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目标:
1、文化基础:落实学科素养,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女皇帝武则天、唐玄宗治国的主要策略及“开元盛世”;结合史实评价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使学生认识到在评价历史人物的重要性,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和历史人物活动的丰富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自主发展: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乐学善学,提高获取信息、有效运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概括出“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些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关注学生表达、交流、共享能力的培养;通过思考和总结“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些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和从这些盛世局面的出现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来提高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3、社会参与:创设真实情境,营造问题解决状态,设置“想一想”“畅所欲言”两个环节,传递“学以致用”理念,引导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武则天“贞观遗风”和“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提问:隋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学生回答后让学生阅读课前提示。
二、授课
师:我们大家都知道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皇帝,那么大家知道他们治理国家的具体措施吗?他们有哪些共同点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第一篇章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 唐朝的建立 时 间: 618年 建立者:李渊 都 城:长安
2. 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二)出示问题“唐太宗时期为什么能够出现“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乐学善学,提高获取信息、有效运用信息的能力。)
1.阅读下列材料:(唐太宗的话)
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根据材料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无关系?理由何在?
有关系。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你知道唐太宗关于”三镜”的故事吗?这个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3.(唐太宗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以上摘自 《贞观政要》
材料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意在注意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
4.“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你能举出历史上载舟,覆舟的例子吗?由此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载舟:文景之治
覆舟:商朝:牧野之战 秦朝:陈胜、吴广起义 隋朝:农民起义
启示: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三)小结: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归纳为五点原因:(幻灯片展示)
第二篇章 “女皇武则天”
(一)执政过程:本是(唐高宗 )的皇后,逐渐掌握实权,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
(二)在位措施:1.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2.继续实行唐太宗以来(减轻人民负担) ( 重视发展生产 )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三)如何评价她:我国历史上( 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乐学善学,提高获取信息、有效运用信息的能力。)
(四)小结:(幻灯片展示)
第三篇章 “开元盛世”
合作探究:(传递“学以致用”理念,引导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一)唐玄宗即位以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
政治上:任用贤臣,整顿吏治
经济上: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上: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二)小结:(幻灯片展示)
第四篇章 “畅所欲言”
(一)比一比:想一想这个时期的唐玄宗和唐太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都善于用人,重视吏治,发展农业 ,注重文教;都出现了著名的盛世局面。
(二)我会分析:分析这些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至少答两点)
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盛世局面出现的前提和基础;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减轻人民负担;统治者任用贤才、虚怀纳谏;统治者注重发展经济…
(三)我知道了:从这些盛世局面的出现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启示: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合理地调整统治政策,有利于经济的发展;重视人才,适时改革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保证;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举等。
(传递“学以致用”理念,引导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板书设计:(指出贞观之治、武则天与唐玄宗的关系)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二、女皇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三、“开元盛世”