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
1. 孔子认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孟子提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这反映了儒家学派( )
A. 提倡戒奢尚俭的美德 B. 秉持富民安民的思想
C. 恪守安土重迁的观念 D. 蕴含思想统一的理念
2. 如图是江苏徐州出土的汉画像石《酒肆图》,描绘了烹饪、酿酒、宴饮等场景。该图可用来佐证当时( )
A.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 生产力发展推动商业繁荣
C. 百姓生活安逸富足
D. 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3. 唐武德二年(619年)颁布的税制规定:“每一丁租二石。若岭南诸州则税米:上户一石二斗,次户八斗,下户六斗;若夷獠(西南少数民族)之户,皆从半输”。这一规定( )
A. 放松了对农民人身控制 B. 加快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变革
C.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 体现了灵活的国家治理方式
4. 《金史》记载,泰和五年(1205年),尚书省有奏:“茶,饮食之余,非必用之物。比岁上下竞啜,农民尤甚,市井茶肆相属。商旅多以丝绢易茶,岁费不下百万,是以有用之物而易无用之物。若不禁,恐耗财弥甚”。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 )
A. 饮茶加重政府财政负担 B. 华夷一体观念受到冲击
C. 商业贸易推动文化融合 D. 政权对峙造成物资匮乏
5. 明代商书《客商一览醒迷》中强调“钱财物业,来之有道,义所当得者,必安享;远。若剥削贫穷,蒙昧良善,智术巧取,贪嗜非义,虽得之,亦守之不坚。非产败而必招横祸”。据此可知,当时( )
A. 商品经济冲击传统义利观 B. 商业活动注重诚实守信
C. 商人的社会地位得以提高 D. 政府严格限制经营行为
6. 有学者指出,近代某一运动“源于遭受歧视的客家人为寻求出路,流落边地,这底层移民以他们的力量尝试建设理想的乌托邦……他们接受异国宗教这一周边世所带来的冲击,并吸纳之,从而对经历鸦片战争却仍然顽固的清王朝统治予以沂打击”。这一运动指(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辛亥革命
7. 1896年,梁启超发表《论女学》,提出“然吾推极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始”,“必使其国强,而后能保也。种乌乎保?必使其种进,而后能保也……妇保种之权舆也”。这一主张( )
A. 提高了妇女的参政热情 B. 反映了民族危机严重
C. 动摇了传统思想的根基 D. 完善了近代教育体系
8. 如图为近代某时期的北京地图(局部)。据此判断,该时期( )
A. 清政府的中央权力开始下移 B. 资产阶级为挽救危机变法
C. 君主专制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D. 民众的反帝爱国觉悟高涨
9. 1903年,邹容的《革命军》出版后,天下读书识字之人,“几于人手一册”“远道不能致者,或以白金十两购之,置笼中,杂衣履糕饼以人,清关邮不能禁”。上述现象表明( )
A. 民主革命成为大势所趋 B. 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C. 革命派的群众基础广泛 D.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0. 如表是公元前6~前5世纪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及其作品风格。这反映了古希腊( )
作家 作品风格
埃斯库罗斯 悲剧英雄形象高大,有坚强的意志和战斗精神,面对苦痛和灾难勇往直前。
索福克勒斯 将人作为戏剧的主角,神不再是具象的存在。
欧里庇德斯 对神和命运的观念提出异议,认为人的命运取决于人的所作所为。
A. 神学体系受到冲击 B. 主体意识日益觉醒 C. 艺术自由气息浓厚 D. 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11. 如表是某著作的目录(节选)及内容摘要。据此可知,该著作的研究主题是( )
目录 内容摘要
第一章从代尔夫特看世界 荷属东印度公司兴盛的跨洋贸易
第二章维米尔的帽子 欧洲寻找通往中国之路的热情
第四章地理课 讨论欧洲人和中国人看待外部世界的不同态度
第五章吸烟学校 烟草风靡世界各地
第六章秤量白银 白银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
A. 全球化世界的黎明 B. 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C. 海上马车夫的繁荣 D. 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12. 如表是四大洲人口占世界总人数的比率变化(%)。其中,丙是( )
年份/大洲 甲 乙 丙 丁
1650年 18.3 18.3 2.4 60.6
1750年 19.2 13.1 1.6 65.8
1850年 22.7 8.1 5.1 63.9
1900年 24.9 7.4 9 58.3
A. 欧洲 B. 非洲 C. 美洲 D. 亚洲
13. 1653年,英国切萨姆图书馆购买了丰富的神学、科技、法律、历史、医学等方面的书籍,服务于专家或受过良好教育的上流人士。19世纪中期,该图书馆开始向社会所有阶层提供各种资料和媒介。这一变化有助于( )
A. 保存文化典籍 B. 发挥政府服务职能 C. 缓和社会矛盾 D. 推动文化的大众化
14. 1965年新加坡独立以来,社会中存在以下现象:文娱集会的节目单上,有马来舞蹈、中国舞蹈、西洋舞蹈;天主教堂里,虔诚的佛教徒携带鲜花前来奉献、礼拜;政府规定马来语、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为官方语言。这反映了新加坡( )
A. 宗教矛盾突出 B. 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C. 殖民色彩浓厚 D. 多元文化并存共处
15. 如图为2001~2017年“世界难民日”主题(部分)。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2001年:“尊重”
2004年:“我想有个家:安全和有尊严地重新开始生活”
2005年:“勇气”
2008年:“保护”
2010年:“家园”
2014年:“因战争而导致分裂的家庭即使只有一个也太多”
2017年,“因为勇气,我们与难民同在”
A. 战争是难民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B. 难民问题是持续性的世界难题
C. 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剧了难民问题 D. 难民基本的国民权利得到保障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0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端午节的历史
时期 地域 纪念人物 习俗
汉代之前 中原和长江中下 待考证 时间尚未固定,与夏至相结合;受端午是恶日的观念影响,主要活动有采药、用药、采兰沐浴、禳除灾害等。
两汉 浙东地区 曹娥 时间向五月五日发展,并成为民间、上层贵族共有的节日;避恶是主要功能,活动有采兰沐浴、戴五色丝、用桃木板辟邪等。
梧州 陈临
荆州等地 屈原
魏晋南北朝 吴越地区 勾践 端午节被视为良节;南方的尝新、庆丰收等习俗与北方观念融合;端午与夏至习俗融合;角黍和竟渡等带有娱乐竞技性的活动出现。
江浙一带 伍子胥
三晋故地 介子推
南方地区 屈原
隋唐宋元 隋唐全国大部分地区 屈原 兰汤沐浴蔚然成风,粽子品种花样丰富,龙舟、竟渡、射柳等活动见于史书记载;宫廷活动规模盛大、热闹。
明清 明清全国大部分地区 屈原 明代端午节成为官方休假日,节俗大体定型;家庭、地域层面的习俗见诸各类记载。
——摘编自宋颖《端午节研究:传统、国家与文化表述》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端午节的演变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 2009年,端午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其入选的意义。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学习小组在进行“宋代社会的世俗化,平民化”主题学习时,搜集到如下史料:
材料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近来世俗多颇倒,只重衣衫不重人”
——宋代谣谚
材料二(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材料三一、德业相劝:德谓见善必行,闻过必改……业谓居家则事父兄,教子弟,待妻妾,在外则事长上,接明友,教后生,御僮仆。
二、过失相规:同约之人各自省察,互相规戒,小则密规之,大则众成之。
……
四、患难相恤:凡有当救恤者,其家告于约正……若不急之用,及有所妨者,则不必借。
——摘自(宋)吕大钧《吕氏乡约》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该小组搜集史料的不同类型,并分别说明三则材料与主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陈独秀的青年观
近代中国社会发展面临道路选择难题,以陈独秀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发起新文化运动力求破旧立新,并呼吁青年要实现自我变革。
身心观念变革
传统意义上的文弱书生不能承担时代大任,“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力能胜者,体之强者也”。青年必须以“利刃断铁,快刀理麻”之身手,将陈腐朽败思想清除出脑,培养健全思想,以适于今世之争存。
人生观变革
近代青年生逢变时,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其人生目标便需要从为官谋利的腐朽思想中脱离出来。“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以新人格,以新国家,以新社会,以新家庭,以新民族,必迨民族更新”。
成长目标变革
面对近代中国的“变”,当代中国的新青年应该有六个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摘编自马舒姜尚汝《近代青年自我变革的三重维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陈独秀青年观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拿破仑加冕礼”的历史镜像
油画与漫画是不同的绘画艺术表现形式。作为法国历史上的大事,1804年12月2日的“拿破仑加冕礼”被两者同时选中,创造出不同的历史镜像。
材料一
“拿破仑加冕礼”画作 简介
拿破仑一世皇帝的加冕礼雅克 路易 大卫油画(1806~1807) 油画回避了拿破仑自己加冕的画面,采用了拿破仑为皇后加冕的画面。坐在拿破仑身后的是教皇庇护七世,环绕周围的除了主教和外国使节外,还有皇亲贵戚和国家重臣。
法兰西第一任皇帝在巴黎圣母院的加冕游行詹姆斯 吉尔雷漫画(1805年1月1日) 漫画中拿破仑远离妻子;皇冠硕大无比,拿破仑身材矮小;大臣福歇正忙于为他的君王托起长披风;教皇庇护七世的披风里藏的一个孩童摘下面具露
材料二雅克 路易 大卫,法国人,家境优越。 1774年,公费前往罗马接受艺术指导。1780年,当选为美术学院院士,其作品迅速获得国王和贵族喜爱。参加法国大革命并担任拿破仑政府首席画师。
詹姆斯 吉尔雷,英国人,早年在店铺当学徒,收入微薄。18世纪70年代,开始了漫画创作,其作品面向城市中下层市民群体,关注国际局势和社会新闻。1793年,拿破仑占领埃及威胁英国殖民地利益,他创作了嘲讽漫画《争夺粪堆的格斗》。
——摘编自余文驿《油画与漫画描绘中的“拿破仑加冕礼”》
(1) 提取材料一信息,说明画家对拿破仑加冕所持的不同态度。
(2)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态度不同的原因。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孔子认为老百姓富足统治者才能安心,孟子认为老百姓有固定产业就会稳定不变,没有固定产业就会思想上产生变化,可见两人都认为百姓富足国家才会安定,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民本思想,没有涉及“戒奢尚俭”“安土重迁”“思想统一”等观点,排除AC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孔子和孟子,重点掌握儒家民本思想的内涵。
本题主要考查孔子和孟子,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答案】B
【解析】材料中有烹饪、酿酒、宴饮等信息,是汉朝时期市场较为繁荣的表现,据所学可知,酒肆业离不开酿酒业,酿酒业涉及手工业,同时酿酒原料需要农业提供,因此酒肆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发展体现的是生产力的进步,B项正确;
汉代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松动,排除A项;
材料只体现了酒肆的场景,并不能得出百姓生活安逸富足,排除C项;
明朝后期私营手工业才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汉代的商业发展,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汉代的商业发展,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答案】D
【解析】唐朝税制规定是一丁租二石,但是针对岭南和西南等地,则实行较为灵活的征税规定,D项正确;
仅从规定,无法得出对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排除A项;
材料突出的是国家灵活管理,不能说明边疆地区的经济变革状况,排除B项;
该税制体现的是灵活治理方式,不能笼统地形容“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金朝时国家从上到下的饮茶之风盛行,这推动茶肆涌现,茶叶贸易繁荣以及花费在购买茶叶上的资金较多,这折射出金朝社会对中原茶文化的认同,说明商业贸易推动文化融合,C项正确;
材料虽然反映了金朝上下茶叶方面的花费高,但并没有明确交代费用来自政府,排除A项;
金朝对汉族茶文化的认同是民族融合的表现,而不是冲击华夷一体观念,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中原茶叶在金朝非常受欢迎,无法说明金朝物资匮乏,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多民族政权的并立,结合辽宋夏金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分析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多民族政权的并立,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出钱财来之有道,并非是通过剥削、蒙昧良知的手段获得,符合“义”的要求,财富是可以长时间传承下去,显然这传统的重义轻利的观点不同,A项正确;
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商业活动注重诚实守信,而是强调钱财需来之有道,排除B项;
材料信息不涉及商人社会地位,排除C项;
材料涉及财富观,不能推知当时政府严格限制经营行为,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明清时期商业发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明清时期商业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答案】A
【解析】据材料“他们接受异国宗教这一周边世界所带来冲击,并吸纳之,从而对经历鸦片战争却仍然顽固的清王朝统治予以沉打击”可知,这一运动是太平天国运动。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的阶级矛盾,1851年,洪秀全以拜上帝教为号召发动金田起义,开始了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人间天国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时代赋予它反侵略的新内容和新意义,也显示出农民起义的局限性,A项正确;
洋务运动是维护清王朝统治的自救运动,与“清王朝统治予以沉打击”相矛盾,排除B项;
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排除C项;
辛亥革命以三民主义为革命纲领,不是利用宗教,不仅打击清王朝而且推翻清王朝,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需要考生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及特点。
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答案】B
【解析】梁启超认为妇学不兴事关天下积弱,女子应当为强国保种出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6年是甲午战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之时,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梁启超提出这一主张,反映了民族危机严重,救亡图存,B项正确;
材料只是提出发展女学教育,未涉及妇女参政,排除A项;
动摇了传统思想的根基的是新文化运动,排除C项;
材料只是主张和倡导,尚未实践,不能得出“完善了近代教育体系”,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康有为和梁启超民主思想,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康有为和梁启超民主思想,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8.【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中规定:“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这与题干图片中有众多“使馆区”(如英国使馆区、俄国使馆区、比利时使馆区、奥地利使馆区等)的现象相一致,据此可知该时期是八国联军侵华时期,这一时期有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企图,这一事件反映出中国民众反帝爱国觉悟高涨,D项正确;
近代清政府的中央权力开始下移始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资产阶级为挽救危机进行戊戌变法是在19世纪末,材料涉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时间不相符,排除B项;
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需要考生掌握八国联军侵华的过程及《辛丑条约》的内容与危害。
本题主要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答案】A
【解析】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邹容的《革命军》出版后,天下读书识字之人,几乎人手一册,结合所学可知其宣扬的民主革命思想受到了推崇,民主革命成为大势所趋,A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民主革命的发展大势,不能得出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排除B项;
革命派并没有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排除C项;
材料突出的是民主革命思想的广受推崇,并不能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资产阶级革命派,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资产阶级革命派,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0.【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古希腊悲剧家的作品中肯定了英雄形象或者以人作为戏剧主角,对神和命运的观念提出异议,这反映出人文主义思想,说明人的主体意识日益觉醒,B项正确;
材料只涉及古希腊戏剧家对神的观念提出质疑,不代表古希腊社会所有人的态度,神学体系受到冲击的说法夸大事实,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古希腊艺术自由气息,材料主要反映了古希腊戏剧家作品中蕴含着人文主义思想,排除C项;
据材料信息无法推知此时古希腊民主政治达到顶峰,据所学可知,古希腊民主政治的顶峰是在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时期,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古希腊文明,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古希腊文明,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1.【答案】A
【解析】据材料“荷属东印度公司兴盛的跨洋贸易”、“白银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等信息可知,这是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通的表现,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列强组建垄断性贸易公司对外进行商品交易和对外殖民扩张,海上贸易通道畅通,美洲的白银在商品交易中流通到世界各地,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A项正确;
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只是材料的一部分,不能完全概括材料,材料“欧洲寻找通往中国之路的热情”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排除B项;
海上马车夫是指荷兰,不能完整概括材料,排除C项;
材料涉及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不是反映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结合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解读材料信息分析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丙洲的人口在1650年在四大洲中是最少的,1750年人口甚至进一步下降,1850年以后人口迅速增加,呈现这一特点的只要美洲,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时期美洲人口非常少,主要居民是印第安人,随着西方列强殖民扩张对印第安人实行屠杀等原因导致人口迅速下降,工业革命时期,大量欧洲人移民美洲又造成美洲人口迅速增加,C项正确;
A项1750年以后人口迅速增加,据所学可知这是因为工业革命吸引人口迁移,A项是欧洲,排除A项;
非洲对应表格中乙,1650年以后人口迅速减少,据所学可知,早期殖民扩张时代,三角贸易中非洲黑奴被贩卖到美洲,排除B项;
亚洲对应表格中丁,因为在新航路开辟时代,人口最多的大洲是亚洲,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跨地域转移,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跨地域转移,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653年,英国切萨姆图书馆购买了丰富的神学、科技、法律、历史、医学等方面的书籍,服务于专家或受过良好教育的上流人士。19世纪中期,该图书馆开始向社会所有阶层提供各种资料和媒介。”可知,英国切萨姆图书馆由服务上流人士到向所有阶层开放,有利于推动文化的传播,实现文化的大众化,D项正确;
材料中的变化推动文化的普及,没有体现保存文化典籍、政府职能以及缓和矛盾信息,排除A项、B项和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图书馆的成长,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图书馆的成长,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答案】D
【解析】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新加坡独立以来,社会中存在,马来舞蹈、中国舞蹈、西洋舞蹈等,天主教堂里,虔诚的佛教徒携带鲜花前来奉献、礼拜等现象,说明新加坡存在多种文化的并存局面,D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多元文化并存,并不是宗教矛盾突出,排除A项;
仅从材料,不能得出新加坡的民族民主意识状况,也无法得出殖民色彩的状况,排除B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答案】B
【解析】材料涉及2001~2017年“世界难民日”主题(部分),据所学可知难民问题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的,而且短时间内很难解决,B项正确;
A项说法错误,影响难民的因素很多,战争只是其中之一,排除A项;
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利益失衡,没有加剧难民问题,排除C项;
据所学,当今国际社会,难民基本的国民权利得不到保障,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难民的困境和救助,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难民的困境和救助,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答案】【小题1】特点:由区域发展到全国,逐渐普及;由多种纪念形象到以屈原为主;时间逐渐固定;习俗活动不断丰富,功能由避恶趋向多元;由民众自发活动到官方认可。
原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屈原的爱国精神;封建经济发展,区域联系加强;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交融;儒家文化的影响;政府的推动。
【小题2】意义:有利于弘扬、保护传统文化,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民族认同,提高民族凝聚力;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一问要结合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的特征来解答;第二问要结合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的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答案】第一小问,关于该小组搜集史料的类型,据材料可知,材料一属于宋代谚语,谚语属于口述史料,材料二是宋画《清明上河图》(局部),据所学作为史料它是属于图像史料,材料三来自《吕氏乡约》,属于文献史料。
第二小问,关于三则材料与主题“宋代社会的世俗化、平民化”之间的关系,这里只需具体把握每段材料的具体内容,反映的是宋代社会的世俗化、平民化哪些方面即可,具体分析如下,据所学可知,材料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映了平民子弟通过科举考试入仕,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反映了传统重血缘和身份的观念受到冲击,门第观念淡化;材料二《清明上河图》属于风俗画,反映了城市繁荣,社会生活丰富多彩,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市民阶层壮大;材料三涉及《吕氏乡约》,据所学可知,宋代的乡约体现理学思想,把儒家的道德规范渗透进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了理学的世俗化趋势。
故答案为:
史料类型:材料一属于口述史料,材料二属于图像史料,材料三属于文献史料。
逻辑关系:“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映了平民子弟通过科举考试入仕,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反映了传统重血缘和身份的观念受到冲击,门第观念淡化。
《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城市繁荣,社会生活丰富多彩,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市民阶层壮大。
《吕氏乡约》反映了理学通过乡约,把儒家的道德规范渗透进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了理学的世俗化趋势。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起源和演变,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起源和演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8.【答案】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中国。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材料涉及陈独秀的青年观。在论述陈独秀的观点之前应该讲清楚时代背景,据所学可知,陈独秀所处的时代,民族危机不断加剧,在此之前各阶层救亡图存的探索相继失败。。随着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新文化运动兴起,思想文化不断革新;青年学生可塑性强,易于接受新思想。
其次,结合材料具体阐述陈独秀的观点,由材料“将陈腐朽败思想清除出脑,培养健全思想,以适于今世之争存。”可知,陈独秀认为青年要德体兼备、观念解放;由材料“其人生目标便需要从为官谋利的腐朽思想中脱离出来”、“以新人格,以新国家,以新社会,以新家庭,以新民族,必迨民族更新”可知,陈独秀强调青年将个人的发展目标和国家发展方向紧密结合;由材料“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可知,陈独秀强调青年自主进步、积极进取、放眼世界、重视现实、崇尚科学、勇担社会责任。随后总体评价陈独秀的青年观。
最后,结合当下,说明陈独秀的青年观对当下青年的启发,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努力提升素养,勇担重任,为国家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故答案为:
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剧,民族意识逐渐觉醒,各阶层救亡图存的探索相继失败。随着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新文化运动兴起,思想文化不断革新;青年学生可塑性强,易于接受新思想。
陈独秀的青年观强调新青年要德体兼备、观念解放;将个人的发展目标和国家发展方向紧密结合;自主进步、积极进取、放眼世界、重视现实、崇尚科学、勇担社会责任。这一观念起到了启发青年、解放思想的作用,促进了青年成长与全面发展,使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努力提升素养,勇担重任,为国家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解析】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9.【答案】【小题1】信息:
前者:画作回避了拿破仑自己加冕的细节;身旁被教皇、各国使节和大臣紧紧簇拥;画面庄严肃穆;展示了帝国诞生合法性。持赞同态度。
后者:拿破仑身材矮小臃肿,相貌丑陋;大臣谄媚,溜须拍马;教皇苍老昏聩,被人控制;整体环境基调灰暗;讽刺了拿破仑帝国存续的合法性。持否定态度。
【小题2】原因:大卫出身社会上层,受政府优待;亲身经历法国大革命,对拿破仑怀有崇敬心理;拿破仑的举措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果实,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
吉尔雷出身低微,生活拮据,创作讽刺漫画;其作品反映社会中下层舆情;拿破仑的对外政策损害了英国的国家利益。
【解析】本题考查拿破仑的评价。第一问要结合拿破仑称帝的影响来解答;第二问要结合历史贡献来解答。
本题考查了拿破仑的评价,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