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基础知识总复习课件(共75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期末基础知识总复习课件(共75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7 17:41: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5张PPT)
《孙权劝学》
《卖油翁》
《陋室铭》
《爱莲说》
《活板》
文言文部分
古诗词默写
背诵篇目1
背诵篇目2
综合习题
名著阅读
阅读思路
人物形象
五次遇险
艺术手法
综合题目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 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 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 往事 耳。
卿言多务,孰 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 更 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初,权谓(告诉)吕蒙曰:“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今当涂(当道、当权)掌事,不可不学!”蒙辞(推托) 以(用)军中多务(事务)。
权曰:“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岂(难道)欲卿治经(研究儒家经典)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邪(语气词,同“耶”)!但(只,只是)当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 往事(历史) 耳(罢了)。
卿言多务,孰(谁) 若(比得上)孤?孤常读书,自以为(认为)大有所益。”蒙乃(于是,就)始就学。及(到,等到)鲁肃过(经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才干和谋略),非复(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就) 更(另,另外) 刮(擦拭)目相待,大兄何见(知晓)事之晚乎!”肃遂(于是,就)拜蒙母,结友而别。
1、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2、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4、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6、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吕蒙说:“与您分别多日,就要另外拭目相看,长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 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就分别了。
1、孙权劝吕蒙学习的理由有哪些
2、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
3、吕蒙从“吴下阿蒙”到令人“刮目相待”的变化,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4、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1、孙权劝吕蒙学习的理由有哪些
2、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
3、吕蒙从“吴下阿蒙”到令人“刮目相待”的变化,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4、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答:课文主要是通过鲁肃与吕蒙对话和“结友”,侧面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
答:①读书使人更加聪明,更有力量。 ②要善于接受别人的正确合理的规劝。
③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④开卷有益。
答: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吕蒙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答:①吕蒙执掌军权,主管一方政事,需要学识,不能不学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②学习是为了了解历史,丛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而不是要研究经书当博士:“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③我比你更忙,也经常读书,且有很大的收获。“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5、孙权是怎样劝说吕蒙学习的
6、根据文意,概括文中人物形象。
5、孙权是怎样劝说吕蒙学习的
6、根据文意,概括文中人物形象。
①孙权劝说吕蒙,首先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②当吕蒙“以军中多务”来推辞时,孙权指出学习的目的和方法,而且现身说法,以自己的经历来劝说,以“卿言多务,熟若孤 ”回应了吕蒙的推托、并用自己的体会强调学习的作用。
③最终,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①孙权:对部下既严格又关心;劝导别人以理服人,循循善诱;勤奋好学。
②吕蒙:知错能改,勤奋好学,坦诚豪爽。
③鲁肃:敬才爱才,幽默风趣;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懂得欣赏他人。
《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无他,但手熟 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陈康肃公尧咨善(擅长)射,当世无双,公亦以(凭)此自矜(夸耀)。尝(曾经)射于家圃(园子),有卖油翁释(放下)担而立,睨(斜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之久而不去(离开)。见其发矢(箭)十中八九,但(只)微颔(点头)之。康肃问曰:“汝(你)亦知(懂得)射乎 吾射(名词,射箭的本领)不亦精乎 ”翁曰:“无他(没有别的奥妙),但手熟(熟练) 尔(同“耳”,罢了)。”康肃忿然(气愤的样子)曰:“尔安(怎么)敢轻(轻视)吾射(名词,射箭的本领)!”翁曰:“以(凭、靠)我酌(舀取,倒入)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放)于地,以钱覆(盖)其口,徐(慢慢地)以杓(同“勺”)酌油沥(滴入)之,自(从)钱孔入,而钱不湿。因(于是)曰:“我亦无他,惟(只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打发)之。
1、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2、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3、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4、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
5、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1、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2、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3、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4、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
5、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世没有第二个人可与之媲美,他也因此而自夸。
曾经有一次,陈尧咨在自家园子射箭,有个卖油老翁放下担子站着,斜着眼睛看他射箭,很久不离开。
(老翁)见陈尧咨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是对他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 我的射箭技艺难道不精湛吗 ”
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6、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7、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8、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6、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7、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8、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
于是(老翁)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将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然后)慢慢地用勺舀起油滴入葫芦,油从铜钱的方孔注入,而铜钱没有被沾湿。
于是老翁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让他走了。
1、文章在写射箭和酌油两件事时,为什么详写酌油而略写射箭
2、这个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3、将“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一句中的“睨”换成“看”“望”“观”等词可以吗 为什么
4、如何理解“康肃笑而遣之”中康肃公的“笑”
1、文章在写射箭和酌油两件事时,为什么详写酌油而略写射箭
2、这个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3、将“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一句中的“睨”换成“看”“望”“观”等词可以吗 为什么
4、如何理解“康肃笑而遣之”中康肃公的“笑”
①文章主要通过写卖油翁的酌油技艺,阐明“熟能生巧”的道理,所以重点写卖油翁酌油;而对陈尧咨射箭,只是“当世无双”“十中八九”一笔带过。 ②这样,有详有略,主次分明,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①熟能生巧,任何事情,只要反复练习,就可以达到精妙的地步。
②人各有所长,即使自己有什么长处也不能骄傲自大。
③强中更有强中手,一山还比一山高。④不要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要精益求精。
答:不可以。“睨”表示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表现出卖油翁对陈尧咨的箭术不以为意,并不十分赞赏的态度。换成其他词语表达不出这种含义。
答:康肃公的“笑”,是看完卖油翁高超的技术之后被折服,是赞赏的笑,也是自我解嘲尴尬的笑。
5、陈尧咨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6、结合文章,分析陈尧咨和卖油翁这两个人物形象【从……中可以看出】
陈尧咨:①“ ”、“ ”,说明他 ;
②从“ ”可以看出他 、 ;
③从“ ”“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三个反问句中的 、
和 的语气,可以看出他的 、 ;
④从“康肃笑而遣之”可以看出他最后有所醒悟, ,有 的一面。
卖油翁:①从“ ” “ ”,可以看出卖油翁对陈尧咨的箭术 ,
的态度;
②从卖油翁 可以看出他 、 ;
③从“ ”可以看出 、 。
5、陈尧咨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6、结合文章,分析陈尧咨和卖油翁这两个人物形象【从……中可以看出】
①陈尧咨的态度变化:自矜--忿然一一笑而遣之。
②陈尧咨前后态度的变化说明他已有所醒悟。
陈尧咨:①“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发矢十中八九”,说明他箭术高超;
②从“公亦以此自矜”可以看出他自命不凡、恃才傲物:
③从“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三个反问句中的称呼、质问和斥责的语气,可以看出他的傲慢无礼、盛气凌人;
④从“康肃笑而遣之”可以看出他最后有所醒悟,知错能改,有通达爽快的一面。
卖油翁:①丛“睨之”“但微颔之”,可以看出卖油翁对陈尧咨的箭术不以为意,并不十分赞赏的态度;
②从卖油翁演示“酌油”绝活可以看出他技艺高超、沉着自信;
③从“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可以看出他不卑不亢、谦逊朴实。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 )儒 (鸿儒: ),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 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有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神异)。斯(这)是陋室,惟(只)吾德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指德行美好)。苔痕上(蔓延)阶绿,草色入(映入)帘青。谈笑有鸿(大)儒 (鸿儒:博学的人),往来无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可以调(调弄)素琴,阅金经(指佛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官府文书)之劳(使……劳累) 形(形体、躯体)。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有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显得神异。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主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蔓延到阶上,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草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
1、本文运用 的方法,通过 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 和 。
2、文中“类比”手法的运用:
3、明明是“陋室”,作者却认为“陋室”不陋,原因是什么 (作者先说“斯是陋室”,结尾又说“何陋之有”,是否自相矛盾 为什么 )
4、文章最后一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什么作用
1、本文运用 托物言志 的方法,通过对“陋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文中“类比”手法的运用:
3、明明是“陋室”,作者却认为“陋室”不陋,原因是什么 (作者先说“斯是陋室”,结尾又说“何陋之有”,是否自相矛盾 为什么 )
4、文章最后一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什么作用
①开头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 和“灵”的性质,说明“陋室”不陋,点明主旨。
②“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则以古贤居室类比,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从侧面写“陋室”不陋。
不矛盾。从房屋建筑和室内布置看,客观条件是简陋的;但由于:
①主人品德好;②陋室环境优雅;③生活情趣高雅。所以不觉得小屋简陋了。
①引用孔子的话,更具有雄辩的力量;②画龙点睛,再次点明“陋室”不陋;③与上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互照应,显得含蓄无穷,引人深思。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多)。晋陶渊明独(只)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淤泥(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淤泥)而不染(沾染),濯(洗)清涟(水波)而不妖(艳丽),中通外直,不蔓(名作动,横生藤蔓)不枝(名作动,旁生枝茎),香远益清,亭亭(耸立的样子)净植(竖立),可远观而不可亵(亲近而不庄重)玩焉(语气词)。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叹词,表示感慨)!菊之爱,陶后鲜(少)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应当)乎众矣。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3、予独爱莲之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3、予独爱莲之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
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它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1.作者对莲的描述与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篇文章中作者以花喻人,
“菊”比喻 ;
“牡丹”比喻 ;
“莲”比喻 。
3.“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了 _的生活态度;
“世人盛爱牡丹”,表明了 的生活态度;
“予独爱莲”,表明了 的生活态度。
4文中作者赋予莲花丰富的象征意味:
①“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 而 、 的品质;
②“濯清涟而不妖 ”象征君子的 、 , , ;
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 , ;
④“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_君子 。
1.作者对莲的描述与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篇文章中作者以花喻人,
“菊”比喻不趋炎附势的隐士(隐逸者);
“牡丹”比喻追名逐利的人(富贵者);
“莲”比喻品德高尚的人(君子)。
3.“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了陶渊明隐居避世_的生活态度;
“世人盛爱牡丹”,表明了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
“予独爱莲”,表明了作者不慕富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4文中作者赋予莲花丰富的象征意味:
①“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
②“濯清涟而不妖 ”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正直不苟,豁达大度;
④“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_君子美好的姿态气质 。
寄寓着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恶浊世风的鄙弃。
5.最后一段中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慨叹 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①慨叹 , 更少,而 、 。
②表明作者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 ,也不愿像 ,他要 ,永远保持 。
6.陶渊明“独爱菊”,作者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①相同点:都表现 。
②不同点:陶渊明 ,选择了 ;
周敦颐强调 ,尽管 ,但 ,他要 ,
永远保持 。
7.文中多次提到菊和牡丹,这样写的作用(用意)是:用“菊”和“牡丹”来衬托 ,突出 ,含蓄地表达了 。
5.最后一段中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慨叹 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①慨叹像陶渊明那样的鄙世隐士少,品德高尚的人更少,而贪慕富贵、追名逐利的人却比比皆是。
②表明作者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自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6.陶渊明“独爱菊”,作者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①相同点:都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②不同点: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人格可以是很高尚的,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自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7.文中多次提到菊和牡丹,这样写的作用(用意)是: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的高洁,突出君子的高尚气节,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活板》
板印( )书籍,唐人尚( )未盛( )为之( 词,指“ ”这件事)。自( )冯瀛王始( )印五经,已( )后典籍皆为板本( )。
庆历中,有布衣( )毕昇,又为( )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 ),每字为( )一印,火( )烧令( )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 )松脂、蜡和( )纸灰之类冒( )之( )。欲( )印,则以( )一铁范( )置( )铁板上,乃( )密布( )字印,满铁范一板,持( )就( )火( )之药稍镕( ),则以( )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
若止( )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 )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 )布字,此印者才( )毕,则第二板已具( ),更互( )用之,瞬息可就( )。
板印(雕版印刷)书籍,唐人尚(还)未盛(大规模)为之(代词,指“雕版印刷”这件事)。自(从)冯瀛王始(才)印五经,已(同“以”)后典籍皆为板本(版印书籍)。
庆历中,有布衣(平民)毕昇,又为(动词,发明)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铜钱的边缘),每字为(动词。刻,做)一印,火(名词作状语,用火)烧令(让,使)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用)松脂、蜡和(混合)纸灰之类冒(覆盖)之(代词,指铁板)。欲(想,要)印,则以(把)一铁范(模子)置(放)铁板上,乃(然后,就)密布(动词,分布,排上)字印,满铁范一板,持(拿)就(靠近)火(烘烤)之药稍镕(同“熔”),则以(用)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磨刀石)。
若止(只)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助词,加强语气)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另自,另外)布字,此印者才(刚刚)毕,则第二板已具(准备好了),更互(交替,轮流)用之,瞬息可就(完成)。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 )备( )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 )纸帖( )之( ),每韵为一帖( ),木格贮之( )。有奇字( )素( )无备( )者,旋( )刻之,以( )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 )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 )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 )燔( )土,用讫( )再火炀( )令( )药镕,以手拂( )之,其印自( )落,殊( )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 )余( )群从( )所得,至今宝藏( )。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用来)备(防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用)纸帖(动词,标记)之(代词,指活字),每韵为一帖(名词,标签),木格贮之(代词,指活字)。有奇字(生僻字)素(平时)无备(准备)者,旋(立即)刻之,以(用)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木头的纹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加上,并且)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不如,比不上)燔(烧)土,用讫(完毕)再火炀(动词,用火烧)令(让使)药镕,以手拂(擦)之,其印自(自己)落,殊(根本)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被)余(我)群从(堂兄弟和子侄们)所得,至今宝藏(珍藏)。
1、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2、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3、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4、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
5、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6、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1、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2、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3、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4、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
5、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6、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件事。自五代冯瀛王时才开始(用雕版)印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都是版印的书籍。
庆历年间,有个平民叫毕昇,又发明了活字印刷。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字印,薄得跟铜钱的边缘一样,每个字刻一个印,用火烧让它变得坚固。
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类东西覆盖着。
想印的时候,就把一个铁制的模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地排上字印,排满了就成为一版,(再)拿它靠近火烘烤
松脂和蜡等混合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的木板按压其版面,于是(所有排在铁板上的)活字就平得像磨刀石了。
如果只印两三本,还算不上简便;如果印几十几百甚至上千本,那就极其快了。
1、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2、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3、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4、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5、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
6、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1、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2、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3、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4、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5、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
6、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通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印刷,一块另自排字,这一块刚刚印完,那一块已经准备好,两块交替使用,极短的时间就可以印完。
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印,像“之”“也”等字,每一个字都有二十多个字印,用来防备它们在一版内有重复的。
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条来标记字印,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存它们。
有些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的,可以很快刻制,用草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
不用木料刻字印的原因是,木料的纹理疏密不匀,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拆版时)不容易拿下来
不如用胶泥烧制,印完后再用火烘烤,使松脂和蜡等混合物熔化,用手一擦,字印自然落下,根本不会被弄脏。
1、内容理解:1.简述活字印刷的全过程。作者是怎样介绍这个过程的
答:活字印刷的全过程: 、 、 、 。作者主要是按照 进行说明的,其中: 相对简单,所以 ; 相对复杂,所以 。
2、活字印刷术的“活”体现在哪里 (活字印刷术有哪些优点 )
① :“每字为一印”,取用灵活;
:“密布字印”,随时排用;
③ :“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更互用之”统筹用板,提高效率
④ :“每一字皆有数印”,以备有重复出现时使用;
⑤ :“木格贮之”,放在不同的木格中,便于灵活取用;
⑥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随时可以增补;
⑦ :“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可灵活拆版,重复使用。
3、结合文段内容归纳“排版”的程序。
① :“先设铁板”;② :“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③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版”
④ :“持就火炀之” ⑤ :“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1、内容理解:1.简述活字印刷的全过程。作者是怎样介绍这个过程的
答:活字印刷的全过程:刻字、制版、印刷、拆版。作者主要是按照活字印刷的先后程序(工作程序)进行说明的,其中:刻字和拆版相对简单,所以略写;制版和印刷的程序相对复杂,所以说明得较为详细。
2、活字印刷术的“活”体现在哪里 (活字印刷术有哪些优点 )
①字印“活”:“每字为一印”,取用灵活; ②排版“活”:“密布字印”,随时排用; ③印刷“活”:“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更互用之”统筹用板,提高效率 ④字印数目“活”:“每一字皆有数印”,以备有重复出现时使用;
⑤选用“活”:“木格贮之”,放在不同的木格中,便于灵活取用;
⑥做法“活”:“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随时可以增补;
⑦拆版“活”:“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可灵活拆版,重复使用。
3、结合文段内容归纳“排版”的程序。
①设板:“先设铁板”;②冒板:“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③布板:“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版”
④烤板:“持就火炀之” ⑤平板:“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4、结合文段内容,说说活字印刷术是怎样提高印刷速度和效率的。
①“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②“每一字皆有数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③“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开头(第一段)和结尾(第三段)有什么作用
第一段:
①(内容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结构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
①(内容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结构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段内容,说说活字印刷术是怎样提高印刷速度和效率的。
①“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准备两块铁板,一块印刷,一块同时排字,交替使用,可以节省时间。②“每一字皆有数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常用字备有多个字印,以备一板内重复出现时使用。③“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给字印做上标记,按韵分类贮存,检字方便。
5、文章开头(第一段)和结尾(第三段)有什么作用
第一段:①(内容上)简要交代活字印刷术的前身--雕版印刷的情况,显示我国印刷术的发展、沿革。
②(结构上)引出文章说明的重点--活字印刷,也为在下文突出活字印刷的特点和优点作铺垫。
第三段:①(内容上)交代“活板”的下落,充分证明毕昇发明“活板”是真实可信的,同时说明这一发明在当时已经引起人们重视,受到人们珍爱。
②(结构上)与第二段开头“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相照应,使得内容明确,结构完整。
阅读思路
(一)赏析句子
1、从人物描写角度:
2、从修辞角度:
3、赏析加点字词:
(二)人物形象分析
(三)字词/句子/标题含义
(四)作用题
1、句段的作用:
2、标题的作用/妙处/含义: (如何理解本文主题)
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五)叙述方式:(倒叙、插叙)
(六)启示类题目:(谈看法、谈感受、谈启示)
(七)综合性学习题目
1、仿句:
2、对联:
3、拟定小标题:
4、看表格写结论:
5、综合学习活动:
1、赏析句子
从人物描写角度:运用了……描写手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形象/情形/画面,表现了……思想感情。
从修辞角度:运用了……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形象/情形/画面,表达了……思想感情。
赏析加点字词:①加点字词释义 ②字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形象/情形/画面,表现了……思想感情。
2、人物形象分析
①他/她是一个……(概括性词语)的人,从文中“……(具体言行)”中可以看出
3、字词/句子/标题含义
①表层含义:自己结合字词拓展解释
②深层含义:结合语境和中心进行解释
4、作用题
句段的作用:
①内容上:此句段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情节、主题、情感
②结构上:(看句子位置)开头段:总领全文,引出下文……情节,为下文……情节作铺垫,交代故事背景
中间段:承接上文……内容,引出下文……情节,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
结尾段:照应开头、照应题目、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等
标题的作用/妙处/含义: (如何理解本文主题)
①内容上:标题的表层含义 ;标题的深层含义(与中心思想相关)
②结构上: 是文章的线索和中心,表明了……主要内容、事件 ; 标题一语双关,揭示了文章……主旨、道理 ;(若标题运用修辞)标题生动形象、含蓄新颖 ;制造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思考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渲染了……的气氛 ②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感情 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④使主题更突出 ⑤ 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情节做铺垫
5、叙述方式:插叙、倒叙
①内容上:顺序是什么,写了什么内容
②结构上作用:
运用倒叙。把……放在开头来写,突出……的主题。设置悬余,引人入胜。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运用插叙。补充说明了……内容。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突出……的主题。丰富文章内容,使故事情节曲折,有波澜。
6、启示类题目:(谈看法、谈感受、谈启示)
①结合文章内容,表明自己的情感态度
②抓住文章中心(情感、道理)简析
③联系生活实际
7、仿句:仿句式、字数、修辞 8、对联:仄(三四声)起平收、字数、结构、意义
9、拟定小标题:找关键句、抓主体、看反复出现词语
10、看表格写结论:看数据最多最少、看主体/调查对象异同
11、综合学习活动:(读说)某主题诗词朗诵会、故事分享会、名言展示会、演讲比赛、话剧展示会 (写)某主题诗词创作比赛、挥毫比赛、文章写作比赛
古诗词默写
1.《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逢入京使》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4.《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5.《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6.《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7.《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8.《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9.《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0.《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1.《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2.《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3.《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4.《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5.《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6.《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木兰诗》(《乐府诗集》)
(1)万里赴 机, 。 (2) 气传金 ,寒光照铁衣。
(3) ,壮士十年归。 (4) 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5)当窗理云 ,对镜 花黄。
(6) 兔脚扑朔, 兔眼迷离。 (7)双兔傍地走,安能 我是 ?
(8)《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凯旋而归后的强烈愿望诗句是: , 。
(9)《木兰诗》中,“ , 。”反映出木兰代 父从军保家卫国建立了显赫战功。
2.*《竹里馆》(王维)
(1)独坐幽 里,弹琴复长 。(2) 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1)谁家玉 暗飞声,散入春风满 城。
(2)此夜曲中 ,何人不起故园情。
(3)《春夜洛城闻笛》中,“ , 。”拨动许多游子的心弦,唤起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4.*《逢入京使》(岑参)
(1)马上相逢无 笔, 君传语报平安。 (3)故园东望路 ,双 龙钟泪不干。
(2)《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手法传达惜别深情的句子是:“ , 。”
5.*《晚春》(韩愈)
(1)草 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
(2)杨花 无才思, 解漫天 雪飞。
1.《木兰诗》(《乐府诗集》)
(1)万里赴 戎 机, 关山度若飞 。 (2) 朔气传金 柝 ,寒光照铁衣。
(3) 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4) 策勋 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5)当窗理云 鬓 ,对镜 帖 花黄。 (6) 雄 兔脚扑朔, 雌 兔眼迷离。
(7)双兔傍地走,安能辨 我是 雄雌 ?
(8)《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凯旋而归后的强烈愿望诗句是: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9)《木兰诗》中,“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反映出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建立了显赫战功。
2.*《竹里馆》(王维)
(1)独坐幽 篁 里,弹琴复长 啸 。(2)深 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1)谁家玉 笛 暗飞声,散入春风满 满 城。
(2)此夜曲中 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3)《春夜洛城闻笛》中,“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拨动许多游子的心弦,唤起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4.*《逢入京使》(岑参)
(1)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 君传语报平安。 (3)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2)《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手法传达惜别深情的句子是:“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5.*《晚春》(韩愈)
(1)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 芳菲
(2)杨花 榆荚 无才思, 惟 解漫天 作 雪飞。
(1)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含蓄地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社会纷繁,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我们也应该坚守本心,不被外界事物改变,要像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安石《登飞来峰》中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表达自己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木兰诗》中概述战争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古诗中不乏蕴含哲理的诗句,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_____,_____”阐明了人达到一定高度后,就能够不被表象所迷惑的道理;而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用“_____,_____”劝导后人不要轻言放弃,在困境中坚持下去,往往会迎来新的转机。
(6)《木兰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反映了木兰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
(7)《陋室铭》中表现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杜牧《泊秦淮》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9)《陋室铭》一文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古代文人有登高赋诗的习惯,他们创作出来的登高诗,蕴含情感各不相同。陈子昂登上幽州台,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神态描写抒发了寂寞苦闷的心情
(11)周末,文文和同学一起登山。山路难行,正想放弃的他突然想到了杜甫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于是信心倍增,登上了山顶。(杜甫《望岳》)
(12)小亮的数学不太好,这天他终于做出了一道题,正沾沾自喜,妈妈告诫他说:“别高兴得太早,学无止境,‘________,________’,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呢。”(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1)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含蓄地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社会纷繁,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我们也应该坚守本心,不被外界事物改变,要像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安石《登飞来峰》中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表达自己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木兰诗》中概述战争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古诗中不乏蕴含哲理的诗句,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_____ , _____” 阐明了人达到一定高度后,就能够不被表象所迷惑的道理;而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用“_____ ,_____ ”劝导后人不要轻言放弃,在困境中坚持下去,往往会迎来新的转机。
(6)《木兰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反映了木兰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
(7)《陋室铭》中表现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杜牧《泊秦淮》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9)《陋室铭》一文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古代文人有登高赋诗的习惯,他们创作出来的登高诗,蕴含情感各不相同。陈子昂登上幽州台,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神态描写抒发了寂寞苦闷的心情
(11)周末,文文和同学一起登山。山路难行,正想放弃的他突然想到了杜甫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于是信心倍增,登上了山顶。(杜甫《望岳》)
(12)小亮的数学不太好,这天他终于做出了一道题,正沾沾自喜,妈妈告诫他说:“别高兴得太早,学无止境,‘________,________’,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呢。”(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策勋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政入万山围子里 一山放出一山拦
(1)斯是陋室,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2)______________________,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4)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5)面对学习上的困难,只要我们一点一滴努力,总有一天会达到杜甫《望岳》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形容的境界。
(1)惟吾德馨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4)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5)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1)可怜夜半虚前席,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贾生》)
(2)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3)《木兰诗》中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写出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流传最广,景物描写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默写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不问苍生问鬼神 (2)自缘身在最高层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5)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岱宗夫如何 (2)无案牍之劳形 (3)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4)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
(5)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____________?齐鲁青未了。(杜甫《望岳》)
(2)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3)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表现村中热闹景象、民风淳朴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木兰诗》)
(5)默写王安石的《登飞来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弹琴复长啸 (2)谁家玉笛暗飞声 (3)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4)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5)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独坐幽篁里,_____________。(王维《竹里馆》)
(2)_________________,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
(4)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木兰诗》)
(5)默写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_。(韩愈《晚春》)
(3)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4)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5)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6)莫言下岭便无难,_____。(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7)古诗中不乏蕴含哲理的诗句,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_____,_____”阐明了人达到一定高度后,就能够不被表象所迷惑的道理;而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用“_____,_____”劝导后人不要轻言放弃,在困境中坚持下去,往往会迎来新的转机。
(2) 惟解漫天作雪飞
(3)烟笼寒水月笼沙 (4)化作春泥更护花
(5)会当凌绝顶 (6)赚得行人错喜欢
(7)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8)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名著阅读
主要人物:尼摩船长
1、是小说里的主人公,尼摩是个有正义感的反抗英雄,他对民族压迫和殖民主义极端痛恨,向往民主与自由。
反抗失败后的尼摩选择了归隐大海,他甚至宁愿葬身于大海深处,在安静、不受鲨鱼和人侵害的珊瑚坟墓里长眠。大海给予了尼摩以平静和心灵的抚慰,但却无法驱逐他内心深沉的孤独感,只有在管风琴编织的梦幻中。才能得到片刻的陶醉和安宁。
因此,长期与世隔绝的生活使尼摩变得冷漠、残酷、不近人情,他反对奴隶制向往自由,却还要将他的暴力强加于人。他从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伸张正义的人变成了
一个不折不扣的残酷复仇者,
然而另一方面,尼摩又是一个有博爱之心的勇士,有着为人类献身的崇高精神尼摩船长是鹦鹉螺号的灵魂,他是作家心日中的反殖民主义和反帝国主义的英雄。他虽然与世隔绝,营造了自己的理想王国--海底世界,以逃避人类社会的邪恶,却因仇恨而最终导致了自我毁灭。
主要人物:尼摩船长
1、是小说里的主人公,尼摩是个有正义感的反抗英雄,他对民族压迫和殖民主义极端痛恨,向往民主与自由。
反抗失败后的尼摩选择了归隐大海,他甚至宁愿葬身于大海深处,在安静、不受鲨鱼和人侵害的珊瑚坟墓里长眠。大海给予了尼摩以平静和心灵的抚慰,但却无法驱逐他内心深沉的孤独感,只有在管风琴编织的梦幻中。才能得到片刻的陶醉和安宁。
因此,长期与世隔绝的生活使尼摩变得冷漠、残酷、不近人情,他反对奴隶制向往自由,却还要将他的暴力强加于人。他从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伸张正义的人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残酷复仇者,
然而另一方面,尼摩又是一个有博爱之心的勇士,有着为人类献身的崇高精神尼摩船长是鹦鹉螺号的灵魂,他是作家心日中的反殖民主义和反帝国主义的英雄。他虽然与世隔绝,营造了自己的理想王国--海底世界,以逃避人类社会的邪恶,却因仇恨而最终导致了自我毁灭。
2、皮埃尔·阿龙纳斯(Pierre Aronnax,又译阿罗纳克斯、阿龙纳克斯),法国博物学家,巴黎自然科学博物馆教授,40岁,博古通今,在法国出版过一本书叫
《海底的秘密》。他乘潜艇在水下航行,饱览了海洋里的各种动植物。他和他那位对分类学入了迷的仆人康塞尔,将这些海洋生物向我们做了详细介绍,界、门、纲、目、科、属、种,说得井井有条,使读者认识了许多海洋生物。
阿龙纳斯还把在海洋中见到的种种奇观,娓娓道来,令读者大开眼界。
3、康塞尔(Conseil,又译孔塞伊、龚赛伊、贡协议),佛拉芒人,30 岁,是阿龙纳斯教授的仆人,忠实,生性沉稳,他从不大惊小怪。总以第三人称和教授说话。总是那么气定神闲,为人随和,从不着急上火--至少你看不出他着急上火。他精通分类理论,遇到什么总是认认真真或者说一本正经地把它们分类,但是对那些东西的名字却一无所知,可以说他是个分类狂。
4、尼德·兰(NedLand,又译内德·兰德),加拿大魁北克人,约40岁,是一个野性十足的鱼叉手,一个比较原始的人。他也会赞叹极地的美,但对他来说更重要的是自由,是吃到地地道道的牛排、小牛肉、小酒馆里的酒,是在陆地上自由地行走。他精通野外生存,曾为大家在一个岛上做了一顿丰盛的饭。他脾气暴躁,受不了被监禁,也受不了在鹦鹉螺号上的与世孤立的生活,总是计划逃脱。如果没有他,教授和康塞尔最后不可能回到陆地上。
2、皮埃尔·阿龙纳斯(Pierre Aronnax,又译阿罗纳克斯、阿龙纳克斯),法国博物学家,巴黎自然科学博物馆教授,40岁,博古通今,在法国出版过一本书叫《海底的秘密》。他乘潜艇在水下航行,饱览了海洋里的各种动植物。他和他那位对分类学入了迷的仆人康塞尔,将这些海洋生物向我们做了详细介绍,界、门、纲、目、科、属、种,说得井井有条,使读者认识了许多海洋生物。阿龙纳斯还把在海洋中见到的种种奇观,娓娓道来,令读者大开眼界。
3、康塞尔(Conseil,又译孔塞伊、龚赛伊、贡协议),佛拉芒人,30 岁,是阿龙纳斯教授的仆人,忠实,生性沉稳,他从不大惊小怪。总以第三人称和教授说话。总是那么气定神闲,为人随和,从不着急上火--至少你看不出他着急上火。他精通分类理论,遇到什么总是认认真真或者说一本正经地把它们分类,但是对那些东西的名字却一无所知,可以说他是个分类狂。
4、尼德·兰(NedLand,又译内德·兰德),加拿大魁北克人,约40岁,是一个野性十足的鱼叉手,一个比较原始的人。他也会赞叹极地的美,但对他来说更重要的是自由,是吃到地地道道的牛排、小牛肉、小酒馆里的酒,是在陆地上自由地行走。他精通野外生存,曾为大家在一个岛上做了一顿丰盛的饭。他脾气暴躁,受不了被监禁,也受不了在鹦鹉螺号上的与世孤立的生活,总是计划逃脱。如果没有他,教授和康塞尔最后不可能回到陆地上。
《海底两万里》五次险情的全概括
1、搁浅,土著人围攻:在通过拖雷斯海峡时,潜艇因为触礁而搁浅,他们在旁边的小岛上逗留了两天,却遭到了土著人的围攻,他们赶紧逃进小艇,可是土著人依然紧追不舍,这时候,尼摩船长很机智得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把铁栏杆通了电,击退了土著人。
2、 同鲨鱼搏斗 当潜艇行驶到锡兰岛时,阿龙纳斯接受了尼摩船长的建议,步行到海底养珠场观看印度人在海底采珠。忽然,有条巨鲨向采珠人扑来。尼摩船长手拿短刀,挺身与鲨鱼搏斗,在尼摩船长被鲨鱼巨大的身躯所压倒,危在旦夕时,尼德,兰迅速投出利叉,击中鲨鱼的心脏,最后救了那个采珠人。尼摩船长还从口袋里取出一包珍珠送给他。
3、冰山封路当潜艇驶到南极时,一次冰山翻倒后将他们的船封在冰层下面,面对的是
闷死或压死的危险,他们轮流用铁镐凿底部厚10米的冰盖,又用开水喷射,将潜艇拉到挖好的大坑里,灌满储水舱,增加潜艇的重量,压碎了底部最后两米的冰层,终于脱困。
4、章鱼袭击在去北极的途中,他们在深约150米左右的海水是遇到了巨型章鱼的袭击,他们拿斧头和章鱼展开了肉搏战,尼德.兰也遭遇到了危险,所幸被尼摩船长所救,经过一刻钟的战斗,最后打败了章鱼。
5、北冰洋大风暴教授和他的朋友们逃离诺第留斯号时,遇到了罕见的大漩涡,他们乘坐的小艇被甩得脱离了潜艇,当他们醒来的时候,已经在挪威的一个小岛上。
《海底两万里》五次险情的全概括
1、搁浅,土著人围攻。在通过拖雷斯海峡时,潜艇因为触礁而搁浅,他们在旁边的小岛上逗留了两天【起因】,
却遭到了土著人的围攻,他们赶紧逃进小艇,可是土著人依然紧追不舍,这时候,尼摩船长很机智得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把铁栏杆通了电【经过】,
击退了土著人【结果】。
2、 同鲨鱼搏斗 当潜艇行驶到锡兰岛时,阿龙纳斯接受了尼摩船长的建议,步行到海底养珠场观看印度人在海底采珠【起因】。
忽然,有条巨鲨向采珠人扑来。尼摩船长手拿短刀,挺身与鲨鱼搏斗,在尼摩船长被鲨鱼巨大的身躯所压倒,危在旦夕时,尼德,兰迅速投出利叉,击中鲨鱼的心脏【经过】 ,
最后救了那个采珠人。尼摩船长还从口袋里取出一包珍珠送给他【结果】 。
3、冰山封路当潜艇驶到南极时【起因】 ,
一次冰山翻倒后将他们的船封在冰层下面,面对的是闷死或压死的危险,他们轮流用铁镐凿底部厚10米的冰盖,又用开水喷射,将潜艇拉到挖好的大坑里,灌满储水舱,增加潜艇的重量,压碎了底部最后两米的冰层【经过】 ,
终于脱困【结果】 。
写作手法
《海底两万里》描绘的是人们在大海里的种种惊险奇遇。潜艇在大海中任意穿梭,海底时而险象丛生、千钧一发,时而景色优美、令人陶醉。
美妙壮观的海底世界充满了异国情调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人类自古以来渴望上天入地、自由翱翔的梦想。凡尔纳没有到过海底,却把海底的景色写得如此生动,读来引人入胜,使读者身临其境,表明他具有非凡的想象力。
《海底两万里》五次险情的全概括
4、章鱼袭击在去北极的途中【起因】
他们在深约150米左右的海水是遇到了巨型章鱼的袭击,他们拿斧头和章鱼展开了肉搏战,尼德.兰也遭遇到了危险,所幸被尼摩船长所救, 【经过】
经过一刻钟的战斗,最后打败了章鱼。 【结果】
5、北冰洋大风暴教授和他的朋友们逃离诺第留斯号时,遇到了罕见的大漩涡【起因】
,他们乘坐的小艇被甩得脱离了潜艇, 【经过】
当他们醒来的时候,已经在挪威的一个小岛上。 【结果】
写作手法
《海底两万里》描绘的是人们在大海里的种种惊险奇遇。潜艇在大海中任意穿梭,海底时而险象丛生、千钧一发,时而景色优美、令人陶醉。美妙壮观的海底世界充满了异国情调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人类自古以来渴望上天入地、自由翱翔的梦想。凡尔纳没有到过海底,却把海底的景色写得如此生动,读来引人入胜,使读者身临其境,表明他具有非凡的想象力。
《海底两万里》五次险情的全概括
4、章鱼袭击在去北极的途中【起因】
他们在深约150米左右的海水是遇到了巨型章鱼的袭击,他们拿斧头和章鱼展开了肉搏战,尼德.兰也遭遇到了危险,所幸被尼摩船长所救, 【经过】
经过一刻钟的战斗,最后打败了章鱼。 【结果】
5、北冰洋大风暴教授和他的朋友们逃离诺第留斯号时,遇到了罕见的大漩涡【起因】
,他们乘坐的小艇被甩得脱离了潜艇, 【经过】
当他们醒来的时候,已经在挪威的一个小岛上。 【结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