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鸿全优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三 六国论讲解与例题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志鸿全优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三 六国论讲解与例题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01 07:44: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国论
1.能够解释“兵”“犹”“亡”“暴”“终”“势”“始”“向”“为”“与”“相”
“以”的意义,掌握本课相关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并能够在课外阅读中迁移运用。
2.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增强忧患意识,激发爱国热情。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运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写作议论文。
1.连线作者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 ( http: / / www.21cnjy.com )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他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其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犀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纵横家的风范。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三人合称为“三苏”,著有《嘉祐集》。
2.探寻背景
战国时期,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策略,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韩、魏、楚三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三国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因势小力弱或方法措施不当等原因而相继灭亡。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经常受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契丹、西夏的威胁与侵略,朝廷不敢坚决抵抗,采取妥协的办法,以财赂敌,求得苟安。这种做法增加了敌方的财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和平并未换到,终不能免于灭亡。这同六国的赂秦而亡,本质上是一样的。苏洵主张坚决抗敌,反对妥协投降,于是写下了这篇《六国论》。
1.识字注音
(1)重点字
率赂秦耶( ) 思厥先祖父( )
暴霜露( ) 抱薪( )
与嬴( ) 燕、赵之君( )
洎( ) 殆尽( )
草芥( )
(2)多音字
2.字形辨认
( http: / / www.21cnjy.com )
3.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 )
(2)当与秦相较( )
4.一词多义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5.古今异义
(1)至于颠覆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2)其实百倍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3)思厥先祖父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4)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6.词类活用
(1)日削月割( )
(2)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
(3)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4)秦以攻取之外( )
(5)李牧连却之( )
(6)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7)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7.特殊句式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
(2)斯用兵之效也( )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4)洎牧以谗诛( )
(5)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
(6)赵尝五战于秦( )
(7)暴霜露,斩荆棘( )
(8)举以予人( )
答案:1.(1)lù jué pù xīn yǔ Yān jì dài jiè
(2)xiāng xiàng qí jī yǔ yù
2.洵属可贵/徇私/殉难 嬴政/赢输/羸弱 邯郸/殚精竭虑/肆无忌惮
3.(1)“厌”,同“餍”,满足 (2)“当”,同“倘”,如果
4.(1)兵器/战争/军队 (2)动词,像,好像/副词,还 (3)动词,丧失,丢失/动词,灭亡 (4)形容词,凶暴的,凶恶残酷的/动词,暴露 (5)副词,终于/动词,坚持到底 (6)名词,势力/名词,形势 (7)副词,起初/副词,才 (8)副词,以前/动词,奔向,趋向 (9)治理/被/作为/成为 (10)动词,亲附/介词,和,同 (11)副词,互相/副词,动作偏指一方/名词,丞相 (12)介词,因为/介词,拿、用/介词,凭借/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
5.(1)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结果。相当于“以致”“以至于”。/表示另提一事,介词。 (2)那实际。/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3)祖辈与父辈。/父亲的父亲。
(4)智谋和力量。/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5)旧事,成例。/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
6.(1)名词作状语,每天 ( http: / / www.21cnjy.com )/每月 (2)名词活用作动词,坚守道义 (3)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4)动词活用作名词,攻战的办法 (5)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6)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完整地保存 (7)名词活用作动词,礼遇
7.(1)判断句 (2)判断句 ( ( http: / / www.21cnjy.com )3)被动句 (4)被动句 (5)介宾短语后置句 (6)介宾短语后置句 (7)省略句 (8)省略句
1.如何理解本文题目的含义?
2.作者是怎样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各是什么?有什么特色?
3.第3段是如何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苏洵认为“赂秦”和“不赂秦”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各是怎样灭亡的?
5.有人说本文的第6段显得多余,因为前面5段已经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6.作者在写齐和燕、赵时,分别使用了表示不同感彩的词。请从课文中挑出几个有代表性的词句,说说作者对齐和燕、赵的态度各是什么。
7.作者在最后一段是如何点明文章的主旨的?
答案:1.提示:“六国论”是一个省 ( http: / / www.21cnjy.com )略式短语,实际上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破灭的原因,借古讽今。这是一篇史论,是借史来论证自己观点的。文中的史实指战国时期六国的破灭。秦处于太行山以西,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在太行山以东。山东六国有十倍于秦国之众、五倍于秦国之地,有大批文臣武将,但在秦国面前软弱无力,被各个击破。六国灭亡有种种原因,而赂秦苟安是其中重要一条。苏洵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借六国赂秦而亡,以暗刺宋事”,论古是为了讽今。
2.提示: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明确了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挈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第一个分论点)反(第二个分论点)两个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跟。
3.提示:首先,以事实为依据,对敌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双方得失的分析、比较排除了战争是诸侯大量失地的原因,突出了赂秦的危害,证明了赂秦的结果是养肥了秦国,削弱了自己,深化了“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的道理,证明了“弊在赂秦”。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法。
其次,先对比诸侯祖先得地的艰难与子孙割地的轻 ( http: / / www.21cnjy.com )易,再写诸侯赂秦的情形和结果。赂秦不仅不能得到安宁,反而激起秦国更大的野心,说明赂秦乞和适得其反,只能助长秦国的侵略野心,造成灭亡的下场。运用了对比论证法。
最后,又用古人名言“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来论说赂秦的危害。这是用引证法来论证的。
4.提示:(1)赂者,包括魏、楚、韩三国。它们以贿赂来求苟安,结果增强了秦的力量,削弱了自己的力量,日削月割,最终灭亡。
(2)不赂者,包括齐、赵、 ( http: / / www.21cnjy.com )燕三国。其中,齐国依附秦以求苟安,不助五国,继五国灭亡后自然而亡。燕国和赵国采取了以战来求生存的方法,结果因赂秦者造成的敌我力量悬殊,加之自相残杀(赵王杀李牧),方式不妥(燕派荆轲刺秦)等原因,最终灭亡。
5.提示:不同意。第6段 ( http: / / www.21cnjy.com )议论建立在作者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的基础上,源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朝廷面对外来侵略者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警告北宋朝廷不要用纳银输绢的办法换取和平。从这篇文章的题目和内容来看,写到第5段是可以结束的,但是作者又添了第6段,在论述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发出感慨。从文章的结构来说,这是中心论点的引申,好像没有也可以;但从写作目的来说,这恰恰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
6.提示:“赂者”指楚、韩、魏,“不赂者”指齐、燕、赵。作者把楚、韩、魏三国放在一起写,是因为它们对秦的态度完全一样——争割地而赂秦,所得到的后果也一样——皆因赂秦而力亏,终致灭亡。把齐、燕、赵放在一起,是因为它们都是赂秦的间接受害者,“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但是,这三国在对秦的态度上又分两种:齐与秦交好,不助五国;燕、赵则守土抗秦。所以作者分开来叙述,使人明白:齐是自食苦果,不值得同情、惋惜;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值得肯定、赞扬。燕、赵的灭亡,不在“用兵”,而在“智力孤危”。
7.提示:最后一段借古讽今,点明主旨。 ( http: / / www.21cnjy.com )它直接将北宋与六国放在一起进行类比:昔日,六国虽势“弱于秦”,但倘不赂秦,而犹有“胜之之势”;今日,北宋强于契丹和西夏,若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自然就连六国也不如了。作者在文中运用了一个推想“苟以天下之大……”,把尖锐的话说得相当委婉,讽谏北宋王朝不要对敌人用纳银输绢的办法换取一时的太平,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作者这样篇末点题,犹如画龙点睛,使主题得到了升华,赋予了这篇史论强烈的战斗力量和现实意义。
在预习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你在听课时加以关注?请在下列表格中做个备忘吧!
我的学困点 我的学疑点
1.《六国论》中,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些文字是怎样形象地说明了割地赂秦是自欺欺人的?
3.作者在倒数第二段中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
答案:1.提示: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本 ( http: / / www.21cnjy.com )原因是以地赂秦。他以事实为根据,综观敌对双方,对秦和诸侯得与失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排除了战争是诸侯失地的主要原因,突出赂秦的危害,证明了以地事秦养肥了秦国,使六国元气大伤。
2.提示:割地是赂秦的具体方式,“ ( http: / / www.21cnjy.com )今日”“明日”夸张地说明赂秦的频繁,“五城”“十城”用层递的方式说明赂秦的数量越来越大,但换来的只是“一夕安寝”,真是损失巨大,收效甚微。“起”与“寝”相照应,突出秦兵来得急,割地易与频。这些都形象地说明了割地赂秦是自欺欺人的做法,无异于“抱薪救火”。
3.提示:“呜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
“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提出“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
作用: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换,引导读者理清思路。
文章第4段中,作者认为燕国的灭亡是“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你是怎么看待这种说法的?
答案:提示:观点一:本段由齐、燕、赵三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灭亡的结果推论出它们灭亡的原因,有力地证明了“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分论点,回答了“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疑问,有力地支持了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作者认为燕国的灭亡是“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只是为了证明作者观点,至于这一史实的细节情况我们可以不加细究。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可以认同这种说法的。
观点二:这种认为燕国的灭亡是“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的说法,是欠妥的。作者并没有抓住根本问题,而是撷取了一个偶然情况作为论据,把问题简单化了,令人难以置信。要知道,当时强秦灭燕,是历史的必然。只不过“以荆卿为计”加速了燕的灭亡罢了。从逻辑上说,作者是将必然的趋势当做或然的情况来论述,这在逻辑上讲不通,是违反客观实际的。所以说,这个论断是不妥的。再者,作者论六国灭亡,只论及赂秦的弊端及用武不终等,却没有论及统治者的腐败无能这一根本问题,这是不全面不深刻的。
观点三:我们应该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看待历史,对待古人。作者的这种观点是受其历史和阶级局限的结果。但正如人们所说:“前人论史实,看法不一定正确,论述也不一定全面。但是本文能够抓住关键性的问题来论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就是说,作者能根据其写作意图,提出论点,进行自圆其说的论证。况且,作者撰写此文的本意是对北宋王朝屈辱妥协的政策进行讽刺,同时也是对统治者的委婉劝说。因此,本文虽有不确之处,但论证说理纵横恣肆,严密紧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战斗性,仍不失为一篇脍炙人口的政论佳作。
1.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本文借史立论,以古鉴今,选择一个角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抓住一个问题,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确立自己的论点,进行深入论证,以阐明自己对现实政治的主张。因此,我们分析这篇文章时,不是看它是否准确、全面地评价了历史事实,而是应着眼于其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2.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本文为论说文,其结构完美地体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论证的一般方法和规则上,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论断;最后借古讽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3.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在语言方面,本文除了具有一般论说文用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准确、言简意赅的特点之外,还有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不仅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洋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再加上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辞的运用,使得文章不仅章法严谨,而且富于变化,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答案:创意激活
对比论证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即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也称比较法。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强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论证的鲜明性,使读者清楚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范例展示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是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但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不过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徵,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导练目标
对比论证
本文多处运用对比论证:“赂者”与“不赂者”对比;六国“祖父”创业与六国子孙毁业对比;燕、赵“用兵”的始与终对比;假设六国并力西向和六国赂秦对比;北宋与六国对比等。学习《六国论》中对比论证的方法,写一个议论性的片段,300字左右。
话题集锦
(1)苏洵在《六国论》中阐述 ( http: / / www.21cnjy.com )赵国灭亡的原因时,记叙了赵国同秦国作战的几次情况,赵国的大将李牧面对强敌,奋起抗秦,取得了胜多败少的战绩。后来秦国两次大举来犯,李牧从容指挥,接连击退秦兵。但这时赵王听信谗言,杀死了抗秦的主帅李牧,秦兵乘机大肆进攻,终于灭掉了赵国,邯郸成为秦国的一个郡。作者慨叹赵国用武而没有坚持到最后。
本材料可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的写作。
(2)六国土地的总和比秦国小吗?不是!六国的人口比秦国少吗?不是!但六国最终被秦国吞并。六国的灭亡,是实力不强吗?是兵器不锋利,还是战术不高明?不,这些都不是原因,真正的原因是他们贿赂秦国,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才走向了覆亡之路。苏洵回望着历史,用他睿智的眼光解读着历史,大喝一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本材料可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的写作。
佳作片段
战国七雄,割据一方,或联合纵横,或分庭抗礼,都是雄霸一方的英主,何以被秦鲸吞蚕食,演变为秦一枝独秀?苏洵认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一言以蔽之,就是六国自己给自己掘了坟墓,他们自取灭亡,他们失败的路是自己铺就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名相魏徵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以古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的目的。这一点苏洵做到了,他拨开历史的迷雾,看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不抱怨别人,要从自身去找原因。六国灭亡,一定有六国自己的过错。
我们要从六国灭亡中汲取深刻的教训,切莫学习六国,自己给自己铺就失败之路。
答案:话题集锦:
(1)①坚持才会胜利;②用人不疑;③打击人才便是自毁长城;④历史的反思;⑤善始更要善终;⑥居高位者不能听信谗言。
(2)①换个角度思维,你将获得对事物崭新的认识;②全力以赴方能无往不胜;③失败的路往往是自己铺就的。
提示:用最精练的语言把你当堂掌握的核心知识的精华部分和基本技能的要领部分写下来并进行识记。
知识精华 技能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