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7《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7 18:36: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年级上册第27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文本分析:
本文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一篇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以小见大,反映了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全文脉络清晰,叙事清楚,围绕中心展开。几件小事,看似并无紧密联系,实际结构相当完整。文章语言朴实、描写细腻,以孩子的口吻来叙述,给人真实、亲切之感,因此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通过预习,在学生初步了解鲁迅先生的基础上,这节课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同时继续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此外,由于年代的久远,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有的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适当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让学生“借助相关资料,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1.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2.能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中所写的关于鲁迅的几件事。
3.能借助课文及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用小标题概括课文写的关于鲁迅先生的几件事,引导学生抓细节描写,初步感受鲁迅先生的高尚品格。
教学难点:
借助课文及相关资料,培养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使学生深入地感悟鲁迅先生在生活中的形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查找鲁迅先生相关时代背景资料及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一:师生谈话导入,明确学习要求
1.导入新课
师: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坛上的一颗巨星悄然陨落,但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高尚品质却永远激励着后人。他是谁?
生:鲁迅
师:这节课,让我们跟随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走近鲁迅先生。师板书
生:齐读课题
2.明确目标
师: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学习之前,一起看看课文的导读提示部分给我们提出了哪些学习任务。请同学们自读学习提示,标注学习要求。
生:汇报
3.回顾方法
师:孩子们,用较快的的速度默读课文的方法,你们知道有哪些?
生:汇报
师总结并出示课件: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要素的复习巩固:
【设计意图】以谈话导入,明确本课学习要求,使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时,能做到有的放矢,思路清晰。回顾快速阅读课文的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环节二:梳理回忆事件,整体感知文章
1.把握内容
师:这篇回忆录在默读之前,找找你有没有什么发现,能让我们清楚地、有目的地去读每一件回忆中的事。
生:每件事情之间都有空行。
师:课文采用隔行分段的方法分成了六个部分,回忆了关于鲁迅先生的几件小事。
请同学们抓住每个故事的关键词句给每件事加上合适的小标题。
生:快速默读并多元表达。
师生交流反馈:追悼鲁迅先生——谈《水浒传》——笑谈“碰壁”——燃放花筒 ——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2.明确写法
(1)过渡:孩子们,看看大屏,纵观事件,你们有没有什么发现?
追悼鲁迅先生
谈《水浒传》
笑谈“碰壁”
燃放花筒
救助车夫
关心女佣
(2)点拨:第一个事件写的是鲁迅先生已逝世的场面,而下面这几件事情都是周晔对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的回忆,课文先写鲁迅先生逝世,众多人来悼念他,再回忆鲁迅先生生前的事情,说明此文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
生:倒叙
(3)小结:课文采用了倒叙的写法使文章更有看点,先果后因,给读者带来无尽的读文兴趣。
【设计意图】以小标题的形式梳理课文内容,进一步明确文章的写法,有助于训练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激发学生读文兴趣,为下个环节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作铺垫。
环节三:研读课文内容,探究感悟品质
1.提出疑问,整体感知人物品质。
师:老师有一个疑问,也是本文作者的疑问:为什么鲁迅先生去世后,有那么多人来追悼他,向他致敬?为什么他能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文中有一句话为我们解决了疑难,请找出相关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生: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细读课文,围绕“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展开探究。
师:接下来我们就从一个个小故事中去体会鲁迅先生这种高尚的品质吧!
预设:研读第一件事:谈《水浒传》
1.抓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反复引读,感悟人物形象。
师:快速朗读这个事件,你发现童年的“我”是怎样朗读《水浒传》的?
生: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师:理解词义,面对我读《水浒传》“囫囵吞枣、张冠李戴”的表现,伯父教育“我”的方式非常特别,只见伯父——?
生:“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师:你看到伯父怎样的动作了?你看到伯父怎样的表情了?
(1)当伯父发现“我”读《水浒传》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复杂的内容全都搞不清楚时,只见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2)当伯父发现“我”读书,竟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时,只见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3)伯父发现“我”读书,这样“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时,只见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师:“哈哈,笑了笑”这看似“不经意间的一笑”,深深地刻画在了小周晔童年记忆的深处,孩子们,原来回忆录可以如此的细腻,定格在某一瞬间,哪怕是一个笑。这就是你们口中所说“育人有方的鲁迅”。
预设:研读第二件事:笑谈“碰壁”
1.抓人物对话的细节描写,初步感悟人物形象。
师:乍一看,这件回忆中的小事全部记录着两人之间的对话。
分角色朗读:男生“伯父”——女生“小周晔”——老师“旁白”
师:关注洒落在这个故事中的三处旁白中的动作、神态——
(1)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他嚼着东西,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2)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3)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生:汇报
师:“微笑”“笑着”“哈哈大笑”和之前在回忆讲《水浒传》中的“笑”有什么不一样?
生:汇报
师:在周晔的记忆里,鲁迅先生笑得更自然了,他笔下鲁迅的“笑”一直在发生着变化,这是伯父自然而然发出的“笑”。
师:找个别同学再读对话感受。
生角色朗读展示
师:哈哈大笑,伯父自然流露的“哈哈大笑”使得那个宁静的夜晚,伯父的家里满屋生香。在“我”的童年记忆里,伯父就是那么爱笑,你们看,回忆录可以细到对一个人的笑如此细腻、如此定格的描写。
2.借助相关时代背景资料,深入感悟人物形象。
师:如此爱笑的伯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此时给我讲趣事的伯父,他内心在想些什么呢?来看这样一段资料。(出示时代背景资料)
小资料:鲁迅生活的时期,正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黑暗的时期,劳动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鲁迅先生写了许多文章,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号召人民奋起抗争,引起反动派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鲁迅先生先后更换了100多个笔名,巧妙地坚持用笔进行战斗。许多关心鲁迅的人都劝他躲一躲,但他仍然坚持参加各种活动,而且有时出门不带钥匙,意思是随时准备牺牲。
生:阅读,读后再谈理解。
师:通过这段资料,你走进伯父的内心了吗?
生:抓住关键词句的理解进行汇报。
师:点拨:鲁迅的鼻子真的是被墙壁碰扁的吗?它另有所指,“黑洞洞”指什么?“碰壁”又是什么意思?
生:汇报理解的内容,并谈体会。
师:这就是那“爱憎分明的鲁迅先生”。
预设:研读第三件事:燃放花筒
1.抓人物外貌及神态描写,渗透写作方法。
师:你又看到伯父怎样的“笑”了?
生:汇报内容
师:这是发自“心底”的笑,对比前面两个故事中的“笑”,真是一层比一层深刻。原来“笑”,也可以一步一步地去刻画,去记忆。刻画一个人的笑,还可以这样写,层层深入。读——
生:朗读“火花在我们眼前飞舞,艳丽的色彩映照在伯父的脸上。”
师:周晔动用了童年所有的记忆刻画伯父来自心底的笑,他让一束光打在了伯父的脸上,这就好比舞台上主角的出场,一束追光灯照在了主角的脸上,接下来,他细细地刻画鲁迅的面庞——
生:读文章内容
师:伯父来自心底的笑是怎样的?周晔是怎么写出来的?
生:抓住人物神态、外貌描写,并朗读体会。
师:原来心底的欢笑是连“眉毛、眼睛、皱纹”都笑了起来,才能是心底的欢笑。
周晔写到这儿还不够,他还要这种“笑”做个小结——
生:读课文内容
师:一句话,伯父发自心底的欢笑在小周晔的记忆里是一种什么样的美?
生:自然而和谐的美
师:让我们读出鲁迅先生自然而和谐的欢笑来。
生:读段落文字感受。
师:这就是那“慈祥又充满真性情的鲁迅先生”。原来回忆录可以写得如此细腻。
过渡引导记忆的起点——
1.引读回忆起点,把握文章内容之间的联系。
师:孩子们,周晔站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他的思绪向前追溯,飘到了伯父生前和他一起“谈《水浒》、谈“碰壁”、放烟花”这些细节上。我们看到了“育人有方的伯父”,看到了“爱憎分明的伯父”,看到了“慈祥的伯父”,这都是自家的伯父。而此刻,他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他怎能不落泪呢?谁来读?
生:朗读——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师:这是回忆的起点,是万国殡仪馆礼堂里周晔的眼泪,这些细节描写都定格在了周晔的记忆中。
预设:研读第四件事:救助车夫 ;研读第五件事:关心女佣
1.抓住人物动作描写反复通读,体会人物形象。
师:孩子们,周晔的思绪从家里飘到了街上,在这样的画面当中,伯父还在笑吗?
生:没有,他是那样严肃。
师:是啊,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
生:读表情变化文字。
师:他为谁而严肃?为谁而沉默?
生:黄包车夫
师:这位饱经风霜,坐在地上呻吟的黄包车夫,伯父认识吗?
这位玻璃片插进脚底,疼得嘴唇发白的黄包车夫,伯父认识吗?
请看大屏幕。出示帮助车夫的画面,定定的看着这个画面,那半跪着的就是鲁迅先生。只见伯父小心翼翼地夹着,一点一点地洗着,仔仔细细地敷着,一圈又一圈地扎着,“我这就可以支撑着回家了,好心的先生,我该怎么谢您呢?”“别说谢了,这有点钱,你拿着,这几天你就不要再出来了,来,剩下的药和绷带,你也拿回家吧!”我们真真切切得感受到,就在这凛冽的寒风中,鲁迅先生就这样半跪着,很久很久——孩子们,把你们脑海中的画面读出来吧。
生:读动作描写段落。
师:这时候,天色已晚,黑漆漆一片,路灯发出微弱的光,只见爸爸和伯父——
生:读动作描写段落。
师:这时候,我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只见爸爸和伯父——
生:读动作描写段落。
师:这时候,我请清楚楚地记得,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
生:读表情变化的句子。
2.结合相关背景资料,体会人物内心世界。
师:鲁迅先生救助车夫之后,变得那么“严肃”,变得那么“沉默”,还“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他在为谁叹息呢?
预设:
生1:他在为那位车夫叹息!因为在那么冷的天,光着脚在路上跑,脚都受伤了。
生2:他在为我们国家叹息!因为当时的社会非常黑暗。
生3:他在为劳动人民叹息!因为劳动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
生4:他在为自己叹息!因为自己有时候很无奈,救助了一个黄包车车夫,却还有千千万万像这个黄包车车夫一样的劳苦大众,自己却无能为力。
师:出示时代背景资料,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思绪飘到这儿,鲁迅先生的笑荡然无存,足以看出鲁迅先生内心的不平静,他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的多”的人。
3.通读阿三的话,再次深切地感受鲁迅形象。
师:岂止是我们有这样的感受,文中的阿三也这样说——
生:读阿三说的话。
师:思绪又回到了家里,从阿三的言语中,周晔仿佛能看到那三更半夜还在坚持写文章的伯父;仿佛能听到那咳嗽声不断,还在劝说别人多休息的伯父。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生:朗读——“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的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每个事件对人物的细节描写,结合相关资料,感知人物形象,注重将感悟和朗读结合起来,加深对人物情感的体验和对人物形象的体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明,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知也会更加深刻。
环节四:拓展相关资料,升华主旨情感
预设:研读记忆的起点,把握全文中心思想。
1.引读回忆起点,把握文章内容之间的联系。
师:孩子们,周晔站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他的思绪向前追溯,飘到了“伯父救助车夫”“关心女佣”这些细节上。我们看到了“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伯父,这也自家的伯父。而此刻,他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他怎能不落泪呢?一起读
生:朗读——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师:这是回忆的起点,是万国殡仪馆礼堂里周晔的眼泪,这些细节描写都定格在了周晔的记忆中,也定格在了我们的心中。我们不能忘记周晔在殡仪馆的礼堂里看到的情形——
生:读首段伯父去世礼堂里庄严的画面。
2.引用相关资料,情感升华。
师:以“万国殡仪馆”为回忆起点的还有一位作家——巴金,他曾在《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这样写道——(出示资料)
生:灵堂中静静地躺着那个老人,每天从早到晚,许许多多的人到这里来。我看见了穿粗布短衫的劳动者,我看见了抱着课本的男女学生,我也看见了绿衣的邮差,黄衣的童子军,还有小商人、小店员,以及国籍不同、职业不同、信仰不同的各种各类的人。在这无数不同的人的脸上,我看见了一种相同的悲成的表情。
这一切的人都是被这一颗心从远近的地方牵引到这里来的。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师:把巴金写的和周晔写的做个比较,你们有没有什么发现?
生:来参加追悼会的人很多很多/巴金的更充分,足以看出受人爱戴和尊敬。
3.视频播放,深化主题。
师:让我们通过视频来看看鲁迅生前和各色各样的人在一起的画面——播放
(1)他喜欢夜里,怪不得他总碰壁。
(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所有人都在吟诵着伯父的这首诗。
师:当画面全黑,我们再回到文本,鲁迅先生已经离开了我们。此时的周晔,站在万国殡仪馆,看到礼堂的一幕幕,竟有点惊异了,他说——
生: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师:其实呀,巴金在《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已经回答他了。一起读——
生:这一切的人都是被这一颗心从远近的地方牵引到这里来的。
师:“一颗心?”这是怎样的一颗心?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话。
师:让我们用作家臧克家的赞美来结束这节课——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臧克家
师:鲁迅先生,虽死犹生,精神永存,他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借助资料,深入探究。学生对文中的社会现象认知不够,想深入理解文章中有深刻含义的句子是比较困难的。课中通过借助资料和视频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感知人物形象,水到渠成地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作业布置:
摘抄细节描写的句子,丰富积累。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学以致用,要重在积累,为本单元习作打下夯实的基础。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