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哲理类(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哲理类(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6 19:33: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2.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刘朝英进斋
杨万里
灯火三更雨,诗书一古琴。
唯愁脚力软,未必圣门深。
莫笑云端树,初如涧底针。
不应将一第,用破半生心。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灯火三更雨”写做学问辛苦,接着用“古琴”做伴来写读书之雅趣。
B.颔联设喻,将艰苦学习过程比作通向圣门之路,流露出作者担忧之情。
C.尾联诗人希望刘朝英即便耗尽半生心血也要积极争取科举仕进的成功。
D.这首诗通俗易懂又饱含真知灼见,体现出诗人对后辈谆谆告诫的真情。
4.这首诗颈联饱含哲理,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鹅湖①和教授兄韵
陆九渊
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
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②岑③。
易简工夫④终久大,支离事业⑤竟浮沈。
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古今。
[注]①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史称“鹅湖之会”。主要为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哲学辩论。②泰华:指泰山和华山。③岑:高山。④易简工夫:简单质朴的学说。⑤支离事业:琐碎的理论。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墟墓兴哀宗庙钦”是说人见到坟墓时,就感觉到很伤感,一到了宗庙里边,就会生发出敬重之情,显得很肃静。
B.颔联借水、石说明做学问和做人的道理,与《劝学》中“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蕴含的道理相同。
C.尾联谈自下升高、辨真伪的法门在于“先须辨古今”,其实所有答案都在自己的心地上。
D.此诗语言平易,风格清新,作者以充满哲理的笔触为自己的心学张目,具有浓郁的思辨色彩。
6.朱、陆双方辩论的“为学之方”清晰地表现出二人在哲学上的基本分歧点。本诗中谈到了哪些“为学之方”?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依韵和接【注】花
梅尧臣
唯是圃人巧,非关元化偏。
折条违物理,迁艳得花权。
美女嫁寒婿,丑株生极妍。
世间多妄合,吾不谓之然。
【注】接:嫁接。
7.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认为接花能成功,并非依靠自然之力,而是得益于园丁的高超技艺。
B.在诗人看来,嫁接虽然违反自然规律,但却能使砧木获得了开花的机会。
C.诗人由花木嫁接之美联想到“世间多妄合”,委婉表达对后者的否定态度。
D.全诗语言质朴,饱含哲理,借咏接花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与人生取向。
8.钱锤书先生论诗之理趣,有“理寓物中”“理因物显”之说。本诗的理趣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鸤鸠①
《诗经·曹风》
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鸤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带伊②丝。其带伊丝,其弁③伊骐。
鸤鸠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仪不忒④。其仪不忒,正⑤是四国。
鸤鸠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国人。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注】①鸤鸠:布谷鸟。此鸟催春耕,喂养小鸟不偏私。②伊:是。③弁:皮帽。骐:青黑色。④忒:差误。⑤正:法则。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共四章,一咏三叹,形成回旋往复的音韵旋律,体现出《诗经》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每章四五句完全重复,又有自己的特色。?
B.这首诗题为“鸤鸠”,寄予美好寓意,因为鸤鸠仁慈,“布谷处处催春耕”,又喂养众多小鸟,平均如一无偏私,值得人们尊重与赞美。
C.小鸟们“在梅”“在棘”“在榛”,行踪游移不定,与始终“在桑”筑巢的鸤鸠,形成鲜明比照,目的是劝谕“国人”应保持操守不变。
D.每章开头均由鸤鸠起笔,再触发诗兴文思,引出后文的淑人君子,《诗经》中许多诗篇都采用了这种起兴手法,如《关雎】蒹葭》等。
10.这是一首赞美理想中的君子之作,作者从哪些角度突出了君子之“仪”?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纸鸢
[明]彭友信
桐花时节春风颠,巷陌街头多纸鸢。一丝斗上云霄际,摇尾昂头如得意,纷纷羽翮岂真有,舒卷只在儿童手。儿童疾走莫漫狂,如此春风那可常。君不见朝来雨声骤,人间又是清明候。
风筝[《红楼梦》]
探春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1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纸鸢就是风筝。两首诗歌都是咏物诗,抓住风筝依仗细线牵动的特点来进行体物肖形。
B.两首诗歌都采用了“清明”这一意象,一语双关,可联想到政治开明、有法度有条理。
C.“如此”指春风可以让风筝高飞,平实的语言里充满写作机趣,启发读者深深思考。
D.“游丝”本指飘荡在空中的飞丝,这里指拉住风筝的线,用来暗示探春远嫁的命运。
12.诗歌往往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道理,引人思考。《纸鸢》一诗阐发了哪些道理?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拟古
[明]钱宰
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
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
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
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
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以向东奔流的长江开篇,起笔宏阔,以“不息”点明“来者”的状态。
B.诗人以白日、西山、晨光勾画出日落日出的自然常态,为卒章议论作铺垫。
C.“春花瘁复荣”与白居易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
D.最后四句叙议结合,以大自然的循环无终极,抒发对人生渺小短暂的感叹。
14.这首诗在平常可见的自然之景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杂兴八首之三
清 顾嗣协
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
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
生材贵适用,幸勿多苛求。
放言五首(其三)
唐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15.下列对两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顾诗的一二句,写骏马能跨越险阻,却不如牛会耕田,赞美了牛的坚韧精神。
B.顾诗的五六句,意思是如果舍长就短,即使是智者也会捉襟见肘、无能为力。
C.白诗的一二句,通过“赠”字,强调自己说的这个“决狐疑”的方法之宝贵。
D.白诗的五六句,通过两个历史人物的事例,从反面说明了首句方法的正确性。
16.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顾诗将同为家畜的“马”与“牛”、同为运载工具的“车”与“舟”作了对比,来证明观点。
B.顾诗通过类比的手法,表现出了作者思维的深邃与细密,诗中阐释的道理颇具辩证性。
C.这两首诗的诗意含蓄隽永,出语曲折委婉,结尾处均未点破观点,富有情味,让人思而得之。
D.这两首诗均富有理趣,顾诗侧重于表达如何选用人才,而白诗侧重于表达该怎么样辨识人才。
17.古诗中常常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人才观,请结合以上两首诗及曹操的《短歌行》,简要分析三位作者是如何表达人才观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刘朝英进斋
杨万里
灯火三更雨,诗书一古琴。
唯愁脚力软,未必圣门深。
莫笑云端树,初如涧底针。
不应将一第,用破半生心。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即说读书须起三更、睡半夜,必然非常辛苦,但每天与诗书相伴,有古琴作陪也不失为一种雅趣。
B.颔联采用比喻手法,将艰苦的学习过程比作通向圣门之路,表示尽管前路蜿蜒曲折,也不可半途而废。
C.诗人以“涧底针”“云端树”做比,勉励学子不要好高骛远、浮于“云端”,而应做踏实勤恳的“涧底针”。
D.这首诗平易直白、通俗易懂,然而却具有真知灼见,展现了诗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对后辈的殷切希望。
19.诗歌尾联饱含哲理,请结合诗句和当代现实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①
韦应物
凿崖泄奔湍,古称神禹迹。
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
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
贻之道门旧,了此物我情。
【注】①上人:唐人称僧人为上人。②道门:佛门。
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两句将嘉陵江水跟大禹治水传说结合起来,赋予其神奇的色彩,气势雄伟。
B.三、四两句写作者夜宿山门店却因水声喧闹而难以成眠,自然引出对禅理的阐发。
C.五、六句陈述自然现象,意在借水石的清静无声暗示深上人淡泊名利的品德追求。
D.“雷转空山惊”照应了“泄”“喧”等词语,“雷”字使声音具体化,有感染力。
21.前人认为这首诗“淡而有味”,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箴①作诗者
袁枚
倚马休夸速藻佳,相如终竟压邹枚②。
物须见少方为贵,诗到能迟转是才。
清角声高非易奏,优昙花好不轻开。
须知极乐神仙境,修炼多从苦处来。
遣兴 其二
袁枚
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③是吾师。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
【注】①箴:规诫。②司马相如、邹阳、枚乘皆是西汉辞赋家。③灵犀一点:作者论诗重“性灵”,此即指性灵。旧说犀牛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见《汉书·西域传赞》颜师古注。唐李商隐《无题》诗:“心有灵犀一点通”。
22.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理是这两首诗的共同特点,诗歌中的物象基本是在为表达作诗的道理服务。
B.《箴作诗者》首联用典表明不要自夸创作迅速,邹阳、枚乘二人终究被司马相如压倒。
C.《箴作诗者》颔联先间接说作诗数量少才能精;又说写诗慢下来,反能见到作者才华。
D.《遣兴·其二》是规诫为诗者而作,于简淡中道出了创作客体对创作主体的能动关系。
23.这两首诗中诗人对作诗的主张是否矛盾?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白居易的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放言五首①(其一)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②能诈圣,可知宁子③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④,可怜光彩亦何殊。
放言五首(其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著。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注]①《放言五首》是白居易被贬江州的途中所作。②臧生:春秋时期的救武仲,奸诈之徒。③子:宁武子,孔子称其大智若愚。④照乘:明珠。
24.这两首诗都富有理趣,《其一》中,诗人提出 是辨别真伪的重要方法;《其三》中,诗人指出若要辨得真伪,需经过 的考验。(各填一个词语)
25.简析两首诗在说理方法上的相同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偶成
(宋)程颢①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②,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注】①程颢,宋代大儒,著名理学家、哲学家。②道,世界运转的原理、规律。形,物质。有形外,即超越物质的存在。
2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题目中的“偶成”,表明诗人的题材是在生活中信手拈来,而非刻意探求,是心灵品质的自然流露。
B.诗人认为,闲暇有助于心灵恢复自由,酣睡到东窗红日高升才悠然转醒,事事从容,心态闲静安适。
C.在诗人眼中,万物静止皆呈圆满自得之态,欣赏春夏秋冬四时的景致兴味盎然,人与自然流通不隔。
D.诗人化用孟子文句,提出当心灵不受困于外在的条件限制时,最终能够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君子。
27.作为一位伟大的理学家,程颢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生活家。作者在此诗的尾联提出了修身成人的道理,请结合全诗谈一谈,诗人是如何从日常生活中感悟这个道理的。
(甲)嘲子由
苏轼
堆几盏埃简,攻之如蠹虫。
谁知圣人意,不在古书中。
曲尽弦犹在,器成机见空。
妙哉斫轮手,堂下笑桓公。
(乙)戏子由
苏轼
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
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
斜风吹帷雨注面,先生不愧旁人羞。
任従饱死笑方朔,肯为雨立求秦优。
眼前勃溪何足道,处置六凿须天游。
28.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乙诗颔联进行客观写实,借助“攻”“低”“诵”等动词,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子由埋首躬读的书生形象。
B.“器成机空”,机器制成之后,制机原理早已消失;心有“天游”,言说子由已摆脱六情束缚,内心逍遥,放任自然。
C.两诗善于用典,桓公读书不能深谙其道,恰如子不传父斫轮之要;任凭侏儒们“笑方朔”,子由也不改易其清高气节。
D.《嘲子由》,调侃中传递读书奥义,嘲笑中一窥兄弟情深;《戏子由》,戏谑中见子由操守,言辞虽涩可也含蓄有致。
29.陆游在《施司谏注东坡诗序》中这样评价苏轼诗歌:“援据闳博,旨趣深远。”请结合上述两首诗歌对该评论进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喻西境
朱熹
北岭苍茫雨欲来,南山腾踯翠成堆。
稚杉绕麓千旗卷,野水涵空一鉴开。
客路情怀元倥偬,今晨游眺却徘徊。
自然触目成佳句,云锦无劳更剪裁。
3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苍茫”二字,状出空阔辽远的场景;“翠成堆”,描绘了群山环抱、抵苍翠欲滴的风貌,“腾踯”二字,用拟人手法,照应“雨欲来”三字,间接写出云层翻滚的场景。
B.颔联,“绕”与“涵”相对,以前句之动显后句之静,用前句之疏形下句之密,促成视觉意象的变换。涵,原来是包容的意思,这里形容出碧水连天的壮观景象。
C.颈联,诗人被这瞬息变换的画面深深地吸引了,一时间竟/忘记了自己还要赶路,旅途中的心情原是那般迫不及待,而今日清晨游览后,又不愿离开。
D.前两联描摹山野景象,让读者身临其境,让诗人顿感心旷神怡,如人画境;诗人用笔墨记录这段偶遇,为后两联发出感慨做铺垫。
31.朱熹说过“未觉诗情与道妨,尽除理障出理趣”,请结合本诗的尾联,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对花有感
(宋)梅尧臣
新花朝竞艳,故花色憔悴。
明日花更开,新花何以异?
马上小睡
(宋)孔仲平
夹路桃花眼自醉,昏昏不觉据鞍眠。
觉来已失初时景,流水青山忽眼前。
32.宋人常以诗说理,请说说这两首诗共同表现出的哲理。
33.两首诗在说理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寄韬光禅师①
白居易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②原从一寺分。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注】①韬光禅师:杭州灵隐寺僧人。②两寺:指下天竺寺与中天竺寺,位于浙江杭州。
3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不落俗套,作者避写灵隐寺而介绍下天竺寺与中天竺寺的历史关系。
B.颔联、颈联描述禅师修行之处的环境,对仗工整,连用复字,诗味回环。
C.颔联、颈联使用了相对的方位,拓展了空间,给人十方无界的超然感觉。
D.“遥想”两句实写与韬光禅师已是天各一方,表达了作者对禅师的怀念。
35.有人说,这首诗禅理哲理相互渗融,读懂悟透后有盛夏临泉之感。请找出诗中蕴含的禅理哲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姚显叔南屿书院
戴复古
朝夕置身书卷间,纷华满眼几曾看。
山林不受尘埃浣,屋宇无多气象宽。
立脚怕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
漫山桃李争春色,输与寒梅一点酸。
3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为南屿书院题写此诗,诗歌内容包括书院环境求学态度与为人处世。
B.诗歌首联叙写书院的读书人从早到晚埋首于书卷之中,未曾关注人间繁华。
C.山林不受尘俗玷染,房屋不多但气象宏大,景物描写表达了对书院的赞美。
D.尾联将漫山桃李与寒梅对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书院桃李满天下的期许。
37.诗歌颈联广受人们推崇,它有何含意?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嘲子由①
苏轼
堆几尽埃筒,攻之如蠹虫。
谁知圣人意,不尽书籍中。
曲尽弦犹在,器成机见空。
妙哉斫轮手,堂下笑桓公。
【注】①子由:苏轼弟弟苏辙,字子由。②《庄子·天道》中,工匠轮扁嘲笑读书的桓公,理由是“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即自己制作车轮的本领不是简单地理论传授,儿子就能学会的。
3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运用白描手法,“堆”“攻”两个动词,生动勾勒出子由埋头苦读古代典籍的形象。
B.作者将子由比作专门啃食书籍的蠹虫,虽为调侃,但也传达出了对子由读书行为的鄙夷。
C.“曲尽弦犹在”,诗句在“曲尽”与“弦在”的反差中,提示读书人要正确地对待书本知识。
D.尾联的“笑”与标题的“嘲”相呼应,轮扁对桓公的态度与苏轼对子由的态度恰好暗合。
39.苏轼是如何传达他的治学观点的?请结合诗歌后四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组宋诗,完成下面各题。
偶题三首
宋 朱熹
其一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①终日面崔嵬。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其二
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断梗枯槎②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其三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③随处弄潺溪。
[注]①幅巾:古代文人用一幅绢束发,称福巾。②槎:同“茬”,指农作物收割后留下来的根茎。③筇:古书上说的一种竹子。这里指竹杖。
40.下列对这组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组诗围绕“水”这一话题,先写行云成雨,再写水出山成川,最后写探索水的源头。
B.第一首诗写青山崔嵬,堆紫叠翠,忽而云起,忽而作雨的奇景,却不知云成雨的原因。
C.第二首诗把泉水奔腾的生命姿态和断梗枯槎无处存身的黯然的生命姿态进行对比。
D.第三首诗与陶渊明《桃花源记》开篇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现了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41.这组诗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请列出其中两条人生哲理并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A 2.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
A.“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错误,“学转难”表明用“逐字笺”的学习方法难以理解经典真谛,且“逢人个个说曾颜”也并非指努力学习圣人之道,而是讽刺当下人们对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表面。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涵,把握诗歌主题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首先要把握魏了翁名言的意思。“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是说在树头枝底观赏桃李才能体会到其活泼泼的精神状态。
接着把握本诗尾联的内容并结合诗歌的主题来谈自己的理解。“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是说大家在肩挑的担子上观看鲜花,在喧闹的酒楼上欣赏音乐,根本想象不到桃李绽放的盛况,也不可能体会到丝竹管弦的精妙。结合诗歌的标题“答友人论学”可知,此处用“看桃李”来喻指做学问,以“树头枝底”来喻指学问的本源,诗人以此说明要想获得学问的真谛需要回归本源,这就如同观赏桃李,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美,但离开“树头枝底”,没有了活力,唯有到树头枝底才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状态。
3.C 4.(1)颈联意为不要只是羡慕那些高耸入云的树木,它们并非生来就是如此高不可攀,刚开始时都像涧底的针一样细小(都是娇嫩的幼苗)。【或者不要嘲笑高耸入云的树(以为它们都是因为“地势”侥幸长得高),最初的时候它们身在山涧底部,细小如针。】
(2)诗人以“涧底针”的细小和“云端树”的高大对比,用树成长的巨大变化过程鼓励刘朝英及人们,只要坚持不懈奋斗就一定会取得成功。【或诗人用比喻、夸张手法,以“云端树”喻人,极言其高大;以“针”喻云端树的幼苗,极言其细小;用树成长的巨大变化过程鼓励刘朝英及人们,只要坚持不懈奋斗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即便耗尽半生心血也要积极争取科举仕进的成功”错误,尾联意思是“不能为了科第的等次,而耗费了半生的心血”。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颈联“莫笑云端树,初如润底针”,是说“那些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刚开始时就像深涧里的针一样渺小,不可轻视嘲笑”,因为作者清楚,那些高耸入云的树木,它们并非生来就是如此高不可攀,刚开始时都像涧底的针一样细小,因此告诉我们合抱之树,生于毫末,不能妄自菲薄。
诗人用“涧底针”变成“云端树”做比,寓意着学习的过程是积少成多的,应坚持不懈,逐步积累而成。鼓励刘朝英和学子们要踏实求学,持之以恒,才能由“涧底针”成为“云端树”,最终取得卓越的成就。
5.D 6.①“为学之方”首需养心神和尊德性,明确自己的本心,保持自己的本心。“斯人千古不磨心”“先须辩古今”均强调本心的重要性。
②“为学之方”重在积累,步步累积成就辉煌。“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都需要经过一步一步的累积,方能成就辉煌的事业。
③“为学之方”亦需于人生日常处,简单质朴处去体悟真理、感悟规律。“易简工夫终久大”,可知简易质朴直达本心的为学之道才是永恒的大事业。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D.“语言平易”“风格清新”“浓郁的思辨色彩”错误。比如诗中“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蕴含深刻的道理,语言并不平易;浓郁的思辨色彩更无体现,诗中主要强调诗人自己的心学,重在说理。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①诗中首联是说人们见到坟墓时,就会产生哀伤的感觉,到了宗庙里边,就会生发出敬重之情,显得很肃静,这是人们千年以来都不曾变化磨灭的情感。其中“斯人千古不磨心”强调了本心的重要性。尾联谈自下升高、辨真伪的法门在于“先须辨古今”,其实所有答案都在自己的心地上。故“为学之方”首需养心神和尊德性,明确自己的本心。
②诗中颔联“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涓涓的细流积累到沧溟水,拳头大的石头堆成泰华岑强调积累的重要性,故“为学之方”重在积累,步步累积成就辉煌。
③诗中颈联“易简工夫终久大”写简单质朴的学说最终会做大做久,成为长久的事业,琐碎的理论在时间的淘洗中也可以在历史的浮沉中淘洗而出。本联告诉我们“为学之方”亦需于人生日常处去体悟真理、感悟规律。
7.C 8.①诗人借探讨接花成活的原因,引发读者对“巧工”与“物理”关系的思考;②诗人评价接花“丑株生极妍”,以丑美的强烈对比,表达对丑美转换的辩证理解;③诗人由物及人,借接花引出对“世间多妄合”的否定,笔法巧妙。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委婉表达对后者的否定态度”错,“吾不谓之然”是直抒胸臆,明确表达对“世间多妄合”的否定。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唯是圃人巧,非关元化偏”诗人认为接花能成功,并非依靠自然之力,而是得益于园丁的高超技艺。“折条违物理,迁艳得花权”嫁接虽然违反自然规律,但却能使砧木获得了开花的机会。借探讨接花成活的原因,引发读者对“巧工”与“物理”关系的思考。
砧木开花,借咏接花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与人生取向,“丑株”与“极妍”,以丑美的强烈对比,表达对丑美转换的辩证理解。
“世间多妄合,吾不谓之然”诗人由花木嫁接之美联想到“世间多妄合”,“妄合”是胡乱苟合之意,直接表达对“世间多妄合”的否定态度。由物及人,饱含哲理。
9.C 10.①第一章侧重于“仪”之内修,君子应有美好的行为品质,做到“其仪一”(信守法度规范),“心如结”(内心笃定如一);
②第二章侧重于“仪”之外美,君子应有华贵得体的衣冠服饰,丝带、皮帽等,将“仪”具体化、形象化;
③第三、四章侧重“仪”之作用,君子应没有差误,以身作则,成为四国之典范、国人之楷模。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目的是劝谕‘国人’应保持操守不变”有误,小鸟尚未成熟,欢快成长,故行动也无一定之规,也含各得其所之意,故并非“劝谕‘国人’”。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第一章“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的意思是:布谷鸟在桑林筑巢,小鸟七个细心哺食。品性善良的好君子,仪容端庄始终如一。仪容端庄始终如一,内心操守坚如磐石。此章侧重于“仪”之内修,强调君子应有美好的行为品质,做到“其仪一”“心如结”。
第二章“鸤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带伊②丝。其带伊丝,其弁③伊骐”的意思是:布谷鸟在桑林筑巢,小鸟嬉戏梅树枝间。品性善良的好君子,他的腰带白丝镶边。他的腰带白丝镶边,玉饰皮帽花色新鲜。此章侧重于“仪”之外美,君子应有华贵得体的衣冠服饰,丝带、皮帽等,将“仪”具体化、形象化。
第三、四章“鸤鸠在桑,其子在棘……正是国人,胡不万年”的意思是:布谷鸟在桑林筑巢,小鸟嬉戏酸枣树上。品性善良的好君子,仪容端庄从不走样。仪容端庄从不走样,各国有了模范形象。布谷鸟在桑林筑巢,小鸟翻飞栖息丛莽。品性善良的好君子,百姓敬仰作为榜样。百姓敬仰作为榜样,怎不祝他万寿无疆。此两章侧重“仪”之作用,君子应没有差误,以身作则,成为四国之典范、国人之楷模。
如果说一、二章是颂“仪”之体,则三、四章是颂“仪”之用,即内修外美的“淑人君子”对于安邦治国佑民睦邻的重要作用。三章的“其仪不忒”句起到承上启下的转折作用,文情可谓细密。四章的末句“胡不万年”,则将整篇的颂扬推至巅峰,意谓:这样贤明的君王,怎不祝他万寿无疆?对于一个暴君昏主,人们是不会如此祝福的。
11.B 12.(1)从风筝高飞靠“一丝”句可知,有时成功需要凭借他人之力。(2)从风筝靠“儿童手”“摇尾昂头”及“儿童疾走莫漫狂”可知,得势顺利时不该趾高气昂。(3)从“春风那可常”“朝来雨声骤”“又是清明候”句可知,社会有盛衰变迁,自然规律是公正的。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一语双关,可联想到政治开明、有法度有条理”错误。“君不见朝来雨声骤,人间又是清明候”是说社会有盛衰变迁,自然规律是公正的。这里的“清明”一语双关,可联想到政治开明、有法度有条理。但“清明妆点最堪宜”的意思是说风筝是清明时最合适的装饰。这里的“清明”并非一语双关。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主旨的能力。
“一丝斗上云霄际”是说风筝凭借一根丝绳而直上云霄,由此说明了有时成功需要凭借他人之力的道理。
“摇尾昂头如得意”,是以拟人的手法写风筝趾高气扬的样子;再结合“舒卷只在儿童手”可知,顺势并非一成不变,得意也是有所凭借的,所以得势顺利时不该趾高气昂。
“儿童疾走莫漫狂,如此春风那可常”更是以劝告的口吻,直接说明了得势顺利时不该趾高气昂的道理。
“如此春风那可常。君不见朝来雨声骤,人间又是清明候”是说时节的变化自有定数,这是不可改变的规律。作者也一语双关,暗示社会自有盛衰变迁,自然规律是公正的。
13.D 14.①“来者方不息”“造化无停机”等句子蕴含着“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的哲理。
②“造化”的不停息和“人生”的不循环形成对照,蕴含着“人生短暂,少壮时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的哲理。
③“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一句蕴含着“自然界万物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道理。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
D.“抒发对人生渺小短暂的感叹”错,最后四句是说时间永在流逝,人生不会重来,人生于天地之间,在少壮年时需要努力。这是鼓励人们积极向上。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是说长江水自古到今一直东流,一直到未来也不会停止。“造化无停机”也是强调事物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变化。这些句子都蕴含着“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的哲理。
“造化无停机”和“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一边是时间一刻不停地往前,另一边是盛年的不能重来,形成对照。言语中蕴含着正是因为人生短暂,所以我们要抓紧时间,要在少壮年时就刻苦努力,不可荒废光阴的哲理。
“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写的是花儿到了春天后绽放的非常美丽,不像是秋冬季节时那样凋零。还有草儿也从秋天时枯黄的状态变成了春天时的一片碧绿。这两句蕴含着“自然界万物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道理。
15.A 16.C 17.答题示例:顾诗,前四句运用类比手法说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芸芸众生,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全才是没有的,表达了物各有所用、各有其利,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所以表达的是因材施用、用人所长、避其所短的用人观;白诗先写“试玉”要烧满三日,“辨材”须等待七年才能完成,接着运用周公、王莽的典故,从正反两方面说明若想辨识人才,必须经过时间的检验;曹诗中多处运用典故,如“周公吐哺”等,一改东汉社会以门第取人的传统观念,表达出自己独到的人才观:若想建功立业,一定要礼遇贤才、广纳贤才、唯才是举。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赞美了牛的坚韧精神”错,骏马和牛各有所长,说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结尾处均未点破观点”错,顾诗结尾“生材贵适用,幸勿多苛求”直接点明了观点。
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的能力。
顾嗣协的这首哲理小诗,揭示了物各有所用、各有其利,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因此要因材施用、用人所长、避其所短的辩证道理。“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这四句以类比的方式形象地告诉人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芸芸众生,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全才是没有的。生而为人,只有具备了这种自知之明,能清醒地看到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才有可能找准人生坐标,从而赢得成功。如果舍长就短,即使是智者也会捉襟见肘、无能为力。故作者提出:“生材贵适用,幸勿多苛求。”人才贵在适用,不必过于苛求,只要有某方面的才能就可以予以任用;过多苛求,强人所难,只会把大批人才拒之门外。这是作者人尽其才的人才观。
白诗“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意思是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这是从正面说明这个方法的正确性。然后掉转笔锋,运用周公、王莽的典故再从反面说明:“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周公在辅佐成王的时期,某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说他篡权则是假。王莽在未代汉时,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一些人。从正反两方面说明若想辨识人才,必须经过时间的检验;
曹诗《短歌行》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诗中多处运用典故,如引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周公吐哺”等,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一改东汉社会以门第取人的传统观念,表达出自己独到的人才观:若想建功立业,一定要礼遇贤才、广纳贤才、唯才是举。
18.C 19.①尾联意为:不能由于一味追求科第的等次而耗费了半生心血。
②诗人告诫学子们既要刻苦学习、积极进取,又不可心心念念地惦记功名。
③现实中有许多人汲汲于功名利禄而弄得自己心力交瘁、失去本心,此联也可规劝当代人淡泊名利、笃定心智。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应做踏实勤恳的‘涧底针’”错误。“莫笑云端树,初如涧底针”作者打了一个比方,那些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并非生来就是如此高不可攀。它们刚开始时都是娇嫩的幼苗,当熬过了风雪冰霜,经历了雷打电劈,最后终于坚韧不拔、让人称颂。诗人鼓励对方,即使你暂时就像“涧底针”那样微不足道,但是只要一直努力,一定也能成为“云端树”。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不应将一第,用破半生心”参加科举考试是谋求仕进的捷径,学子们寒窗苦读也都是为了金榜题名、光宗耀祖。诗人却敦敦告诫,不能由于为了科第的等次,而耗费了半生的心血。
言下之意,诗人希望对方淡泊名利,既要积极进取,又不可心心念念地惦记着功名,最后弄得自己心力交瘁、憔悴不堪。
朴实的话语,却具有真知灼见,也饱含哲理,展现了诗人敏锐的洞察力,也显示出诗人对后辈面命耳训的一番真情,告诫学子们既要刻苦学习、积极进取,又不可沉醉与功名,弄得自己心力交瘁、失去本心,此联也可规劝当代人淡泊名利、笃定心智。
20.C 21.①用平易浅近的语言,表达特定的人生感悟,充满理趣;
②由平常习见的自然现象,参悟动静相依、有无相生之理,富含禅趣;
③借平淡无奇的问询,有意将问题抛给老友,极具情趣。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意在借水石的清静无声暗示深上人淡泊名利的品德追求”说法错误,五、六句大意是说,水性本来是安静的,山石也不会发出声响。作者是借这一自然现象来阐述禅理:人应当像水石一样保持安静和无声的本性,清静无为,这样就具备了佛性。
故选C。
2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语言风格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从语言风格上:由“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贻之道门旧”等诗句可以看出,本诗语言平易浅近、简洁朴素,但表现了作者对佛性、对物理的思索,颇含哲理,充满禅趣和理趣。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四句借水声与山石激荡出巨响的寻常自然现象展开议论,颇含哲理,富含禅趣。大意是说,水性本来是安静的,山石也不会发出声响,可是两者一激荡,竟发出惊雷一样的巨响,完全丧失了水石的本性。诗人通过这一自然现象阐发了动静相依、有无相生之理。
“贻之道门旧,了此物我情”的意思是:把这个问题遗留给寺观的旧友,了却它给我的疑问。表示自己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以此赠给深上人,彼此交流禅学心理,并对深上人彻悟物我之情的禅学修养无限向往。诗人提出了问题,但是自己并不去回答,而是把疑惑推给了老友,有一种故意责难的狡黠。这个结尾,写得既很切题,又留有余味,不失韦氏平淡有味的风格,极具情趣。
22.D 23.不矛盾。第一首诗主张写诗要达到精深,唯一的法门是要下苦功。第二首诗主张作诗要寻找灵感,做到化平凡为神奇。二者看似矛盾,实则互为补充。第一首诗的主张实际上是作诗的准备阶段,因为灵感的产生必须有平时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感情体验;第二首诗的主张实际上是作诗的产生阶段,因为作诗只有积累没有灵感,也难有佳作。
【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D.“道出了创作客体对创作主体的能动关系”错误,应该是“道出了创作主体对创作客体的能动关系”。
故选D。
2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人思想观点,并对其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箴作诗者》
首联用典表明不要自夸创作迅速,并即以历史事实来说明。
颔联是两句议论,紧承上联,正面表达观点。上句言诗与其多而粗,不如少而精。下句言不率易落笔,能反复推敲者才是真正有才的人。
颈联连用两个比喻,在内容上承上启下。角是古代宫、商、角、徵、羽五音之一,其声音调很高,但奏之不易;昙花很美,又被看作祥兆,但它很少开,即使开了也因时间短而很少让人看见。两句都比喻好诗不容易得到。因“非易奏”故需多练,因不轻开故需耐其迟。
尾联又用了一个比喻,伸足了“非易奏”而需多练之意,也点明了贵少耐迟所能达到的境界。
可见《箴作诗者》中,诗人主张写诗要达到精深,唯一的法门是要下苦功,不能急于求成。
《遣兴·其二》
诗的意思是:只要肯下功夫,就能做出好诗。这种创作是没有老师的,凭借的只是瞬间的灵感。夕阳、花草这样的普通景色,都会因为灵感触发下的灵活运用而成为绝妙的诗句。
可见《遣兴·其二》中,诗人主张作诗要寻找灵感,做到化平凡为神奇。
两首诗歌所表达的观点看似矛盾,实则互为补充,分别适用于诗歌创造的不同阶段。
第一首诗的主张实际上是作诗的准备阶段,所谓“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好诗来之不易,就算是再有才华的诗人,对于写诗也不是随心所欲的,好的诗歌的诞生需要的是时间和感情。时间是指诗人不能急于求成,要舍得花时间去琢磨;感情是指,对于自己所写的诗,要付出真情实感,诗歌应该作为诗人的爱好而不是炫耀的谈资。
第二首诗的主张实际上是作诗的产生阶段,每一个诗人所写的诗歌总是脱离不开自己的生活,但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所以作诗只有积累没有灵感,也难有佳作。
24. 比较 时间 25.(1)用典说理。第一首用“藏生”“宁子”为论据,说明人往往会被表面所遮蔽,难辨真伪;第二首用“周公”“王莽”为论据,论述时间可以检验事物真伪。(2)借用形象说理。把抽象的议论,表现为具体的艺术形象,如“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试玉”“辨材”。(3)假设说理。如“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解析】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倘不取燔柴大火和照乘明珠来作比较,又何从判定草萤非火,荷露非珠呢?可见《其一》中,诗人提出辨别真伪的重要方法是“比较”;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检验玉的真假需要烧满三天,辨别木材需要等待七年。可见《其三》中,诗人指出若要辨得真伪,需经过“时间”的考验。
25.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1)用典说理。第一首“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世人只是上了假圣人的当,去爱臧武仲那样的人,哪知道世间还有甯武子那样装呆作傻的人呢?用“藏生”“宁子”为论据,说明人往往会被表面所遮蔽,难辨真伪;第二首“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周公在流言蜚语的日子里也会感到害怕,王莽在篡位之前也是毕恭毕敬。用“周公”“王莽”为论据,论述时间可以检验事物真伪。
(2)借用形象说理。“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萤火虫有光非真的火光,荷叶上的露水虽圆岂是真珠?暗示能以外观炫人的人,而人们又往往为假象所蒙蔽。这就把抽象的议论,表现为具体的艺术形象,一如以“试玉”“辩材”表明时间的重要。
(3)假设说理。“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倘不取燔柴大火和照乘明珠来作比较,又何从判定草萤非火,荷露非珠呢?“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分别以假设来表明比较和时间是检验真伪的途径。
26.B 27.①作者在尾联提出的修身成人的道理是处富贵而不淫,安贫贱而自乐,这就是作者认为的英雄豪杰的精神境界。
②首联作者由自己心境清闲,事事从容,睡醒之时,红日高照的日常生活中,感悟这均是修身养性的结果,是清静无为的化境,这种清静无为即处富贵而不淫,安贫贱而自乐的境界。
③颔联和颈联作者从观察世间万事万物、“四时”、天地形体、风云变态中感悟虽然世事、自然纷纭变幻,千奇百态,但只要静静地观察,就能穷极物理、格物致知,才能达到处富贵而不淫,安贫贱而自乐的境界。
【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闲暇有助于心灵恢复自由”错误,首联说自己心境清闲,事事从容,睡醒之时,红日高照。此处的“闲”,是佛、道两家宣扬的“心气和平”“收心忍性”,从心灵中清除七情六欲,是谓“无生”,不是“闲暇”。
故选B。
2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回答此题,应先明确尾联提出的修身成人的道理是什么,根据“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可知,作者认为修身成人的道理是处富贵而不淫,安贫贱而自乐。做到如此才称得上是英雄豪杰。
首联,“睡觉东窗日已红”是作者的日常生活,作者从中悟到心境清闲,事事从容,“心气和平”“收心忍性”,从心灵中清除七情六欲方能达到修道的精神境界,即达到富贵而不淫,安贫贱而自乐的从容。
颔联和颈联的意思是冷静观察万物都有自得,四季兴致感受与人相同。道理通达天地形体以外,深思进入风云变化之中。其中“万物”“四时”有形的“天地”和变幻的“风云”是作者日常所见,让作者感到应在静观沉思中感受天地万物之外的大道,这种“格物致知”的功夫,指导人立身处世的最高准则,就是尾联讲的“富贵不淫贫贱乐”。
28.B 29.①“援据闳博,旨趣深远”,指引用典故或论据素材宏大丰富,表达的主旨理趣深刻高远。②在诗一中借弦上曲、器中机、“轮扁笑桓公”等典故,论据丰富,表达了读书不能只拘泥古人书本,还要自悟才能理解书中要义的治学道理,意蕴深远;③在诗二中,借东方朔、秦优旃、庄子中“妇姑勃溪”“天游”“六凿”等典故,典故未富,赞美子由在简陋的环境中仍能苦读自守、不为现实所动的高尚节操,劝诫子由不要被现实所困,要做到豁达自然、泰然处之,意蕴含蓄深刻。
【解析】2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机器制成后,制机原理早已消失”歪曲原意,“器成机空”,是说机器制成,但其中的玄机妙智早已超脱于机器之外,强调读书要学会体悟书外内容的重要性。“子由已摆脱六情束缚”,不准确。心有“天游”,是告诫子由要摆脱现实困境对自己的干扰,静下心来专心读书。
故选B。
2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嘲子由》中“曲尽弦犹在,器成机见空”二句,是诗人告诉“攻之如蠹虫”的子由:圣人的思想并不全部都在书里,这就好像学音乐不只是弹奏琴弦,学制作也不只是运用机械。诗人运用了比喻手法,将读书比作“弦”和“机”,将读书的收获比作“曲”和“器”,表达了诗人认为读书也不能局限与书本,而是要勤于思考的道理。
“妙哉斫轮手,堂下笑桓公”运用的是《庄子·天道》中的典故,工匠轮扁嘲笑读书的桓公,理由是“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即自己制作车轮的本领不是简单地理论传授,儿子就能学会的。而“妙哉斫轮手,堂下笑桓公”二句中的“妙哉”,表达了诗人对这个道理的赞同,轮扁对桓公的态度与苏轼对子由的态度恰好暗合。诗人运用典故,认为真正的知识需要亲身实践才能提升,所以个人的思想不能仅凭读书获得,要重视生活实践,勤加练习。
《戏子由》中,“任从饱死笑方朔,肯为雨立求秦优”两句运用两个典故称赞子由。前句典出《汉书·东方朔传》:汉代的东方朔曾对武帝说侏儒身长三尺多,自己身高九尺多,可二者所享受的俸禄却相同,所以“朱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后句典出《史记·滑稽列传》:有一次,秦始皇在殿上摆酒宴,适逢天下雨,陛楯郎(殿前执楯的卫士)都被雨淋着。优旃同情他们,便在殿上上寿呼万岁时向他们大呼:“汝虽长,何益!幸雨立。我虽短也,幸休居!”于是秦始皇令陛楯郎一半一半地轮流值勤。这里,诗人以东方朔、陛楯郎比子由,以侏儒、秦优喻当时朝廷的宠臣,于戏谑之语中称赞子由宁可过清苦的生活也不屈己求人的秉性。
“眼前勃溪何足道?处置六凿须天游”两句诗化用《庄子·外物篇》:“心有天游,室无空虚,则妇姑勃溪;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之意,从而称赞子由将眼前的困苦、纠纷置之度外的精神。
30.B 31.(1)这两句评价语是说诗歌抒情与说理并不妨碍,除去阻碍真知的错误思想就会领悟到饱含至理的理趣。(2)眼前出现的景象,全都成为美妙的诗材;如同彩云一般的锦缎,哪里还用人为剪裁。尾联,诗人即景生情,信手拈来都是佳句,诗人非常享受创作过程中遇兴遣词的乐趣。(3)尾联启示读者,生活中不必局限拘泥于眼前的境况,转变关注点,懂得任运随缘,就会换一份心境,多一分收获。
【分析】3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B.“用前句之疏形下句之密”分析错误。“稚杉绕麓干旗卷,野水涵空一鉴开。”环绕山脚的幼杉,就像无数锦旗漫卷;映照天空的野水,宛如一面明镜散开。诗人在此又采用了比喻手法,将杉树和涧水比作锦旗和明镜,所以,是用前句之密形下句之疏。
故选B。
3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炼句的能力。
首先分析评价语的意思。“未觉诗情与道妨,尽除理障出理趣”,“诗情”指诗歌抒情,“道”指诗歌说理;“理障”指阻碍真知的错误思想,“理趣”指饱含至理的理趣。这两句是说诗歌中抒情和说理二者并不妨碍,排除阻碍或者换一种角度就能领会到理趣。
然后理解诗歌尾联的意思,体会诗情。“自然触目成佳句,云锦无劳更剪裁”意思是眼前出现的景象,全都成了美妙的佳句,如同彩云般的锦缎,哪里还用人为的剪裁?朱熹眼前出现的景象,全都成了美妙的诗材;这些“佳句”更是无需剪裁,自然天成。
接着分析尾联中传递出的“道”和“理趣”。结合诗歌标题和前面几联可知,本诗是朱熹途经新喻县,看见此处风景秀丽,顿感心旷神怡,即兴创作了这首诗。诗的前四句描摹山野景象,令人如入画境;后四句抒发愉悦心情,更让人感悟深刻。诗人表面写景色之美,却又不受眼前境况的束缚,貌似不经意间的诗句,能包含至理的“理趣”。
32.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33.梅诗:①对比说理,用新旧花的形象对比;②寓说理于形象描绘之中。
孔诗:寓说理于叙事之中。
【分析】3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和主旨的能力。
梅诗中,写新花竞相开放,而故花却已经憔悴衰败,明天会有更新的花开,那么今天的新花有什么不同呢。作者借花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孔诗中,诗人写自己看到满路的桃花,不禁昏昏欲睡,醒来发现桃花已经消失,满眼看到的只有青山绿水。写出了诗人眼中景物的变化。
因此,两首诗都写出了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这一哲理。
3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赏析诗歌写作特色的能力。
梅诗写新花竞相开放,而故花却已经憔悴衰败,用新花与旧花鲜艳与衰败进行对比。通过秒回新花、故花、明日花的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这一哲理。
孔诗则讲述了诗人的亲身经历,诗人坐在马上,看到道路两岸都是桃花,以至于看的睡了过去。醒来发现桃花已经消失,满眼看到的只有青山绿水。本诗通过叙事来说明“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这一哲理。
34.D 35.①“一山门作两山门”一句,“一门”外又另开了“一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智慧无穷开启之感。②“两寺原从一寺分”一句,蕴含世事分分合合,善恶因果可以相互转化。③“南山云起北山云”云起云涌自会云消云散,喻指尘世的烦恼也是如此。④“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万事万物皆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分析】3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实写”错,“遥想”是想象,尾联是虚写。
故选D。
3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及情感的鉴赏能力。
题干设置了情境,有人的诗论“这首诗禅理哲理相互渗融,读懂悟透后有盛夏临泉之感”,并让考生“找出诗中蕴含的禅理哲理”。禅理哲理因为相互渗透,并没有区分。作答时,需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诗句背后蕴含的禅理哲理即可。
首联写禅寺缘起。“一山门作两山门”,一个山门变作两个山门,颇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感,体现了智慧的无限开启。
“两寺原从一寺分”,两个山寺原是一寺所分,体现了万物的分分合合,预示着善恶因果等等的相互转化。
颔联“南山云起北山云”,云雾象征尘世的烦恼,一山云起一山云消,此起彼伏,体现了尘世烦恼也会兴起,也会消散,没完没了。
颈联“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前台的花绽开后台能看见,上界的钟声下界听得清,寓意万事万物皆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36.D 37.①立足于世,最怕随波逐流;②古人的东西,即使留心学习,也很难达到他们的境界。③诗人用这两句话告诫书院学子:为人处世要坚定立场,坚持操守,不盲从,不随流俗;学无止境,切忌浅尝辄止。
【分析】3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D. “对书院桃李满天下的期许”错误,尾联中“桃李”是贬抑的对象,诗人肯定的是无意争春的“寒梅”。
故选D。
3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的能力。
“立脚怕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意思是:人生活在世上,应当站稳脚跟,有自己的志向、操守,不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在学院之中,应当留心学习,但是古人的境界很难达到。
从中可以看出,颈联蕴含深刻的哲理:“立脚”即立足于世,“怕随流俗转”用一个“怕”字告诫学院学子,应当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否则就会失去自我。
“学到古人难”指出学到古人的境界确实很艰难,但是应当在学习上留心、认真,不因“难”而放弃,否则学习只能浅尝辄止,难有大成。
38.B 39.①比喻,圣人的思想并不全然体现在书里,就如同学音乐不只是弹奏琴弦,制作器物也不只是运用机械,所以他认为读书也不能局限与书本,而是要勤于思考。
②用典,轮扁的儿子不能简单地通过学习轮扁的经验就能获得高超的技艺,因为他需要亲身实践才能提升,所以个人的思想不能仅凭读书获得,要重视生活实践,勤加练习。
【分析】3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但也传达出了对子由读书行为的鄙夷”说法错误。诗中说“谁知圣人意,不尽书籍中”,是在告诉子由圣人的思想并不全部都在书里,就如同“曲尽弦犹在”——学音乐不只是弹奏琴弦,“器成机见空”——学制作也不只是运用机械。因此,诗人将弟弟子由比作“蠹虫”是对子由治学方法的调侃,没有“鄙夷”。
故选B。
3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曲尽弦犹在,器成机见空”二句,是诗人告诉“攻之如蠹虫”的子由:圣人的思想并不全部都在书里,这就好像学音乐不只是弹奏琴弦,学制作也不只是运用机械。诗人运用了比喻手法,将读书比作“弦”和“机”,将读书的收获比作“曲”和“器”,表达了诗人认为读书也不能局限与书本,而是要勤于思考的道理。
结合注释中工匠轮扁嘲笑读书的桓公的故事,轮扁认为自己的技艺不是简单地进行理论传授就能学会的,而“妙哉斫轮手,堂下笑桓公”二句中的“妙哉”,表达了诗人对这个道理的赞同,轮扁对桓公的态度与苏轼对子由的态度恰好暗合。诗人运用典故,认为真正的知识需要亲身实践才能提升,所以个人的思想不能仅凭读书获得,要重视生活实践,勤加练习。
40.B 41.第一首:凡事当寻求根底,努力探寻真理。
第二首:要达到澄澈的境界,就要经历千难万险,人们持之以恒的奋斗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第三首:寻求真理之道,如探真源,需融会贯通,不可偏执一端。
【解析】4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手法的能力。
B.“忽而云起,忽而作雨的奇景,却不知云成雨的原因”错误。第一首诗“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意思是:人们只知道雨是从云的缝隙里落下,不知道云是从哪里来。可见该诗是在探究成云的原因,而不是在探究成雨的原因;且“忽而……忽而……”理解错误,不符合诗句的意思。
故选B。
4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诗人观点态度的能力。
第一首的三四两句“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说到我只是看到飘来的云彩变成了飞雨,却不知这云彩又是来自哪一座山峰。这里面说到我不局限于欣赏云彩变成飞雨的美景,更想探究成云的原因,即凡事都有根源,应当探索其形成的根底,努力寻求真理。
第二首写到汹涌的泉水劈开青翠的山峦呼啸而出,飞流直下,断枝枯木没有任何存身之处,直到冲到平原地区,这泉水才变成一川青碧的江水,平静自在地缓缓流注。这里面通过“擘开”“吼奔”写出了泉水经过的艰险,最后又运用了“自萦回”,写出了经过千难万险的泉水变成了一川青碧的江水,平静自在。所以第二首诗启示我们要达到澄澈的境界,要想获得成功,就要经历千难万险;只有经历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奋斗,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
第三首写到脚步随着流水去寻觅溪水的源头,走到源头处却又怅然若失。此时才领悟到真正的源头是寻不到的,我不如倚杖随处领略潺潺溪水,倒是别有情趣。通过“探寻水源,寻求真源”的事例,表明寻求真理之道,如探水源,需融会贯通,真理始能朗然在目。倘若执其一端,认定真理就在这里,必如管中窥豹,是不能见到真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