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训练基础卷: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训练基础卷: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7-17 00:00:00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训练基础卷: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单选题
1.(2023八上·花都期末)如图一支中性笔的长度大约(  )
A.15mm B.15cm C.15dm D.1.5m
2.(2022八上·牡丹期中)我国古代的人们充满智慧,很早就会利用自然界中的现象,如图所示的沙漏记录的物理量是(  )
A.长度 B.时间 C.速度 D.体积
3.(2022八上·隆回期中)测量长度时,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度取决于(  )
A.测量工具的种类 B.测量工具的最大测量范围
C.测量工具的分度值 D.测量方法是否正确
4.(2022八上·冠县期中)下列记录结果中,哪一个数据的单位应该是厘米(  )
A.八年级物理课本的厚度约为9 B.教室高约为30
C.小明的身高为1.68 D.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18
5.(2023八上·磁县期末)用最小刻度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本书的宽度,下列的数据符合常理而且记录正确的是(  )
A.186.10cm B.18.610cm C.18.6cm D.18.63cm
6.(2023八上·茂南期末)如图所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7.(2023八上·南县期末)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测量时出现了误差,则说明一定出现了错误
B.误差只能尽量减小,不能绝对避免
C.误差是由于操作不规范造成的
D.改进实验方法,采用精密仪器,可消除误差
8.(2023八上·南县期末)2020年春节期间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引起了全球广泛关注。如图所示,冠状病毒颗粒的平均直径为100nm,呈球形或椭圆形。下列关于该病毒直径的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 B.
C. D.
9.(2022八上·姜堰月考)如图所示,在用刻度尺测量铅笔长度的实验中,下列读数中正确的是(  )
A.12cm B.12.2cm C.12.02cm D.12.022cm
10.(2022八上·铁锋期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在使用测量工具读数时,视线位置要正确
B.在记录测量结果时,只写数字不写单位是毫无意义的
C.在长度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D.在记录测量结果时,估读的位数越多越精确
11.(2022八上·金乡期中)测量一个硬币的直径,如图所示的几种测量方法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2.(2021八上·佛山期中)2013年1月11日到1月16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空气被严重污染,有害物质含量严重超标,其中PM2.5是天气阴霾的主要原因,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单个PM2.5是隐藏在空气的浮尘中,容易被吸入人的肺部造成危害,下列关于PM2.5颗粒物直径的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2.5μm=2.5×10﹣7cm B.2.5μm=2.5×10﹣5dm
C.2.5μm=2.5μm×10﹣6m D.2.5μm=2.5×10﹣9m
二、填空题
13.(2023八上·南川期末)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所测物体的长度是    cm。
14.(2023八上·涪城期末)某同学用手中的毫米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4次,测得的结果分别是:25.96cm、 25.98cm、25.79cm、25.99cm,该物理课本的长度为   cm;图中停表的读数是   s。
15.(2023八上·渠县期末)在练习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活动中,秋浩使用如图甲所示刻度尺测量自己的鞋长为   cm,用如图乙所示的停表测量了自己1000m跑步成绩为   s。
16.(2022八上·朝阳期中)为了测量铜丝的直径,小敏将粗细均匀的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缠绕20圈,如图所示。她所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mm,线圈长度为    mm,铜丝的直径为    mm。
17.(2022八上·铁锋期中)炎炎进行测量读数练习。如图所示,读出图中木块长度是4.00cm,可知他是利用了    (选填“A”或“B”)刻度尺进行测量;他用此刻度尺多次测量另一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分别记为15.65cm、15.64cm、15.85cm和15.65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cm。
三、实验探究题
18.(2019八上·丹江口期中)小丽欲测量一根长为L的细铜丝的直径,她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1
B.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圈总长度L2
C.用铜丝的长度L除以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D.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圆铅笔杆上
E.数出排绕在圆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的圈数n
F.用细铜丝绕圈的总长度L2除以细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直径d
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   ,错误的步骤是   ,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   。
19.(2019八上·天等期中)在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
(1)用图1所示的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mm,两种观测刻度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选填“A”或“B”),铅笔的长度是   cm。
(2)如图2所示,用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其中正确的操作是   (选填“甲”或“乙”);用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
四、双选题
20.(2021八上·深圳期中)某学生在记录测量结果时忘记写单位,试判断下列哪个数据的单位是“厘米”(  )
A.一支学生铅笔的直径是7.1 B.茶杯的高度是11.2
C.物理书的长度是2.52 D.他自己的身高是165
21.(2021八上·宝安期中)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误差就是测量中出现的错误
B.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误差是不可以避免的
C.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D.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就可以消除误差
22.(2022八上·罗湖期中)身 高160cm的小明,利用自己的身体特征进行了以下估测,接近真实值的是(  )
A.教室宽5臂展,约8m(臂展:两臂左右平伸时,两手中指尖之间的距离
B.教室长10步幅,约 30m(步幅:走路时,两脚尖之间的距离)
C.单人课桌长3拃,约0.6m(拃:张开手,大拇指尖到中指尖之间的距离)
D.物理课本厚1指宽,约10cm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估测
【解析】【解答】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一拃)大约15cm,中性笔的长度与此差不多,在15cm左右,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中性笔的长度在15cm左右。
2.【答案】B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沙漏也叫做沙钟,是一种测量时间的装置,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沙漏也叫做沙钟,是一种测量时间的装置。
3.【答案】C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刻度尺的分度值是相邻的两个刻线间的距离,即最小刻度,它代表了尺子的准确程度;
所以测量长度时,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度取决于测量工具的分度值,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测量的越精确。
4.【答案】D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A.八年级物理课本的厚度约为9mm,A不符合题意;
B.教室高约为30dm,B不符合题意;
C.小明的身高为1.68m,C不符合题意;
D.一支铅笔的长度和一拃的长度差不多,约为18cm,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常见物体的长度,结合数据判断单位。
5.【答案】D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使用刻度尺测长度,读数时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用最小刻度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本书的宽度,应估读到mm的下一位;
A.186.10cm中,对应的分度值是1mm,但是一本书的宽度不可能达到186.10cm,A不符合题意;
B.18.610cm中,对应的分度值是0.1mm,B不符合题意;
C.18.6cm中,对应的分度值,分度值是1cm,C不符合题意;
D.18.63cm中,对应的分度值是1mm,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使用刻度尺测长度,读数时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6.【答案】C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A.物体左端没有对准零刻度,A不符合题意;
B.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没有紧贴测量物体,B不符合题意;
C.物体左端对准零刻度,视线与刻度尺垂直,方法正确,C符合题意;
D.物体左端没有对准零刻度,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不垂直,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物体的一边正对刻度尺的零刻度;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读取示数时,视线正对刻度线。
7.【答案】B
【知识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A.错误是由于操作不规范或粗心大意导致的,错误不同于误差。测量时出现了误差,但不一定出现了错误,A不符合题意;
BD.改进实验方法,采用精密仪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等方法可以减小误差,所以误差只能尽量减小,不能绝对避免,B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C.错误是由于操作不规范造成的,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误差是测量值和真实值间的差异,误差不可避免,可以减小。
8.【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估测
【解析】【解答】A.根据常见物体的长度单位换算规则可得
A不符合题意;
B.根据常见物体的长度单位换算规则可得 B符合题意;
C.根据常见物体的长度单位换算规则可得
C不符合题意;
D.根据常见物体的长度单位换算规则可得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长度的单位换算解答。
9.【答案】C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读数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铅笔的左端对准0刻度线,右端对准12.02cm,则铅笔的长度为12.02cm,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物体对应刻度尺的位置,测量长度,读取示数,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10.【答案】D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A.在使用测量工具读数时,视线位置要与工具的刻度面垂直,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在记录测量结果时,要有数值和单位,只写数字不写单位是毫无意义的,B正确,不符合题意;
CD.在长度测量时,为了数值更精确,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不是位数越多越准确,C正确,不符合题意;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利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读取示数视线正对刻度线;记录结果时需要填写单位;读取示数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11.【答案】C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AB.直接用刻度尺来寻找硬币的直径的方法是不科学的,无法准确找到硬币的直径,一般测量值会偏小,AB不符合题意;
C.图示方法为“辅助工具法”,三角板的直角边所对应的示数即为硬币直径的大小,C符合题意;
D.硬币的下侧没有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齐,测量结果有很大误差,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测量圆的直径时,需要利用三角板的直角,将直径平移到刻度尺上,减小误差。
12.【答案】B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A.因为1μm=10﹣4cm
所以2.5μm=2.5×10﹣4cm
A不符合题意;
B.因为1μm=10﹣5dm
所以2.5μm=2.5×10﹣5dm
B符合题意;
CD.因为1μm=10﹣6m
所以2.5μm=2.5×10﹣6m
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长度的单位换算解答。
13.【答案】1mm;3.80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图中,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右侧与6.00cm对齐,所测物体的长度L=9.80cm-6.00cm=3.80cm
【分析】刻度尺上最小的单位长度是分度值;根据物体对应刻度尺的位置,测量长度。
14.【答案】25.98;276.5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测量结果由准确值和估计值及单位组成,因为估计值只能有一位,故测量结果的准确值是相同的,根据四个测量结果可知,25.79cm的准确值与其它三个不同,故这个测量值是错误的,应剔除;为减小误差,取平均值作为测量,该物理课本的长度(小数位数与测量结果一致)为
停表的中间小表盘上,每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指在“4”和“5”之间,偏向“5”一侧,小表盘的读数为4min;在停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每个小格代表0.1s,因为小表盘偏向“5”一侧,所以大表盘指针的读数为36.5s,停表的读数为4min36.5s=276.5s
【分析】根据多次测量计算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根据秒表的分钟盘和秒钟盘的指针,测量时间。
15.【答案】25.10;277.5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小格,所以每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物体左侧与零刻度线对齐,右侧与25.10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 ,停表的中间小表盘上,每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指在“4”和“5”之间,偏向“5”一侧,小表盘的读数为4min;在停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每个小格代表0.1s,因为小表盘偏向“5”一侧,所以大表盘指针的读数为37.5s,停表的读数为
【分析】根据物体对应刻度尺的位置,测量长度;根据秒表的分钟指针和秒钟指针的位置, 测量时间。
16.【答案】1;24.0;1.2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线圈左侧与4.00cm对齐,线圈右侧与6.40cm对齐,所以线圈的长度为L=6.40cm﹣4.00cm=2.40cm=24.0mm,铜丝的直径为
【分析】刻度尺上最小的单位长度是分度值;根据物体对应刻度尺的位置, 测量长度;根据多圈细丝的总长度,结合圈数计算直径。
17.【答案】B;15.65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由图甲可知,A刻度尺,1cm之间有2个小格,其分度值为0.5cm;B刻度尺,1cm之间有10个小格,其分度值为0.1cm=1mm,使用B刻度尺分度值较小,用B刻度尺测量较准确,B刻度尺读数是以cm做单位要读到小数点后两位,即木块长度是4.00cm,而A刻度尺的读数是4.0cm,所以炎炎利用了B刻度尺读数。从题中数据可知,15.85cm与其它数据相差较大,所以15.85cm是错误的,应去掉。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故物体的长度是
【分析】利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读取示数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根据多次测量计算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18.【答案】A;C;DBEF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正确测量方法:将金属丝在铅笔上依次紧密绕适当的圈数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L,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金属丝的直径d= ,由以上可知,没有必要的步骤是A,错误的步骤是C,应改为:用细铜丝的线圈总长度L除以细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直径d。因此正确的实验步骤是:DBEF。
【分析】测量细铁丝的直径,可以将细铁丝紧密的缠绕在铅笔上,测量多根铜丝的直径,除以圈数即为一根铜丝的直径。
19.【答案】(1)1;B;4.40
(2)乙;减少实验误差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则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读取物体长度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B方法正确。铅笔左侧与0.50cm对齐,右侧与4.90cm对齐,所以铅笔的长度为L=4.90cm 0.50cm=4.40cm(2)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使刻度尺有刻线的一边贴近被测物体,故甲的放法错误,乙的放法正确。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取平均值减小实验误差。
【分析】(1)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最终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2)在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正确放置:刻度尺0刻度线对齐被测物体,用所对应刻度减去“0”刻度示数,即为物体长度;必须放正,不能歪斜;刻度线必须紧贴被测物体;为减小测量误差,常用的方法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20.【答案】B,D
【知识点】长度的估测
【解析】【解答】A.一直铅笔的直径约为7mm,故如果一支铅笔的直径是7.1cm,不符合实际长度,A不符合题意;
B.茶杯的高度约为10cm,故如果茶杯的高度是11.2cm,符合实际长度,B符合题意;
C.物理书的长度约为25cm,故如果物理书的长度是2.52cm,不符合实际长度,C不符合题意;
D.学生的身高约为165cm,故如果他自己的身高是165cm,符合实际长度,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D。
【分析】结合生活实际及数据大小,判断即可。
21.【答案】B,C
【知识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A.误差是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这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同于错误,A不符合题意;
B.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误差只能减小,是不可以避免的,B符合题意;
C.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都可减小误差,C符合题意;
D.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C。
【分析】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这间的差异;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22.【答案】A,C
【知识点】长度的估测
【解析】【解答】A.人的臂展和人体高度接近,计算得教室的宽为5×160cm=800cm=8m,A符合题意;
B.教室的长度约10m左右,B不符合题意;
C.张开手,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为20cm左右,课桌的长约3×20cm=60cm=0.6m,C符合题意;
D.物理课本的厚度接近1cm,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C。
【分析】根据常见物体的长度,结合实际生活中物体的实际长度解答。
1 / 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训练基础卷: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单选题
1.(2023八上·花都期末)如图一支中性笔的长度大约(  )
A.15mm B.15cm C.15dm D.1.5m
【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估测
【解析】【解答】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一拃)大约15cm,中性笔的长度与此差不多,在15cm左右,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中性笔的长度在15cm左右。
2.(2022八上·牡丹期中)我国古代的人们充满智慧,很早就会利用自然界中的现象,如图所示的沙漏记录的物理量是(  )
A.长度 B.时间 C.速度 D.体积
【答案】B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沙漏也叫做沙钟,是一种测量时间的装置,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沙漏也叫做沙钟,是一种测量时间的装置。
3.(2022八上·隆回期中)测量长度时,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度取决于(  )
A.测量工具的种类 B.测量工具的最大测量范围
C.测量工具的分度值 D.测量方法是否正确
【答案】C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刻度尺的分度值是相邻的两个刻线间的距离,即最小刻度,它代表了尺子的准确程度;
所以测量长度时,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度取决于测量工具的分度值,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测量的越精确。
4.(2022八上·冠县期中)下列记录结果中,哪一个数据的单位应该是厘米(  )
A.八年级物理课本的厚度约为9 B.教室高约为30
C.小明的身高为1.68 D.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18
【答案】D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A.八年级物理课本的厚度约为9mm,A不符合题意;
B.教室高约为30dm,B不符合题意;
C.小明的身高为1.68m,C不符合题意;
D.一支铅笔的长度和一拃的长度差不多,约为18cm,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常见物体的长度,结合数据判断单位。
5.(2023八上·磁县期末)用最小刻度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本书的宽度,下列的数据符合常理而且记录正确的是(  )
A.186.10cm B.18.610cm C.18.6cm D.18.63cm
【答案】D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使用刻度尺测长度,读数时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用最小刻度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本书的宽度,应估读到mm的下一位;
A.186.10cm中,对应的分度值是1mm,但是一本书的宽度不可能达到186.10cm,A不符合题意;
B.18.610cm中,对应的分度值是0.1mm,B不符合题意;
C.18.6cm中,对应的分度值,分度值是1cm,C不符合题意;
D.18.63cm中,对应的分度值是1mm,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使用刻度尺测长度,读数时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6.(2023八上·茂南期末)如图所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A.物体左端没有对准零刻度,A不符合题意;
B.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没有紧贴测量物体,B不符合题意;
C.物体左端对准零刻度,视线与刻度尺垂直,方法正确,C符合题意;
D.物体左端没有对准零刻度,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不垂直,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物体的一边正对刻度尺的零刻度;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读取示数时,视线正对刻度线。
7.(2023八上·南县期末)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测量时出现了误差,则说明一定出现了错误
B.误差只能尽量减小,不能绝对避免
C.误差是由于操作不规范造成的
D.改进实验方法,采用精密仪器,可消除误差
【答案】B
【知识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A.错误是由于操作不规范或粗心大意导致的,错误不同于误差。测量时出现了误差,但不一定出现了错误,A不符合题意;
BD.改进实验方法,采用精密仪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等方法可以减小误差,所以误差只能尽量减小,不能绝对避免,B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C.错误是由于操作不规范造成的,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误差是测量值和真实值间的差异,误差不可避免,可以减小。
8.(2023八上·南县期末)2020年春节期间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引起了全球广泛关注。如图所示,冠状病毒颗粒的平均直径为100nm,呈球形或椭圆形。下列关于该病毒直径的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估测
【解析】【解答】A.根据常见物体的长度单位换算规则可得
A不符合题意;
B.根据常见物体的长度单位换算规则可得 B符合题意;
C.根据常见物体的长度单位换算规则可得
C不符合题意;
D.根据常见物体的长度单位换算规则可得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长度的单位换算解答。
9.(2022八上·姜堰月考)如图所示,在用刻度尺测量铅笔长度的实验中,下列读数中正确的是(  )
A.12cm B.12.2cm C.12.02cm D.12.022cm
【答案】C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读数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铅笔的左端对准0刻度线,右端对准12.02cm,则铅笔的长度为12.02cm,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物体对应刻度尺的位置,测量长度,读取示数,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10.(2022八上·铁锋期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在使用测量工具读数时,视线位置要正确
B.在记录测量结果时,只写数字不写单位是毫无意义的
C.在长度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D.在记录测量结果时,估读的位数越多越精确
【答案】D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A.在使用测量工具读数时,视线位置要与工具的刻度面垂直,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在记录测量结果时,要有数值和单位,只写数字不写单位是毫无意义的,B正确,不符合题意;
CD.在长度测量时,为了数值更精确,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不是位数越多越准确,C正确,不符合题意;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利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读取示数视线正对刻度线;记录结果时需要填写单位;读取示数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11.(2022八上·金乡期中)测量一个硬币的直径,如图所示的几种测量方法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AB.直接用刻度尺来寻找硬币的直径的方法是不科学的,无法准确找到硬币的直径,一般测量值会偏小,AB不符合题意;
C.图示方法为“辅助工具法”,三角板的直角边所对应的示数即为硬币直径的大小,C符合题意;
D.硬币的下侧没有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齐,测量结果有很大误差,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测量圆的直径时,需要利用三角板的直角,将直径平移到刻度尺上,减小误差。
12.(2021八上·佛山期中)2013年1月11日到1月16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空气被严重污染,有害物质含量严重超标,其中PM2.5是天气阴霾的主要原因,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单个PM2.5是隐藏在空气的浮尘中,容易被吸入人的肺部造成危害,下列关于PM2.5颗粒物直径的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2.5μm=2.5×10﹣7cm B.2.5μm=2.5×10﹣5dm
C.2.5μm=2.5μm×10﹣6m D.2.5μm=2.5×10﹣9m
【答案】B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A.因为1μm=10﹣4cm
所以2.5μm=2.5×10﹣4cm
A不符合题意;
B.因为1μm=10﹣5dm
所以2.5μm=2.5×10﹣5dm
B符合题意;
CD.因为1μm=10﹣6m
所以2.5μm=2.5×10﹣6m
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长度的单位换算解答。
二、填空题
13.(2023八上·南川期末)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所测物体的长度是    cm。
【答案】1mm;3.80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图中,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右侧与6.00cm对齐,所测物体的长度L=9.80cm-6.00cm=3.80cm
【分析】刻度尺上最小的单位长度是分度值;根据物体对应刻度尺的位置,测量长度。
14.(2023八上·涪城期末)某同学用手中的毫米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4次,测得的结果分别是:25.96cm、 25.98cm、25.79cm、25.99cm,该物理课本的长度为   cm;图中停表的读数是   s。
【答案】25.98;276.5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测量结果由准确值和估计值及单位组成,因为估计值只能有一位,故测量结果的准确值是相同的,根据四个测量结果可知,25.79cm的准确值与其它三个不同,故这个测量值是错误的,应剔除;为减小误差,取平均值作为测量,该物理课本的长度(小数位数与测量结果一致)为
停表的中间小表盘上,每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指在“4”和“5”之间,偏向“5”一侧,小表盘的读数为4min;在停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每个小格代表0.1s,因为小表盘偏向“5”一侧,所以大表盘指针的读数为36.5s,停表的读数为4min36.5s=276.5s
【分析】根据多次测量计算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根据秒表的分钟盘和秒钟盘的指针,测量时间。
15.(2023八上·渠县期末)在练习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活动中,秋浩使用如图甲所示刻度尺测量自己的鞋长为   cm,用如图乙所示的停表测量了自己1000m跑步成绩为   s。
【答案】25.10;277.5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小格,所以每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物体左侧与零刻度线对齐,右侧与25.10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 ,停表的中间小表盘上,每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指在“4”和“5”之间,偏向“5”一侧,小表盘的读数为4min;在停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每个小格代表0.1s,因为小表盘偏向“5”一侧,所以大表盘指针的读数为37.5s,停表的读数为
【分析】根据物体对应刻度尺的位置,测量长度;根据秒表的分钟指针和秒钟指针的位置, 测量时间。
16.(2022八上·朝阳期中)为了测量铜丝的直径,小敏将粗细均匀的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缠绕20圈,如图所示。她所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mm,线圈长度为    mm,铜丝的直径为    mm。
【答案】1;24.0;1.2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线圈左侧与4.00cm对齐,线圈右侧与6.40cm对齐,所以线圈的长度为L=6.40cm﹣4.00cm=2.40cm=24.0mm,铜丝的直径为
【分析】刻度尺上最小的单位长度是分度值;根据物体对应刻度尺的位置, 测量长度;根据多圈细丝的总长度,结合圈数计算直径。
17.(2022八上·铁锋期中)炎炎进行测量读数练习。如图所示,读出图中木块长度是4.00cm,可知他是利用了    (选填“A”或“B”)刻度尺进行测量;他用此刻度尺多次测量另一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分别记为15.65cm、15.64cm、15.85cm和15.65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cm。
【答案】B;15.65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由图甲可知,A刻度尺,1cm之间有2个小格,其分度值为0.5cm;B刻度尺,1cm之间有10个小格,其分度值为0.1cm=1mm,使用B刻度尺分度值较小,用B刻度尺测量较准确,B刻度尺读数是以cm做单位要读到小数点后两位,即木块长度是4.00cm,而A刻度尺的读数是4.0cm,所以炎炎利用了B刻度尺读数。从题中数据可知,15.85cm与其它数据相差较大,所以15.85cm是错误的,应去掉。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故物体的长度是
【分析】利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读取示数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根据多次测量计算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三、实验探究题
18.(2019八上·丹江口期中)小丽欲测量一根长为L的细铜丝的直径,她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1
B.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圈总长度L2
C.用铜丝的长度L除以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D.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圆铅笔杆上
E.数出排绕在圆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的圈数n
F.用细铜丝绕圈的总长度L2除以细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直径d
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   ,错误的步骤是   ,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   。
【答案】A;C;DBEF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正确测量方法:将金属丝在铅笔上依次紧密绕适当的圈数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L,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金属丝的直径d= ,由以上可知,没有必要的步骤是A,错误的步骤是C,应改为:用细铜丝的线圈总长度L除以细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直径d。因此正确的实验步骤是:DBEF。
【分析】测量细铁丝的直径,可以将细铁丝紧密的缠绕在铅笔上,测量多根铜丝的直径,除以圈数即为一根铜丝的直径。
19.(2019八上·天等期中)在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
(1)用图1所示的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mm,两种观测刻度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选填“A”或“B”),铅笔的长度是   cm。
(2)如图2所示,用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其中正确的操作是   (选填“甲”或“乙”);用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
【答案】(1)1;B;4.40
(2)乙;减少实验误差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则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读取物体长度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B方法正确。铅笔左侧与0.50cm对齐,右侧与4.90cm对齐,所以铅笔的长度为L=4.90cm 0.50cm=4.40cm(2)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使刻度尺有刻线的一边贴近被测物体,故甲的放法错误,乙的放法正确。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取平均值减小实验误差。
【分析】(1)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最终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2)在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正确放置:刻度尺0刻度线对齐被测物体,用所对应刻度减去“0”刻度示数,即为物体长度;必须放正,不能歪斜;刻度线必须紧贴被测物体;为减小测量误差,常用的方法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四、双选题
20.(2021八上·深圳期中)某学生在记录测量结果时忘记写单位,试判断下列哪个数据的单位是“厘米”(  )
A.一支学生铅笔的直径是7.1 B.茶杯的高度是11.2
C.物理书的长度是2.52 D.他自己的身高是165
【答案】B,D
【知识点】长度的估测
【解析】【解答】A.一直铅笔的直径约为7mm,故如果一支铅笔的直径是7.1cm,不符合实际长度,A不符合题意;
B.茶杯的高度约为10cm,故如果茶杯的高度是11.2cm,符合实际长度,B符合题意;
C.物理书的长度约为25cm,故如果物理书的长度是2.52cm,不符合实际长度,C不符合题意;
D.学生的身高约为165cm,故如果他自己的身高是165cm,符合实际长度,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D。
【分析】结合生活实际及数据大小,判断即可。
21.(2021八上·宝安期中)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误差就是测量中出现的错误
B.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误差是不可以避免的
C.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D.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就可以消除误差
【答案】B,C
【知识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A.误差是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这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同于错误,A不符合题意;
B.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误差只能减小,是不可以避免的,B符合题意;
C.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都可减小误差,C符合题意;
D.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C。
【分析】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这间的差异;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22.(2022八上·罗湖期中)身 高160cm的小明,利用自己的身体特征进行了以下估测,接近真实值的是(  )
A.教室宽5臂展,约8m(臂展:两臂左右平伸时,两手中指尖之间的距离
B.教室长10步幅,约 30m(步幅:走路时,两脚尖之间的距离)
C.单人课桌长3拃,约0.6m(拃:张开手,大拇指尖到中指尖之间的距离)
D.物理课本厚1指宽,约10cm
【答案】A,C
【知识点】长度的估测
【解析】【解答】A.人的臂展和人体高度接近,计算得教室的宽为5×160cm=800cm=8m,A符合题意;
B.教室的长度约10m左右,B不符合题意;
C.张开手,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为20cm左右,课桌的长约3×20cm=60cm=0.6m,C符合题意;
D.物理课本的厚度接近1cm,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C。
【分析】根据常见物体的长度,结合实际生活中物体的实际长度解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