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3.3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3.3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6.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7-18 16:36: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第三节 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共2课时)
… 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
… 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
【区域认知】
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环境调查,描述污染物跨境转移的现象,独立思考问题,并掌握处理地理原理、区域图像信息的基本能力 。
【综合思维】
运用原理示意图与区域图像,说明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基本形式,正确认识其对环境安全的影响,形成综合思维。
【地理实践力】
开展社会实践,了解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基本形式。
【人地协调观】
从全球视角关注国际合作中的区域差异,正确认识不同国家应对措施与其区域发展背景之间的关系,探究人地协调发展的正确做法。
结合实例,说明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
【课程标准】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 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
知识框架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污染物跨境转移
主要形式
根本原因
国际合作应对污染物的跨境转移
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
概 念
转移方向
影 响
国际应对措施
我国应对措施
… 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
【课堂探究导入新课】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观看视频,思考P103活动题。
… 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答案】
意大利本国对于污染物排放管理严格,而尼日利亚是欠发达的国家,相关管理较为疏松,将有害废物运至尼日利亚可以规避因为制造过多有害废物而面临的处罚。
1. 为什么这家意大利公司要将有害废物“千里迢迢”地运往非洲的尼日利亚呢?
2. 污染物的跨境转移对移出国和移入国来说,分别会带来哪些影响?
【答案】
移出国:减少了资源损耗和污染物排放,降低了废弃物的处置成本;缓解了国内的公众舆论压力.
移入国: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受损。
1988 年 6 月初,一家意大利公司将大约 3 800 吨有害废物运至尼日利亚本德尔州的科科港,并以每月100美元的租金堆放在附近一户农民的土地上。这些有害废物散发出恶臭,渗出脏水,经检验,发现其中有一种致癌性极高的化学物质—聚氯丁烯苯基。这些有害废物造成很多码头工人及其家属瘫痪或被灼伤,先后有 19 人中毒死亡。经调查核实后,尼日利亚政府疏散了被污染地的居民,逮捕了10多名涉案人员,并将此事上升为外交事件。经过交涉,意大利政府对被污染的土壤进行处理和修复,并将这批有害废物运回意大利。但由于当时意大利的各个港口均拒绝其进港,欧洲其他国家也拒绝其入境,这批载有有害废物的船只只能长期漂泊在公海上。
【课堂探究:教材P103】
… 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一、污染跨境转移】
{5DA37D80-6434-44D0-A028-1B22A696006F}定义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向境外输出污染物,将本国产生的污染治理成本转嫁给他国,从而少承担或不承担环境损害和环境治理责任的社会行为。
分 类
举 例
后 果
形式
污染物通过河流、海洋或大气等自然环境中的介质进行转移。
如大面积酸雨区的形成、海上石油泄漏、跨境河流的水污染等。
直接或间接地损害了被转移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环境安全。
污染物通过人为的方式进行转移。
如污染物的直接出口、污染设备和产品的转移,以及污染行业的输出等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行为。
… 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课堂阅读】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1986年4月26日当地时间1点24分,苏联的乌克兰共和国切尔诺贝利核能发电厂发生严重泄漏及爆炸事故。事故导致31人当场死亡,上万人由于放射性物质远期影响而致命或重病,至今仍有被放射线影响而导致畸形胎儿的出生。这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核事故。
外泄的辐射尘随着大气飘散到前苏联的西部地区、东欧地区、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受污染最为严重,由于风向的关系,据估计约有60%的放射性物质落在白俄罗斯的土地。
核尘埃几乎无孔不入。核放射对乌克兰地区数万平方公里的肥沃良田都造成了污染。
乌克兰共有250多万人因切尔诺贝利而身患各种疾病,其中包括47.3多万名儿童。
据专家估计,完全消除这场浩劫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至少需要800年,而持续的核辐射危险将持续10万年。
在经济上,前苏联损失了约90亿卢布:善后处理费用40多亿卢布,农业和电力生产损失40多亿卢布。专家估计,除核电站本身的损失外,仅清理一项就得花几十亿美元,如果全部加起来,可能达数百亿美元。
… 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课堂巩固:P104-105】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酸雨是地面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在高空扩散的过程中形成的酸性沉降物。酸雨的形成和影响都不是局部的,全球范围内受酸雨影响较突出的区域集中分布在东亚、欧洲西部和北美。

1. 说出酸雨的形成过程及其危害。
【参考答案】
形成过程: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
危害:
①酸雨直接腐蚀破坏人类建筑物;
②使水体、土壤酸化,危及水生生物,危害植被,影
响农作物收成;
③危害人体健康。
… 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课堂巩固:P104-105】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酸雨是地面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在高空扩散的过程中形成的酸性沉降物。酸雨的形成和影响都不是局部的,全球范围内受酸雨影响较突出的区域集中分布在东亚、欧洲西部和北美。

2. 列举其他污染物自然跨境转移的事例及其造成的危害。
【参考案例】
1986年莱茵河沿岸,位于瑞士境内的化工厂着火,污染物大量进入河流并迅速扩散,造成了跨境环境灾难,直接污染了下游的水体,造成大量水生生物死亡,并危害沿岸居民的健康。
2015年,印尼超过260万公顷土地被烧毁。由此产生的烟霾侵袭了印尼、文莱、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东南亚多国,最终酿成一场严重的生态灾难,直接威胁了当地居民的健康,造成了大量人员呼吸道感染。
… 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BC89EF96-8CEA-46FF-86C4-4CE0E7609802} 原因
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在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领域的制度建设、市场监管、治理成本和公众参与等方面都存在差距,是导致污染物人为跨境转移的根本原因。
方向
污染物主要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转移,这包括了污染物的直接输出,以及伴随国际产业转移而发生的污染物间接输出。
影响
移出国
①减少了输出国的资源损耗和污染物排放;②降低了废弃物的处置成本;③缓解了国内的公众舆论压力。
移入国
可能使污染接受国的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受损。
【一、污染跨境转移】
… 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课堂拓展:教材P105】
污染天堂假说
“污染天堂假说”又被称为“污染避难所假说”。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管理能力和环境标准都显著低于发达国家,在资源配置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达国家的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污染治理成本,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希望把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生产企业,如皮革、造纸、石油加工等,布局到环境监管较弱的国家或地区。另一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由于急于发展经济,会进一步降低企业准入环保门槛,允许“三高”企业进入,从而加剧了污染物跨境转移,生态环境明显恶化,各种污染事件频发,居民健康受损,接受转移的这些国家和区域成为污染物的“避难所”。
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对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扩大出口具有积极意义。
为了确保长远的环境安全,发展中国家是不是应该直接拒绝引进高能耗、高物耗和高污染的产业?
… 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电子垃圾属于危险固体废物,包括废旧的手机、电脑、空调、洗衣机等,是全球增长最快的一类污染物。西非的贝宁、加纳、利比里亚、尼日利亚等国,受发达国家电子垃圾转移影响较大。这些电子垃圾主要来自欧美经济发达国家。加纳是全球最大的电子垃圾接受国,在进口的旧电器中,有 85% 来自欧洲,8% 来自北美,4% 来自亚洲,其余的 3% 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
1. 结合上述材料,从环境、经济、社会三个维度分析电子垃圾跨境转移对接受国所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
环境:形成大量重金属污染,造成空气、水体的污染。
经济:直接获得部分贵重金属,推动回收经济的增长。
社会:进口这类旧电器可以创造就业岗位,增加居民收入,但危及居民健康。
【一、污染跨境转移】
【课堂探究:教材P106】
… 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电子垃圾属于危险固体废物,包括废旧的手机、电脑、空调、洗衣机等,是全球增长最快的一类污染物。西非的贝宁、加纳、利比里亚、尼日利亚等国,受发达国家电子垃圾转移影响较大。这些电子垃圾主要来自欧美经济发达国家。加纳是全球最大的电子垃圾接受国,在进口的旧电器中,有 85% 来自欧洲,8% 来自北美,4% 来自亚洲,其余的 3% 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
【一、污染跨境转移】
【课堂探究:教材P106】
2. 有人认为,牺牲环境质量,被动承接污染物转移,是发展中国家必须付出的发展代价。你怎样看待这种观点?
【参考答案】观点错误。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不应该是依靠承接污染物、牺牲环境质量来换取经济的发展。
而是应该在发展中重视协调人地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对。
… 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电子垃圾属于危险固体废物,包括废旧的手机、电脑、空调、洗衣机等,是全球增长最快的一类污染物。西非的贝宁、加纳、利比里亚、尼日利亚等国,受发达国家电子垃圾转移影响较大。这些电子垃圾主要来自欧美经济发达国家。加纳是全球最大的电子垃圾接受国,在进口的旧电器中,有 85% 来自欧洲,8% 来自北美,4% 来自亚洲,其余的 3% 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
【一、污染跨境转移】
【课堂探究:教材P106】
3. 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电子垃圾产生国。议一议,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淘汰的废旧家电都到哪里去了?
【参考答案】①部分零件进行回收再利用;②部分经过物理粉碎分解,后诞生包括铁、塑料、有色金属等各种拆解物。拆解物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固体废物,可以作为再生资源直接出售,进入下游产业成为原料再次投入使用,制成我们手中的笔杆和身上纽扣等。而另一种是危险废物,则会在国家环保部门的监管下,被送到具备资质的处理企业进行“善后”。
… 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BC89EF96-8CEA-46FF-86C4-4CE0E7609802} 实质
污染后果和治理责任的跨境转移
国际公约
全球首部规范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的国际公约——《巴塞尔公约》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为实现国与国之间的有效合作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障。
具体措施
第一
禁止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和转移危险废物,各国需要把危险废物的产生数量减到最低限度,并采用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式就地储存和处理。
第二
如果出于环保考虑确有必要越境转移废物,出口国必须事先向进口国和有关国家通报废物的数量及性质;
越境转移危险废物时,出口国必须持有进口国政府的书面批准书。
第三
发达国家依托在污染物管理、污染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技术转让、信息交流和人员培训等多种途径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二、国际合作应对污染物的跨境转移】
… 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BC89EF96-8CEA-46FF-86C4-4CE0E7609802} (二)我国应对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具体措施
具体防控措施
第一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维护我国的发展权和环保权;
第二
制定和完善与国际产业转移相关的法律制度;
第三
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增加污染物转移的违法成本;
第四
调整产业结构和对外招商引资的方向,提高产业准入的环境门槛,严禁高污染和低技术的产业引入;
第五
提高和完善环境标准体系,确立依法打击污染物非法入境的依据;
第六
开展绿色贸易,打击和整治污染物走私等;
第七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素质。
【二、国际合作应对污染物的跨境转移】
… 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课堂阅读】
危险废物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巴塞尔公约》即《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于1992年5月正式生效。目前,世界上有186个国家正式加入。 《巴塞尔公约》规定的危险废物,通常是指具有爆炸性、易燃性、腐蚀性、化学反应性、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生态毒性和传染性等特性的生产性和生活性垃圾,前者包括废料、废渣、废水、废气等,后者包括废食、废纸、废瓶罐、废塑料、废旧日用品等。大量未经处理的危险废物堆积,占用土地资源,破坏自然景观,对大气、土壤、水体造成污染,威胁到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
禁止洋垃圾入境的相关方案
2017年7月,国务院出台《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完善进口固体废物管理制度,加强固体废物回收利用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二是完善堵住洋垃圾进口的监管制度;三是强化洋垃圾非法入境管控;四是建立堵住洋垃圾入境长效机制;五是提升国内固体废物回收利用水平。
1.“洋垃圾”给自然环境与人类带来的危害有(???)
①占用土地,破坏耕地 ②加工复杂,造成生态破坏
③污染环境、影响作物生长、危害人体健康 ④堆积如山,引发沙尘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目前,我国垃圾围城现象严重,解决的主要途径有(???)
①集中焚烧,就地掩埋?? ②实现垃圾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③节约资源,清洁生产?? ④禁止排放生产与生活垃圾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3.我国广大农村可推广的垃圾处理方法是(???)
A.堆肥法、沼气法 B.沼气法、晾晒法 C.干燥法、分类法 D.高温法、灭菌法
【拓展练】
… 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据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统计,我国每年产生近10亿吨垃圾,垃圾围城给中国的城市敲响警钟。中国曾经是全球主要垃圾进口国家,每年接收全球56%的垃圾。2018年1月1日中国开始禁止进口废塑料、未经分拣废纸、废纺织原料、钒渣等24类固体废弃物。下图为中国禁止进口“洋垃圾”的漫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1.“洋垃圾"的堆放会占用大量土地,尤其是耕地,故①正确;在加工过程中,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但对生态破坏的直接影响较小,故②错误;洋垃圾对环境的污染﹐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且将污染物通过生物的富集最终汇集到人体内,危害人体健康,故③正确;沙尘暴与堆积如山的“洋垃圾”关系不大,故④错误。故ABD选项错误,C选项正确。故选C。
2.集中焚烧,就地掩埋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故①错误;解决垃圾围城的关键,一是通过清洁生产和节约资源,减少垃圾排放;二是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故②③正确;禁止排放生产与生活垃圾不现实,故④错误 。
3.农村的垃圾主要是粪便,秸秆,杂草,厨余垃圾等,这些垃圾经过堆肥法﹐可以成为农田的有机肥料,也是制造沼气的原料,实行资源化利用后,沼液沼渣还可作肥料,故A选项正确;晾晒法、干燥法、高温法、灭菌法等处理方法对处理设备及处理技术要求较高,在我国农村推广难度较大,故BCD选项错误。故选A。
【点睛】垃圾处理方法:1.回收垃圾中的有用成分,实现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①直接回收利用,如啤酒瓶等玻璃容器;②循环利用,如利用废纸、废塑料等。2.综合利用:①垃圾中的有机物进行垃圾堆肥、制沼气;②垃圾中的可燃性物质,垃圾发电;无机物生产建筑材料。3.剩余的:填埋。
… 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
【课堂探究:教材P108】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1. 有人认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水平之间的关系有如图 3-19 所示的规律性。据此完成下列任务。
【参考答案】
初期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发展水平具有正相关性,并随着污染水平上升而开始快速提高,但污染超过自然环境容量后,经济发展速度开始减缓;
后期随着污染水平下降,经济发展水平保持上升,呈现负相关性。
(1)分析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水
平之间的关系。
… 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
【课堂探究:教材P108-109】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2.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莱茵河是欧洲西部一条国际性河流,发源于瑞士境内阿尔卑斯山北麓,流经列支敦士登、奥地利、法国、德国和荷兰,在荷兰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全长 1 320千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欧洲的重建与振兴,莱茵河逐渐成为沿岸国家主要的经济命脉,沿岸工厂和城镇密集,大量未经处理的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中。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莱茵河被称为“欧洲的下水道”,水质恶化,两岸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1986 年,瑞士一家化工厂着火,大量化学原料注入莱茵河,引发了一场跨越国界的环境灾难。这起事故促成沿岸各国联合实施“莱茵河生态系统整体恢复计划”。2000 年,沿岸各国又实施了《莱茵河可持续发展 2020 规划》,进一步改善沿岸的防洪系统、河流水质、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经过综合治理,莱茵河河水清澈,两岸景观秀美迷人。
【参考答案】
法律法规:制定完善综合治理与产业转移的法律法规。
产业政策:提高产业准入门槛,严禁高污染和低技术产业引入。
经济技术:发展绿色经济,开展绿色贸易,打击整治污染物走私;鼓励技术创新,减少环境污染。
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发展权环保权,共同治理,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公众参与: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环保意识,引导公众重视污染物跨境转移问题,自觉规范行为,参与监督。
(1)借鉴莱茵河治理的经验,讨论如何从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经济技术、国际合作、公众参与等方面控制污染物的跨境转移。
… 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
【课堂探究:教材P108-109】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2.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莱茵河是欧洲西部一条国际性河流,发源于瑞士境内阿尔卑斯山北麓,流经列支敦士登、奥地利、法国、德国和荷兰,在荷兰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全长 1 320千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欧洲的重建与振兴,莱茵河逐渐成为沿岸国家主要的经济命脉,沿岸工厂和城镇密集,大量未经处理的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中。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莱茵河被称为“欧洲的下水道”,水质恶化,两岸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1986 年,瑞士一家化工厂着火,大量化学原料注入莱茵河,引发了一场跨越国界的环境灾难。这起事故促成沿岸各国联合实施“莱茵河生态系统整体恢复计划”。2000 年,沿岸各国又实施了《莱茵河可持续发展 2020 规划》,进一步改善沿岸的防洪系统、河流水质、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经过综合治理,莱茵河河水清澈,两岸景观秀美迷人。
(2)我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怎样应对污染物跨境转移?可采取哪些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参考答案】
1.应当重视污染物跨境转移问题,不盲目引进产业;
2.积极采取各种应对措施,比如加快制定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环境技术标准;
3.调整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
4.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和低碳产业;
5.实施环境成本内部化,征收环境污染税;
6.提高国内民众的环保意识;
7.增强对污染转移的识别能力;
8.加强国际产业转移中技术转移的力度。
… 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
课堂小结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污染物跨境转移
主要形式
根本原因
国际合作应对污染物的跨境转移
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
概 念
转移方向
影 响
国际应对措施
我国应对措施
发达国家每年产生的电脑、电视、手机、家用电器等电子垃圾多达5000万吨,其中绝大部分被非法出口到非洲和亚洲。加纳首都阿克拉郊区的阿格博格布洛西是世界上较大的电子垃圾末端处理地区之一。已通过层层回收的电子垃圾最后到达这里,当地居民通过焚烧清除掉废弃电器上的塑料,获取少量可以回收的金属,无价值的部分直接填埋。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4.阿格博格布洛西成为世界上受到电子垃圾严重影响的区域之一,其根本原因是(???)
A.民众环境保护意识差 B.处于国际分工的末端
C.国家环境标准门槛低 D.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低
5.下列关于跨国污染物转入对阿格博格布洛西的影响,正确的是(???)
A.损害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区域发展潜力下降
B.处理方式主要污染大气,对水源影响较小
C.利于产品零部件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
D.通过获取高价值的回收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巩固练】
… 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解析】4.加纳首都阿格博格布洛西地处西非,由于该地经济发展水平低,难以发展其他产业,所以才处于国际分工的末端,成为世界上受到电子垃圾严重影响的区域之一,D正确;成为世界上受到电子垃圾严重影响的区域之一,并不是当地民众的环保意识差,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低,所以才处于国际分工的末端,民众生活环境艰苦,焚烧塑料获取金属是经济来源,民众是当地环境污染的受害者,排除AB;国家环境标准门槛低有利于电子垃圾的输入,但不是根本原因。
5.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处于世界电子垃圾的处理末端,大部分无价值的垃圾直接填埋,损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服务功能,导致区域发展潜力进一步下降,A正确;垃圾填埋混入土地后,对水源的污染大,排除B;该地处于电子垃圾处理末端,只能获取少量的可回收金属,大部分为无价值垃圾,产品零部件重新利用率很低,回收品的价值量很低,难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点睛】
污染物跨境转移的人为原因分析思路:
(1)产业转移。通过产业转移,发达国家和地区将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加重了转入地的环境污染。
(2)污染物的非法贩卖。通过非法贩卖、偷运洋垃圾、废弃物、污染物等手段,实现污染物的跨境转移。
??6.如果BC浓度保持上升,推测纳木错水位和水质的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①纳木错水量增加,水位升高???
?②纳木错水量减少,水位降低
③纳木错水质变差?????④纳木错水质变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为避免上述跨境污染物引发的国际矛盾,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A.污染物输出国控制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B.污染物输出国给予适度经济赔偿或生态修复技术
C.中国加强监测预警,通过工程措施切断污染物来源
D.中国及时控制污染影响,做好生态恢复工作
【拓展练】
… 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我国科考队发现青藏高原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来自于跨境传输,通过研究慕士塔格冰芯、珠峰东绒布冰芯、纳木错湖芯三个监测点黑炭(简称BC)浓度和通量数据,发现三地样本中的黑炭与西风带气候区、季风气候区(南亚)、青藏高原内陆区密切相关。下图示意三地黑炭浓度(通量)变化。(黑碳:石油、煤、柴草等不完全燃烧生成的含碳颗粒物,多呈黑色)。
【解析】
6.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黑碳:指石油、煤、柴草等不完全燃烧生成的含碳颗粒物,因此,当BC浓度上升时,使得冰雪表面,BC(黑炭)含量增加,降低冰川和积雪的反射率,会加快冰川和积雪消融;使得纳木错水源补给量增加,水量增加,水位上升,①正确;但BC会随着冰雪融水进入纳木错湖,使得纳木错湖水质变差,③正确;结合选项可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7.根据所学知识,对于跨境污染物的传播,应加强污染输出国的控制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A可行;当污染物出现跨境转移时,污染输出国要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或者是生态修复技术,B可行;我国应加强监测和预警,加强国际合作,促进污染输出国的污染治理,减少污染物的跨境转移,但是通过工程措施无法切断污染物的所有来源,C不可行;同时我国也需要做好控制污染影响的工作,做好生态恢复工作,D可行;故选C。
【点睛】跨国污染物转移的方式:污染物跨国传输、废弃物跨国转移、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
… 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
【思维练】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PM2.5(10)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中直径≤2.5(10)微米的微粒物,也称为可吸入颗粒。它作为水汽的凝结核,是云、雾、霾的形成因子。雾与霾可相互转化,其区别在于相对湿度,相对湿度达到95%以上的低能见度现象称为雾,低于80%的为霾。
材料二 2013年1月7日以来,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相继多次自北向南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有专家指出,中国部分地区的雾99.9%的情况是霾。
(1)根据材料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冬半年自北向南大范围爆发雾霾天气的原因。
(2)专家称,我国走出“霾”伏至少还需20年。请对治理雾霾提出两点合理化建议(加大宣传教育除外)。
【详解】(1)从自然条件看,可吸入颗粒作为水汽的凝结核,是云、雾、霾形成的必要条件。我国冬半年空气干燥,西北风强劲,我国北方地区离内蒙古等沙源地较近,大气中水汽凝结核充足。雾霾形成需要静风、逆温的环境,冬季冷锋活动易形成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导致锋面逆温,雾霾不易扩散。从人为因素看,我国北方冬季寒冷,冬季取暖燃煤、交通工具使用等,会加重PM2.5含量。城市高楼林立,阻碍空气水平运动,雾霾扩散受阻。所以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相继多次自北向南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
(2)治理雾霾主要从减少可吸入颗粒的排放、增加吸烟滞尘能力方面考虑。减排措施是加大环保立法、执法力度。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如风能、核能和水能等。加大技术投入,发展清洁煤、液化煤等技术,排放时过滤回收粉尘。森林有吸烟滞尘功能,应提高植树造林面积等。
【答案】(1)自然原因:冬半年空气干燥,西北风强劲,我国北方地区离内蒙古等沙源地较近,冬季冷锋导致锋面逆温,雾霾不易扩散。人为原因: ①冬季取暖燃煤、交通工具加重PM2.5含量; ②城市高楼林立,阻碍空气水平运动,雾霾扩散受阻。
(2)①加大环保立法、执法力度;②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如风能、核能和水能等;③加大技术投入,发展清洁煤、液化煤等技术,排放时过滤回收粉尘;④植树造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