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学科素养水平监测试卷
历 史 2023.7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图是三星堆出土的象形青铜器。学者研究认为,青铜大立人雕像中部象形座腿具有较明显的中原青铜文化特点,但青铜兽首冠人像和青铜兽面具的风格则完全迥异于中原青铜文化,更具有印度文明的因素。这折射出三星堆文明
青铜大立人像台座 青铜兽首冠人像 青铜兽面具
A.是东西方交流的结果 B.具有开放包容的特征
C.发展程度领先于世界 D.奠定华夏文明的基础
2.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人人"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二者都主张
A.改革内政,重构统治秩序 B.重视贤德,变革选拔标准
C.崇德尚贤,规范统治行为 D.抑制暴政,稳定社会秩序
3.下表为秦汉制度对照表。据表可知,些时期
秦 汉
皇帝制度 创立皇帝制度,定种种专用称谓、名号,出现文书避 讳制度,皇帝独尊,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沿用不废
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名称、职司略有改变
玺印制度 以和氏璧制成御玺,方四寸,交五龙,李斯书篆:“受 命于天,既寿永昌"。 秦亡入汉,曰"传国玺"
军功爵制 沿用商鞅变法确定二十等爵制 沿用不废,爵号有所变更
郡县制 秦并天下,废分封,设36郡,约1000个县,郡置“一 监一守一尉",县"万户以上为令、不及万户为长。” 郡县如秦制,另有封国 制与之并行,郡国增至 103个,县1587个。
A. 中枢机构行政效率提高 B. 中央强化对地方的管理
C.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 政治制度在继承中发展
4. 下图为唐代选才的部分举措。这些措施
A. 导致“取士不问家世”局而出现 B.促进了寒门庶族地位的上升
C.结束了世家大族对权力的垄断 D.旨在推动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5.下图为西汉到宋初人口数量变化折线图。图中
西汉东汉 三国西晋 隋唐 宋
A.① 阶段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政策调整
B.② 阶段人口变化主要得益于经济重心南移
C.③ 阶段人口的增长是由于大一统的推动
D.④ 阶段人口持续降低是由于土地资源危机
6.有学者认为,宋夏战争中,虽然西夏军队在战争中大败宋军,但由于北宋停止了岁赐,关闭了榷场,不准青白盐进入宋境,导致西夏粮食、布帛、茶叶及日用品供给奇缺,物价飞涨,引起各族不满,最终促成和谈。该学者意在强调
A.宋朝控制着西夏的经济命脉 B.经济实力决定战争胜负
C.经济的互补性制约战和关系 D. 经贸往来影响政权关系
7.康熙帝在《庭训格言》中强调,“俭约不贪,则可以养福,亦可以致寿”。时任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在其《聪训斋语》中说:“父母之爱子,第一望其康宁,第二冀其成名,第三愿其保家。”曾国藩认为教育子侄“不在多书”,只要有《庭训格言》和《聪训斋语》就够了。这可用于说明清朝
A. 士大夫重视家风教化 B.士人强调礼法一脉相承
C. 传统文化在不断更新 D.俭约不贪成为社会共识
8.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为防止日本进一步图谋台湾,清政府加强了守备,并于1885年正式宣布在台湾建省。这反映出
A. 政府海疆防御意识提高 B.传统的宗藩体系已经解体
C. 中央政权开始经略台湾 D. 中国外交观念开始近代化
9.19世纪末,维新派首倡禁止缠足。中华民国成立后,妇女解放成为国家的重要议题。北洋政府颁布《女子教育条例》,规定女性有受教育的权利。1929年,国民政府开始允许女子参加文官考试。由此可知
A.男尊女卑的观念被摒弃 B.女性解放成为社会潮流
C.时代变迁推动女性解放 D.女性社会地位普遍提高
10.中国革命由反满兴汉演变为反对西方帝国主义,又演变为孙中山“内部各族平等”及“联合 世界平等对我之民族”两项诉求,中国成为多元的庞大共同体,实为世上所仅见。这反映
了近代中国
A.民族意识不断觉醒 B. 革命任务发生根本变化
C.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D. 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11.1917年,毛泽东发表《体育之研究》指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这一主张
A.意在推动体育事业发展 B. 强调塑造国人精神品格
C.将体育与爱国救亡结合 D. 掀起了体育强国的潮流
12.下图是公元前3000一前1000年的人口迁移图。图中的人口迁徙
A.推动了希腊化时代的繁荣 B.导致了亚欧大陆区域文明的衰落
C.扩大了农耕文明传播范围 D.影响了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形成
13.伊本 ·西那的《医典》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医典》直接继承了古希腊的医学遗产,也吸收了中国、印度、波斯等国医药学的成就,汇集了欧亚两洲许多民族的医学成果,被世界医学界奉为“医学经典”。这表明
A.阿拉伯的科学成果领先世界 B.世界文明因交流互鉴而发展
C.拜占庭是东西文化交流桥梁 D.世界医学理论体系趋于完备
14.1884年国际子午线大会在华盛顿召开,有27个国家派代表参加。大会确立本初子午线和建议采用以格林威治子午线为基准的“世界月”,为建立世界时区体系打下了基础。该会议的召开
A.得益于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扩张 B.反映了世界联系的加强
C.标志着美国开始参与瓜分世界 D.推动了世界文化的融合
15.有学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所有参战国政府不断地控制其经济体制,因交战各国都试图将整个社会的财富、资源与道德意图统统引向单一的目标,“计划经济”的思想在一战期间最先得到了应用。由此可见,第一次世界大战
A.促使国际社会协调行动 B.导致计划经济体制普遍建立
C.推动政府机构转变职能 D.使得社会主义理想成为共识
二 、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说中国
材料一
以中国历史而言,秦汉是充实内部的时期,我曾称其特色为“厚”,隋唐却是开放扩张的时期,其特色是“大”。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只有秦汉和隋唐当得起“天下帝国”的地位,因为在这两个重要的时期里,中国是开放的,而且是发展的。
—— 节选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材料二
无论在民族、疆域还是认同上,这个“华夏/中国”在历史上曾经很庞杂和包容,你可以称 之为“天下帝国”,也可以称之为“中国共同体”……一方面,现代国家不能再是“天下帝国”, 它不能不限定领土、族群和国民,汉唐时代那种“包容和弹性”的天下秩序只是光荣的历史记 忆,而无法成为现代国际认可的准则;另一方面,悠久和荣耀的历史记忆,又使得现代中国历 史学者,理性上虽然超越“华”、“夷”,追慕包容性的天下帝国,但感情上会不自觉地区别 “内”、“外”,以汉族中国为“我者”来叙述“华夏/中国”。
——摘编自葛兆光《说中国》·解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汉时期特色为“厚”,隋唐时期特色为“大”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华夏/中国”概念的认识。(8分)
17. (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乾隆盛世”
材料
英国的马戛尔尼使团在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访华,使团成员通过回忆录、绘画等形式, 记录下清朝前期的社会情况与他们的所思所想。
使团成员 内容摘要
乔治 · 马戛尔尼 使团正使,著有回忆录 《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 相继登基的四个皇帝,都具有卓越的治理,不寻常的精力 和果断的毅力 ……不仅保存了王位,还将领土大加扩张。
乔治 ·斯当东 副使,著有回忆录《英 使谒见乾隆纪实》 中国王朝固守着自己的方针,他们认为自己处于幸福的 天堂,不愿意同外国打交道,不愿意自己的臣民同外国人有 来 往 。 在中国的政治、伦理和历史的文献中找不到任何自由色 彩的理论,他们认为这种理论最后一定导致犯上作乱。 …… 他可以利用印刷按照自己的意图指导人民的思想。
约翰 · 巴罗 主计员,著有回忆录 《我看乾隆盛世》 科学家、艺术家和博物学家如果走遍这个辽阔的国家,除 了好奇心得到满足之外,很可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生活在水上的悲惨大清国人一向处于半饥半饱的状态, 乐于以任何食物为食,即使是腐烂了的也不放过。
威廉 ·亚历山大 随行画师,著有画集 《中国衣冠举止图解》
结合材料,以“外国人眼中的乾隆盛世”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4分)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8. (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保路运动
材料一
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已收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随即与英、 法、德、美四国银行团订立借款合同,四国银行团享有这两段铁路的修筑权和继续投资的优先 权,激起粤、鄂、湘、川等省人民的强烈愤慨,引发保路运动。
1910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迫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清 政府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 有。清政府收回了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因此招致四川各阶层的广泛 反对,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注:第一段文字为教科书正文内容,第二段文字为“历史纵横”栏目内容。)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1911年,政府与四国(英美德法)银行团签订一笔一千万英镑贷款的借约,作为开发满 洲和币制改革之用,另外,还举借六百万英镑贷款作为建设粤汉铁路之用。前者用来实现 1910年已计划好的币制改革,后者是为了把私人建设或发展的铁路收归国有。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晴史》(下卷)
材料三
铁路干线“国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四国银行团逼出来的。正如盛宣怀所言:“查四国 借款合同不能消灭,所以提议铁路国有,如铁路不为国有,则借款合同万不能签字,是铁路国 有之举,其原动力实在于借款之关系。”
——夏良才《国际银行和辛亥革命》
(1)指出材料一中两段文字对保路运动叙述的差别。(6分)
(2)综合材料信息,就保路运动的原因作出你的叙述。(7分)
19. (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方近代大学的建立与发展
材料
古典大学是以传播和探索高深知识为单一职能,主要为上层社会和教会培养所需要的官 员和教会人员。1810年建立的柏林大学为近代大学创立了模式,成为各国模仿的对象。
从19世纪中期开始,它所提倡的大学研究职能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1855—1860年间, 牛津大学建立了许多现代实验室。剑桥大学于1871年建成驰名世界的卡迪文什实验室,使 英国的实验物理学执世界之牛耳。1862年林肯签署《莫里尔法》,以此为契机逐渐形成“康奈 尔计划”和"威斯康星观念"。威斯康星大学与州政府密切合作,“大学为州服务”的观念使服 务成为高等教育所承担的第三项职能。
德国技术学院的前身大多是创办于1819—1870年之间的侧重科学训练和职业训练的技 术学校。从19世纪60年代起,技术学校改为技术学院或技术大学。在英国,为发展商业和 科技教育,打破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垄断,1828年伦敦大学建立,主要传授现代学术和自然 科学。从19世纪中期起城市学院兴起,绝大多数城市学院都偏重工业和科学领域,而且大都 成为所在城市工业研究中心。
——摘编自牛长松《西方近代大学的建立与发展》
根据材料,就西方近代大学的建立与发展提炼一个主题并进行阐释。(14分)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23. 7
评分说明 :
非选择题部分 ,若考生答案与本答案不完全相同 ,但言之有理 ,可酌情给分 ,但不得超过
本题所分配的分数。
一、选择题 :共 45 分。
1. B 2. C 3. D 4. B 5. C 6. D 7. A 8. A 9. C 10. A 11. C 12. D 13. B
14. B 15. C
二、非选择题 :共 55 分。
16. (14 分)
(1) 秦汉 : 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 ,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 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隋唐 :疆域扩展 ,制度创新 ; 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交 流发展 , 民族交融 ;儒释道三教合流 ;开放包容 ,兼收并蓄 ,形成中华文化圈 。 ( 6 分 ,其他答案 言之有理也可)
(2)“华夏/ 中国”既是一个地理概念、文化概念 ,也是一个政治概念 。它是一个不断变化 的复杂共同体 ,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民族认同 ,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 。(2 分)
春秋时期 , 中原诸侯国的文化认同凸显 ,华夏一词逐渐成为中原诸侯国塑造文化认同的 重要概念 。秦汉以来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华夏/ 中国”的政治内涵形成并不断丰 富 。汉唐至明清 ,随着疆域的扩展 ,族群的扩大 ,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 , 民族交融不断增强 ,多 民族国家不断扩大和巩固 ,“华夏/ 中国”也成为精神纽带 ,使中华民族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 体 。(4 分)
在现代文明的发展与碰撞中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 ,我们应该挖掘和利用“华夏/ 中国”的内涵和精神力量 ,树立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为推动中华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2 分)
17. (14 分)
信息提取和阐释应包括以下四个角度 : (12 分)
角度一 :时间和整体印象 :乾隆时期 ,封建社会持续发展但呈衰退趋势 。(2 分) 角度二 :具体说明乾隆时期政治、经济等持续发展的表现 。(4 分)
角度三 :具体说明乾隆时期社会衰退的表现 。(4 分)
角度四 :对使团的描述作出客观评价 。(2 分)
表述成文:2 分
【 示例】
马噶尔尼使团在乾隆年间来到中国 ,感受到了乾隆盛世下封建社会的持续繁荣 ,也观察到了繁荣盛世景象下暴露出的危机。
使团成员看到了清朝皇帝的励精图治 ,领土不断扩张 , 国家呈现繁荣景象 。当时中国政 治上 , 国家统一、政局稳定 ;疆域上 ,清朝版图得以进一步开拓和巩固 ,奠定了我国现代版图的基础;经济上 ,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 ,传统农业发展 ,商品经济繁荣。
使团成员也看到了中国落后于英国工业文明的衰退景象 。清王朝固守专制统治 ,百姓生 活困苦、缺乏自由 ;封建专制达到顶峰 ,统治者固守天朝上国思想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僵化的 理学、文字狱等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限制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清朝官兵仍在使用大刀、弓箭等冷兵器 ,军事装备落后。
使团成员的描述 ,基本符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 ,反映了清朝前期的盛世与危机。
18. (13 分)
(1)答案应包含以下两个角度 : (6 分)
角度一 :关于路权“ 国有”与借款先后关系的差别(3 分)
正文叙述强调是政府先将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 国有”,后与四国银行团订立借款 合同 ,从而引发了保路运动 。历史纵横的叙述是四国银行团逼迫清政府订立借款合同在先,清政府后将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 国有”,进而引发了保路运动。
角度二:关于民愤的焦点的差别(3 分)
正文叙述中保路运动是四国银行团享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等特权 ,激起当地等人民 的强烈愤慨 ,从而爆发了保路运动 。历史纵横的叙述是清政府收回了的川汉、粤汉铁路路权 ,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 ,从而引发保路运动。
(2)1910 年 , 四国银行团逼迫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 ,但清政府并没有签字 ,面对帝国 主义列强的要求 ,以盛宣怀为代表的清政府做出了铁路干线“ 国有”的决策 。1911 年 ,为了实 现铁路“ 国有”,清政府与四国银行团订立了借款合同 ,贷款六百万英镑购买民有的粤汉铁路 , 四国银行则团享有铁路的修筑权和继续投资的优先权 。清政府向列强出卖了路权 ,又没有退还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 ,招致粤、鄂、湘、川等省人民的强烈愤慨 ,保路运动由此兴起。
(说明 :仅使用材料一 中的一个叙述 ,得 3 分;能将三则材料信息综合利用 ,梳理出正确的时序 ,得 5 分;能将三则材料信息综合利用 ,梳理出正确的时序和因果关系 ,得 7 分。)
19. (14 分)
提炼主题(2 分)
可从西方近代大学建立与发展的背景、职能、课程设置、影响及大学与城市的关系等单一或综合角度加以提炼。具体阐释 : (12 分)
层次一 :能够简单提炼材料中大学职能、课程设置等方面的信息 。(1-4 分)
层次二 :能够对材料中所反应的近代大学相比于传统大学在职能、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变化进行提炼 ,并能够进行总结提升 。(5-8 分)
层次三 :能够对材料中所反应的近代大学相比于传统大学在职能、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变 化进行提炼 ,并能够进行总结提升 ,再对近代大学的起源与发展的时代背景及作用进行阐
释 。(9- 12 分)
【 示例 1】工业革命推动了西方近代大学的发展
工业革命的开展 ,对科学研究和工人职业技能水平等各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适应工 业化发展的需要 ,西方近代大学在教育职能等方面不断发展 。在大学的类型上 ,近代技术学 院在侧重科学训练和职业训练的技术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以伦敦大学为代表的近代大 学 ,主要传授现代学术和自然科学 。此外 ,城市学院兴起 ,不仅开展教学活动 ,还成为城市工 业研究中心 。大学职能的演变也体现出工业时代的需要 ,从单一 的传播和探索高深知识逐渐增加了科研、社会服务等职能。
近代大学的发展适应了工业化时代的需求 ,推动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推动了社会生活的丰富 ,激发了社会活力。
【 示例 2】西方大学的发展日益多元化
近代以来 ,工业化的发展 ,政治民主化的不断完善 ,社会公共事业的进步 , 自然科学的发展 ,对西方近代大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推动着西方近代大学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西方近代大学的职能不断多元化 , 由最初的为上层社会和教会培养官员和教会人员这一 单纯的教育职能发展为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 , 同时在课程内容上,由最初侧重科学 训练和职业训练的单一课程发展为传授现代学术和自然科学的综合课程 ,使西方近代大学适应了社会的需要。
总之 ,西方近代大学的多元化发展是适应近代以来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产生的教育新趋势 ,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