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备课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8课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6个生字“瀑、布、炉、烟、遥、川”。
2.学写汉字“照”“炉”“烟”“挂”“川”。
3.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有节奏地朗读、背诵古诗。
4.借助图画,引导学生想象、感知古诗中的美景。
二、教学重难点
1.学写汉字“照”“炉”“烟”“挂”“川”。
2.借助图画,引导学生想象、感知古诗中的美景。
三、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认读“瀑”“布”二字
先看“布”:谁能用“布”字来组个词?“瀑布”是什么布呢?结合课文插图感知瀑布的样子和悬空而下的特点。“瀑”可以拆成哪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合起来表示什么意思呢?(“瀑”由“氵”和“暴”组成,表示水从高山陡直地流下来,远看好像悬挂着的白布。)
(2)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2、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划分诗歌节奏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学写“炉”“照”“烟”“挂”“川”
3、析读古诗
“日照香炉生紫烟”
(1)“香炉”是指山峰名字——香炉峰。
(2)“生紫烟”:峰顶云雾弥漫,蒙蒙的水汽透过阳光呈现出紫色,像燃起了紫烟。
(3)这句话的意思是?(太阳照射在香炉峰上,生起了紫色的烟雾。)
“遥看瀑布挂前川”
(1)“遥看”就是远远地看,小朋友们谁见过瀑布?说一说瀑布是什么样子的?看瀑布的时候有什么感觉?看图片,瀑布像什么?(从山壁间跌落下来,好像一条白丝带挂在山前)
(2)从“挂”字可以看出,这座山一定是高耸入云的,并且“挂”字让整个画面化动为静,结合第一句“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遥看”,可见这是远观之景。远远望去瀑布像是白色丝带一样挂在山前。那下面我们一起到山脚下仰头看一看吧。
“飞流直下三千尺”
(1)“飞流”“直下”是什么意思?(“飞”字写出了瀑布飞速奔涌下来的动态,“直下”写出了山峰垂直陡峭的角度。)
(2)那么瀑布到底流得有多远?山峰又到底有多高呢?李白在诗中给出了答案。(三千尺)
(3)李白怎么知道瀑布有三千尺?他去量过了吗?(诗人用夸张的手法赞美眼前的秀丽景色,三千尺是虚指)
(4)这句诗的意思是?(高崖上飞流直下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那么这么壮观的瀑布,它的源头在哪里呢?
“疑是银河落九天”
(1)“疑”字是“怀疑”的意思,说明这里是作者的想象。
(2)“九天”是指九重天,天空的最高处,这句诗的意思是(让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了人间)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对瀑布雄伟壮丽的赞美之情,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拓展补充
(1)夸张手法
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夸大或缩小。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就是运用夸大夸张的修辞手法,而在毛泽东的《十六字令》中写道“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则是运用了缩小夸张的修辞手法。
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夸张手法的运用,比如:“饿死了”“累晕了”“渴的嗓子直冒烟儿”等。
5、作业练习
用夸张手法写一写当你吃一种很酸的水果时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