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五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长春市五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16 21:34:04

文档简介

长春市五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泽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前四单元、选择性必修3。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1.墨子批评当时的不良社会风气时说:“为人君者之不惠也,片者之不忠也,父者之不慈也,了者
之不茅也此又天下之大害也。”韩非子认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大,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
逆则天下乱。”可见,两人都
A,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B.吸收儒学-纲五常抑论
C,强调社会伦理秩序
D.主张重建西周礼乐秩序
2.汉初,不仅仅禁止马匹从关流入诸侯国地区,其他一些重要的牛产和生活物资,如黄金、祭
奠黄金器、铜以及弩,牛也在关禁之列。汉景帝时期开始逐渐放松对这些物资流通的限制。
这一变化反映出汉京帝时期
A.社会经济得创了发展
B.中央集权削羽趋势
C,抑商政策进·步放松
).地方割据问题已解
3.东汉未年,上人们对君臣关系有了新的思考,他们认为君主之“明”才是君臣关系得以维系的
“义”,而基于对这种“义”的共同认识,才有∫臣“忠”的可能与依据。这反映出东汉末年
A.儒学理论体系不断完善
B.土人积极反抗中央统治
C.君臣关系发生急剧改变
D.社会出现了离心的趋向
4.表】所示为初唐到中店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疏勒、碎)的归属情祝。由此可得出的合理推
论是
表1
时河
安西四镇的归属
控制时长
649年
唐朝
1年
650-657年
吐著
7年
657-670年
唐朝
13年
670671年
吐蕃
4年
674一678年
唐朝
4年
678一692年
吐菲
11年
692一790年
唐朝
98年
A.吐蕃人侵导致庐朝中盛转哀
B.中原文化在四域各地)泛传播
C,西城民族交融存在多种形式
).唐朝改变了对此:蕃的和亲政策
5,唐代中后期,皇帝在对藩镇长宫所进表疏予以批答的同时,还就其中涉及当时政务的内容颁
发敕书,出现了敕书与批答并行的情况。批答由翰林学士草撰,不用中书、门下两省印,拉不
加盖翰林院书诏印,其有皇帝自行发出的性质。这一一现象反映出唐代中后期
A.官僚政治走向成熟
3.巾枢运行机制发生变化
C.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苹相的权力己经被架空高二期末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C 2. A 3. D 4. C 5. B 6. C 7. B 8. C 9. A 10. C
11. D 12. A 13. D 14. B15. A 16. C
17. 说明:北宋初年,为了加强专制集权统治对政治体制进行了环节性调整,如设立枢密院,将统 兵权与调兵权进行了分离,设置参知政事和三司分割宰相行政权和财政权 。北宋在对兵权、 行政权和财政权进行调整之后引发了北宋中枢决策体制的整体变化,宰相无权干预军事事 务的决策 。除此之外,中枢决策体制形成了二府三司的局面 。(6分)
评价:北宋初年政治体制的调整适应了专制集权统治的需要,但是过于分散军权,造成将不 识兵、兵不识将的局面,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进而导致北宋在面临周边民族政权侵扰时节 节败退 。分散财政权和行政权,造成冗官、冗费和行政效率下降的问题 。(6分)
18.(1)原因:帝国扩张及骆站等相关保障设施的建立;国内外商道网络的形成;工农业经济的繁荣发展;优越的地理位置及有利的周边环境 。(6分,答出三点即可)
(2)措施:承认白银为交换媒介;设置交通骆站及商业交易点;与西域诸国签订契约文书;加 强外贸立法 。(3分,答出三点即可)
影响:促进了西北地区白银货币化;促进了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了西北地区对外贸易 的繁荣 。(5分,答出两点给4分,三点给5分)
19.(1)同:都以中原为发展核心;逐步吸纳周边族群文明;疆域及人口均呈增长趋势 。(2分,答出两点即可)
异:两河流域文明以地域性的共同体为凝聚单位,中国西周文明则主要以宗法血缘为纽带;
两河流域城邦保持长期的独立自主,西周诸侯国臣服于周天子;两河流域文明地域化特点明 显,西周文明具有包容性强大的普世理念;两河流域利用成文法典维护统治秩序,西周以礼 仪规范人们的行为 。(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历史影响:开拓了以德行与伦理为基础的文化规范;为中国之后的思想融合提供了思想 来源;推动了家国一体思想观念的形成;为中国之后的天子独尊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调 。(6 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0. 示例一
观点:中国传统文化在继承中不断发展 。(2分)
阐释:中国传统文化在继承“仁政”、民本、忧患意识、以德教化等基本核心思想的基础上,不 断与时俱进、发展创新,例如,董仲舒在继承发展仁政理论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大一统、 尊崇儒术等学说;宋明理学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了一套思辨化、 哲学化的新理论体系;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家提出了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等符合时代 潮流的新思想 。 中国传统文化在继承中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自古就是统一 的多民 族国家,中华文明具有延续性;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和自我不断发展完善;政治开明、对外开 放使中国传统文化兼收并蓄;进步知识分子的不断探索;等等 。这一特征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文明延续,又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8分)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不是简单重复,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继承的
基础上不断兼收并蓄,不断突破自我,实现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 。(2分)
示例二
观点:中国儒家文化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发展 。(2分)
阐释: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孟儒学,主张仁政、民本、教化,但当时未受到重视 。汉代董仲舒在 吸收法、道、阴阳各派思想的基础上,创立新儒学,主张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 常,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魏晋以来,儒学发展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 宋明理学家吸收佛、道思想,并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使儒学日益思辨化、 世俗化 。明清之际,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下,一批进步思想家批判性地继承传统儒学,主 张限制君权、工商皆本、经世致用,为儒学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8分)
总之,儒学自创立以来,礼教德治精神始终一贯,并根据时代需求不断发展,成为中国传 统社会的主流思想 。(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唯一标准)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