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雅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16 23:02:03

文档简介

雅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 务必将自己的姓名、 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编号。
3.回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内。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48分)
注意:本部分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人殉逐渐减少,随葬品中的铜礼器发生重大变化,食器增多,酒器相对减少,形成以
鼎、簋配套组合的定制。这类墓葬主要分布在陕西西安、河南洛阳、甘肃灵台、江苏丹徒和
安徽屯溪等地区。这表明西周
A.宗法观念不断加强 B.文化影响得到扩展 C.冶铁技术得到革新 D.礼乐制度发生变化
2.西周时期国鄙之分相当严格,野鄙之人可以进城买卖交易,但不得在城中定居。到了战国
时期,国人务农者觉得住在城里到田间耕作十分不便,迁居乡野;野鄙之人也有进城居住,
改操他业者。这-变化
A.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B.加速等级制度解体 C.推动社会变革转型 D.促进小农经济发展
3.春秋时期,秦穆公在用人上不拘一-格,把用五张羊皮换来的奴隶百里奚,网罗在自己麾下,成为西方霸主;楚庄王任用“鄙人”孙叔敖,问鼎中原,饮马黄河;越王勾践重用范蠡和文
种,卧薪尝胆,灭吴复仇。这些现象折射出当时
A.功劳成为选官的基本条件 B.世卿世禄制已经被废除
C.名臣名将均来至社会底层 D.人才任用突破阶层限制
4.战国时期,儒、墨两家以鲁国为中心,儒家向晋、卫、齐传播,墨家则向楚、秦发展。道
家起源于楚,后来流入齐国。这反映出
A.国家政策影响文化发展 B.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
C.诸子学说带有地域特点 D.区域文化走向交流与融合
5,战国时期,以赵国为代表的布币使用区域和以楚国为代表的传统蚁鼻钱使用区域,均出现了齐国刀币的大量流通;秦国铸造圜钱后,东方各国相继仿铸;魏国铸造了以楚国乎为单位
的布币。这说明
A.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B.统一市场逐渐酝酿 C.抑商政策尚未推行 D.诸侯纷争不断减少
6.秦朝在中央设立九卿,其中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历法、文化、医药等,郎中令掌管皇帝侍
从警卫,太仆掌管皇帝车骑与军马,卫尉掌管皇宫守卫,宗正掌管皇家亲族事务,少府掌管
皇室生活供应与所需费用。这可以说明当时
A.皇权至高无上 B.守内虚外策略突出 C.贵族政治占主导 D.家国一体观念浓厚
7
以上史料可用于佐证汉代
A.商人地位提高B.绘画风格简约C.社会分工明确D.社会经济繁柴
8.根据《汉书●刑法志》记载,“耆老之 人,发齿堕落,血气既衰,亦无暴逆之心”,而七、
八岁以下的孩童稚气未脱不明世事,因此,老幼犯罪同正常成年人犯罪在处罚.上有所区别。
这一规定反映了
A.司法公正性遭到破坏 B.儒学的影响力扩大
C,统治者执政经验不足 D.法家学说受到推崇
9.西汉时期,士人普遍不服三年之丧,朝廷重臣和诸侯王在服孝期间纵酒嗜肉的事迹极其常
见。东汉时期,居丧“实多三年丧者”,官员中出现了许多素食逾期、禁绝酒肉甚至常年不
食酒肉的孝子。能够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监察体系的改进B.节俭之风受到追捧C.宗法制的影响犹存D.分科考试的选官制度
10.南朝文学家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一书中,专辟《贤媛》篇来描写女性。她们有思想,
有个性,嘻笑怒骂,率意而行,与男子并无不同;她们在才华、计谋、婚姻自由、家庭地位、
参与政事等方面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新风貌。这反映出当时
A.市民文学逐渐兴起B.社会风气包容开放C.民主思想开始萌发D.男女社会地位平等
11.唐朝前期,进士科选才多注重考生文章或诗赋的文辞是否俊美华丽;天宝年间,进士科
中官吏的选拔则更加注重实际能力。这体现了
A.选官方式发生变化B.科举制运行有失稳定C.社会公平难以保证D.国家治理的现实需要
12. 德政碑是为颂扬官吏政绩而立的石碑。唐玄宗时期,王毛仲在陇右监牧养马有功,玄宗
命张说为之撰写《陇右监牧颂德碑》。唐宣宗时期,专门挑选了宪宗朝“理人”居第一的江
西观察使韦丹,为之刻立德政碑。德政碑的设立
A.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B.有利于规范吏治C.有效限制地方权力D.有效重建公序良俗
13.宋代,法律和经义经常轮流成为各种官吏选拔考试的主要内容。通过法律人才选拔考试
者被任命为司法官;落第者则从事法律职业,成为“讼师”,使得民间诉讼、助讼活动频繁。
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法律制度的完备B.社会法治意识增强C.人际关系的和谐D.儒学地位受到冲击
14. 南宋学者陈耆卿认为: “古有四民,日士、曰农、曰工、曰商,士勤于学业,则可以
取爵禄;农勤于田亩,则可以聚稼符穑;工勤于技巧,则可以易衣食;商勤于贸易,则可以
积财货。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这一主张反映了
A.传统经济思想重视农业B.新经济因素的产生发展
C.民众广泛支持统治阶层D.学者对四民阶层的认可
15. 唐代服装以青绿为主色调,配与朱红、朱黄等色调,色泽明快、色彩浓烈。宋代服饰以
色泽简素之雅的淡蓝为主色调,崇尚素净温润、闲散淡远、顺万物之道的自然美。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政权的对峙B.世家大族的衰落C.理学的形成发展D.市民群体的兴起
16. 明代继承了传统的监察体系,并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作为六
部的独立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使司,同时设督抚,形成
了地方的三重监察网络。这一制度
A.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B.扩大了监察官员的权利
C.保障了官僚队伍的素质D.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17.明成祖以“振纲常以布中外,敷文德以及四方”为己任,当有人主张对入贡互市的外商
征税时,明成祖的答复是:“今夷人慕义远来, 乃侵其利,所得几何 而亏辱大体多矣”。
明成祖意在
A.限制中外贸易的规模B.彰显王朝富庶和国威C.塑造君主的专制权威D.重视商业税的征收
18.下图为唐宋时期政府的钱币与实物收入数量统汁图。
A.政府赋税收入明显减少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19.明清时期,当铺遍布全国城市集镇以及农村,有的当铺资本额高达数万两或十几万两。
经营典当业的除商人外,还有地主、官僚,甚至政府也投资设当铺。当铺的业务有存款、放
款、兑换等。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B.白银的广泛流通
C.商人群体组织的出现D.工商业市镇兴起
20.清中期,贵州县级城市从23个增至47个,新增县城集中于黔西、黔南的民族地区,云
南县级城市从36个增至60个,从滇池、洱海两盆地扩展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流域;
此外湖北、湖南、四川、陕西等省在少数民族地区也新置多个县级城市。这一变化说明
A.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B.地方管理政策的调整
C.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D.边疆地区得到了开发
21.柏拉图主张“以体操锻炼身体,用音乐陶冶心灵”。亚里士多德指出“在运动家的才能
与体育锻炼之外,我们还加上心灵,就是意志、聪明与感情”。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A.提高平民素质B.普及体育锻炼C.宣传道德教育D.重视人的发展
22.古希腊喜剧中包含许多争辩和讽刺情节,比如,把动物、植物作为一一个角色,通过在戏剧舞台.上的表演展现出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事情,来揭示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丑恶现象,避免因为直接抨击现实或攻击政治人物而受到惩罚。这反映了古希腊
A.喜剧艺术达到巅峰B.文化娱乐生活丰富
C.民主政治走向衰落D.自然科学得到重视
23.古罗马著名学者普林尼在他的名著《博物志》中记载了中国丝绸运销罗马的情形时写道:
“(赛里斯)其林中产丝,驰名宇内。丝生于树叶上,取出,湿之以水,理之成丝。后织成
锦绣文绮,贩运至罗马。”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古代东西方经济具有互补性B.罗马人重视学习中国纺织技术
C.时代限制了罗马学者的认识D.丝绸成为罗马民众的主要衣料
24.罗马共和国时期,钱币的正面常是罗马诸神,背面则是舰船、马匹、弛聘的武士等,罗.
马帝国时期,钱币造型大致相同,正面是当代皇帝的头像,周围是一-圈文字,背面图案多种多样。这一变化反映了
A.罗马帝国疆域版图扩大B.王权严重依附于神权
C.政府强化国家认同意识D.早期宗教崇拜的消失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在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之前,古希腊美学的重心几乎是围绕人和自然的关系,直
到他们的出现让古希腊美学重心开始发生转变。苏格拉底从认识论出发,探讨真和善的联系,
进而探讨美和善之间的联系。他认为美即是善,所有美的事物都是善的事物,他强调一个人
的美不在于外在,而是其品行与社会生活中的行动。柏拉图认为艺术太过感性,不能帮助人
们实现求真,甚至会干扰人们的理智。他从自然哲学出发进行美的探索,认为美是审美主体
自身拥有的一种意识属性,在《对话集》中集中阐释了自己与苏格拉底关于哲学思维及文艺
创作的过程,为后续文艺发展及美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孔子用 《周易》中“天人合--”等美学思想,诠释了个体生命与自身、与社会、
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他将个体的伦理品质与大自然看作一个统- -的整体。自 然的天被当做象征道德伦理至高典范的天,自然世界中的一切物象都能体现个体的道德品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他认为个体需要做到居中守正,懂得去整体把握对象,才能实现中和完美的美学理想之境。另外,孔子认为尽管个体的外在之美给人带来愉悦的体验,但这种美只有与个体的善相统一-展现出“仁”,才可以称之为真正的美。在孔子看来,仁就是美,仁者爱人,君子仁爱、利他的善良品德就是美的典范。孔子的美学思想,是先秦时期最具代表性且对华夏文明有着深刻影响的美学思想体系。
——--摘编自吴薇《不同历史境遇下的中西美学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美学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希腊美学思想相比孔子美学思想的独特之处,并
说明二者在历史发展中的共同作用。(13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中国古代人口数量统计表
——摘编自袁祖亮《中国古代人口史专题研究》
根据材料整体或局部,自拟一个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
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
材料宋代差役由民户按户 等轮充。由于给役不均,负担沉重,民间对差役早已怨声载
道。知谏院吴充上疏说:“役使频仍,农人不得不困,地力不得不遗。养生之资有所不足,则不得已而为工商,又不得已而为盗贼。国家之患,常兆于此。”因此,役法改革在熙宁四年正式颁行:“罢差役法,使民出钱募役。”募役法的实行具有多方面的作用。王安石认为:“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均矣。”在王安石变法中,免役法所带来的收人是最多的,虽说这难免加重赋役负担,但是比之青苗敛钱,免役法所带来的收入毕竟有一部分来自品官形势之家等所缴纳的助役钱,对农民的生产与生活影响相对小一些。
——摘编自傅允生《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王安石青苗法与免役法再评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募役法改革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募役法改革的影响。(9 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
材料明宣宗(1399- -1435)在位期间, 致力于守成明太祖、明成祖所创基业,达成了为后
世所称颂的“仁宣之治”。明宣宗登基后,反复告诫朝臣及沿边守将:“天下虽安,不可忘武”,
“毋谓已安,虽安不可忘危”。他把整治武备与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治乱御侮,安内攘外,为久安之计者,必在严饬武备,修明军政。”在明宣宗看来,“穷兵黩武,亦非帝王盛德事”,在位后不久,果断作出了撤兵交险(今越南北部)的决定,一举使明朝走出困陷其中二十年的战争泥潭。在对待北方蒙古各部势力上,明宣宗一改明成祖时期主动出击的做法,实行宽大怀柔之策,提出了“严兵保境*“守备为上”的守边策略,成为有明一代守卫北边的战略主导方针。明宣宗的用兵方略,主要表现为“兵贵神速”,出奇制胜。宣德元年,封在乐安的汉王朱高煦发动叛乱,明宣宗御驾亲征,力排众议,催督大军连夜急行,其神速进击令朱高煦始料未及,束手就擒。
——摘编自葛业文《明宣宗军事思想述论》
(1)根据材料,概括明宣宗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宣宗的历史功绩。(7分)雅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B C D D B D D B A B D B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B D C A B C A C D C C 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
25.(25分)
(1)(12分)
特点:具有发展性、延续性;强调真善美;体现“以人为中心”;注重理性思辨。(6分)
原因:思想文化的繁荣;人文主义的影响;古希腊哲学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6分)
(2)(13分)
独特之处:崇尚“天人合一”;注重伦理道德品质之美;强调中庸之美;强调仁爱之美。(7分)
作用:促进了中西方美学及文艺发展;推动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影响后世主流价值思想的形成;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的宝贵精神遗产。(6分)
26.(12分)
示例一
论题:中国古代人口数量呈现出曲折发展趋势(持续增长和急剧下降交替出现)。
说明:汉代到隋唐,中国人口数量大起大落,变化剧烈。汉代是中国古代人口的第一个高峰,数量接近六千万。主要是因为耦犁、耧车等先进生产工具的出现,牛耕技术进一步推广等使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农耕经济繁荣;以及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鼓励人口生育等政策推动人口数量出现大规模增长。
魏晋时期,中国古代人口急剧下降到一千万人左右。该时期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国与国之间杀伐不断,战乱频繁,直接造成人口死亡和人口总量的减少。同时,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农业生产遭到破坏,不能为人口发展提供稳定的物质条件,导致人口大幅度下降。
隋唐时期,中国人口又迎来一个大爆发时期,恢复到五千万人左右。唐初国家大一统,社会长期稳定,为人口持续增长创造了有利的政治环境。特别是统治者推行均田制,重视农业生产,刺激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曲辕犁的发明,南方地区的开发,使得粮食产量大增,也为人口增长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综上,受王朝治乱兴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古代人口数量持续增长和急剧下降现象交替出现。
示例二
论题:明清时期,中国人口数量迅速增长。
说明:明到清前期是政治大一统时期,中国人口再次迎来增长的高峰。原因主要有:政治方面,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出现了不少封建名君励精图治,形成了明朝的“洪武之治”、“仁宣之治”,清初的康乾盛世等,为人口持续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经济方面,明清商品经济日益繁荣,明朝的“一条鞭法””、清初的“摊丁入亩”等赋税政策,逐渐废除了人头税,藏匿人口现象减少,促进了人口数量的增长;明朝中后期以来,从美洲引进的土豆、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推广种植,极大地缓解了人地矛盾,对这一时期人口增长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再加上中国古代多子多福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明清时期医学技术的进步,死亡率下降等,中国人口突飞猛涨,迅速突破一亿。
综上,明清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等诸多有利因素推动下,中国人口数量大幅度增长。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如:中国古代长期保持较高的人口基数(始终在五千万上下浮动); 人口总量增长是中国古代人口发展史中最明显的特征;王朝初期人口数量相对较少,中后期人口数量大幅增涨;受王朝治乱兴衰等因素影响,唐朝人口数量曲折发展; 南北朝时期,北方王朝的人口数量多于南方等。
27.(15分)
(1)背景:摊派不均,农民负担沉重;征发频繁,影响农业生产;社会矛盾尖锐;北宋政府财政困难。(6分)
(2)影响:有利于保障农业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纳钱代役,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后世赋役制度提供借鉴;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众的赋役负担。(9分)
28.(15分)
(1)主要内容:强调居安思危;重视加强军队建设;反对穷兵黩武,滥用武力;主张“守备为上”的守边策略;强调兵贵神速。(8分)
(2)历史功绩:作为守成之君,达成“仁宣之治”;平定藩王叛乱,巩固中央集权;发展、创新军事思想,维护国防安全和国家稳定;促进民族交流融合,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7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