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2014年高中语文 专题二 老王测试题 苏教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学案导学设计】2014年高中语文 专题二 老王测试题 苏教版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0-31 11:12: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老 王
——疯狂年代的人性光辉
一、语言积累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惶恐(huánɡ)  伛偻(yǔ lǚ)  真缔  拈轻怕重
B.畸形(qī) 塌败(tā) 侍奉 殚精竭虑
C.云翳(yì) 愧怍(zuò) 荒芜 如坐针毡
D.腼腆(diǎn) 涮洗(shuàn) 浪废 充耳不闻
2. 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________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
②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________了。
③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________。
A.荒僻    取消    惭愧
B.荒僻 取缔 愧怍
C.偏僻 取缔 愧怍
D.偏僻 取消 惭愧
3.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了。
B.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C.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D.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但是,没有人会喜欢只有灰色的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这也就是和谐。
①这世界充满生命活力,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万类霜天竞自由。
②灰色只有在和其他色彩搭配时,才能显示它的普适性,显示它的高贵和纯粹。
③也正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贵、纯粹,纷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
④多彩保证了活力,而灰色提升着品位。
⑤因此,灰色又必须链接多彩的世界。
⑥正因为有了生活的五彩缤纷,理论的灰色才不显得死寂。
A.①②⑤⑥③④ B.②⑤①⑥③④
C.②⑤①④⑥③ D.①②⑤④⑥③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样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5. 老王临终前最后一次来看杨绛夫妇,送完东西后,“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为什么不说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拿着钱”,却一定要用个“攥”字?
答:
6. 老王说“我不是要钱”,为什么最后还收了钱?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
7. 对揭示文章意旨的最后一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
三、一法一练——品读细节,把握人物形象
  本文多处对老王进行细节描写,如“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此处对肖像的细致描写,表现了老王久病之后的干瘦、脱形。并运用比喻手法,形象而贴切地写出了老王因病痛的折磨而变得外表恐怖、干瘦和衰弱的特点。再如“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他只说:‘我不吃。’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这几句人物对话极其典型,刻画出了身犯重病的老王不计钱财,依然关心他人的形象。言谈之中,让人感受到老王那颗善良的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9题。
杨绛和他的父亲
杨绛,除了作为钱钟书夫人为人所熟知外,她本人更是一位颇有影响的作家、翻译家和著名学者。李健吾评价她“不是那种飞扬躁厉的作家”,而是有着“缄默的智慧”的,有着静默恬退的睿智和微笑的态度。她的父亲杨荫杭,是江苏最早从事反清革命运动的人物,曾经留学日本和美国。他表面看起来凝重有威,因而孩子们都怕他。但他却从不打骂孩子,如果有人不乖,他只会叫急,喊妻子过来把淘气的孩子提溜出去训斥。所以孩子们怕虽怕,却都喜欢和父亲亲近。钱钟书初见他时未免有点害怕,但接触久了,即摸出其“望之俨然,接之也温”的性子。
杨绛的父亲有时也很严肃。那年杨绛16岁,正在振华女中的高中部读书。那时北伐战争已经胜利,学生运动很多,常要游行开群众大会等。一次学生会要各校学生上街宣传——就是拿一条板凳,站上去向街上的行人演讲。杨绛也被推选去参加。但她却担心自己的个头小,一着急就涨红了脸。而且当时苏州风气闭塞,街上的轻薄男子又专爱欺负女孩子。她怕自己一站上板凳,就会被人看猴儿似的拢上来看,不会有什么人正儿八经地听演讲。不过,女学生只要说“家里不赞成”,就可以豁免,许多旧家庭里的大小姐就这样推掉了。她于是周末回家向父亲求救,问能不能也说“家里不赞成”。父亲却一口拒绝,说:“你不肯,就别去,不用借爸爸来挡。”杨绛说:“不行啊,少数得服从多数呀。”父亲说:“该服从的就服从,你有理,也可以说,去不去在你。”并告诉她,自己从前做江苏省高等审判厅厅长时,有一次张勋不知打败了哪个军阀胜利入京,江苏省的士绅联名登报拥护欢迎。他的下属擅自把他的名字也列入了欢迎者的名单,以为名字见了报,他即使不愿意也只好罢了,但他坚持“名与器不可以假人”,立即在报上登了一条大字的“启事”,声明自己没有欢迎。他对女儿说:“你知道林肯说的一句话吗?Dare to say No!敢吗?”杨绛第二天到了学校,坚持说:“我不赞成,我不去!”为此还挨了老师狠狠的批评。虽然这并不是为了什么伟大的目标,只是一个脸皮薄、爱面子的女孩子不肯上街去出丑,但父亲的做法在杨绛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于杨绛的学业,父亲并不多加干涉,而是放手让她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学习。父亲钻研音韵学,常常把某字的平仄拿出来考她。杨绛在高中还不会辨平仄声,父亲却也不急着教,只让女儿涵咏体味,还安慰她:“不要紧,到时候自然会懂。”有一天她果然四声都能分辨了。父亲晚上常踱过廊前,敲窗考她某字读什么声。女儿考对了,父亲高兴而笑。父亲的教育理论是孔子的“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杨绛只要对什么书表示兴趣,父亲就把那部书放在她的书桌上,即使有时他得爬梯到书橱高处去拿;但假如她长期放着不读,那部书就不见了——父亲把书收走了,这就等于是父亲的谴责,无言的批评。杨绛喜欢读诗词小说,对父亲枯燥的音韵学“合口呼”、“撮口呼”之类不感兴趣。父亲也不强迫女儿学他的一套,还为她买来最喜欢的书籍。杨绛上大学分文理科的时候,因为各门功课都平均发展,所以为选专业一事颇费了一番踌躇。老师们推荐她报理科,她回家去问父亲拿主张:“我该学什么呢?”父亲说:“没有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于是,杨绛终于不顾老师们的惋惜和劝导,选择了她喜欢的文科。父亲有一次问杨绛:“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她说:“一星期都白活了。”父亲笑了,说:“我也这样。”杨绛因此感觉到自己似乎已升做父亲的朋友了。杨绛是个贴心的女儿,每天早饭后,她总要给父亲泡一碗酽酽的盖碗茶。父亲饭后,她也要给父亲削个水果,或是给父亲剥风干栗子、山核桃等干果。中午饭后,她非常懂事地带弟弟妹妹一哄而散,让父亲歇午。一次父亲叫住她说:“其实我喜欢有人陪陪,只是别出声。”她就陪在父亲旁边看书。父女俩的感情就是这样平淡而深厚。
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父亲突然在苏州因中风去世。1983年,杨绛在《当代》双月刊上发表了散文《回忆我的父亲》,记录了和父亲一起生活过的点点滴滴,在那平静恬淡的娓娓道来中寄托了女儿对父亲真挚的情感和深切的怀念。
8. 钱钟书觉得杨绛父亲“望之俨然,接之也温”,请问文中哪些内容具体体现了杨老先生“温”的性格特点。
答:
9. 文章在表现杨绛与其父亲的时候都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答:
答案
1.C 2.B 3.A 4.B 
5.老王知道自己的身体可能不会好起来了,因此把自己的鸡蛋和香油送给杨绛夫妇表示感谢,可是却又不得不收下同样要表示感谢的杨绛给的钱。“攥”字既写出了他身体的虚弱,又表现出了他当时激动、矛盾的心情。
6.老王怕“我”真的托人给他送钱,平白给“我”添麻烦。体现了老王的朴实善良。
7.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8.①从不打骂孩子;②对于杨绛当年不想参加演讲这样的严肃问题他也是耐心教育;③对音韵学的教授也不着急,让女儿慢慢体会;④对女儿没有读他找出的书的责备方式;⑤与女儿朋友式的对话;⑥不强迫女儿做不感兴趣的事。
9.侧面描写,李健吾对杨绛的评价,钱钟书对杨绛父亲的感觉;语言描写,文中多处对人物的对话进行了描写;行为描写,杨绛父亲爬梯到高处为女儿找书;细节描写,杨绛为父亲削水果、剥干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