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测试 B卷 提升练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男人跟朋友和熟人见面时彬彬(bīn bīn)有礼,可是在家里对妻子儿女动不动就大发雷庭。
B.古典音乐不是老古董,不是装饰品,也不是奢侈品,它没有那么高不可攀,也无须附庸风雅,艺术本身就是为了置疑一切规则与繁文缛(rù)节而生。
C.有涵养的人恪(kè)守着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既不自吹自擂,也不妄自菲薄。他以一种静美的姿态面对这个世界。
D.《曾国藩家书》中出现最多的两个字就是“勤”与“俭”,他的十六字缄言;”家俭则兴(xīng),人勤则健;能勤能位,永不贫贱”,成为曾家突出的家风文化。
2.下列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B.鲁迅在《故乡》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描写了旧中国农村的衰败和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并表现出对未来的希望。
C.《捕蛇者说》《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这三篇文章的作者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D.《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林中小溪》的作者是俄国作家普里什文。
3.古诗文名句填写
(1) 戍鼓断人行, 。露从今夜白, 。 (杜甫《月夜忆舍弟》)
(2) 欲为圣明除弊事, 。云横秦岭家何在?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3) 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明韩愈效忠朝廷的态度和决心的诗句是: , 。
(4)杜甫《月夜忆舍弟》中描绘边塞秋天图景的句子是: , 。
(5)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借物寓情、情景完美统一的诗句是: 。
(6)温庭筠《商山早行》借大雁来表达思乡怀亲、急于返家的迫切之情的句子是“ , 。
(7)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写诗人步入贾谊故宅所见之景,渲染了寂寥的氛围的诗是: , 。
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无论一生遭受多少困è ① (A.厄 B.噩)欺诈,请依然相信人类的光明大于暗影。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一任岁月飘逝,在某一个金戈铁马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甲 (A.铮铮作响 B.窸窣作响)。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② (A.yì B.gē),那是你的大福气。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凄风苦雨,愁云惨雾,你会精神悲戚压抑,乙 (A.踌躇满志 B.形销骨立)。如果你想重温过去的煦和, , , , , 。
(1)根据拼音为①处选择正确的汉字,为②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
① (A厄 B.噩) ② (Ayì B.gē)
(2)从文中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
甲 (A铮铮作响 B.窸窣作响) 乙 (A踌躇满志 B.形销骨立)
(3)下列句子填入文段横线处,语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让一束圣洁的阳光 ②销毁你的精神垃圾 ③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
④从天窗洒入 ⑤就得净手焚香,洒扫庭院
A.⑤③①④② B.②⑤③①④ C.②①④⑤③ D.⑤②③①④
5.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庆假期”“不断学习”“十分充实”“追逐梦想”四个短语结构完全相同。
B.“今年,为给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海南10市县联合推出了山水、海天、雨林、美食及民风民俗等不同类别的旅游线路”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海南推出旅游线路”。
C.“峰峦从黑夜中显露出一片灰蒙蒙的轮廓。”这个句子中“显露出”充当状语。
D.“《爸爸去哪儿》中的康康不仅急于逃出密室不想和老爸共处一室,还吐槽老爸演古装戏时穿的是‘破浴巾’。”这是个递进关系的复句。
6.综合性学习。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为弘扬中国的礼仪文化,学校准备举行以“礼仪文化”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加。
【礼仪板报我设计】
(1)为营造浓厚的礼仪文化氛围,你班准备出一期以“礼仪”为主题的黑板报,请身为宣传委员的你设计三个版块名称。
①
②
③
【礼貌用语我知晓】
(2)从括号中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你被评为校“礼仪之星”,学校委托你邀请市礼仪专家梁教授来校讲座。
见面时,你会说:“梁教授,① (久违、久仰)大名!”
呈邀请函时,你会说:“梁教授,敬请② (莅临、光临)指导!”
临别时,梁教授赠书一本,你会说:“您的大作一定认真③ (阅读、拜读)!”
【礼节习俗我评说】
(3)聪聪家来客人时,妈妈总喜欢给客人夹菜以表示热情。这种待客礼节你赞成吗 说说你的看法。
7.阅读名著,要有合适的关注点,如下表所列。参照示例,选择一项举例分析。
序号 作品 关注点
① 《朝花夕拾》 “回忆中的‘我’”和“写作时的‘我’”两种叙述视角表达的不同情感
② 《艾青诗选》 意象的鲜明特点及其表达的情感
【示例】《昆虫记》:科普作品的科学性和文学性
如写蝉蜕壳时皮从背上裂开等内容,观察仔细,描述准确,具有科学性。蜕壳之后,蝉享受阳光和空气,语言生动,富有文学性。
8.选出填在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语( )
人人都希望自己________,却很少有人能________下来用心对待生活。其实生活很________,你是不是诚心待它,它一眼就能分辨出来。你越________,越想得到,距离目标就越远;你努力振作,默默耕耘,惊喜往往就会悄然而至。
A.与众不同 寂静 敏捷 焦躁
B.与众不同 沉静 敏锐 浮躁
C.标新立异 沉静 敏捷 浮躁
D.标新立异 寂静 敏锐 焦躁
二、阅读与理解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的题目看,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扬州的酒宴上酬答刘禹锡的作品。
B.这首诗的首联,叙写作者被贬到荒凉之地二十三年来的人生经历。
C.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作者对亡友的怀念和回乡后恍如隔世的感慨。
D.这首诗的颈联,对仗工整,蕴含哲理,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10.这首诗尾联中的“长精神”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回答问题。
①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②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③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痛苦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加重的了。
④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种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⑤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生来,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节选自《最苦与最乐》)
11.请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观点。(10字以内)
12.请用原文语句填空。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 ,失意不苦的原因是 ,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
13.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一致的一句。
14.结合你的理解,说说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什么不同?(分别用10个字以内的话回答)
(1)“卸却”责任指 。
(2)“解除”责任指 。
15.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方法,试找出一处,并体会它的好处。
16.读完全文后,你对“责任”是怎样理解的?
阅读《敬业与乐业》(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我所说的是否与《礼记》《老子》原意相合,不必深求;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②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唯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
③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唯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色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作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唯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④第二要乐业。“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地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得快乐,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⑤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强聒不舍。今天所讲,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我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
17.本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8.文中第③段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9.结合全文,请给“乐业”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20.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三、感悟与表达
21.阅读材料,按要求写作。
出发是一种行动,背起行囊走遍四方;出发是一种期盼,踌躇满志把路踩在脚下;出发是一种心态,历经风雨依然向着阳光……有时,出发是为了探寻;有时,出发是为了到达;有时,出发只为出发……无论如何,出发总是成长。
请你以“出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字数不少于600字;③不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1.C
【详解】A.大发雷庭——大发雷霆。
B.置疑——质疑。
D.缄言——箴言。
故选C。
2.A
【详解】试题分析:文学常识判断的知识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本题抓住各项文字信息根据阅读积累判断作品知识,用反选排除法判断答案,B《故乡》是小说,作者写的不完全是亲身经历,C《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不在“唐宋八大家”这列,D《林中小溪》的作者普里什文国籍是前苏联,排除此三项,答案为A。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3. 秋边一雁声 月是故乡明 肯将衰朽惜残年 雪拥蓝关马不前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秋草独寻人去后 寒林空见日斜时
【详解】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雁”“蓝”“戍”“凫”等字词的书写。
4.(1) A A
(2) A B
(3)D
【详解】(1)困厄:kùn è,指困苦危难,或(处境)艰难窘迫。故选A。
游弋:yóu yì,指巡逻,无目标地兜游,监视某些可能发生的事情。也指在水中游动。故选A。
(2)A.铮铮作响:意思是金属撞击所发出的响亮的声音。
B.窸窣作响:是指发出零碎细小的声音。
甲处,从“在某一个金戈铁马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可知,发出的应该是极大的声音。
故选A。
A.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心满意足。
B.形销骨立:形容身体极其消瘦。
乙处,从“小屋就凄风苦雨,愁云惨雾,你会精神悲戚压抑”的情境来看,“形销骨立”更为合适。
故选B。
(3)⑤“就得净手焚香,洒扫庭院”,“就得”与前面“如果”相呼应,列举条件,故应放首句;②“销毁你的精神垃圾”,先破后立,先去垃圾;③“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先破后立,再装精华;①④用“阳光从天窗洒入”这一比喻说法,具体阐述如何重塑精神天花板。所以顺序为:⑤②③①④。
故选D。
5.D
【详解】A前面三个是偏正短语,后面的一个是动宾短语。B.句子主干是“海南10市县推出旅游线路”。C这个句子中“显露出”充当谓语。
6. (1)示例 ①礼貌用语大串联 ②礼节规矩我传承 ③礼仪知识我知晓 ④生活处处有礼仪 ⑤知书达理赢天下(任选三个,符合内容即可) (2)①久仰 ②莅临 ③拜读
(3)示例 ①我赞成。中国是礼仪之邦,热情待客是中国人的传统礼仪,客人来了帮其夹菜,正显示出主人的热情好客,能让客人感觉亲切、温暖。②我不赞成。主人不知道客人的喜好,如果客人不喜欢吃,又不好拒绝,会觉得尴尬。
【详解】(1)本题是在考查礼仪板报的设计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设计的基本要求:内容要丰富,版块名称格式力求一致。首先审清题意,要出的是“黑板报”,有范围的限制;主题是“礼仪”限制了选材的内容;然后根据这些条件设计合适的版权块。如:礼仪规矩传承;礼仪知识积累;礼仪知识运用等。
(2)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礼仪知识的积累能力。①“久违”指好久不见,是久别重逢的用语;“久仰”指早已仰慕,是与人初次见面时说的客套话,符合此处的语境,故选“久仰”。②“莅临””指光临、来临,多用于下级对上级光临的一种褒义词,符合此处语境;“光临”的敬重程度不够,故选“莅临”。③“阅读”指一般性读,“拜读”是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词,符合此处语境,故选“拜读”。
(3)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题,赞成与否定皆可,关键在于陈述的理由要充分。如果赞成,可从热情待客的角度来谈;如果不赞成,可从来客的喜好以及卫生的角度谈。
7.①【示例】称呼阿长,从“回忆中的‘我’”视角,叫她“阿长”,表达对她的厌烦;从“写作时的‘我’”视角,称呼她为“长妈妈”,表达对她的感激和怀念。
②【示例】诗人创造了“太阳”“火把”“光”等明朗、热烈的意象,表达驱逐黑暗、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把握。从两部名著中任选一个,根据关注点,联系相关的故事情节,结合示例特点举例分析即可。
示例:《艾青诗选》。诗人创造了“土地”意象。“土地”这个意象,凝聚着诗人对祖国以及对大地母亲深沉的爱,对祖国命运深沉的忧患意识。或诗人创造了“太阳”这一意象。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
8.B
【详解】与众不同:表示和大家不一样。标新立异:意思是独创新意,理论和别人不一样。通常指提出新的主张、见解或创造出新奇的样式(偏贬义)。所以应选“与众不同”。寂静:没有声音;安静。沉静:指安静、寂静、没有动静,主要用来形容景物或人。这里用来形容人,所以选“沉静”。敏捷:反应迅速快捷。敏锐:是指对感官刺激反应性强;知觉精细而灵敏。这里形容生活,所以选用“敏锐”。浮躁:急躁;不沉稳。焦躁:着急,烦躁,坐立不安的样子。这里语境与下文的“默默耕耘”相反,所以应选“浮躁”。
【点睛】答此类题需先将所给词语逐一浏览,就词义与词性做到全面掌握。总之,判断正确答案要从多角度去考虑,把语境、语法、常识、固定搭配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是做好选词填空题的最佳方法。选词填空一定要观察语境,然后斟酌词义,选择后再通观一遍。
9.A 10.要振作精神,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达自我振奋精神的决心。
【解析】9.试题分析:从诗歌的题目看,这首诗歌是在扬州的酒宴上刘禹锡酬答白居易的作品,不是白居易写给刘禹锡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试题分析: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歌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长”意为振作,“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意为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怀美酒振奋精神。“暂凭杯酒长精神”流露出的不是忧愤不平之情,而是一改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表示要振作精神,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人人必须尽责任。 12.知足 安分 达观 应尽的责任没有尽 13.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14.(1)未尽责任,丢开不管 (2)尽了责任,再无负担 15.对比论证如:“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运用对比,将正面与反面相互对照,充分论证了尽责任才得快乐,人人都应尽责任的观点。 16.人生在世,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有应尽得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都应当机立做好。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带给自己的便是痛苦;反之,尽了责任,再无负担,带给自己的便是一身轻松、快乐。
【解析】11.本题考查中心论点的提炼与概括。本文的标题为“最苦与最乐”,根据第①段“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来的责任”和第③段“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加重的了”表明责任未了是人生最苦的事,第④段“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表明责任完了是人生最乐的事。故可将本文的中心论点概括为:人人必须尽责任。注意字数限制。
12.本题考查的是对信息的提取能力。对信息的提取,需要找准区间,准确概括。通读选文,不难得出,由第②段“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部分内容,便可知道,贫而不苦、失意不苦和老、病、死不苦的原因分别是知足、安分、达观。由第⑤段“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部分内容,便可知道,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应尽的责任没有尽。
13.本题考查的是对前后照应的文字的把握。对前后照应的文字的把握,需要明确各自的意思,意思一致,便是相互照应。解决此题,需要弄清“快乐之权操之在己”的意思,即快乐不快乐,全在于自己把握。对照第⑤段,很容易找到“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讲的便是这个意思。
14.本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的特定含义的理解。对词语的特定含义的理解,需要联系语境进行分析,做到“词不离句”。从第⑤段“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一句,可以看出他认为“卸”责任,指的是责任没有完成,就把它丢弃不管了;而“解除”指是责任完成了,然后与之没有了关系,再无负担。可以说后者是一种负责的态度,根据这些理解,分别用少于十个字的句子表述出来即可。
15.本题考查理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是正反对比论证的简称,也称比较法,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结合内容可知,第④段“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这句话运用对比论证,将尽责任的后的快乐与不尽责任的痛苦做对比,突出强调了“尽责任才得快乐,人人都应尽责任”的观点;进一步证明了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再如第②段“独是凡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从正面论证;“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从反面论证,强调了“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的观点。
16.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感悟能力。读完全文后,你对“责任”应该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回答本题,需要通读全文,把握作者在文中表明的基本观点,尽你所了解和体悟到的责任感来写,语言通顺简洁、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1:我们要勇于承担责任,不能逃避责任;
示例2:尽到责任,能充实人生,令自己和他人快乐。
17.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18.举例论证。列举了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在职业的神圣性质上并没有高下之别的事例,论述了“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这一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19.示例:居里夫妇在成吨的工业废渣中提炼“镭”,几十年如一日,非常艰辛与枯燥,但他们怀者找到“镭”的梦想,从没有认为这项工作是无聊的,从不抱怨叫苦。 20.本文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从有业之必要、敬业、乐业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证,最后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全文,强调“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
【解析】17.本题考查中心论点的提炼。
根据文章题目“敬业与乐业”,再结合文章①段“我这题目,……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可知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所要论述的观点: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然后②段从有业之必要、第③段从要敬业,④段从要乐业两个方面来论证,围绕这一观点,从“什么是敬业”“为什么要敬业”“怎样去敬业”三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进行总结,向人们发出号召。因此,结合题目和第一段即可概括出文章中心论点: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18.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
解答此类题需要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根据第③段划线句“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可知,这里列举了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这个职业,运用的是举例论证;告诉人们把“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都是“敬业”,表明在职业的神圣性质上并没有高下之别,从而具体有力地论述了“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这一观点。
19.考查补写事实论据的能力。
要求补写出能够证明中心论点或分论点的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①补充事实论据时,要选择真实而典型的事例,概括叙述,紧扣论点。所选事实和观点要统一,否则就失去了事实论据的说服力。②补充道理论据时,要引用具有权威性的名言警句、诗文名句或格言、俗语等。引用时要完整准确,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断章取义。本题所写事实论据要契合“乐业”这一观点,注意论据的典型性,要有说服力。如,居里夫人提炼镭的时候,几年如一日,非常艰辛与枯燥,但她一直抱着希望,从未觉得无聊与枯燥;交警每天站在路边指挥着过往的车辆和行人安全通行,他们的乐趣就在于维持交通的畅通无阻;医院里的护士每天给病人打针送药,为病人驱走病魔的折磨,他们的乐趣在于让每一个人都能健康的走出医院。
20.本题考查论证思路的分析。
根据第①段可知,开篇通过论述论题的由来,引出中心论点“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根据第②段可知,本段首先说出分论点,引用孔子的名言属于道理论据,运用了道理论证法,从反面论证“无业”的弊端,论证“有业之必要”;
根据第③段可知,本段首先说出分论点,引用朱熹的话属于道理论据,运用了道理论证法,论述了“什么是敬”;接下来通过列举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的事例,运用举例论证法,通过两种不同人的对比。运用对比论证法,论证“为什么要敬,如何做到敬”;
根据第④段可知,本段首先说出分论点,运用道理论证法论述“乐业”的好处,将“同业人的比较”比作“赛球”运用比喻论证法,论证了“乐业”的好处;接下来通过引用孔子的名言,运用道理论证法,论述了乐业的好处,“乐业”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根据第⑤段可知,结尾作者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全文,强调人类该怎样合理的生活,生动有力的论证了“‘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这一中心论点。
21.范文:
出发
出发!这是一个新起点、新开始。
生活中,当我们遇到困难与挫折时,也许会有人放弃,也许会有人挣扎,但是我认为我们不应该放弃,不应该向它举手投降,重振旗鼓,再次出发!
几周前的考试成绩真的很糟,很糟!我曾有多次在背后黑默地流眼泪,我很伤心,也很难过:“我怎么会考得这么差 ”老师和爸爸妈妈都对我说:“没关系的,这次没考好还有下次,今天的失败并不代表着明天的失败,我们不应该为了一次失败就萎靡不振、浪费时间,而是应该振作起来,再次出发,争取在下次考试中考取好成绩!”
可是,这些发自肺腑的话对于好胜心极强的我来说又能起多大的作用呢 我仍旧闷闷不乐,直到那周的心理课……
在课上,陈老师放了一个关于邓亚萍的视频。邓亚萍因身高问题而未能被选入国家乒乓球队,最后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进入了国家乒乓球队,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冠军。正是由于邓亚萍的坚持不懈,顽强拼搏才成就了她今天的辉煌。她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无数次的跌倒,但她并没有放弃,而是拍拍灰,再出发,在布满荆棘的道路上再次出发。身高也许是每个人的先决条件,但是努力和勤奋就是后天的拼搏。邓亚萍有这么一句话深深的打动着我、激励着我一一也许别人比我聪明,但只要我坚持不懈,笨鸟先飞,我相信勤能补拙,到最后谁输谁赢还不一定呢!是啊,笨鸟先飞,勤能补拙!我要向邓亚萍学习,别人可以的我也定可以!既然别人比我聪明,那么我就多花一点时间,付出多一倍的努力,不,是更多倍的努力,只有笑到最后,才是笑得最好的!
我要再次出发,再次出发这是一个起点、一种精神。成功之后的再出发,失败之后的再出发。在生活中,我们要为自己设计一个个出发,也许我们的人生会因此而长满荆棘,撒满汗水,但我们的人生之路也必会因此而洒满阳光,写满希冀!
【详解】该作文是一篇前面带导读材料的命题作文。学生的写作空间较大,容易打开思路。“出发”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更是种生活的态度,还是一种勇敢的行为。导语充实了题目的内涵,拓宽了文章的视角。出发意味着对过去的告别,代表着对未来充满了向往和期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随时保持出发的姿态,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去到达理想的彼岸。根据这样的理解,这个题目贴近学生生活,写作难度不大。选择一件典型事件,这件事应该是生活或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坎坷或麻烦,通过这件事有所领悟和成长,挖掘事件背后的价值和意义,注意要运用心理描写,在文章结尾,使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升华文章的主旨,使整篇文章的结构更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