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民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曲靖市民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7 16:15:10

文档简介

曲靖市民族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
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
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


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
俗即是从心。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我们大家是热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肴多说么?”一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
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
注意事项:
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
上.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
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
的指定位置」
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月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通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
改动,用橡皮擦千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礼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网的话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
4,本卷主要考查内容:必修上、下册,选择性必修上、中册,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二、三单元
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王社会中所养成
5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一:
材料二: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
用后乡土性来概括和解释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是要说明在现代化的大趋势下,中国乡村
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
社会具有着自己的一些特质。正是这些特质,使得乡村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并行相随,而非被现
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
代化所取代。后乡土性所概括的是乡村社会的哪些特征呢?
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变迁之后的乡土性特征,突出地表现在村落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之上,那就是在改苹开放后,乡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
村人口大量向外流动,如今的村落已演变为“流动的村庄”。由此看来,如今的乡村社会,虽然村落
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
共同体依然存在和延续,但共同体内的主体构成以及主体的社会行动都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变迁。
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儿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
后乡土社会的另一个重要变迁就是农户生计模式的转型,尽管在乡村发展进程中,农业经
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
济与粮食生产也在不断增长和发展,但是对于多效农户而言,农业却已经不再是主要的生计模
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城间接触少,生活隔
式。多数农户的生计模式属于农业十副业的兼业模式,而且越多越多农户的主要经济收入与生
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活来源是依靠外出打工或工商经营,从农业收入在农户总收入中所占比例来看,较多农户的主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
业其实已从农业转型为非农业。
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
文化是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规范和价值系统,随着现代性文化不断向乡土社会的渗透,
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固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
村民生活方式从单一的村落生活迈向乡一城两栖生活,社会经济的转型驱动着乡土文化的变迁。
人的社会。
虽然村落共同体仍在雏续,但是,在现代性和市场文化的冲击之下,乡村文化的“乡土本色”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
已经渐渐淡去,乡土文化出现传统与现代、本地与外部的分化,知识、规范与价值观念正走向多
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
元。如今,我们在乡村社会也能看到一些传统的、乡土的文化元素,但越来越多的乡土文化成分
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
如传统的技艺、道德和价值观念渐渐离我们远去,变成了社会记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此可
活上被土地所圈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
见,不断变迁的乡村文化也具有了后乡土性的特征。
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其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摘编自陆益龙《现代化进程中的“乡土性”变迁》)
【高二语文第1页(共8页)】
23727B
【高二语文第2页(共8页)】
23727B曲靖市民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或‘机械的团结'的社会”错,法理社会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即法理社会。)
2C(A项,“人与人之间能叫出彼此的名字”文中没有体现。B项,“从时空里”错,原文是“从时间里”。D项,
“还表现在人们的经济交往以习俗代替契约,以表示彼此相互的信任”错,因为乡土社会就是礼俗社会,根本
也没有契约的产生,)
3,D(D项没有直接说明“土气”的特点,而说的是“中国乡村”的封闭性特点。)
4.首先,提出观点: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其次,解释“土”的涵义及原因。再次,闸述乡土社会
的特征:礼俗社会。最后,交待乡土社会的生活方式产生的流弊及不适应。(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5.①乡村形式变化。封闭稳定的村落共同体已转换为“流动的村庄”。②生计模式转变。依靠土地以农业为主
的生计模式已转换为农业十副业的兼业模式。③乡土文化变化。乡土文化在与现代性文化的交汇融合中走
向分化和多元化。(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6.C(“只不过被母亲拦住了”错。三姑娘想去看赛龙灯,不是被母亲拦住了,是被“乖巧”抑制住了,“有什么可
看?成群打阵,好像是发了疯的”,是她想陪着母亲,故意这样说。)
7.B(“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外貌描写”错。无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也不是主要的,就只有“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
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一这自然是旧的了,我从没有看见三姑
娘穿过新衣:总之三姑娘是好看罢了”。)
8.小说两次提到雀子。①第一次以雀喻人,突出三姑娘母女不受外界热闹影响,不去看赛龙灯。②第二次将雀
子拟人化,通过写三姑娘母女听到雀子叫的感受,渲染了她们寂寞的心境。(每点2分)
9.①小说语言散文化。语言平谈舒缓,少铺陈少夸饰,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一轴恬静雅致的乡村画卷,却又在淡
雅之中寄寓了哀愁,语言间充满抒情特色。②小说情节散文化。文章没有明显曲折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尖锐
的矛盾冲突,不以扣人心弦的情节取胜,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了三姑娘的一些日常生活片段,如三姑娘丧父、和
母亲居住的日常、结婚等。叙事结构相对简单散谈。③小说环境和情韵散文化。小说的故事发生在“竹林”,
茂林的修竹,碧绿的菜地…创设了诗意的氛围和意境,勾勒出一幅诗情画意的田园牧歌图画。④小说人物
散文化。小说不以情节冲突来塑造人物性格,而用淡淡的笔墨呈现三姑娘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三姑娘纯真
朴实,含蓄内敛,不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每点2分,任选三点即可)
10.BDF(正确标点为:“固伤迁博物洽闻,不能以智免极刑。然亦身陷大裁,智及之而不能守之。”)
11.D(两句中的“闻”字含义和用法不同,“通之不闻其害”的“闻”是动词,是“听说”的意思,而“臣具以表闻”的
“闻”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使…知道、使上闻、使报告”的意思。)
12.D(文中未提及班固得罪他人,得罪洛阳令种兢的不是班固的孩子,是班固家的奴仆。)
13.(1)班固的弟弟班超担心班固被郡吏审核拷问,自己不能申辩清楚,便立刻赶到朝廷上书,得到皇帝的召见。
(“核考”“自明”“诣阙”各1分,句意1分)
(2)(此时)正赶上南匈奴趁其不备突袭攻破北匈奴,班固抵达私渠海,听说匈奴内部发生内乱,便带兵返回
了。(“会”“掩破”“引”各1分,句意1分)
14.①汉兴以来,虽因时势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安抚抵御方式,但从未拒绝和他们打交道。②拒绝匈奴找不到好
处,和匈奴打交道也没有坏处。③趁匈奴还未强大就对他们施以恩惠可收买人心。(每点1分)
15.C(“开篇紧扣题下笔,描写雨前情景”错误,开篇紧扣一个“晴”字下笔。)
16.第一首诗中写雨的句子为“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其中“白满川”侧面烘托出雨水多。“雨如烟”
是运用比喻手法,把雨比喻成烟,突出细雨蒙蒙之状,属于实写。(3分)第二首诗中写雨的诗句是“平明忽见溪
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忽见溪流急”是通过眼前溪水突然流得急了,来侧面烘托雨下得突然,下得大,也屈
于侧面烘托。“知是他山落雨来”,是由眼前的溪水突然变得急了,联想到别处下了大雨,是虚写。(3分)
17.(1)羽扇纶巾樹橹灰飞烟灭
(2)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每空1分,错字,增字、减字不得分)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23727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