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峰艺术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质量检测
历史试卷
第I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1、2022年北京冬奥会餐厅出现了智能餐厅,成为中外运动员打卡地。自动化代替或者部分代替了餐厅服务员的工作。这一现象反映了
A.现代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B.餐饮业工作效率的提高
C.北京城市化水平的巨大飞跃
D.科技丰富了运动员的比赛生活
2、据学者研究,明代松江地区籽棉的常年产量在7015万斤至8418万斤之间,而其时松江地区年产棉布约2000万匹,需籽棉至少11250万斤。据此可知当时
A.官营手工业已进入鼎盛时期
B.经济发展日益依赖于世界市场
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
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
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
4、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
A.缩小城乡差距
B.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C.推动城市化进程
D.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5、明朝嘉靖年间,山西武城县县令鉴于该县“集日寡而旷多”,每逢集日,便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从史料可知,当时武城县
A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
B,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
C.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丰富
D.乡村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
6、1971年8月,美国宣布暂停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的《牙买加协议》确立了多元化国际储备和浮动汇率的国际货币体系。这反映了
A.新国际经济秩序已经建立B.发展中国家经济地位上升
C.世界经济发展多极化趋势D.国际货币市场稳定性加强
7、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嬴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8、秦朝建立:后,陆续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种道路交通网络:一是向东直通燕齐地区、向南直达吴楚地区的驰道;二是从咸阳至九原的直道;三是北起僰道(今四川宜宾)到达滇池地区的五尺道。这些道路的修建客观上
A.促进了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武力控制
C.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D、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9、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运河之一,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且目前仍在通航。这条运河是
A.苏伊士运河
B.米迪运河
C.京杭大运河
D.巴拿马运河
10、隋朝大运河,北起涿郡(今北京),中经洛阳,南达余杭(今杭州市),在地图上呈现出“风”的形状;元朝大运河,北起大都(今北京),南达杭州,在地图上呈现出“”的形状。据此可知,运河的开凿与整修
A.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
B.缓解北方水资源不足问题
C.体现农耕文明的封闭特征
D.巩固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
11、历史上有名的“大帆船贸易”开始于明朝隆庆五年(1571年),西班牙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运载美洲白银从墨西哥出发,穿越太平洋,运到马尼拉,在那里与来自中国的商人交换货物。“大帆船贸易”
A是中国与美洲直接贸易的开始
B.使中国与西方建立了贸易关系
C.促进了美洲地区的开发和建设
D.扩大了中国与国际市场的联系
12、14世纪,黑死病席卷欧洲,在夺走2500万人生命的同时也促使人们进行反省。17至19世纪,暴发于墨西哥的黄热病传入欧洲后,造成人群大量死亡及社会活动瘫痪。1918--1919年,西班牙流感暴发,世界死亡人口在2000万人以上,加速了一战的结束。这表明疫病
A.延缓殖民扩张步伐
B.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C.影响历史发展进程
D.推动医疗事业的发展
13、19世纪末20世纪初,“卫生”一词日益流行。从知识精英到一般知识分子,中国的文化论述里弥漫着讲求卫生、强身救国的主张。《高等小学卫生教科书》(1903年)广告词言:“今亟译此类之书,以饷吾国民。凡有保种之责,而知亡国之忧者,盖令青年子弟日肆习之。”这种现象
A.源于晚清灾疫频发下的反思
B.推动了卫生观念的进一步普及
C.说明卫生意识承载爱国精神
D.主要在知识阶层传播
14、1905年,在借鉴日本等国的国家卫生行政的基础上,清政府设立“卫生科”,次年升格为“卫生司”,“掌核办理防疫卫生、检查医药、设置病院各事”。这表明
A.晚清改革都受到了日本影响
B,清政府国家治理理念有一定进步
C.近代社会动荡导致疾病流行
D.清末新政实现了中央机构近代化
15、《明史》记载:“然品类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材料不能反映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时
A.自主创新B.针对积弊C.查漏补缺D.旁征博引
16、朱熹认为,饥饿的时候想要填饱肚子,口渴的时候想要喝水,这些欲求是为维持人们的基本生存活动的,符合道德原则,是可以归为“天理”的;但是如果饮食不是为了采腹;而是追求对美味的享受,这些超出基本生存需要,只是为享乐的物质欲求,便是“人欲”。据此可知,朱熹认为
A.“天理”和“人欲”水火不容
B.合理的“人欲”也是天理
C.“天理”和“人欲”相互割离
D.“人欲”是“存天理”关键
17、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以下现象不属于宋朝的是
A.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B.郭守敬编定《授时历》
C.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
D.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18、董仲舒认为,君臣、父子、夫妇之义都来源于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因而“君为臣纲,夫为妻纲”。据此可知,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旨在
A.完善天人感应理论B.彰显君主以德治国
C.维护封建纲常秩序D.促进家庭和睦稳定
19、受古希腊历史学者希罗多德《历史》的影响,长久以来人们认为修建金字塔的是奴隶。古埃及学者哈瓦斯经过考古发现,在距离金字塔不远的遗址中有许多建造者的坟墓。哈瓦斯认为地位低下的奴隶的坟墓不可能直接建在法老墓旁边。因此他认为建造金字塔的不是奴隶而是平民。对此,我们可以得出
A.历史因时代久远变得扑朔迷离
B.希罗多德的著作时间离古埃及更近更为真实
C.历史在学者的修正中不断接近真相
D.考古发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文献的不足
20、恩格斯曾指出:“占罗马的立法那样残酷无情地、无可挽救地把债务者投在高利贷债权者的脚下---这种立法,是纯粹由于经济强制,作为习惯法而自发地产生的。”下列《十二铜表法》中的相关条款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杀人者处死刑;过失致人死亡的,应以公羊一只祭神,以代本人
B.夜间在城市举行扰乱治安的集会的,处死刑
C.以文字诽谤他人,或公然歌唱侮辱他人的歌的,处死刑
D.在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如为适婚人,则处死以祭谷神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21题20分,22题20分,共4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历高祖到文景几代帝王的休养生息,整个社会环境逐渐向好,但另一方面,社会矛盾在演化中也逐步尖锐,同时,三国问题与匈奴问题也更加推动着武帝当政的汉王朝走向亟需改革变化的极点;从汉武帝个人角度而言,其不同于祖、父的治理方式,面对时代的诉求,汉武帝极具雄心壮志,试图恢复三代之治,自己也先后采取多种举措,但收效甚微,也在客观上让汉武帝寻求新的理论来支撑自己的诉求,新的举措来实现自己的抱负。
---摘编白何金松《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建构逻辑》
材料二自淳祐(南宋理宗年号)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
---摘编自《梦粱录》卷十八
材料三 明清之际,思想家们从不同角度,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政治制度改革的理想。顾炎武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以“分权”形式削弱皇权对于各级政府的影响;黄宗羲希望通过重新设置宰相、改造旧式学校的功能,以实现对皇权的限制;王夫之在“公天下”的政治理念下,提出了“君、相、谏官三者环相为治”的权力制约理想,更有“虚君”的设想。
---一摘编自吴根友《明清时期儒家政治制度改革的理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新儒学提出的时代背景。(8分)
(2)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说明其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8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限制君权主张的积极影响。(4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氏、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攻权。他们彼此征战,部族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
材料二:宋太祖说:“不抑兼并,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宋朝除国有土地即公田外,私人土地的交易只需要办理正常的交易手续。将交易土地的契约向当地政府呈报,得到政府的认可,盖上宫府的印信(这种田契谓之红契),土地所有权的转移就算完成了。
---摘编自张云华《中国农地流转问题调查》
材料三: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吗》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的土地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负面影响予以说明。(7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两宋时期商业发展的突出表现。(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