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千秋!
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奋斗和壮烈牺牲的志士们名垂青史!
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第19课 辛亥革命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六单元
【课程标准】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音乐 图片 视频 地图 文库 更多
什么是辛亥革命?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狭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1911年)的武昌起义。
广义:指1894年到1912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制度的一系列革命活动。
辛亥革命
3
二鸦战争
进一步加深
5
甲午中日战争
大大加深;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刺激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6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改良派
4
洋务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派
2
太平天国运动
农民阶级
时代条件:社会各阶层探索失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1840
1851
1856
1860
1894
1898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
鸦片战争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8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
义和团运动
农民阶级
1900
一、巨变的前夜(背景)
1.清政府自救运动
(1)清末新政(1901—1905)
编练新军
教育改革
废科举、办学堂、设学制
倡导创办
工商企业
改革官制
(外务部等)
政治
经济
教育
军事
一、革命之由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材料:清廷以“新政”挽救王朝气数的动机,却换来了推翻王朝以实现改革的结果:新式学堂培养了近代学生,因而造就了成批反封建斗士;新政发展工商,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军淘汰了旧军,结果却铸成了把枪口指向清王朝的武装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积极: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为辛亥革命提供了准备条件
局限:未达到预期效果,说明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影响:
宣布预备立宪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三次请愿运动遭到拒绝
“皇族内阁”
1906年9月
1908年8月
1911年5月
清皇族内阁合影(1911年)
汉族4人 满族9人 其中皇族7人
(2)预备立宪(1906—1911)
政权由皇族掌握
一、革命之由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君权神圣不可侵犯
资产阶级立宪派认识到清政府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1910年1月
为什么说“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
召开国会问题
1.清政府自救运动
第一条: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
第三条:……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
第五条:设官制禄及黜陟百司之权。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
第六条:统率陆海军及编定军制之权。……凡一切军事,皆非议院所得干预。
——摘编自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一、革命之由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2.孙中山:创建革命团体与政党
组织准备
成立时间 名称 成立地点 性质 纲领口号 机关报纸
1894年11月 兴中会 檀香山
1905年8月 中国同盟会 东京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民报》
1905年,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材料: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 ——《民报》发刊词
思想 对应纲领 含义 地位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政府统治
前提
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核定低价,涨价归公,国民共享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核心
保障
2.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
理论准备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
陈天华(1875-1905)
邹容(1885-1905)
章炳麟(1869-1936)
材料1: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章炳麟
材料2: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舒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 ——邹容
材料3:要革命的,这时候可以革了,过了这时没有命了!一刻千金,时乎时乎不再来,我亲爱的同胞,快醒!快醒!不要再睡了! ——陈天华
思想准备
一、革命之由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2.孙中山:领导武装起义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以孙中山、徐锡麟、秋瑾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党人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
广州黄花岗烈士墓
军事准备
《与妻书》
意映卿卿如唔……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悟此心,于涕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
一、革命之由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总结: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1、时代条件:社会各阶层探索失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进一步壮大
3、组织准备: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4、思想准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5、军事准备:各地革命党人反清武装起义的尝试
二、革命之路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导火索:保路运动
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实质是出卖路权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引发保路运动。
二、革命之路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2、革命进程
1911.10.10
1912.1.1
1912.2.12
1912.3.11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清帝退位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2.15
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1911.5
保路运动
1911.12
14省和上海独立
起义军控制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省和上海纷纷独立。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二、革命之路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共和政体建立: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五色旗(五种颜色依次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着“五族共和”)
拓展延伸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改用公历,用中华民国纪年法
民国纪年法
以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为起始的纪年方法。当时规定与公元纪年法并行。
民国年换算——公元纪年减去1911,得出民国多少年。
公元年换算——1911+n(民国n年),得出公元年份。
例如,民国20年=1911+20=1931年。
二、革命之路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2)清帝退位
《清帝逊位诏书》(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
溥仪(幼年)
二、革命之路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3)袁世凯窃取胜利成果
施压
进
攻
汉
口
和
汉
阳
政治讹诈
军事威胁
外交孤立
经济
封
锁
革命党人
立宪派和旧官僚
帝国主义列强
袁世凯
清政府
支持
支持
软弱妥协
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为什么?
二、革命之路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②国民一律平等,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③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目的:
内容:
地位:
为防止袁世凯专权,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1912年3月11日)
主权在民
自由平等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
有人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是一次成功的革命;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历史命运,是一次失败的革命。请就上述观点结合所学和材料进行讨论?(史论结合)
三、革命之思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材料一: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
——据1912年3月5日《时报》刊载的文章《新陈代谢》
材料二: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草草收场。 ——《吴玉章文集》
材料三:1912—1919年,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投资近亿元,相当 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其中,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 快,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相当发展。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P45
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
推动了社会生活习俗的变革。
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革命之思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材料四:正如参加过中国同盟会的董必武所说:“辛亥革命……为新的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它“根本没有打碎封建军阀和官僚的国家机器。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基础,更是原封未动。中国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就这个意义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五: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同盟会,早已处于十分涣散的状态,内部“意见不相统属,议论歧为万途”起不了领导革命的作用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1840—1949)》
材料六:民国二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戴君身着外国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君“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戴君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范小芳等《戴季陶传》
未能发动广大民众
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没有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三、革命之思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进步性:
①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共和政体。②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③思想: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风俗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局限性:
①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②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辛亥革命开始了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学习拓展:中华民国(民国)分期
武汉国民政府时期(1927.1-1927.9宁汉合流)
1912.1
1912.3
1928
1927
1949.4
南京国民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
中华民国
1919
1840
北洋军阀政府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课堂总结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清末新政
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预备立宪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的建立
意义:政治、经济、思想、风俗文化
局限性
背景
内容
认识
兴起
发展
背景
爆发
结果
建立共和政体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
原因
清帝退位
就任临时大总统
今天,我们可以告慰孙中山先生的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我们对孙中山先生最好的纪念,就是学习和继承他的宝贵精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为他梦寐以求的振兴中华而继续奋斗。
——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国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
三、革命之思
1、由于帝国主义、军阀势力和内奸的联合进攻,1911年黄兴致电袁世凯,提出保证:若(袁世凯)能赞成共和,“中华民国大总统一位,断举项城(袁世凯)无疑”。此言论体现了( )
A.革命潜伏着失败危机
B.革命党人的妥协性
C.反革命力量的强大
D.革命策划的复杂性
B
2、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其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季陶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乎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季陶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也”。此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
A.袁世凯实行高压统治
B.老农非常惧怕日本人
C.辛亥革命在人民群众中影响有限
D.老农在调侃戴季陶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