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苏教版必修3
单元领悟
一.知识构建
本单元学习古代叙事散文,所选的三篇记叙散文,或记政治外交上的刀光剑影,或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都是千古流传的记事名篇。
《烛之武退秦师》记述了春秋时期秦晋联合攻 ( http: / / www.21cnjy.com )打郑国的一个故事。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听从大夫佚之狐的推荐,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顾艰险,只身前往,说服了秦伯,解除了国难,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荆轲刺秦王》记述了在秦军压境,燕国危如累 ( http: / / www.21cnjy.com )卵时,燕太子丹为了保家卫国,派荆轲借献地图为名,以樊於期之头为饵,去刺杀秦王。荆轲本想生擒秦王,逼迫其退还侵占的土地,但身遭八创,慷慨而死,表现了一个爱国侠士为了国家的利益,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英勇果敢的崇高品质。
《鸿门宴》记述了项羽和刘邦之间在鸿门的一场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治斗争,情节跌宕起伏,张弛相间,危机四伏中生动地表现了项羽的自矜功伐、刚愎自用、有妇人之仁的性格特点,以及刘邦机智善辩、善于用人的性格特征。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即将拉开的长达五年的楚汉争霸。
学习古代记叙散文,就要了解 ( http: / / www.21cnjy.com )古代散文的发展。最初的散文是文、史、哲浑然一体的,见不到严格义上的散文。从战国后期开始,文学散文才分化出来。先秦的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本单元为历史散文。
先秦的历史散文有一个演变过程。早期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尚书》、《春秋》,战国初形成的有《左转》、《国语》,战国末年至秦汉之际形成的有《战国策》。诸子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阐述自己理论的学术著作,是百家争鸣的产物,是政治、哲学、伦理等方面的论说文,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价值。
阅读史传文学作品要注意以下几点:
(1)知人。即要掌握文中所写的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明确文章写了哪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哪几个,人物之间有何关系,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人物有什么性格特征等等。
(2)明事。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哪几件事。如果只写了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局。如果是写了几件事,就要了解事情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辨理。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所叙之事,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物做出了什么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理”有的是作者直接说明的,有的是作者借助人物之口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在叙事中透露出来的,这都需要我们用心“辨”。
二、学习导引
1、要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 ( http: / / www.21cnjy.com )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的内容,养成良好的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意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做好知识札记,不断积累、巩固知识。
分析体会古代记叙文中塑造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人物形象,学习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技巧,特别是学会把握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行为的描写,注意从文中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文章的叙事脉络,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能够用现代观念来审视古代的作品,能够评价古代叙事散文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要学习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概括要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提取精要的读书方法。认真阅读、理清思路是前提,把握关键词语、句子是途径,善于把握事物前后的联系是手段。从实际出发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是便于更好地学习古代记叙散文的读书方法。
要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句、名段、名篇, ( http: / / www.21cnjy.com )养成常默写的好习惯;阅读一定数量的课外简易文言文,文言知识才会融会贯通,这也是培养良好的文学趣味,陶冶情操的好方法。
第四课 烛之武退秦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 ( http: / / www.21cnjy.com )握1-3段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提升文言文翻译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归纳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力以赴,享受学习的乐趣。初步感知烛之武在国家危 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4、重点难点:文言实虚词意义的积累和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的辨析
【学法指导】
详见“单元领悟”中的“学习导引”。
【知识链接】
背景材料
( http: / / www.21cnjy.com )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春秋》三传:《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2)秦晋围郑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自主学习】
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 ( http: / / www.21cnjy.com )疏通文意,并完成以下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
A.秦军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缒(chuí)而出
B.越国以鄙(bǐ )远 君之薄(bó )也 共(gōng)其乏困
C.朝济(jì )而夕设版焉 秦伯说(yuè ) 失其所与(yǔ)
D.若不阙(quē )秦,将焉取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之
(2)、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B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失其所与,不知
B夜缒而出,见秦伯 使杞子、逢孙、 杨孙戍之
C才美不外现 秦伯说,与郑人盟
D无能为也已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3)、解释每组句子中加点的词,归纳一词多义
若
A、岂若吾乡邻之有是哉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答:A 像B假如C你)
夫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B、夫晋,何厌之有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答:A成年男子B 句首语气词C那、那个)
微、
A、鲁直现左足,各微侧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微斯人。吾谁与归 (答:A稍微B如果没有C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焉
A、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B、焉用亡郑以陪邻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D、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E、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答:A语气词,表陈述语气 B疑问副词,为什么 C疑问代词,哪里 D疑问语气词,呢 E代词,之)
(4)、找出文中特殊的文言现象
A、词类活用(3个)
①夜缒而出 ②越国以鄙远 ③既东封郑 (答:①“夜”,名词作状语 ②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边境”③“东”,名词的意动用法;“封”,名意动,“以……为疆界”)
B、特殊句式(3种)
①以乱易整,不武
②夫晋,何厌之有?
③以其无礼于晋 (答:①判断句 ②宾语前置句 ③介词结构后置句)
(5)、① 本文主要人物是谁?(答:烛之武)
② 本文主要事件是什么?(答:烛之武说服秦退兵)
【自主质疑】
通过自学和检测,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难,请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1、
2、
【合作探究】
(一)、朗 ( http: / / www.21cnjy.com )读展示:
1、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文章。
2、教师或学生范读:边听边思考各自然段的大意。
3、学生集体朗读。
(二)合作探究(含自主学习时发现的疑难问题)
1、 “烛之武退秦师”的“退”是什么意思?(使动用法,使……撤退)
2、导学第一段
(1)、重点掌握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下词句:
①.且贰于楚也
②.晋军函陵
③.以其无礼于晋
(2)、翻译第一段:
(3)、请归纳本段大意(秦晋围郑及其原因),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秦晋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本段在文中有何作用?(开篇渲染紧张气氛,并为下文埋下两处伏笔:①郑无礼于晋,与秦无关;②秦晋驻军不在一处。)
3、导学第二段
(1)、重点掌握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下词句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无能为也已
③、是寡人之过也
(2)、翻译第二段:
(3)、请归纳本段大意(烛之武临危受命),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佚之狐的话对刻划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答:侧面烘托。"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
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②、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答: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 ( http: / / www.21cnjy.com )骚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
4、导学第三段
(1).重点句子翻译:
①、敢以烦执事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夫晋,何厌之有
④、秦伯说,与郑人盟
(2)、请归纳第三段大意(烛之武说服秦伯),并思考以下问题。
1、烛之武能说服秦穆公退兵的原因是什么?说秦的结果如何?
答:主要原因是站在秦国的角度,处处为秦国着想,并充分利用秦晋矛盾。说秦的结果是秦国退兵了。
2、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烛之武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说服秦穆公退兵的?其中哪一点最关键?
答:烛之武劝秦穆公退兵步骤如下: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是阙秦利晋。因为秦、晋目前尚
为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 ( http: / / www.21cnjy.com )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 ( http: / / www.21cnjy.com )”——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三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
其中“阙秦利晋”是关键。
【限时训练】
一、课内训练
(一)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晋 ( http: / / www.21cnjy.com )军函陵 2、且贰于楚也
3、辞曰 4、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5、朝济而夕设版焉 6、邻之厚,君之薄也
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答:1驻军 2 从属于二主3推辞 ( http: / / www.21cnjy.com )4尚且5渡河6增强、削弱7恩惠)
(二)翻译句子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3、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5.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6.夫晋,何厌之有?
(三)熟读并力争背诵1-3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扎实掌握第4段文言实虚词“以”、“而”、“焉”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文章结构层次,提
升文言文翻译和分析能力。
2、过程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归纳宾语前置句的判断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情投入,全力以赴,积累文言实虚词,丰富自己;感悟分析人物性格,成
长自己。
4、重点难点:文言实虚词意 ( http: / / www.21cnjy.com )义的积累和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的辨析,分析人物性格,成长自己。
【学法指导、知识链接】
【自主学习】
1、复习
(1)检查背诵
(2) 译句: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根据下列提示的重点字词,疏通课文: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以乱易整,不武
3、重点句子翻译:
( http: / / www.21cnjy.com ) (1)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链接:初中时学过“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个句子,其中的“微”也是这个意思
(2)吾其还也
链接:“其”的用法初中时学过不少,如:
①其真无马也?(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反问语气。)
②其真不知马也?(恐怕实在是不认识千里马吧。其,表推测语气。)
③其如土石何?(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其,表疑问语气。)
④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啊!其,表面看是商量,实际上是威胁语气。)
⑤其何能胜?(那怎么能取胜呢?其,表反问语气。)
【自主质疑】
1、
2、
【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时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现的疑难问题+学案上未解决的问题)
(一)、导学第四段
请归纳第四段大意(晋国撤军),并思考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答:“因人之利而弊之,不仁。失其所与,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知。以乱易整,不武。”其中关键原因就是“不知”。一旦向秦军进攻,便是主动撕破与秦的盟约,而此时秦已经和郑结盟了,那晋将面临一个被夹攻的状态,这对他来说太不利了,所以他自然不愿向秦军进攻了。国与国之间的行动都是以符合利益为核心的。
(二)熟读文章,结合课文内容,试归纳文章的结构层次。
答:因——荐——劝——果(或者“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国撤军”)
(三)、熟读文章,结合课文背景与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烛之武这一中心人物的认识。
(提示:爱国,责任,智慧)
(四) 课外迁移
佚之狐知道烛之武很有才能,为什么以前不推荐给郑君,而在国难当头才想起烛之武?
(五)熟读文章,结合课文内容,试谈谈本文在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上的主要特点。
(答:①结构严谨,前后照应;②跌宕起伏,生动活泼;③说理透辟,详略得当。)
【知识梳理 】
1.词类活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
①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同下文“秦军”)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④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 地)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2.通假字
①今老已,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②共其乏困 (共,通“供”)
③何厌之有?(厌,通“餍”)
④秦伯说 (说,通“悦”)
⑤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3.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5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意: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
4.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结构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⑤(烛之武)辞曰 (省略句 )
⑥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句 )
⑦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省略句)
⑧(晋)许君焦、瑕 (省略句)
5.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哪里)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 (助词,还是,表商量)
5、之
①公从之 (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 http: / / www.21cnjy.com ))
②是寡人之过也 (的)
③行李之往来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
【分层检测】
(一)课内训练(第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层级 )
1、下列加点字音、形、义有误的一组是( )
A.汜(fàn)南 缒(zhuì) 越国以鄙远(当作边邑)
B. 君之薄(bó)也 共其乏困(gōng,供给)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C.朝济(jì)而夕设版焉 秦伯说(yuè) 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D.阙(jué) 秦 逢(páng)孙 行李(出使的人)之往来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陪邻? B.共其乏困
C.何厌之有? D.失其所与,不知
3、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作为) 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
B. 且贰于楚(从属二主) 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
C. 晋军函陵 (驻扎)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D. 以乱易整,不武(容易) 又欲肆其西封(扩张)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B.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家祭勿忘告乃我翁
C. 因人之力而敝之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5、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C. 夫晋,何厌之有
D.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传”是我国对典籍的传统注释形式之一。
B.《左传》主要记载了从西周到战国末期的史实,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C. 《左传》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 ( http: / / www.21cnjy.com )丘明为注解鲁国编年史《春秋》所作。原名《左氏春秋》,西汉后期改称《春秋左氏传》。
D. 《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名篇,记叙了郑国大夫烛之武临危受命,以雄辩的口才,说服秦国放弃攻郑,并且与郑国订立盟约的史实。
(二)课外作业(第二层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 ( http: / / www.21cnjy.com )10题。
铁铉,邓人。洪武中,由国子生授礼科给事中,调都督府断事。尝谳疑狱,立白。太祖①喜,字之曰“鼎石”。惠帝②建文初,为山东参政。李景隆之北伐也,铉督饷无乏。景隆兵败白沟河,单骑走德州,城戍皆望风溃。铉与参军高巍感奋涕泣,自临邑趋济南,偕盛庸、宋参军等誓以死守。燕兵攻德州,景隆走依铉。德州陷,燕兵收其储蓄百余万,势益张。遂攻济南,景隆复大败,南奔。铉与庸等乘城守御。燕兵堤水灌城,筑长围,昼夜攻击。铉以计焚其攻具,间出兵奋击。又遣千人出城诈降。燕王③大喜,军中皆欢呼。铉伏壮士城上,候王入,下铁板击之。别设伏、断桥。既而失约,王未入城板骤下。王惊走,伏发,桥仓卒不可断,王鞭马驰去。愤甚,百计进攻。凡三阅月,卒固守不能下。当是时,平安统兵二十万,将复德州,以绝燕饷道。燕王惧,解围北归。
燕王自起兵以来,攻真定二日不下,即舍去。独以得济南,断南北道,即画疆守,金陵不难图。故乘大破景隆之锐,尽力以攻,期于必拔,而竟为铉等所挫。帝闻大悦,遣官慰劳,赐金币,封其三世。铉入谢,赐宴。凡所建白皆采纳。擢山东布政使。寻进兵部尚书。以盛庸代景隆为平燕将军,命铉参其军务。是年冬,庸大败燕王于东昌,斩其大将张玉。燕王奔还北平。自燕兵犯顺,南北日寻干戈,而王师克捷,未有如东昌者。自是燕兵南下由徐、沛,不敢复道山东。
比燕兵渐逼,帝命辽东总兵官杨文将所部十万与铉合,绝燕后。文师至直沽,为燕将宋贵等所败,无一至济南者。四年四月,燕军南缀王师于小河,铉与诸将时有斩获。战至灵璧,平安等师溃被擒。既而庸亦败绩。燕兵渡江,铉屯淮上,兵亦溃。
燕王即皇帝位,执之至。反背坐廷中嫚骂,令其一回顾,终不可,遂磔于市。年三十七。
(节选自《明史 列传第三十》)
〔注〕:①太祖:明太祖朱元璋。 ②惠帝:朱元璋之孙,朱元璋死后即位,建文是其年号。③燕王:朱元璋第四子,推翻惠帝即位,即明成祖朱棣。④磔,古代一种分裂肢体的酷刑。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尝谳疑狱,立白 狱:案件
B.帝命辽东总兵官杨文将所部十万与铉合 部:部队,部下
C.四年四月,燕军南缀王师于小河 缀:追击
D.燕兵渡江,铉屯淮上,兵亦溃 屯:驻扎
8.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铁铉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智善战”和“忠君”特点的一组是 ( )
A.①愤甚,百计进攻 ② 铉督饷无乏
B.①铉伏壮士城上,候王入,下铁板击之 ②单骑走德州,城戍皆望风溃
C.①铉以计焚其攻具,间出兵奋击 ②偕盛庸、宋参军等誓以死守
D.①又遣千人出城诈降 ② 帝闻大悦,遣官慰劳,赐金币,封其三世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大将军李景隆率军北伐时,铁铉负责督 ( http: / / www.21cnjy.com )运粮饷从无匮乏。李景隆兵败后,各守城部队都望风而溃,只有铁铉与参军高巍从临邑到济南同盛庸、宋参军等人一起誓死以守。
B.盛庸率军在东昌大败燕军,斩杀了燕军大将张玉,取得了抗击燕军以来的重大胜利,从此燕军南下不敢再取道山东。
C.由于铁铉机智灵敏善决疑狱,太祖朱元璋赐字“鼎石”,又封他为山东参政,足以看出朱元璋对他的器重。
D.朱棣攻济南时,筑堤挡水,引河水灌城。铁铉决定以诈降之计,诱杀朱棣,但可惜计划失败,引发了燕军更加疯狂的攻势。
10.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现代汉语。
(1)故乘大破景隆之锐,尽力以攻,期于必拔,而竟为铉等所挫。
译文:
(2)燕王即皇帝位,执之至。反背坐廷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嫚骂,令其一回顾,终不可,遂磔于市。
译文:
【附译文:铁铉,邓州人。洪武年中,由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生被选授礼部给事中,后调任都督府断事(官职名)。曾经审判疑难案件,案情立即清楚。太祖很喜欢他,赐给他字为“鼎石”。建文初年,任山东参政。李景隆北伐之时,铁铉负责督运粮饷,从无匮乏。李景隆兵败白沟河,一个人逃到德州,守城部队都望风而逃。铁铉与参军高巍感慨涕泣,从临邑赶到(奔向)济南,和盛庸、宋参军等人誓死守城。燕兵攻打德州,李景隆逃跑来依靠铁铉。德州被攻陷后,燕军收缴了城中储存的上百万财物(不能翻译成军队),势力更加强大。于是攻打济南,景隆又被打败,向南逃跑。铁铉与盛庸等人登上城墙抵抗敌人。燕兵筑堤(不能翻译成“决堤”)挡水(不能翻译成“黄河”。1855年以前,该河流叫大清河,现在的黄河部分地走了大清河的水道),水灌济南城,又布下长长的包围圈,昼夜不停地攻击。铁铉用计焚烧了燕兵攻城的器械,并不时地出兵攻击。又派遣一千人出城诈降,燕王大喜,军中士兵都欢呼。铁铉在城墙上埋伏下精兵,等燕王进城后,放下铁闸攻击他。又另外设下伏兵和断桥之计。不久发生了意外,燕王还没有进城铁闸就突然落了下来。燕王大惊而逃,伏兵出击,而桥在仓促之间也没有断掉,燕王策马逃走。燕王很愤怒,千方百计进攻济南。一共经过三个月,终于因为铁铉牢固的守卫不能攻下(济南)。
在这个时候,平安将军率军二十万,将要收复德州,来断绝燕军的粮道。燕王害怕了,于是解围回到北方。
燕王从发兵以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攻打真定两天没有攻下来,就马上放弃离开。唯独认为得到济南,就可以截断南北相通的道路,就可以划定版图,金陵也就不难图谋了。所以乘着大破李景隆的锐气,全力攻打,期待一定会攻打下来,却竟然被铁铉等人挫败。(惠文)帝听说后很高兴,派官员慰问搞劳,赐铁铉以金币,分封了他的三代后人。铁铉入京谢恩,皇上赐他赴宴。凡是铁铉所建议表述的都予以采纳。后又提拔他为山东布政使。不久又晋职为兵部尚书。让盛庸代替李景隆做平燕将军,命令铁铉参与军务。这年冬天,盛庸在东昌大败燕王,斩杀了他的大将张玉。燕王逃回北平。从燕兵进犯开始,在中原南北每天都要挑起战事,但是王师取得的大捷,没有像东昌之战一样的重大。从此燕兵南下进军经由徐州、沛县,不敢再取道山东。
等到燕兵步步紧逼时,皇上命 ( http: / / www.21cnjy.com )令辽东总兵官杨文率领他所指挥的十万大军与铁铉会合,采断绝燕军的后路。杨文的军队到了直沽,被燕将宋贵等人打败,没有一支抵达济南的军队。四年四月,燕军向南尾随王师到了小河,铁铉与诸将不时地取得胜利。连续交战直到灵璧(今河南灵璧),平安将军的军队被击溃,平安被捕。不久盛庸也遭遇败绩。燕军渡过长江,铁铉驻兵淮河边上,军队也被击败。
燕王登上皇位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将铁铉抓至京城。铁铉背对着燕王坐在朝堂上大骂不止。让他回头、最终也没有做到,最后就在闹市上被凌迟而死。死时年仅三十七岁。】
(三)拓展练习(第三层级)
写一段能表达人物个性的语言片断,要求 300 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