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市两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 历史卷
一、单选题
1.尼罗河哺育了埃及的7000年文化,被称为“水的原始颂歌”:印度河和恒河打开了古印度文明之门,被称为“永恒的磐涅”: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孕育了古巴比伦文明,被誉为“世界文明的摇篮”;奔腾不息的黄河,成就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这些可以用来说明
A.世界文明起源有相似性B.自然环境影响文明起源
C.区域文明之间相互隔绝D.古代文明相对独立发展
2.在布托地区(位于尼罗河三角洲)的史前考古层,考古学家发现了两件极具价值的考古文物,一个是泥钉,另一个是抛光的圆锥体,它们都与埃及史前考古层的其他文物和建筑风格迥异。尤其是抛光的圆锥体,很像两河流域乌鲁克时期装饰神庙门脸的手工制品。这表明
A.不同文明区域间有一定交流B.世界早期文明逐渐走向联合
C.两河流域文明早于埃及文明D.两河流域的手工业世界领先
3.在西欧中世纪,封臣对封君的义务主要有:每年自备鞍马,为封君服40天的骑兵役:封君被俘,封臣要提供赎金:对封君的政事和家事,封臣有提出建议的义务。封君则负有保护封臣本人及其家人生命安全、维持其生活衣食无忧的责任和义务。这说明封君与封臣
A.具有双向契约关系
B.逐渐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C.带有较强的人身依附
D.始终格守公平的道德理念
4.市民文学是中世纪欧洲迥异于骑士文学的一种文学形式,它以嬉笑怒骂、蔑视崇高为讽刺手法,将高雅与粗俗倒置,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道德的失范和审美观的变异。这反映出市民文学
A.具有明显世俗化特征
B.加剧了王权与教权的矛盾
C.成为主流文学形式
D.导致了骑士文学走向衰落
5.中世纪晚期,欧洲的君主们迫切需要“正朔”,因为以血统作为基础的权利构成,必然会随时间推移而被逐渐冲淡,因此他们大力赞助艺术,建造宫殿、树立雕像,同时加强与教会的联系。据此可知
A.君主与教会共享城市控制权
B.国家认同的观念得以强化
C.市民阶层与君主的利益一致
D.古希腊罗马文化全面复兴
6.《汉漠拉比法典》和《查士丁尼法典》是古代社会追求法治的杰出成果。前者石碑上端有太阳神将象征帝王权力的标志授予汉谟拉比的浮雕,后者歌颂“君权神授”,在其序言中宣扬“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仅依靠兵器,而且需用法律来巩固”。据此判断,古代世界的这两部法典
A.立法都深受宗教神学的影响B.都以君主专制的发展为背景
C.都注重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D.都适应了帝国新形势的需要
7.他们源于中亚,后来到小亚细亚,逐渐接受伊斯兰教。他们蚕食并最终灭亡东罗马帝国,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关于“他们”说法合理的是
A.最高统治者是哈里发B.实行政教合一的管理
C.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D.最早将中国造纸术、印度数字传入欧洲
8.黑格尔指出:“阿拉伯人之获知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这件事具有这样的历史意义:最初乃是通过这条道路,西方才知悉了亚里士多德。对亚里士多德作品的译注和亚里士多德的章句的汇编,对西方各国,成了哲学的源泉。”黑格尔重在强调,阿拉伯人
A.保存了希腊的古典文化
B.开启了文艺复兴运动
C.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D.创造了辉煌的哲学成果
9.“承久之乱(1221年)后,幕府废立天皇、流放三上皇的处置,是日本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事情,此后,即使是天皇即位也需要得到幕府的认可”,这表明
A.日本社会自此陷入混乱中
B.天皇为首的朝廷没有任何地位
C.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
D.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
10.御家人制度是古代日本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将军和御家人结成的主从关系制。将军赐予御家人官职和土地并保护其既得利益,称为“御恩”。御家人对将军宣誓效忠,承担纳贡和服军役义务,称为“奉公”。御家人制度反映了
A.中央集权的加强B.庄园经济的衰退C.幕府政治的特点D.中华文化的影响
11.佛教提出“四种姓者,皆悉平等”,认为婆罗门教宣扬的神创四种姓是对人民的欺诈。孔雀王朝时期,佛教发展迅速,婆罗门教势微,佛教得到了刹帝利、吠舍种姓阶层和底层人民的支持。由此可知,当时印度
A.佛教助推国家统一B.神学思想走向衰落
C.种姓制度遭到冲击D.社会平等逐渐实现
12.由于地理大发现及早期殖民活动,使国际人口迁移开启了新纪元。迁移主要有三个方向:欧洲向美洲大陆迁移:非洲黑人由于被贩卖大量流亡美洲:中国人、日本人、印度人开始迁往东南亚、美洲、大洋洲等地。人口大迁移改变了世界人口格局,很多地区都出现了族群混合现象,其中“族群混合现象”最突出的大洲是
A.美洲B.非洲C.亚洲D.大洋洲
13.文艺复兴哺育了地理大发现。“他们去建功立业,去淘金发财,去征服掠夺,去求真求知,去传播福音,去开疆拓土,为留声传名一一都是为了一个‘人',而不是为了一个神:都是为了现实的人世而不是为了来世的天堂。”该材料主要反映出“地理大发现”
A.开启了全球化进程B.是宗教改革的结果
C.受到人文主义的推动D.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14.16世纪,欧洲主导的奴隶贸易兴起伊始,非洲黑人被直接当作“商品”对待。18世纪70年代以后,种族主义理论在西方国家甚嚣尘上,其核心主旨无外乎是在造物主眼里,白人比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种拥有更高的地位。西方国家宣扬这类种族理论意在
A.抨击美国废除黑奴的行动B.强调欧洲居民的先天优势
C.为殖民侵略提供合理依据D.推动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
15.下侧是美国学者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一书的目录,从中可以看出贯穿全书的主线是
A.说明美洲对全球发展的贡献B.论证世界近代政治格局形成
C.阐述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危害D.基于生态环境视角解读历史
16.“随着世俗社会的兴起及城市的发展,西方人终于从迷梦中觉醒,失踪的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终于战胜经院哲学..”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科学革命B.文艺复兴C.宗教改革D.启蒙运动
17.“宗教革命是护神的,要回归本源的基督教义,马丁·路德反对的是教廷包办教务,主张直接与上帝沟通..宗教分裂后的新教比旧教更忠于上帝和《圣经》·.…宗教改革的发端是反对教权压迫,所以,一开始便具有政治的和社会的革命意义。”下列项中对材料中“宗教革命”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重新确立天主教会权威
B.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需要
C.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
D.具有一定的政治运动意义
18.在牛顿的时代,光不再是神秘物质,不再是上帝的住所,而成了一个物理现象。由此可知
A.资产阶级向专制王权发起挑战B.近代自然科学重视经验性总结
C.近代自然科学冲击了神学思想D.牛顿创立了较完整的力学体系
19.麦哲伦船队实现了环球航行,达·芬奇通过解剖了解了人体结构,伽利略通过观察和实验证明了“地心说”的谬误,牛顿和莱布尼茨几乎同时发明了“微积分”。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文艺复兴波及范围日益广泛B.地理大发现推动了思想解放
C.自然科学取得了突破性进展D.欧洲社会孕育了转型的力量
20.16世纪,英国实行宗教改革,坚守国教,一直是英国的国策。1673年,国王查理二世为寻求法国支持,摆脱政治窘境,发布“信仰自由宣言”,表示要给一切非国教徒宗教信仰自由。此举旨在
A.巩固君主立宪B.促进信仰自由C.强化专制统治D.落实《权利法案》
21.随着“自由、民主”等思想的传播,许多国家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沉重打击了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创造了条件。下列选项与其他革命对象不同的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法国大革命
D.中国辛亥革命
22.规定“总统掌握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法院掌握司法权”的是哪个文献
A.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C.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D.法国《人权宣言》
23.有学者指出:“明治维新是一场重大的历史剧变,不光在政治体制、经济制度方面使日本走出了封建,迈向了近代资本主义,在社会文化方面更有质的变化。”下列关于明治维新说法正确的是
A.目的是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
B.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科举考试”三大政策
C.以天皇为首的中央政府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
D.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势力,逐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24.1861年改革成为俄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许多领域出现了新气象,然而改革也保留了其历史的特殊性,这一历史特殊性主要表现为
A.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B.未直接触及沙皇专制
C.实行了地方自治
D.实行统一的司法制度
25.日本明治维新中能够体现“大凡国家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这一思想的举措是
A.富国强兵B.殖产兴业C.四民平等D.文明开化
26.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
A.凯伊发明飞梭
B.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C.瓦特改良蒸汽机
D.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
27.巴黎公社成立后,即颁布法令规定人们可免缴三个季度的房租;规定国家机关公职人员的年薪最高不得超过6000法郎,废止面包工人的夜班:公社还规定工厂主不得随意对工人罚款和克扣工资,教会与学校相分离。这些法令规定反映出巴黎公社
A.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B.注重维护民众的利益
C.加强对官员廉政建设D.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
28.某著作如此描述:“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该著作是
A.《资本论》
B.《共产党宣言》
C.《法兰西内战》
D.《人权宣言》
29.1918年,阿根迁第一个在拉美组建了共产党:随后墨西哥、乌拉圭、智利、巴西、古巴等先后成立了共产党,到1934年,绝大多数拉美国家都有了共产党组织,并积极领导了反帝反封建斗争。这体现出拉美地区民族民主运动的特征是
A.群众基础薄强
B.出现新的领导力量
C.南北联合斗争
D.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30.如图为殖民扩张和收缩的两个长周期示意图,其中第二次殖民扩张高潮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两次工业革命的完成
B.列强瓜分世界
C.资本主义列强争夺霸权
D.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31.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与此同时,亚非拉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斗争也在不断高涨,下列属于“亚洲觉醒的斗争是
A.埃及的抗英斗争B.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
C.伊朗立宪革命D.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32.下图是1908年在《巴黎小报》上刊登的一幅漫画,奥斯曼苏丹杜尔·哈米德二世(右)、奥匈帝国君主约瑟夫一世(左)、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中),他们的脚下为奥斯曼帝国领土。该漫画可说明
A.巴黎和会上的勾心斗角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C.一战南线战场空前激烈D.欧洲的优势地位被削弱
33.有学者指出:“欧洲协调体制是自拿破战争后通过维也纳会议建立起来的,实际也是一种势力均衡。但自1871年后,这种体制已不如从前那样明确,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也是欧洲在19世纪建立起来的“均势被打破的结果。”据此可知,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
A.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形成
B.帝国主义各国经济与政治发展不平衡
C.萨拉热窝刺杀事件突然发生
D.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34.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一场
A.维护世界和平战争
B.反法西斯战争
C.民族独立解放战争
D.帝国主义战争
35.一战前,德国按速决战思想制定了作战计划,提出“必须避免两线同时作战,德国必须扑在最强大最有力最危险的那个敌人即法国身上,迅速击溃它”。该“作战计划”破产的标志是
A.马恩河战役B.凡尔登战役C.索姆河战役D.日德兰海战
36.据统计,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第二年,苏维埃粮食产量比1921年几乎增加了9亿普特,工业产量和劳动生产率都有很大提高,这说明当时苏俄
A.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
B.经济政策调整有其合理性
C.清除了余粮收集制的残余
D.农业、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37.列宁说:“俄国的落后使得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与农民反对地主的革命独特地结合了起来。我们正是在这种基础上进行十月革命的,不然,我们就不会那样容易取得胜利。”列宁在此强调俄国十月革命
A.己经解决了工农的实际需求
B.充分利用组织优势为革命做准备
C.以彻底改造社会为主要目的
D.具有广泛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38.为应对饥荒,1921年春,列宁在与美国商人哈默会谈时表示:“我们需要美国的技术和方法,以及美国的工程技术人员。”以下对列宁的主张认识准确的是
A.新经济政策适应苏俄现实需要
B.新经济政策实质是发展资本主义
C.列宁想要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D.苏俄有条件地接受美国人的帮助
39.请你为下列历史事件拟定一个学习主题。()
A.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
B.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C.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D.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40.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席卷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中,领导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人是
A.扎格鲁尔B.甘地
C.桑地诺D.曼德拉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化的起源很难精确定位,因为无处不在。有些人说源于那些为农民提供工作的小商人,另一些人说源于人口的断增长,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为城市工业提供了大批劳动力。还有些人说技术进步和革新才是点燃工业化的星星之火,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另外还有一个说法,即是低息信贷刺激了工业化进程。
材料二 到19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是一个工业化国家,往昔那种田园诗般的风情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忙忙碌碌的世界。乡村建起了灰暗的厂房,城镇竖起高耸的烟囱,工厂里回荡着机器的轰鸣,高炉前喷发出铁水的光亮。工业已成为国家的命脉,人们靠工业,而不是农业生存。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三 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大批工人进入工厂工作。很多棉纺织厂不仅没有新鲜的空气,还有大量的飞絮和尘埃,以至工人到40岁就丧失了劳动能力。更为严重的是大量的童工进入工厂,干着成人的活拿着低廉的工资。到1830年,英格兰的大城市中没有一个完全安全的饮用水供应,最为典型的是泰晤士河,河流被污染后散发出的臭气,导致河边议会大厦的窗户都不敢打开。
--摘编自吴雪《回眸工业时代开端一浅析工业革命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英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带来的影响。(6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05年,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要消灭商品经济”。1921年,他又说:“商品交换失败了,我们要在许多经济领域退向国家资本主义,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退向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
--摘编自边丽冉《论列宁商品经济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意义》
材料二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善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列宁经济思想的变化?结合所学概述列宁是如何“后退”的?(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在所有制结构和经济体制上有何改变?如何评价斯大林体制?(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