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苏教版必修3
( http: / / www.21cnjy.com )
课前预习 整体感知
一、作者简介及题解常识填空
1.文中的晋侯是_晋文公,秦伯是_秦穆公__,郑伯是_郑文公__。烛之武是__郑国__的臣子,子犯是_晋国_的臣子。
2、《烛之武退秦师》选自 左传 ,又名 春秋左氏传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编年体 (体例)史书,相传为 春秋 末年 鲁 国史官 左丘明 所做,主要记载了东周 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情。以 鲁 国为中心,旁及同时代诸国之事《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又和《 春秋公羊传 》、《 春秋谷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二、写作背景
国危矣: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即新郑县北 ( http: / / www.21cnjy.com );秦军驻扎在汜水南面,离新郑也不远。大军压境,郑国危如累卵。《烛之武退秦师》中所记述的就是秦晋攻打郑国之前展开的一场外交斗争。
越国以鄙远:当时的秦国都城为壅,晋国都城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绛,郑国,都城新郑。晋郑彼邻,秦如攻打郑国,的确如烛之武所言:“越国以鄙远。”烛之武是这场外交斗争的主角,他身负君命,只身赴秦,说退秦军,实属不易。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公元前651年这一年,晋献工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工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工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却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惠公背约(公元 ( http: / / www.21cnjy.com )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以其无礼于晋:重耳过郑(公 ( http: / / www.21cnjy.com )元前637年)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且贰于楚也: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出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
三、疏通课文
1. 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夜缒而出
共其乏困 许君焦、瑕 若不阙秦
秦伯说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微夫人之力
2.阅读课文,用简介的语言概括四节内容。
起因(1段) 秦晋两国打到郑国都城外,郑国危亡
发展(2段) 佚之狐向郑文公推荐烛之武,烛之武顾全大局,临危受命
高潮与结局(3段) 烛之武夜见劝说秦穆公,秦伯同意退兵
尾声(4段) 晋文公也退兵,郑国解围。
3.文言文中,许多句子会省略主语,因此阅读时需依上下文意判断。请在括号中写出主语:
(1)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 ( 君 )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 烛之武 )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
(2) ( 烛之武 ) 许之。夜缒而出。
(3) ( 烛之武 ) 见秦伯,曰:“……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晋君 )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4)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戍之,( 秦军 ) 乃还。
课前预习 理解思考
1、读第一段,思考晋、秦这两个大国为什么要欺负郑国这个小国家呢?
因为郑文公当年在晋文公落难逃亡的时候,对他无礼;而且曾经结盟依附于楚国对抗晋国,后来却又与晋国结盟背叛楚国。
重点词解释:
且贰于楚也 名动 有二心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名动 驻军 以其无礼于晋 连词 因为
翻译句子,指出句子特点:
以其无礼于晋 状后 对晋君无礼 晋军函陵 省略 于
2.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是“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而后“夜缒而出,见秦伯”,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一是交代了烛之武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
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危难时刻,能够接受规谏,勇于自责。
三是赞颂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以解国难为重的爱国精神。这一内容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
点词解释:
公从之:听从 臣之壮也 取独不译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的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能力 夜缒而出 用绳子往下送
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矣
翻译句子,指出句子特点:
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状语后置
3.请你从烛之武劝谏秦穆公退兵的对话中,找出对应下列论点之说词,用自己语言简洁分析。你认为最关键的是哪一点?
(1)析以利害(就地理位置说):即使秦晋灭郑成功,秦国也必须越过晋国,才能到达郑国,这样对秦国不利,只对晋国有好处。如果晋国国力壯大了,相对的秦国也就吃亏了。
(2)动以所欲(就舍郑之利说):如果秦放弃攻打郑国,郑国得以保存,秦国的使节往东去时,郑国可以作他们的东道主,供给他们所需要的物资
(3)挑起宿怨(就历史教训说):晋国曾答应给秦国焦、瑕兩地,但结果背约。
(4)警以后患(就晋之野心说):晋国有扩张领土的野心,一旦它的国力壮大,一定会削弱秦国
重点词解释: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消灭 敬称对方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意动 当做边境 形动 远地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出使的人 缺少的东西 没有什么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曾经 给予 恩惠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答应 渡河 防御工事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已经 扩张 边界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使减损 哪里
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焉用亡郑以陪邻? 倍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供
夫晋,何厌之有? 餍 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翻译句子,指出句子特点:
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 有何餍?
4、秦军退,如果你是晋侯,你会听从子犯意见攻打郑国吗?
不会,因为秦军留驻郑国意味着一旦攻打会把盟军变成敌军,郑国在前,秦国在后,晋国会两面受敌。打秦国就有负秦穆公的资助和情意(晋文公是秦穆公辅助上台,而且是秦穆公的女婿),况且秦军撤走,晋军也会军心涣散,能否一举下郑也是疑问,而没有同盟的诸侯拿下其他的诸侯之后是否会成为众矢之的,更加要琢磨。因此急攻并不是上策,既然威胁的目的已经达到,不见得非要用武力解决问题。
重点词: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没有 那个人 因人之力而敝之 借助 损害 失其所与 动名 结交的人
以乱易整,不武 符合武德 吾其还也 语助 还是
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失其所与不知 智
课上讨论 拓展学习
经过本文的学习,相信烛之武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谈谈你对他的看法和评价;回忆一下你学过的课文和了解的知识,还能想到哪些与他有共性的人和故事?
烛之武是这篇课文的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用,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所以在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显得有血有肉。郑伯的自责,更重要的是,烛之武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他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两国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因而能够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人,层层递进,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曹刿 诸葛亮
创意拓展
《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尾生抱柱”这个成语出自《庄子·盗跖》 ( http: / / www.21cnjy.com ),相传尾生与女子约定在桥梁相会,久候女子不到,水涨,抱桥柱而死。假若你是好心的路人,该怎么说服尾生离去,使他免于一死呢?(文长约400字左右)
提示:可从「诱之以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喻之以弊」的面向下笔写起
【写作引导】
心心念念的女子没有赴约,也许是有苦衷或有事耽搁,你就如此沉溺在否定自己的想法中,意气用事地放弃生命,放弃未来?或者,他正在街头翘首盼望着你的归来,也说不定!再说,像你如此用情至深的男子,世上少之又少。殊不知,街头巷尾的年轻女子,无不钟情于你,街坊邻居对你也是赞誉有加。难道你忍心辜负乡里对你的期望吗?你忍心丢下双亲,让两老站在桥头为你招魂吗?世上最悲哀者,莫过白发人送黑发人,想想父母如何将你拉拔长大吧!劝你还是速速起身,回到家里去,看看双亲与乡里们,再想想自己和女子的感情与未来,只要对自己有信心,勇于面对与承担现实,真正成为让人托付终身的好男人,我想任何女子都会被你吸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