁复伤”加以对照,集中描写了病牛劳苦功高、筋疲力尽及其不为人所同情的境遇。“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病牛劳苦功高,筋疲力尽,却无人怜惜,但它没有怨天尤人,更未消极沉沦。这两句诗将病牛与“众生”联系起来写,以“但得”与“不辞”对举,强烈地抒发了病牛不辞羸病,一心向着众生的志向。孔平仲诗“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经过了一年辛勤耕耘的老牛,闲适地躺在山坡上,嚼着草,沐浴着金色的夕阳。写出老牛在经历繁重的劳作之后,如释重负的闲适与惬意,这种景象颇令人宽慰。
27.D 28.①观察细致入微,描写精确传神。“芳径”“芹泥雨润”,展现燕子衔泥筑巢的习性和其特有的生活环境,“贴地争飞”是燕子在天阴欲雨时特有的飞行姿态。“争飞”“竞夸”“归晚”“看足”等以拟人手法展现双燕的你追我赶、轻快俊俏,描写它们流连春光直至夜晚才归巢的景象。②运用反衬手法,凸显双燕的自在。写红楼思妇“画栏独凭”的愁苦,愈显出双燕双栖双飞的快乐美满。
【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D.“女子对心上人忘记写信的埋怨”错,应是思妇埋怨双燕忘记将游子的书信捎来。
故选D。
2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观察细致入微,描写精确传神。“芳径,芹泥雨润”“贴地争飞”,紫燕常用芹泥来筑巢,正因为这里风调雨顺,芹泥也特别润湿,燕子双双从天空中直冲下来,贴近地面飞着,你追我赶,好像比赛着谁飞得更轻盈漂亮。展现燕子衔泥筑巢的习性和其特有的生活环境,以及燕子在天阴欲雨时特有的飞行姿态。“争飞”“竞夸”“归晚”“看足”运用拟人手法,把燕子人格化,写双双燕子尽情游赏大自然的美好风光,表现它们的生活快乐、自由。
运用反衬手法。“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栏独凭”,由于双燕的玩忽害得受书人愁损盼望。红楼清冷、思妇伤春,用双双燕子形影不离的美满生活,暗暗与思妇“画栏独凭”的寂寞生活相对照,隐含着某种人生的感慨与寄托。这种写法,打破宋词题材结构以写人为主体的常规,而以写燕为主,写人为宾;写红楼思妇的愁苦,只是为了反衬双燕的美满生活,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这种写法,因多一层曲折而饶有韵味,因而能更含蓄更深沉地反映人生,别出心裁,确是咏燕词的绝境。
29.B 30.(1)相同点:都借海棠高洁孤傲的品性,来表达自身高洁孤傲的品质。
(2)不同点:①苏诗借海棠不因无人赏而抱怨、不为争艳邀宠而动心的行为,表达自己被贬之后的旷达与乐观;②林诗借海棠独自开放、无人倾诉衷肠的处境,表达自身寄人篱下的孤苦与酸楚。
【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林诗前四句从正面来刻画形象”错误,林诗第一联是从海棠的生长环境侧面烘托其形象。
故选B。
3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苏诗极力形容海棠幽独、高雅、美丽、清淑的品格。诗歌前两句“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就点出瘴气蒸郁的恶劣环境、海棠的高贵和流落草莽间的孤寂,而“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满山总粗俗”则又深入一层,写出海棠不以境遇荣辱动其心的品格:纵然被放逐到荒郊野外,却仍然自信地微笑着,相形之下,遍山的桃李似乎都变得粗俗不堪。下两句“也知造物有深意,故建佳人在空谷”,将海棠花比为空谷中的佳人,更突显出海棠花的绝代风华。“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诗人简洁总括了海棠自然富贵的风姿。
林黛玉的《咏白海棠》的特点是以人写花,新颖别致。诗中的种花人、白海棠花以及拟花之“秋闺怨女”,又都是她的自我写照。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潇洒、机灵、高洁、哀愁、深情的形象,正是林黛玉思想性格的化身。首联“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写湘帘半卷,门亦半开,种花人已呼之欲出。次句写种花之人“碾冰为土”以“玉为盆”,则种花人之高洁可知,玉盆冰土中白海棠之清雅更可知。颔联“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正面描写白海棠,特写其得梨蕊、梅花之长的风度精神。颈联“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将白海棠花比作“秋闺怨女”用以“拭啼痕”的“缟袂”。这“秋闺怨女’就是黛玉自己。其时黛玉正居父丧,身穿白色孝服,诗人将写实与幻想糅合,画出了白海棠哀愁的形象。尾联“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继续以人写花,她倦倚昏夜西风之中,娇羞默默,无处诉说自己的一片深情。
综上所述,这两首诗都借海棠高洁孤傲的品性,来表达自身高洁孤傲的品质。
联系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黄州期间”和“只有名花苦幽独”“嫣然一笑竹篱间”等处可知,苏诗借海棠不因无人赏而抱怨、不为争艳邀宠而动心的行为,表达自己被贬之后的旷达与乐观;
而林诗则借海棠“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的形象,“碾冰为土玉为盆”独自开放、无人倾诉衷肠的处境,表达了自身寄人篱下的孤苦与酸楚。
31.C 32.(1)王诗是山水田园诗,“白鹭”是众多景物描写中的一个意象,作者寓情于景,借白鹭自由翩飞的形象来表达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2)刘诗为咏物诗,作者托“白鹭”言志,通过写白鹭高洁美好但又孤独寂寞、无人理解的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心存高洁而又不被人理解的孤寂怅惘之情。
【解析】3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表达了作者对与之‘争席’的世俗之人的厌恶”错。尾联是说自己已经是一个从追名逐利的官场中退出来的人,而鸥鸟为什么还要猜疑我呢?野老是诗人自谓,诗人自己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任遇,于人无碍,与世无争,用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一正用,一反用,两相结合,抒写诗人淡泊自然的心境。
故选C。
3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1)王诗是山水田园诗,“漠漠水田飞白鹭”,意思是广阔平坦的水田上一行白鹭掠空而飞。广漠空濛、布满积水的平畴与翩翩起飞的白鹭动静结合。据此看出,“白鹭”是众多景物描写中的一个意象,作者寓情于景,借白鹭自由翩飞的形象来表达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2)刘诗为咏物诗,诗歌写芳草杨柳遮蔽碧绿的流水,白鹭独立在水中的陆地上。 一生心存高洁无人理解,独自面对斜阳悲叹年事已高。据此看出,作者托“白鹭”言志,通过写白鹭高洁美好但又孤独寂寞、无人理解的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心存高洁而又不被人理解的孤寂怅惘之情。
33.D 34.示例:①韩诗写柳絮在无风时独自飘飞,想要在如镜般的水上展现自己,却因被水沾湿不能飞回,启示人生不要执着于自我表现。②卢诗借柳絮随风飘扬而不自持,提出与其化为浮萍追逐流水,不如落入泥中,启示人生应有自我操守而不要随波逐流。
【解析】3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D.“突出春逝”“点明春暮”分析错误。“不得归”意为再也飞不起来了。“看尽”写出诗人关注柳絮飘落时间之久,传递出诗人对柳絮飞舞的深情。
故选D。
3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①韩诗:“为将纤质凌清镜”句写柳絮在无风时独自飘飞,想要飞跃宁静的池面,“湿却无穷不得归”句意为因无风相助而被水沾湿不能飞回。启示人生要关注客观条件,不要执着干自我表现,才有可能实现自我的初心。
②卢诗:“一段风情不自持”句写柳絮随风飘扬而不能自持,“若使化为萍逐水”句提出与其化为浮萍追逐流水,“不如且作絮沾泥”意为不如落入泥中。启示人生应坚持自我,有自我操守而不要随波逐流。
35.B 36.①慈姥竹虽然生长在石缝这种恶劣的环境中,但仍然长势茂盛,与江岛相映,还坚决不学蒲柳,秋风一来就凋零,可见慈姥竹坚韧不拔的神韵和顽强不屈的生命力;②用慈姥竹制作的笛子吹出的声音,似龙鸣之声,比笙箫奏出的“凤曲”更好,是对其高风亮节的赞美。③诗人托物言志,表现自己决不向任何黑暗势力屈服的铮铮傲骨,和对高尚人格的向往。
【解析】3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竹声”错,虚声是听觉,寒意应是触觉,从听觉和触觉两个角度来描写竹声。
故选B。
3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象特征的能力。
《慈姥竹》首联描绘出一幅慈姥竹从石缝中钻出、茂盛竹枝叶缭绕轻烟辉映江岛的景致,传达出慈姥竹坚韧不拔的神韵、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尾联借蒲柳与慈姥竹对比手法,描绘出一幅蒲柳易凋谢、慈姥竹坚贞高洁的景致,侧面烘托出慈姥竹的坚韧顽强。可见慈姥竹坚韧不拔的神韵和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颈联写慈姥竹制笛吹出的声音,似龙鸣之声,比笙箫奏出的“凤曲”更好。明写慈姥竹制笛吹出的声音,似龙鸣般动听,更胜笙箫奏出的“凤曲”。实则写诗人的感觉,突出慈姥竹高风亮节的品格,妙趣横生。
所以本诗托物言志,表面写竹,其实是写人,明写赞颂了竹永葆本色的精神,实则写象征了诗人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何黑暗势力屈服的品格,和不肯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铮铮傲骨,抒发了诗人自身向往高尚人格的感情。
37.C 38.(1)同:①都表达了对竹的喜爱。白居易视竹为师,王禹偁视竹为友。②都表达了恬然自得之意。
(2)异:①白诗流露出诗人远嫌避祸,淡泊宁静的心境。②王诗表露了诗人虚怀有容,俯仰自得的心性。
【解析】3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的能力。
C.“王诗颈联用比喻手法抨击趋时媚俗的污浊世风”理解错误,王诗颈联用象征手法;“曾任雪欺终古绿,也从桃映暂时红”这一联托物言志,用象征手法,说明人应像竹子一样,既应持守有度,又要虚怀有容。
故选C。
3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根据白居易的《池上竹下作》“竹解心虚即我师”的“即我师”可知白居易视竹为师,根据王禹偁的《公余对竹》“此君合是吾庐物,会种婵娟伴钓翁”的“此君”“伴”可知王禹偁视竹为友,两首诗的尾联“食饱窗间新睡后,脚轻林下独行时”“此君合是吾庐物,会种婵娟伴钓翁”都表达了诗人恬然自得之意。这是两首诗的相同之处。
白居易的《池上竹下作》“何必悠悠人世上,劳心费目觅亲知”反映了诗人想过淡泊宁静的生活的心情,表达出诗人欲跳出官场是非之地,远嫌避祸,求得自身的安全。王诗“买添幽景浑无价,洗却繁阴别有风”表露了诗人虚怀有容,俯仰自得的心性。这是两首诗的异同之处。
39.(1)D
(2) 细叶轻阴 刺头深草里
(3)李诗借小松不畏严寒、不随流俗的坚贞挺拔,称赞君子的抱志守节、傲岸不屈。
杜诗借小松顽强生长为凌云木,慨叹人们不识英才的短浅目光。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写出小松长大后的挺拔之姿”错误。“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意思是: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可见,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并非选项只说长大后的“大松”。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
由原文“细叶轻阴满座风”其中的“细叶轻阴”意思是:枝叶细小树荫轻淡,可以表现松之“小”。
由原文“自小刺头深草里”其中的“刺头深草里”意思是: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可以表现松之“小”。
(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李诗“雪霜多后始青葱”可知,小松霜雪降下后却生长得郁郁葱葱,诗句写出了它坚贞挺拔、不随流俗、傲霜斗雪的风姿。
“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石功”,诗人对小松充满了殷切期待,它独耐寂寞,不管春风秋雨、夏炎冬寒,锤炼其坚贞之性。待到它长成百尺苍松之时,即可成就其栋梁之功了。
这首咏物诗热情赞颂了松树不畏严寒,不惧霜雪淫威,刚劲挺拔,四季葱翠的高尚品格,对艳丽一时花开易谢的桃李给予辛辣的讽刺,寄寓了诗人高远的政治抱负,称赞君子的抱志守节、傲岸不屈,表达了对社会上庸俗浅薄之徒的鄙视。
杜诗“自小刺头深草里”,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
“而今渐觉出蓬蒿”,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故杜诗借小松顽强生长为凌云木,慨叹人们不识英才的短浅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