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说课稿
说教材
《草原》是老舍的一篇短篇小说,属于语文教材的第一单元,包括《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和《花之歌》。其中,本篇课文《草原》主要记述了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看到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同胞的热情欢迎。其他文本则通过描写花的生长过程、春天的景色和父母的爱等内容,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感悟。
老舍的《草原》通过生动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内蒙古草原的壮美和独特魅力。在文中,老舍描写了草原的广袤和壮美,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草原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同时,老舍也描写了蒙古族同胞的热情欢迎,让读者了解到蒙古族人民淳朴豁达的品质和对客人的热情好客。
在本篇课文中,老舍通过对草原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和人民的敬畏和热爱之情。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本篇课文,让他们了解草原的自然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风土人情,培养学生对自然和人民的热爱之情,同时也可以通过本篇课文来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阅读方法以及作者的意图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素养。
二、说学情
《草原》是六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散文,主要描写了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以及作者对于草原的热爱和思考。本单元主要涉及到的文学作品有老舍的《草原》和宗璞的《丁香》。《草原》描绘了内蒙古广袤的草原景色和草原民族的生活,通过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丁香》是一首描写春天丁香花盛开的诗歌,通过对丁香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在前几年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许多与草原和蒙古族文化相关的知识,比如在四年级的《大漠孤烟直》、五年级的《大草原》等课文中,学生已经了解了草原的自然景观和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此外,在语文课外,学生也可能通过电视、电影、书籍等渠道了解到草原和蒙古族文化的相关知识。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他们可能没有直接接触过草原和蒙古族文化,因此缺乏与本部分知识相关的生活经验。但是,他们可能会有一些与自然和民族文化相关的生活经验,比如在春天享受阳光、欣赏花朵的美丽、在学校举办的民族文化活动中了解其他民族的生活习俗等。这些生活经验可以作为学生理解本部分内容的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1、阅读理解能力
本单元的课文包含老舍的《草原》、宗璞的《丁香》,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黎巴嫩的《花之歌》都需要一定的阅读能力。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可以从文本的细节、描写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和思考能力。
2、鉴赏能力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然风光的特点、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了解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写作意图和文学风格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3、表达能力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可以从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正确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情感态度
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态度。可以通过对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进行剖析,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态度。
5、文化素养
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了解文学作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培养学生对于文化多元性的认识和理解。
四、说教学模式
针对本单元自然风光的单元主题,本课采用“阅读理解+文学鉴赏+口语表达”教学模式。
1.引入: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为自然风光。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感受草原的自然景观和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2.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并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3.文学鉴赏:通过讲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和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和鉴赏文学作品。
4.口语表达: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通过课堂讨论、分组发言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5.反思总结:通过教师点评、学生自评等方式,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
五、说重难点
重点
1. 阅读体验的提升:《草原》通过丰富的描写和抒情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了草原的壮美和神秘,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提高了阅读的体验。
2. 形象描写的运用:《草原》通过极为生动的形象描写,把草原的景象、动物、植物等生命形态描绘得淋漓尽致,让读者感受到了草原的独特风光,提高了阅读的感知能力。
3. 情感表达的深入:《草原》通过作者深刻的情感表达,抒发了对草原的热爱之情,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增强了阅读的情感共鸣。
难点
1. 词汇和语言的理解:《草原》中涉及到一些特殊的词汇和表达方式,需要进行解释和理解,例如“草原”这一特定的地理概念,以及“白露初降”、“天蓝得像洗过的一样”等具有诗意和形象的语言表达。
2. 抽象思考能力的培养:《草原》中抒发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这种情感是一种抽象的思维形态,需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考能力,让学生理解并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
3. 文化背景的理解:《草原》是一篇描写内蒙古草原和蒙古族文化的文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例如了解内蒙古的地理位置、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和内涵。
六、说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小组合作法和圈点批注法两种学生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交流,共同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义,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2.圈点批注法: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使用不同颜色的笔圈出重要内容和难点,或者在课文旁边做出批注,以便于后期复习和总结。
以上两种学习方法都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小组合作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圈点批注法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七、说教学设计
(1)引入(5分钟):本单元的主题是自然,通过展示草原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草原的自然景观和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习俗。【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草原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愉悦地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同时也为后续的阅读理解打下基础。】
(2)阅读理解(20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并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意义。【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意义,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3)文学鉴赏(10分钟):通过讲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和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和鉴赏文学作品。【设计意图:通过讲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和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和鉴赏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4)口语表达(15分钟):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通过课堂讨论、分组发言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分组发言等方式,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5)反思总结(5分钟):通过教师点评、学生自评等方式,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点评、学生自评等方式,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同时也为后续的教学提供参考。】
八、说板书设计
章节 内容
第一段 描述草原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
第二段 描述蒙古族牧民的生活和文化
第三段 描写草原上的动物和植物
第四段 描述草原的美丽和荒凉
第五段 结尾,表达对草原和蒙古族文化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