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18 07:26: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或掌握唐朝的建立的基本情况;了解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治国的基本史实,掌握“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知道他们对唐朝的贡献;加深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认识,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以及对历史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的感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及具体表现。
2、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的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问答法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很多的外国人都很喜欢把中
国人称为“唐人”,华人在国外聚居的地区称为“唐人街”,这说明唐朝在世界上有很大的影响力。那是什么原因让唐朝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呢?让我们一起穿越到唐代,共同感受唐代曾经出现过的盛世局面吧!
展示: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的画像,并提问:大家认识他们吗?
【学习新知】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 、唐朝的建立
(1)背景: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原镇守太原的隋朝官僚李渊趁机起兵反隋。
(2)建立:隋炀帝被杀后,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随后消灭了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提醒学生注意:唐朝的建立者是李渊,而不是唐太宗李世民。)
(过渡)我们通过看电视剧或课外书本知道李世民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长子是李建成,按照古代嫡长子的继承方式,理应是李建成当皇帝的,那么为什么后来是李世民呢?
展示:“玄武门之变 ”事件
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年号为“贞观” 。
2.唐太宗即位
626年,李世民 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过渡)他是通过杀兄逼父的非正常的渠道登上皇帝的宝座的,看起来很残忍,很残酷!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知道李世民又是一位非常贤明的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他深知创业难,守业更难,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一位智勇兼备的统帅,一位兼听纳谏的开明君主开创了“贞观之治”。
3.贞观之治
思考:唐太宗都有哪些贤明的治国思想?他在位时实行了哪些措施促成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探究材料和阅读材料解决问题)如下:
学习与探究:
结合下列材料与课文,说一说唐太宗有哪些开明的治国思想?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 教戒太子诸王》
材料二:太宗尝谓公卿曰:“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贞观政要·论求谏》
材料三:太宗谓公卿曰:“…卿等若能小心奉法,……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卿等宜深思此言。”
与学生共同探讨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并归纳:
(1)治国思想
①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隋的残暴统治导致迅速灭亡给唐初的统治者特别是唐太宗以极大震撼,使他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施德于民)
②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正是由于他鼓励臣下提意见,从而涌现出魏征这样的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谏臣,唐太宗把魏征比作“知得失”的一面镜子,在位时,提拔了23名宰相,我们知道魏征本是李建成的手下,但是李世民不计前谦,任用魏征这样的人才。以及杜如晦、房玄龄,二人称“房谋杜断”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善于决断。)
③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
(过渡)正是由于李世民以史为鉴,吸取隋亡经验教训,因而在政治、经济、法律方面推行一系列革新措施。
思考:结合课文,说一说唐太宗在位时实行了哪些措施?
(2)治国措施
经济上:
1 、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
2 、注意“戒奢从简”,以身作则;
政治上:
3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
4、制定法律,减省刑法;
5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6、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官吏的政绩。
军事上:
发兵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过渡)经过采取革新的一系列措施,唐朝出现了怎样的局面呢?
展示:
结合下列材料与课文,说一说唐太宗时的治国成效?材料:(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粮食丰收),流散者咸(都)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唐纪》
(3)治国成效
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为“贞观之治”。
(过渡)我们平时看了一些有关于武则天的电视剧,那么武则天给你留下的印象如何?
展示:武则天确实是一位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
——毛泽东
武则天这个女人是古今少有……她粉碎的传统,创设的改革,引起的紊乱,超过历史上任何阴谋险诈的男人。
——林语堂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
——郭沫若
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宋庆龄
展示无字碑图片:公元705年11月,执政15年的女皇武则天病逝她的墓碑,通高7.53米,宽2.l米厚1.49米,但碑中不见唐代所刻一字。武则天为什么在自己的墓碑上不刻一字?
(过渡)可以看出武则天是一个争议很多,众说纷纭的历史人物。她专断、刚烈、爱才、狠心、毒辣等,但她对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武则天的政绩主要有哪些?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后归纳。  
二、女皇帝武则天
1、女皇登位
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后改唐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掌权近半个世纪,为维护唐朝的强盛和统一、促进社会经济繁荣和文艺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女皇掌权
(1)措施 :
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继续推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2)功绩:
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展示: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摘自杜甫的《忆昔》
请回答:
①诗中的开元是谁的年号?
②此诗描绘了怎样的盛世景象?
引导学生回答:唐玄宗,开元盛世。
三 、开元盛世
1、唐玄宗即位
唐玄宗(685~762 年)名李隆基,又称唐明皇,712 ~ 756年在位。他统治前期年号:开元,后期年号:天宝
展示:
材料一: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今湖北江陵﹑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即凉州,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可见当时粮食布帛产量丰富,物价低廉,商业繁茂,道路畅通,行旅安全。到开元二十年,全国有民户七百八十六万一千二百三十六(最多时逾千万),人口四千五百四十三万一千二百六十五,比之唐初户口增加一倍半以上。
材料二:唐玄宗时期全国耕地面积6.6亿亩。唐朝的版图,比之于汉代,有新的拓展;大运河把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增长。史称:“开元、天宝之际,耕者益力,高山绝壑,耒耜亦满”。根据现有史料推算,当时全国实际耕地面积约八百五十万顷,折合今亩达6.6亿亩(当下的中国为18亿亩),人均占有达9亩多。远远超过中国今日的平均数(1.4亩)。
根据材料讨论开元盛世的表现:
物美价廉;商业繁盛;人口增长;耕地面积扩大等。
学生分组讨论唐玄宗采取了那些政策措施?
2、开元盛世
(1)主要措施:
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如姚崇,宋璟,张九龄)
(2)具体措施:
政治方面。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经济方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方面。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结果:
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人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思考:想一想,这个时期的唐玄宗和他曾祖父唐太宗有哪几点相同的地方?
他们都善于任用贤臣,重视地方吏治,注意“戒奢从简”,重视农业生产,都出现了中国封建时代著名的“治世”。
课堂小结
隋朝灭亡为唐太宗提供了历史教训,在此基础上的治国思想和措施造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之后的武则天继续实行贞以来的政策和措施,重用人才,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在唐太宗、武则天的统治基础上,唐玄宗励精图治,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板书设计
课后习题
1、 房玄龄富于谋略,杜如晦善断大事,唐太宗重用他们做宰相,这表明唐太宗( )
A 重视发展生产
B 虚心纳谏
C 注意任用贤才
D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2、 我们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
A 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 她开创了殿试制度
C 她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D 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3、 “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材料中的“上”指的是( )
A 唐太宗
B 武则天
C 唐玄宗
D 汉武帝
4、唐太宗时期,轻徭薄赋,戒奢从简,虚心纳谏,为政宽容,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史称(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5、房玄龄富于谋略,杜如晦善断大事,唐太宗重用他们做宰相,这表明唐太宗( )
A.重视发展生产 B.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注重任用贤才 D.提倡节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