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记金华的双龙洞
原名叶绍钧,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本文节选自《小记十篇》中的《游了三个洞》。
叶圣陶
双龙洞现为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林海莽原、奇洞异景、道教名山著称于世。双龙洞位于双龙景区的中心,是整个景区的核心与象征。它由外洞、内洞及耳洞组成。外洞宽敞,面积达1200平方米。常年洞温为15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炎夏至此,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之感。
金华的双龙洞简介
1.认识并会写“浙、杜、鹃”等1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3.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学习目标
组词
浙江
浙
zhè
我会写
写法
左窄右宽,“斤”末笔竖长且直。
组词
杜鹃花
鹃
juān
写法
左窄右宽,“口”要略扁,“月”的撇变成竖。
组词
份额
额
é
写法
左右等宽,“客”的捺要长一点。
wān
cù
我会读
浙 簇 臀 漆 蜿 蜒
tún
zhè
yán
qī
浙江 蜿蜒 额角 呈现
森郁 聚集 合适 臀部
稍微
我会读
昏暗—— 似乎——
明艳—— 宽广——
狭窄
肯定
暗淡
明亮
反义词:
时而:表示不同的现象或事情在一定时间内交替发生。
突兀:高耸的样子。 蜿蜒:蛇类爬行的样子。
词语解释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呢?
理清线索: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第一段(1):概括点明游览的时间及地点。
第二段(2-3):写“我”路途中所见的景物。
第三段(4-7):写洞口、外洞、孔隙、內洞的不同特点。
第四段(8):写乘船出洞。
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这句话交代了什么?
时间
人物
地点
事件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这段写了什么?
第2自然段:写山上的景色。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明艳”的意思是明亮艳丽,写出了路上所见之景多姿多彩,惹人喜爱。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宽―窄,缓―急”,两对反义词准确描绘了溪流的形状和声音,流露出作者的赞叹之情。
听到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觉得拥挤。
在双龙洞
外洞:宽敞、大
“周围”“头上”说明是按照方位顺序来介绍外洞的。通过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外洞的宽敞、空旷,让人如同身在洞中。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孔隙的特点的?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窄小
用设问的修辞方法具体说明小船的窄小,以此突出孔隙“窄小”的特点。
(1)对船大小的描写;
(2)对进内洞方式的描写;
(3)对自己感受的描写。
孔隙的特点是“窄、矮、险”,从哪几方面可以看出来?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作者只用了一个“又”字就说明了自己出洞和进洞的方式是相同的。详略得当,也避免了内容上的重复啰嗦。
课文导图
路上:山色 溪流
洞口:很宽
外洞:宽敞
孔隙:狭小
对祖国山川的热爱
记金华的双龙洞
内洞:黑 奇 大
课堂主旨
这是一篇游记,按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感谢各位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