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模拟(二)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模拟(二)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17 09:01:08

文档简介

答案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D C A C B D D B D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C B D D B B C A A
21
D
非选择题
22.
(1)作用: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地开始建立广泛的直接联系,在人类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是世界历史形成的重要环节,改变了世界格局和历史发展进程(每点1分,答出任意3点得3分)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密切,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每点1分,答出任意3点得3分)
科学分析: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在积累财富和资本的同时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夺必将引起工人阶级反抗的社会现实;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指出了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是无产阶级。(需辩证分析,正反两方面各写一点即可得2分)
(2)唯物史观(1分)
近代资产阶级通过革命和改革,确立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写具体的制度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和法国的共和制也可得1分)。(2分)近代西方政治制度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部分实现过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理想(2分);但它具有历史局限性(写出具体史实如英国妇女没有选举权,美国宪法一定承认了黑人奴隶制的合法性也可得分)(1分);经过19-20世纪的多次改革和革命,西方政治制度逐渐走向稳定和成熟(1分)。
(3)进入21世纪,国际局势总体趋于缓和;追求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世界多极化继续发展;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但世界并不安宁,和平与发展遭遇严重挑战;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难题。(每点1分,答出其中5点得5分)
23.
(1)特点:实行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新式学堂大量增加;课程内容以近代科学技术为主;向西方学习。(每点1分,共4分)影响:教育变革为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2分)
(2) 背景:国内: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本身的科技基础薄弱。国际: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每点1分,答出其中4点4分)
成就: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氢弹,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杂交水稻技术制种技术取得突破。(每点2分,答出其中2点得4分)
(3) 目的:增强国家实力,为人民谋福祉。(每点1分,答出2点得2分)因素:国际国内形势;教育变革;国家政策;能否站在科技创新的前沿。(每点1分,答出其中4点得4分)
24.
历史小论文评分标准
标题要求符合题意并为判断句(2分)
结构包含标题总分总或总分或分总结构的,首或尾没有升华性的总结结构为0分,符合以上要求得分(2分)
史料2-3个,两个史料需要详写时间、背景等,三个史料可适当放宽要求,符合得分(6分)
论述逻辑等(2分)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多角度多层次
示例:
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活动建设推动了国内外的发展
新中国进行了积极的外交活动,为国家建设争取到有利的国际环境。同时,中国的外交建设也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广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毛泽东先后提出的“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三条方针,为新中国建立后开创新型外交指明了方向。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了新的局面。1972年,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世纪之交,中国把巩固与发展周边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务。进入21世纪,中国外交呈现出更加巨大的成就。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后,不但取得了巨大的外交成就,而且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出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绝密★启用前
2024 年 1 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模拟试题(二)
历 史
姓名: 准考证号: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8 页,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考生注意: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行、谁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大约 200 万年的历史。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日趋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下列选项中,属于父系氏族社会的文化遗址的是
①仰韶文化的姜寨聚落 ②浙江良渚古城遗址
③龙山文化的陶寺遗址 ④红山文化的牛河梁遗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四川成都天回镇老官山出土了四件蜀锦提花机模型,堪称迄今为止世界最早的提花机模型。下列选项中,与提花机朝代相同的是
A.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 B.许多地区采用坯车制坯
C.南阳杜诗发明冶铁工具水排 D.马钧革新翻车并在民间广泛使用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迁徙汇聚,交流互补,冲突交融,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
① ②
西汉 元朝
唐朝 清朝
安西都护府 ③
①护乌桓校尉 ②北庭都元帅府 ③理藩院
①鸿鹄寺 ②提督四夷馆 ③理藩院
①护乌桓校尉 ②提督四夷馆 ③奴儿干都司
①鸿鹄寺 ②北庭都元帅府 ③奴儿干都司
中华海洋文明源远流长,海路绵延。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A.早在西汉,中国就已经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B.隋朝常俊从南海郡出航到达约今马来半岛南部 C.宋朝开辟了由泉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
D.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中国古代某一赋税制度这样描述,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广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其租庸调、杂徭悉省。据此可知,
该赋税制度为
A.租庸调制 B.两税法 C.科差 D.摊丁入亩
6.1899 年,梁启超在《清议报》发文指出,日本维新以来的译书集中于政治学、理财学、经济学、哲学、社会学等,而晚清中国的译书偏重于军事学、工艺学,在政治学、财政经济学方面“几无一书焉”。由此可见。染启超
A.倡导政治革命救亡图存 B.认为中国军事改革迫在眉睫
C.仿效日本改革封建制度 D.反思救国道路上的理论缺陷
近代以来,随着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拯救民族危亡的任务亟须被解决。在中国进入饱经磨难的时期时,某场运动使外国列强认识到,任何国家“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场运动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维新变法 D.义和团运动 8.下图是陈独秀在某次运动中起草、发放的一份传单。据此可知,陈独秀旨在
A.谴责日本制造“济南慘案” B.声援五四学生爱国运动
C.抗议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 D.支持一二 九学生运动9.下图是创作于 1957 年的油画《红
军到川北》。作品表现了一支红军宣传小队在村头用贴传单、写标语、作动员的方式来号召发动村民,扶老携幼的百姓被红军的主张所吸引该油画其意在
A.反映红军胜利会师场景B.表现主题油画写意风格
C.宣传政治主张和鼓舞革命热情D.重温历史记忆与弘扬长征精神
交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使世界逐渐成为联系密切的整体。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A.2020 年底,中国高速公路里程已经超过 15.5 万千米,位居世界第一B.2007 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行,标志着中国进入高铁时代 C.1994 年开通的英法海底隧道,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和铁路隧道D.1978 年前,中国造船业主要是为市场服务,此后逐渐进入国防建设
历法,是为了配合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根据天象而制订的计算时间的方法。数千年来,世界各个地区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其中,历法也是一项重大的文化成就。下列古代文化中,发明了历法的是
①玛雅文化 ②古代印度
③古代埃及 ④印加文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农耕文明推动着古代早期城市的发展。下图为古代某一帝国疆域图,下列选项中,对该帝国说法正确的是
①拥有比较完善的官僚和税收体系 ③《罗马民法大全》是其标志性成就 ②继承古代希腊和罗马文化 ④拥有圆顶多塔风格的教堂建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1883 年的《美国文官法》规定:建立一个不受党派控制的文官委员会负责对联邦文官统一管理;对部分官职实行竞争性考试;禁止文官参加党派活动等。这些规定
A.降低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B.保证了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C.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固化现象 D.确立了政党可以公开参加政治行动 14.下表是英、法、美、德四用生铁、钢、媒的产开的统计数据。结合所学判断,反映英国的发展状况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下图为 1953—1958 年苏联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该图可说明苏联这一时期
A.斯大林模式仍具明显优势 B.改革重点在于发展农业
C.农业集体化运动有所扩大 D.赫鲁晓夫改革初见成效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8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宋代注重族规、家训的编纂,《袁氏世范》 最初是袁氏家塾训蒙之作,因其”厚人伦, 美习俗”,经版印后广泛流传。这一时期还诞生了大量家训诗,内容涉及报国恤民、为官廉正、重节崇德、耕读传家等。这反映出宋代家训
A.是民间自发的理学的产物 B.承载了社会教化的功能
C.成为巩固封建统治的工具 D.在社会上传播范围增大
下图为某古帝国遗留下来的卡尔纳克神庙,这座神庙的多柱式大厅约占地 5000 平方米,
共 134 根石柱。主殿有十分壮观的柱子,柱身和墙壁上满是雕刻和象形文字铭文,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资料。这座庙位于
A.古代西亚 B.古代埃及 C.古代印度 D.阿拉伯地区
第一次布匿战争期间(前 264 年-前 241 年),罗马士兵的平均服役年限为 7 年。后来,
有的罗马军团增长到 12 年。到了罗马共和国晚期,军队中服役年限超过 16 年的士兵占总数的 30%,超过 25 年的占 25%。结合所学分析,这一变化
A.导致罗马民主走向夭折 B.导致了罗马农耕经济的衰弱
C.促进了庄园经济的发展 D.改变了罗马国内的政治制度
19.19 世纪,英国工厂制度盛行。工人进厂、出厂、饮食甚至大小便都有具体的规定;聊天、吹口哨、唱歌也是禁止的。工人必须紧跟机器的运转速度进行操作,不可有片刻松懈。英国的工厂制
①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剩余价值的压榨 ②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
③说明工业文明已经完全取代了农业文明 ④科学化、人性化和精细化管理日益受到重视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②④
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一直存在于各种不同政体的国家中,但在近代社会到来之前,三权中的司法权往往依附于其他权力。孟德斯鸠首次在理论上将司法权从依附地位提升到三权之一。下列项中,对西方国家“司法权”运行历史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西欧庄园: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着庄园法庭
②美国政体:司法权只属于国家的最高法院
③近代国家: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
④美国乡镇:承担包括司法在内的服务功能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进入 20 世纪后发生的第一件大事,它既是世界历史发展的结果, 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世界各种经济政治矛盾极端尖锐的产物,又深刻影响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引起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巨大变动。同时,一战发生在十月革命前,结束于十月革命后,它与十月革命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这场战争几乎涉及世界所有国家,因为它与战后东西方爆发的世界革命高潮有着直接的连接。由此可见,研究世界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A.应从全球角度辩证分析其影响 B.探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演变C.首先须梳理事件发展的全过程 D.应考察历史纵向与横向的发展
非选择题部分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其中第 22 题 20 分,第 23 题 20 分,第 24 题 12 分,共 52 分) 22.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作出的科学论断,对社会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 分)
材料一
马克思、恩格斯在 1845-1846 年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
材料二
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18 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们,也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
--[德]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后,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环境,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进入新时代,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威胁上升,逆全球化思潮上升,进入动荡变革时期。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根据材料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世界历史”形成的论述,分别概述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形成的作用。分析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对“资本主义”这一世界历史现象的科学论断。(8 分)
指出材料二中恩格斯研究历史的方法论。结合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相关史实,评析“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的表现。(7 分)
(3)1985 年,邓小平首次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著名论断。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 21 世纪以来在和平与发展主题下的世界历史特征。(5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 分) 材料一
1904 年清政府颁布新的学校教育制度,对学校系统、课程设置、学校管理都做了具体规定, 包含着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体系…….1907 年,京师有学堂一百二十七所,直隶有学堂四千五百多所。到 1911 年,全国学校已增至五万二千五百余所,学生总数已达一百五十六万多人。新学堂开设了很多以近代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课程,采用的教材基本上都是外国教材的译本和改本,新式学堂的建立和新学堂中新的教学内容的出现,使得新式人才在数量上大增。
—蔡新职《清末新政教育变革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毛泽东说:“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为此,“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来赶上最先进的国家”。“只要有可能,都应该越来越多地掌握这类为人民谋福利的新技术”,并且“要下決心,搞尖端技术”。正是基于国际国内的具体情况,1956 年,党中央在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第一次把国家科学技术政 策提上了大政方针的战略高度。
——摘自宋正《从“向科学进军”到科教兴国——建国以来党的科技政策述评》 材料三 21 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信息、生命、制造、能源、空间、海洋等的原创突破为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提供了更多创新源泉,学科之问、科学和技术之间、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日益呈现交叉融合趋势,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
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讲话》(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教育变革的特点,并用一句话指出其对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6 分)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党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背景,列举我国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科技成就。(8 分)
(3)综合材料一、二、三,指出国家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目的,并总结影响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6 分)
阅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

1972

2

21
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北京, 受到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的欢迎。

) (
(2001

12

11
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
贸易组织,成为其第 143 个成员。

)
观察两幅图片,提取关联信息,自拟一个题目,结合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关史实,写一则历史小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