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正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形式运算阶段,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他们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简单概括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大致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基于此,我会结合课文插图,让学生从插图中理解故事发展的过程。
二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上课发言积极,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他们对同一意思的句子能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并体会这句话的情感的能力还不够,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在学生的交流和朗读中加以点拨。
二、教材解析
《我要的是葫芦》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中第五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围绕"思维方法"这个主题编排了《坐井观天》《寒号鸟》《我要的是葫芦》3篇课文。本单元的故事,内容浅显,寓意深刻,《我要的是葫芦》凸显看问题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故事短小,形象鲜明,情节有趣,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本课讲的是一个人种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他却置之不理,大家的好心劝告他也不听,后来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结果小葫芦都落光了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都是有密切联系的,要联系的眼光看问题。
三、设计思想
1.以课文插图入手,紧抓教材优质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
2.打破传统寓言的教学模式,教学中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再加上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去领会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3.鼓励学生诵读更多的寓言故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会写“从前、细长”等8个词语。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复述课文,并借用动词说说该植物的生长过程。
4.了解种葫芦的人最终没有得到葫芦的原因,初步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正确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
3.弄清葫芦与叶子之间的密切联系。
六、方法与策略
尝试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读自悟。
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动用多种感官,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感情诵读法----在诵读中体会情感。
七、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一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很有趣的课文——《棉花姑娘》,谁还记得里面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七星瓢虫帮棉花姑娘捉走了叶子上的蚜虫,棉花姑娘露出了笑脸,可是,假如那天没有七星瓢虫的帮助,那么棉花姑娘会怎么样呢?今天学习了《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你就会知道答案了。
2.教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读一读,纠正读音:“芦”字音是第二声。读“葫芦”一词时,是轻声。指导同学读准字音。
3.通过出示葫芦的图片,理解“葫芦”为什么是“草字头”。
草字头:大部分与植物有关。
4.出示“识字宝典”,帮助学习本课的其他生字。
识字宝典:通过字形理解字意,通过字意记住字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词语学习单中,圈出自己认识的字词。
2.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次。
3.谁能说一说课文讲了件什么事?(完成填空)
一个人种了( ),叶子上长了()。他却不听大家的建议。后来叶子上的蚜虫(),结果小葫芦都()。
(三)走进课文,随文识字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师:那个人种了一棵葫芦,他种的是葫芦籽,还是葫芦苗呢?(学生反馈)你从哪个字能判断出种的是葫芦苗呢?
出示“棵、颗”两个字,同学们说一说区别。理解“木字旁”“页字旁”的意思,然后出示辨析题,巩固形近字。
木字旁:大部分表示与树木有关。
页字旁:大部分表示和头一样,颗粒状圆的物体。
完成填空:
棵 颗
一()树苗一()星星
一()珍珠 一()松树
(2)过度:哦,原来他种了一棵葫芦苗,那小苗一天天地长大,它长什么样呢?请你在文中画出描写葫芦的句子,读一读。(指名读)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3)师:什么是“葫芦藤”?(请同学们形容葫芦藤的样子,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葫芦藤)学习“藤”,用前面的方法,明白藤是植物的茎。学生组词理解。
藤:植物的茎。
拓展:葡萄藤、丝瓜藤。
(4)再读这句话,词语搭配练习“细长的()、雪白的()”
(5)师:小葫芦苗继续长,长着长着,花谢了。什么叫“花谢”?用“辞谢”帮助理解“谢”表示离开,然后出示儿歌给“谢”组词。
言旁加射读作谢,
知恩图报要感谢,
离别再见说辞谢,
花朵落了叫花谢。
请同学读这段话,找出动词。然后提示动词,复述葫芦的生长过程。
(6)指导朗读:“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从朗读中体会那个人有多么喜欢这些小葫芦,教师指导朗读。(教师把小葫芦的贴纸贴在黑板上)为下文的“痛失”做对比。
(7)对比陈述句和感叹句的朗读区别,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让学生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并出示类似反问句理解练习。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他想的是:有几个虫子不用怕。
完成练习:
这样的小病还用打针?
意思是:这样的小病不用打针。
2.随文识字,学习第二自然段。
(1)从第一句中认识“蚜虫”看图识字,用儿歌记住蚜虫对植物的伤害,为下文的理解做铺垫。让同学们回忆以前学过“虫”字旁的字,举一反三归类识记。
虫加牙,组成蚜,
字有牙,实无牙;
嘴尖细,像吸管,
植物营养被吸干。
(2)通过指导朗读,记住“盯”的字形,并且运用表演读的方式,感受“盯”的动作。通过部首,区分“盯、钉”。朗读中需要指导同学们体会那个人的心情——对蚜虫的不在乎,然后自己还挺满意的心态。
练习朗读:
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完成练习:
盯 钉
请你用眼睛()着我手上的()子。
(3)从“自言自语”的词语引申学习“千言万语、三言两语、冷言冷语、胡言乱语、疯言疯语”等词的意思。
(4)再次运用“通过字形理解字意,通过字意记住字形”来区分“赛、塞”,掌握“贝字底”和“土字底”对字意的区别。
(5)比赛朗读。
(四)指导写字
本节课学写的字有“棵、言”两个字,让学生先观察字形、结构,然后再运用顺口溜代写的方式,帮助同学们规范书写。教师示范后,学生练习,师生共评。“言”字运用字理识字,再运用书写口诀帮助写生记忆字形。
(五)回到词语单,检测本课效果。
再次拿出课前为每位同学准备的词语学习单,让同学们再来数一数,验收本课识字的效果。
(六)拓展活动
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多阅读寓言故事,并说说其中蕴含的道理,吸取祖国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七)板书设计
八、学习评价
1.诊断性评价
2.形成性评价
3.总结性评价
九、作业设计
1.画一画你心目中的葫芦。
2.说一说《我要的是葫芦》讲了什么道理?
3.把这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其他小朋友听。
4.找一找还有哪些寓言故事?我们下节课再一起讨论。
十、反思
(一)整体评价
本课凸显看问题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故事短小,形象鲜明,情节有趣,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文讲的是一个人种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他却置之不理,大家的好心劝告他也不听,后来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结果小葫芦都落光了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都是有密切联系的,要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本节课我用“通过字形理解字意,通过字意识记字形。”的识字方法来认识本课生字,采用随文识字在语境中理解字意和词义。
本节课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正确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运用识字法识记同类型的字,区分形近字。教学重难点在课堂中都落实。
(二)亮点反思
1.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运用大量的关于小葫芦生长的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小葫芦生长的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小葫芦这一植物。
2.运用“通过字形理解字意,通过字意识记字形。”的识字方法贯穿全文教会学生使用这种识字方法,并且运用此方法识记课内外的生字。
3.“致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的一个核心理念。基于此我在讲授“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小花、有几个虫子怕什么!自言自语”时都注重学生的语用训练,分别列举了例子来巩固知识点。
4.利用字词学习单让学生掌握自己在学习本课前的字词识字量,根据自己情况做到上课认真听讲,重点识记自己不会的生字,并且在学完本课后再次检查学习单,通过两次对比检验本节课的学习成果。
(三)问题反思
1.识字环节虽然给学生教会了识字方法,但在具体说每一个字时落实不够,还是需要在识记每一个生字时重复此方法,做到牢固掌握此方法。
2.学习单应该在学完本课后当堂检验,遗留在课后会不妥,显得整节课不够完整。
(四)再教设计
1.识字方法在识字过程中落实到位,出示每一个字时能够运用此方法,让学生学会用方法去识记,并且能够举一反三。
2.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活动留够充分的时间,压缩自己的语言,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3.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努力做到课前预设,课堂中有把握,课中有生成。
今后,我会不断地努力,不断地钻研,不断地改进,把发现的不足作为自己对教学探索之路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