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苏教版必修3
一、疑难问题探析
1、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 http: / / www.21cnjy.com )
二、[语段精读]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8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 ( http: / / www.21cnjy.com )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君当神器之重(当然) B、承天景命(大)
C、盖在殷忧(深) D、克终者盖寡(能够)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善始者实繁 择善而从之
B.居域中之大 怨不在大
C.臣闻求木之长者 塞源而欲流长也
D.不念居安思危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3. 加点的词有活用的一项是( )
A.戒奢以俭 B.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C.勇者竭其力 D.仁者播其惠
4.翻译横线上的的句子
(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5.对《谏太宗十思疏》文意的理解,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以“固木”、“浚泉”为喻, ( http: / / www.21cnjy.com )提出全文主旨:“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接着,在原来比喻的基础上从反面设喻,一正一反,对比鲜明。
B、第二段指出历代帝王能有好的开始却不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坚持到底的原因是“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劝说唐太宗要竭诚以待下。这给当时骄奢忘本的唐太宗当头棒喝。
C、文章第三段提出“十思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内容,是“积其德义”的具体化。并诚挚地指出,若照其行事就可以不必“劳神苦思”了。
D、进谏的方法有两种,一种就是直言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讳,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效果强烈,而有时是最冒险的;另一种就是婉转进谏,更像是在讲故事,却不乏趣味,魏征用的正是第二种。
三、【巩固练习】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君当神器之重(当然)
B、承天景命(大)
C、盖在殷忧(深)
D、克终者盖寡(能够)
2、加点的词词类活用,不同类的一项是( )
A、乐盘游 B、则思正身以黜恶
C、宏此九德 D、何必劳神苦思
3、翻译下面的句子
A.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B.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C.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武德末,魏征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 ”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 ”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虑,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钧,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与卿者乎 ”六年,太宗幸九成官,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 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 ”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硅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 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 ”征乃止。
(《贞观政要 任贤》)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和现代汉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汝离间我兄弟 ②魏征为太子洗马 ③喜逢知己之主 ④往事息隐
⑤但其尽心所事 ⑥从容对曰 ⑦征慷慨自若 ⑧臣所以敢言
A.①②③⑤⑦ B.②④⑤⑥⑧ C.①③⑤⑥⑦ D.③④⑤⑥⑧
5.对下列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雅有经国之才—--很有治理国家的才干。
B. 君臣相得---君臣各有收获
C. 臣见之若仇—--我看见他们就好象仇敌一样
D. 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我自己好比是金子,你好比是优秀的冶金的高手。
6.“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是指( )
A.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B.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C.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D.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建成”“隐太子”“息隐”这三人与太宗都是兄弟关系。
B.“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这话说明长孙无忌对唐太宗厚遇魏征从感情上接受不了。
C.本段文字表明唐太宗任人唯贤,胸襟宽广,即使对魏征这样来自敌对营垒的人也能不计前嫌,给以重用。
D.这段文字体现了唐太宗一贯强调的“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政治思想。
四、[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帝宴群臣积翠池,酣乐赋诗。徵赋《西汉》,其卒章曰:“终藉叔孙礼,方知皇帝尊。”帝曰:“徵言未尝不约我以礼。”它日,从容问曰:“比政治若何?”徵见久承平,帝意有所忽,因对曰:“陛下贞观之初,导人使谏。三年以后,见谏者悦而从之。比一二年,勉强受谏,而终不平也。”帝惊曰:“公何物验之?”对曰:“陛下初即位,论元律师死,孙伏伽谏以为法不当死,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或曰:‘赏太厚。’答曰:‘朕即位,未有谏者,所以赏之。’此导人使谏也。后柳雄妄诉隋资,有司得,劾其伪,将论死,戴胄奏罪当徙,执之四五然后赦。谓胄曰‘弟守法如此,不畏滥罚。”此悦而从谏也。近皇甫德参上书言‘修洛阳宫,劳人也;收地租,厚敛也;俗尚高髻,宫中所化也。’陛下恚曰:‘是子使国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宫人无发,乃称其意。’臣奏:‘人臣上书,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近讪谤。’于时,陛下虽从臣言,赏帛罢之,意终不平。此难于受谏也。”帝悟曰:“非公,无能道此者。人苦不自觉耳!”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二·魏徵》 )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戴胄奏罪当徙 人君当神器之重
B.比政治若何 比一二年
C.见谏者悦而从之 陛下虽从臣言
D.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 意终不平
2.加点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凡百元首 B、比政治若何
C、勉强受谏 D、人苦不自觉耳
3.不属于介宾结构后置的一项是( )
A、徵言未尝不约我以礼 B、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
C、导人使谏 D、帝宴群臣积翠池
4.翻译:
(1)见谏者悦而从之
(2)是子使国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宫人无发,乃称其意
5.对语段透露出来的信息的筛选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魏徵指唐太宗纳谏三阶段的表现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别是:“导人使谏”、“见谏者悦而从之”和“勉强受谏”,与此相关的人物分别是:孙伏伽、戴胄、皇甫德参与魏徵。
B、唐太宗虽为明君,但文中也提到,他因国势承平已久而心生过怠惰忽慢。
C、魏徵在积翠池宴上借赋《西汉》寄讽谏之意,当时唐太宗没有领会,所以后来又追问此事,才有君臣一番论谏的对话。
D、魏徵言谏,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条分缕析,不仅达到进谏的目的,而且使唐太宗番然省悟。
【资料链接】
一、“十思”给我们的启示
“十思”,概括起来说,就是作者在第一段里所说的“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作者认为,国君倘能做到“十思”,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扬好的品德,就会出现“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政治局面。到那时,“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换句话说,国君善于“用思”,就可以“无思”,国君不用自己操劳,天下就可以治理好。这样的境界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这样说,无非是希望唐太宗采纳自已的意见,居安思危,使唐王朝能够长治久安
一是陈述意见的针对性。这奏疏是给皇帝看的,是用来劝谏皇帝的,所以“十疏”所陈述的内容无一不针对帝王的易犯病,又无一不为“垂拱而治”的封建统治着想,使唐太宗乐于接受。二是思考问题的全面性。这“十思”的内容涉及到与帝王冶国兴邦有关的十个问题。从生活到政治,从人个欲望以品德修养,凡存在的主要问题作者全都考虑到。不但指出问题,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是面面俱到,煞费苦心。三是安排条款的序列性。“见可欲”“将有作”“念高危”“惧满溢”“乐盘游”“忧懈怠”“虑雍蔽”“惧谗邪”“恩所及”,排列井井有条,多而不乱。四是语言表达的齐整性。“十思”十句,句式大致相同,构成排比,一气呵成,形成齐整,气势磅礴。显然,这篇古代佳作给我们带来很多有益的写作启发。
二、文章语言特点
语言特点:“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 ( http: / / www.21cnjy.com )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大体可概括为:委婉谦虚;多用比喻,生动形象;骈散结合,华美流畅。如对偶句:“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又如排比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三、几种重要的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②对比论证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③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尔之矛,攻尔之盾”的批驳 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④归纳论证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也就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
⑤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
⑥因果论证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⑦引用论证:“道理论证”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一种,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引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交代其出处,一种是暗引,即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出处。
参考答案
模块一4、【难读字】 求木之长(chánɡ) 浚(jùn) 壅(yōnɡ)蔽 谬(miù)论 黜(chù)恶
5、本课出现的成语:居安思危 载舟覆舟 择善而从 善始善终 垂拱而治
模块二、
文言基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恩所加,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
二、词类活用: ①名词用作状语 貌恭而不心服 貌:表面上。
② 名词作动词 江海下百川 下:居于……之下。
③ 形容词用作名词
惧谗邪 邪:邪恶的小人。 则思正身以黜恶 恶:奸恶的小人。
择善而从之 善:好的意见。 简能而任之 能:有才能的人。
④ 形容词用作动词 智者尽其谋 尽:用尽。
⑤使动用法
必固其根本 固:使……稳固。 知止以安人 安:使……安宁。
正身以黜恶 正:使……端正。 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使……谦虚。
三、重要虚词
之:①臣闻求木之长者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结构助词,的。
③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代词,指代天下。
盖:
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为。
虽:①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虽然。
②虽董之以严刑:即使。
诚:①必竭诚以待下:诚心。 ②诚能见可欲:如果。
而: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
②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递进。
③垂拱而治:连词,表修饰。
当: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对着,面对。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掌握,主持。 ③安步当dàng车:当作。
安: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安定。 ②燕雀安知鸿之志哉:怎么。
③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享受。
信:①信者效其忠:诚实。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 ④忌不自信:相信。
治: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治理。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治。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惩治。
以: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来,表目的的连词
②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来,表目的的连词
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介词,因为
所: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所”加动词的固定结构
②山峦为晴雪所洗。表被动
四、请翻译下列特殊句式。
1. 介宾短语后置: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翻译: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吓唬他们.
2.判断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翻译: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模块三、整体感知
一、文章的内容与结构 :全文共三段:
第1段,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第2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二、文章的写作特点
⑴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 ⑵ 正反对比论证,加强说服力
⑶ 语言朴实雄健 ⑷ 雄辩的逻辑力量
第二课时
一、疑难问题探析
1、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
2.下面是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的《魏郑公谏语》,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魏郑公谏止唐宗封禅,中间数语,引喻帖切 ( http: / / www.21cnjy.com ),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乂(yì,承平无事)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 (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从课文及此文这两处你可看出魏征对谏有什么特点?请用百余字稍作展开,用自己的话表述。
提示: 魏征劝谏极有艺术性,选段与《谏太宗十思疏》说理方面有相似之处,注意由课文和选段作有理有据的正确表述。
思路点拨:从这两处可看出魏征劝谏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有大勇,还有大智。他很讲究劝谏艺术,善于用比喻来说理。课言语《谏太宗十思疏》一开始就是比喻,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本文则以“十年长患”来比喻“隋氏之乱”,以“疗治且愈”“日行百里必不可得”来说明“告成天地”(封禅)之事的不可行。魏征劝谏确实是“引喻凯切”,得体动人,能让唐太宗心服。
[语段精读] 1、A 2、D 3、C
4.翻译横线上的的句子
(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翻译: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
翻译:竭尽诚心,就能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轻视别人,就会使亲骨肉变成陌生人 .
D
[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1、C 2、C 3、C
4.翻译:
(1)见谏者悦而从之 。
翻译:见到进谏的人就感到高兴并听从他们的意见
(2)是子使国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宫人无发,乃称其意
翻译:这是你想要国家不役使一个人,不收一份租,宫里的人不出一个念头,才合符你的心意 .
5、C
1A2A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和现代汉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C )
①汝离间我兄弟 ②魏征为太子洗马
③喜逢知己之主 ④往事息隐
⑤但其尽心所事 ⑥从容对曰
⑦征慷慨自若 ⑧臣所以敢言
A.①②③⑤⑦ B.②④⑤⑥⑧ C.①③⑤⑥⑦ D.③④⑤⑥⑧
5.对下列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
A. 雅有经国之才—--很有治理国家的才干。
B. 君臣相得---君臣各有收获
C. 臣见之若仇—--我看见他们就好象仇敌一样
D. 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我自己好比是金子,你好比是优秀的冶金的高手。
6.“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是指( A )
A.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B.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C.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D.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文中“建成”“隐太子”“息隐”这三人与太宗都是兄弟关系。
B.“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这话说明长孙无忌对唐太宗厚遇魏征从感情上接受不了。
C.本段文字表明唐太宗任人唯贤,胸襟宽广,即使对魏征这样来自敌对营垒的人也能不计前嫌,给以重用。
D.这段文字体现了唐太宗一贯强调的“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政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